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能力本位是一种以从事具体工作所需的能力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课程理念,是对”知识本位”课程的一次完善和超越。本文从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分析我国高职院校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现状。
关键词 能力本位 会计专业 课程开发 现状
能力本位,在职业教育领域有人也把它叫做综合能力本位,是一种以从事具体工作所需的能力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课程理念,它以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来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课程。相对于“知识本位”课程的某些弊端,“能力本位”课程的提出是对”知识本位”课程的一次完善和超越。20世纪90年代初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被引入我国之后,国内许多职业院校引入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经过多年实践,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能力本位课程的基本建构程序是:首先把具体的职业或岗位工作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工作职责,并将其对应归类为一项综合能力,然后根据履行每项工作职责的需要,将各项工作分解成若干项工作任务,把每项工作任务又对应归类为一项专项能力,最后,根据对职业或岗位分析的情况,确定某项职业应该具备的各种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按照这些能力来制定课程方案或教学大纲并予以实施。简而言之,能力本位的课程建构以全面分析职业工作内容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为出发点,按照岗位群的需要来确定从事某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并以这些能力为目标来组织课程。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简要地分析我国高职院校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现状。
一、课程目标制定
在能力本位的课程建构与实施中,尽管从理论上讲我们可能都知道能力的丰富内涵,但在具体课程设计和实际的教学中则往往把能力简单地理解为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把能力本位简单的等同为技能本位,这就严重地削弱了这类课程的功能和课程实施的效果。
在能力训练上,表现为重视会计建账、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实践动手能力,忽视思维能力的训练;重视会计专业能力的训练,忽视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重视会计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忽视岗位变化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重视会计工作能力的培养,忽视人格品性修为能力的培养等;尤其是对交流表达、团队合作、数字运用、信息处理、自我提高等关键能力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这种简单认识使得能力本位的课程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产生了偏移。也使得培养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没有后劲,难以从普通会计人员向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前进。
二、课程内容确定
课程内容的确定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一个重点与难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确定的课程内容是否恰当,由于高职教育不仅应具有促使人成“器”的功能,更应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追求人的自身发展要求与社会发展要求的统一,具体到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构建,就应当主动将人的品质、内在精神等非智力因素或“非技术因素”的发展纳入人才培养活动之中。换言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为目标,注重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以会计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为宗旨,来设计融知识、能力、品性于一体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在课程内容方面基本延续了老的知识体系,仅仅在会计分岗位教学上实施能力本位教学,其实没有真的按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处理会计专业课程内容,无法形成完善、有效的以能力为本位的会计专业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能力本位课程改革或开发多是学校自发进行的,尽管会计专业由于实践性强的缘故,校企合作开展早,效果也不错,但并没有专门用于进行课程改革的经费,虽然有校企合作,但企业对这方面是不可能有投入的,再加上我国整体的师资力量并不强,又缺乏专业的科研机构的具体指导,使得对会计专业进行能力本位课程改革很难有效地实施,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能力本位课程的开展。
四、课程评价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并没有建立一套与能力本位会计专业模式相适应的课程评价机制,而多采用传统的对会计专业某一门课程的实施所进行的评价,以督促教师教好每一节课,并且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制度和规范,只有少数比较成熟的高职院校在进行能力本位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时,除了注重对某一门课程的实施进行评价之外,还会考虑对会计专业的整个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进行评价。有的会采用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利用从毕业生那里反馈回来的信息,对现有的会计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修改和改善,此外,从用人单位那获取毕业生的信息,也可以反映出现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能力本位会计专业课程模式注重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根据会计专业的职业能力标准对自己的会计能力进行评价,及时获得相应的反馈。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考核方式,对学生会计素质能力是否达到要求则更多是依据期末考试来判断,缺乏相应的能力方面的考核。
(作者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能力本位 会计专业 课程开发 现状
能力本位,在职业教育领域有人也把它叫做综合能力本位,是一种以从事具体工作所需的能力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课程理念,它以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来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课程。相对于“知识本位”课程的某些弊端,“能力本位”课程的提出是对”知识本位”课程的一次完善和超越。20世纪90年代初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被引入我国之后,国内许多职业院校引入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经过多年实践,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能力本位课程的基本建构程序是:首先把具体的职业或岗位工作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工作职责,并将其对应归类为一项综合能力,然后根据履行每项工作职责的需要,将各项工作分解成若干项工作任务,把每项工作任务又对应归类为一项专项能力,最后,根据对职业或岗位分析的情况,确定某项职业应该具备的各种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按照这些能力来制定课程方案或教学大纲并予以实施。简而言之,能力本位的课程建构以全面分析职业工作内容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为出发点,按照岗位群的需要来确定从事某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并以这些能力为目标来组织课程。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简要地分析我国高职院校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现状。
一、课程目标制定
在能力本位的课程建构与实施中,尽管从理论上讲我们可能都知道能力的丰富内涵,但在具体课程设计和实际的教学中则往往把能力简单地理解为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把能力本位简单的等同为技能本位,这就严重地削弱了这类课程的功能和课程实施的效果。
在能力训练上,表现为重视会计建账、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实践动手能力,忽视思维能力的训练;重视会计专业能力的训练,忽视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重视会计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忽视岗位变化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重视会计工作能力的培养,忽视人格品性修为能力的培养等;尤其是对交流表达、团队合作、数字运用、信息处理、自我提高等关键能力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这种简单认识使得能力本位的课程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产生了偏移。也使得培养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没有后劲,难以从普通会计人员向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前进。
二、课程内容确定
课程内容的确定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一个重点与难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确定的课程内容是否恰当,由于高职教育不仅应具有促使人成“器”的功能,更应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追求人的自身发展要求与社会发展要求的统一,具体到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构建,就应当主动将人的品质、内在精神等非智力因素或“非技术因素”的发展纳入人才培养活动之中。换言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为目标,注重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以会计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为宗旨,来设计融知识、能力、品性于一体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在课程内容方面基本延续了老的知识体系,仅仅在会计分岗位教学上实施能力本位教学,其实没有真的按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处理会计专业课程内容,无法形成完善、有效的以能力为本位的会计专业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能力本位课程改革或开发多是学校自发进行的,尽管会计专业由于实践性强的缘故,校企合作开展早,效果也不错,但并没有专门用于进行课程改革的经费,虽然有校企合作,但企业对这方面是不可能有投入的,再加上我国整体的师资力量并不强,又缺乏专业的科研机构的具体指导,使得对会计专业进行能力本位课程改革很难有效地实施,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能力本位课程的开展。
四、课程评价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并没有建立一套与能力本位会计专业模式相适应的课程评价机制,而多采用传统的对会计专业某一门课程的实施所进行的评价,以督促教师教好每一节课,并且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制度和规范,只有少数比较成熟的高职院校在进行能力本位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时,除了注重对某一门课程的实施进行评价之外,还会考虑对会计专业的整个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进行评价。有的会采用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利用从毕业生那里反馈回来的信息,对现有的会计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修改和改善,此外,从用人单位那获取毕业生的信息,也可以反映出现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能力本位会计专业课程模式注重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根据会计专业的职业能力标准对自己的会计能力进行评价,及时获得相应的反馈。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考核方式,对学生会计素质能力是否达到要求则更多是依据期末考试来判断,缺乏相应的能力方面的考核。
(作者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