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机勃勃的山地车运动
早期的山地车看起来完全没有今天山地车的样子:平梁车架,硬叉,纤细的钢架,罗拉刹车系统,但已经开始使用相对宽阔的气球胎(注1)。今天的山地车家族变得非常庞大,XC,Tril,All Mountain,Dirt Jump,BMX,Freeride,Downhill,4X……都属于山地车运动范畴,而这些还不是全部,几乎每隔几年就有新的类别出现。迄今为止,山地车运动一直保持着异常蓬勃发展的趋势。
打算入门的爱好者面对如此之多的类别似乎懵懂不清,其实我们不必如此彷徨。在山地车诞生的最开始,便已经确定了这项运动的两个极端,即上山和下山。关注于上山的类别是XC(即cross country,目前XC有向高难度下坡发展的趋势),纯下山的类别是DH(Downhill)。UCI(国际自行车联盟)关于山地车的正式项目,分别是XC、Downhill以及BMX。BMX已经是专门场地的运动,XC和Downhill也越来越成为单纯“比赛动物们”参与的项目。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观赏性很强,这都注定它们可以成为电视转播的宠儿。那么普通人应该玩什么山地车?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视频,小轮车在起伏路面上快速跳跃,或Dirt Jump在一堆土包间飞来飞去,一位DH骑士从很高的悬崖往下跳……这些都离我们实在太过遥远。
现如今,真正大热的山地车类型已经不是XC了,当然也不是Downhill,狂热的山地车爱好者不会仅有一台车的。据美国统计数据,近年来销售的山地自行车中,拥有前后轮独立的避震器,使用单肩前叉的类别(Tril,AM,Freeride等),占去了50%以上的销量。
振奋人心的全明星山地车训练营
中国的山地车运动似乎遥远地落后于欧美地区。目前市面上可以见到的山地车,大部分都是硬尾山地车,极少量的Downhill类型的车手却苦于没有骑行的场地,基本都在原生态的骑行环境中寻找乐趣。对于新兴的前后避震的单肩叉配置的中间类别的山地车,随着近年来接受程度提高,这类山地车的销量开始上升。由于这类山地车既可以玩上山,又可以玩下山,对于没有缆车送到山顶的中国山地车爱好者而言,这样的车型就显得更加符合实际要求。截止到iBiking举办“夏之舞·全明星山地车训练营”之前,中国还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够提供任何形式的山地车方面的课程或训练。
不过现在,这一切都将不再是一个问题。iBiking从2012年初开始策划这项活动,旨在提高中国山地车手的技术,促进整个山地车行业的前进步伐。非常荣幸我能够参与其中,这次的训练营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国外的专业山地车教练来国内执教。这个教练团异常的豪华,其中有四位非常著名的山地车手加上四名非常资深的山地车教练参与教学。并且擅长拍摄山地车电影纪录片的Anthill公司也派出了专门人员来到中国,拍摄关于山地车训练营的故事。
培训地点在北京北面的滑雪圣地崇礼县的多乐美地滑雪场。关于为什么要将山地车道建设在滑雪场呢?因为滑雪场一般有现成的缆车,可以提供从山脚到山顶的人员和器材的运送,山地车很大的一部分乐趣、技巧,都体现在下山的过程中,正好能够利用雪道和山势建设出相当完美的山地车道。在欧美国家,滑雪场通常在夏天经营山地车业务,冬天经营滑雪,既满足了滑雪者在冬季的运动要求,在无雪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山地车运动获取营收利润。而很多山地车爱好者,同时也是滑雪爱好者。国内的滑雪场,迄今为止除了多乐美地和大连的一家滑雪场之外,还没有专门为山地自行车开发专门的道路。多乐美地滑雪场这条山地车赛道,由加拿大专业的山地车场地设计师doug负责设计和建设,在进入林道后,由一串连续带转弯墙的弯道组成,弯道设计有缓有急,中间有一个三连包。出树林后有一个双连包接180度大转弯,在接近结束的部分设置有斜面飞台、三连包和一个大包。长约3km,充满了乐趣。
在参加训练营之前,我一直非常忐忑和迷茫。不知道教练会教些什么。自己觉得已经骑了多年的山地车,技术尽管说不上好,但大部分地形都能够骑得下来,至于视频中那些飞、坠、超高速过弯基本上觉得就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一度怀疑教练到底会教出些什么来。难道教我们那些高难度动作?我自己恐怕一时之间很难立刻学会,摔伤的可能性也很大。因此在整理的行李物品中,我带全了自己的护具,包括从未使用过的防护马甲,甚至有点后悔没有置办更多的防护用品。
寻找差距的真相
我的中级组教练Dareen没有上来就开始讲一些技巧,而是先讲解山地车运动最基本的要求—平衡,这不仅仅是左右的平衡,还有前后的平衡,在我们进入弯道,或者跃下落差时,如何去平衡?首先不是去挪动身体寻找平衡,因为和车相比,再重的车也会比身体要轻,我们要尽可能地控制我们的车去获得平衡,而不是通过摆弄自己的身体,一定要选择省力的方式达到目的。在长期的骑行中,忽略的那些基本动作,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以“攻击姿态”为例,当我翻看Mastering Mountain Bike Skills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攻击姿态到底有什么用处,在看完后的一小段时间里,刻意地模仿了一段,但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用处,所以最后完全将它遗忘。这次教练在教学的最开始,就提到了这个姿态,和书上完全一样,身体下探,视线伸向远方,观察前方道路,两肘成比较夸张的姿态往上翻。这个动作不仅仅四名Endless Biking的教练如此,其他的大神也是如此,他们下坡进入弯道或起跳做任何动作之前这个“攻击姿态”出乎意料的一致。相比中国学员的动作却是杂乱无章。思考之后,我得到了答案,其实现代山地车运动的另外一个鼻祖,BMX,这是一种没有避震器的小轮车,骑行在波浪起伏的专用土坡赛道上,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DH(只是更短),毫无疑问,肘部与前叉的夹角越小,使用手臂进行避震的效果越好,采取这个姿态,即使是使用有避震叉的山地车,也能额外获得更好的减震效果,相对而言也不易受伤。毫无疑问的,中国学员的不一致性,表明我们还缺乏一种正确骑行方法的引导,这样的标准答案是一个,而不是多种多样。
我长期骑行在一些毫无修饰,经过行人脚踩而成的小径上。我已经觉得自己在这类小径上无法骑出更快的速度了,快与更快一点点,似乎就在于自己是不是更“拼命”一点。看国外山地车电影里那种潇洒快速的骑行,我有点抵触地认为其实他们只因为骑行在比我们状态更好的路面而已。而这次学习所见,教练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很快,而我在相同道路上相差甚远,我发现他们强调的那些基本动作结合起来就是一种能非常有效提高速度的手段。而从前自己却将这些基础视为无用而完全放弃。如果我能使用很简单的前叉弹跳再结合熟练的扭胯转弯辅助,在保持攻击姿态的情况下,可以非常轻松地提高自己的下坡速度。这点已经在我培训后的第一次骑行中得到证明。在培训结束后的第一个周末,我来到了阔别两月之久的香山,在经常骑行的一条被称为“水库DH”的道路上,仅仅不太熟练的保持攻击姿态,利用扭胯转弯,便获得了比以前更快的下坡速度。明显感觉比以往的动作要来得流畅和快速。掌握正确的方法真是如此重要。然而令人担心的是,迄今为止,国内大部分山地车爱好者还骑行在那些完全没有修饰的小径上。在很多人还没有掌握基本骑行技能之前,就在这些野路上展开骑行。但这样对骑行者的技术提高并不是那么的明显,能骑和骑好,完全是两个层面的概念。勉勉强强的骑和快速的骑行之间,差别如此巨大。当我们尚在黑暗中摸索时,国外的同好们却可以使用专有的场地磨炼自己的技术,而当他们技术成熟后,可以在任何场地上发扬那些优势,轻易地做到比我们更快更流畅。
这样的例子我们已经见证了好几次,很多国外的山地车手,即使从来没有骑过我们经常骑行的线路,第一次骑就可以获得本地中等偏上的成绩甚至更优。这源于他们有很好的场地,很好的教练,专门的骑行俱乐部培训,几方面共同作用下使得他们比我们基础更好,速度更快。在美洲、欧洲、大洋洲,大量的滑雪场都在夏天经营着山地车场的业务,也有专门的公司、机构、俱乐部负责向骑手们推广正确的骑行知识,也有很多社区拥有极限公园。目前看起来,似乎山地自行车公园这个概念正被某些经营雪场的投资者注意,大连有一个在市区范围内的小雪场也建设了各种用于山地车骑行的道路。这项运动的发展,需要共同的推动才能进步。
早期的山地车看起来完全没有今天山地车的样子:平梁车架,硬叉,纤细的钢架,罗拉刹车系统,但已经开始使用相对宽阔的气球胎(注1)。今天的山地车家族变得非常庞大,XC,Tril,All Mountain,Dirt Jump,BMX,Freeride,Downhill,4X……都属于山地车运动范畴,而这些还不是全部,几乎每隔几年就有新的类别出现。迄今为止,山地车运动一直保持着异常蓬勃发展的趋势。
打算入门的爱好者面对如此之多的类别似乎懵懂不清,其实我们不必如此彷徨。在山地车诞生的最开始,便已经确定了这项运动的两个极端,即上山和下山。关注于上山的类别是XC(即cross country,目前XC有向高难度下坡发展的趋势),纯下山的类别是DH(Downhill)。UCI(国际自行车联盟)关于山地车的正式项目,分别是XC、Downhill以及BMX。BMX已经是专门场地的运动,XC和Downhill也越来越成为单纯“比赛动物们”参与的项目。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观赏性很强,这都注定它们可以成为电视转播的宠儿。那么普通人应该玩什么山地车?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视频,小轮车在起伏路面上快速跳跃,或Dirt Jump在一堆土包间飞来飞去,一位DH骑士从很高的悬崖往下跳……这些都离我们实在太过遥远。
现如今,真正大热的山地车类型已经不是XC了,当然也不是Downhill,狂热的山地车爱好者不会仅有一台车的。据美国统计数据,近年来销售的山地自行车中,拥有前后轮独立的避震器,使用单肩前叉的类别(Tril,AM,Freeride等),占去了50%以上的销量。
振奋人心的全明星山地车训练营
中国的山地车运动似乎遥远地落后于欧美地区。目前市面上可以见到的山地车,大部分都是硬尾山地车,极少量的Downhill类型的车手却苦于没有骑行的场地,基本都在原生态的骑行环境中寻找乐趣。对于新兴的前后避震的单肩叉配置的中间类别的山地车,随着近年来接受程度提高,这类山地车的销量开始上升。由于这类山地车既可以玩上山,又可以玩下山,对于没有缆车送到山顶的中国山地车爱好者而言,这样的车型就显得更加符合实际要求。截止到iBiking举办“夏之舞·全明星山地车训练营”之前,中国还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够提供任何形式的山地车方面的课程或训练。
不过现在,这一切都将不再是一个问题。iBiking从2012年初开始策划这项活动,旨在提高中国山地车手的技术,促进整个山地车行业的前进步伐。非常荣幸我能够参与其中,这次的训练营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国外的专业山地车教练来国内执教。这个教练团异常的豪华,其中有四位非常著名的山地车手加上四名非常资深的山地车教练参与教学。并且擅长拍摄山地车电影纪录片的Anthill公司也派出了专门人员来到中国,拍摄关于山地车训练营的故事。
培训地点在北京北面的滑雪圣地崇礼县的多乐美地滑雪场。关于为什么要将山地车道建设在滑雪场呢?因为滑雪场一般有现成的缆车,可以提供从山脚到山顶的人员和器材的运送,山地车很大的一部分乐趣、技巧,都体现在下山的过程中,正好能够利用雪道和山势建设出相当完美的山地车道。在欧美国家,滑雪场通常在夏天经营山地车业务,冬天经营滑雪,既满足了滑雪者在冬季的运动要求,在无雪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山地车运动获取营收利润。而很多山地车爱好者,同时也是滑雪爱好者。国内的滑雪场,迄今为止除了多乐美地和大连的一家滑雪场之外,还没有专门为山地自行车开发专门的道路。多乐美地滑雪场这条山地车赛道,由加拿大专业的山地车场地设计师doug负责设计和建设,在进入林道后,由一串连续带转弯墙的弯道组成,弯道设计有缓有急,中间有一个三连包。出树林后有一个双连包接180度大转弯,在接近结束的部分设置有斜面飞台、三连包和一个大包。长约3km,充满了乐趣。
在参加训练营之前,我一直非常忐忑和迷茫。不知道教练会教些什么。自己觉得已经骑了多年的山地车,技术尽管说不上好,但大部分地形都能够骑得下来,至于视频中那些飞、坠、超高速过弯基本上觉得就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一度怀疑教练到底会教出些什么来。难道教我们那些高难度动作?我自己恐怕一时之间很难立刻学会,摔伤的可能性也很大。因此在整理的行李物品中,我带全了自己的护具,包括从未使用过的防护马甲,甚至有点后悔没有置办更多的防护用品。
寻找差距的真相
我的中级组教练Dareen没有上来就开始讲一些技巧,而是先讲解山地车运动最基本的要求—平衡,这不仅仅是左右的平衡,还有前后的平衡,在我们进入弯道,或者跃下落差时,如何去平衡?首先不是去挪动身体寻找平衡,因为和车相比,再重的车也会比身体要轻,我们要尽可能地控制我们的车去获得平衡,而不是通过摆弄自己的身体,一定要选择省力的方式达到目的。在长期的骑行中,忽略的那些基本动作,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以“攻击姿态”为例,当我翻看Mastering Mountain Bike Skills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攻击姿态到底有什么用处,在看完后的一小段时间里,刻意地模仿了一段,但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用处,所以最后完全将它遗忘。这次教练在教学的最开始,就提到了这个姿态,和书上完全一样,身体下探,视线伸向远方,观察前方道路,两肘成比较夸张的姿态往上翻。这个动作不仅仅四名Endless Biking的教练如此,其他的大神也是如此,他们下坡进入弯道或起跳做任何动作之前这个“攻击姿态”出乎意料的一致。相比中国学员的动作却是杂乱无章。思考之后,我得到了答案,其实现代山地车运动的另外一个鼻祖,BMX,这是一种没有避震器的小轮车,骑行在波浪起伏的专用土坡赛道上,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DH(只是更短),毫无疑问,肘部与前叉的夹角越小,使用手臂进行避震的效果越好,采取这个姿态,即使是使用有避震叉的山地车,也能额外获得更好的减震效果,相对而言也不易受伤。毫无疑问的,中国学员的不一致性,表明我们还缺乏一种正确骑行方法的引导,这样的标准答案是一个,而不是多种多样。
我长期骑行在一些毫无修饰,经过行人脚踩而成的小径上。我已经觉得自己在这类小径上无法骑出更快的速度了,快与更快一点点,似乎就在于自己是不是更“拼命”一点。看国外山地车电影里那种潇洒快速的骑行,我有点抵触地认为其实他们只因为骑行在比我们状态更好的路面而已。而这次学习所见,教练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很快,而我在相同道路上相差甚远,我发现他们强调的那些基本动作结合起来就是一种能非常有效提高速度的手段。而从前自己却将这些基础视为无用而完全放弃。如果我能使用很简单的前叉弹跳再结合熟练的扭胯转弯辅助,在保持攻击姿态的情况下,可以非常轻松地提高自己的下坡速度。这点已经在我培训后的第一次骑行中得到证明。在培训结束后的第一个周末,我来到了阔别两月之久的香山,在经常骑行的一条被称为“水库DH”的道路上,仅仅不太熟练的保持攻击姿态,利用扭胯转弯,便获得了比以前更快的下坡速度。明显感觉比以往的动作要来得流畅和快速。掌握正确的方法真是如此重要。然而令人担心的是,迄今为止,国内大部分山地车爱好者还骑行在那些完全没有修饰的小径上。在很多人还没有掌握基本骑行技能之前,就在这些野路上展开骑行。但这样对骑行者的技术提高并不是那么的明显,能骑和骑好,完全是两个层面的概念。勉勉强强的骑和快速的骑行之间,差别如此巨大。当我们尚在黑暗中摸索时,国外的同好们却可以使用专有的场地磨炼自己的技术,而当他们技术成熟后,可以在任何场地上发扬那些优势,轻易地做到比我们更快更流畅。
这样的例子我们已经见证了好几次,很多国外的山地车手,即使从来没有骑过我们经常骑行的线路,第一次骑就可以获得本地中等偏上的成绩甚至更优。这源于他们有很好的场地,很好的教练,专门的骑行俱乐部培训,几方面共同作用下使得他们比我们基础更好,速度更快。在美洲、欧洲、大洋洲,大量的滑雪场都在夏天经营着山地车场的业务,也有专门的公司、机构、俱乐部负责向骑手们推广正确的骑行知识,也有很多社区拥有极限公园。目前看起来,似乎山地自行车公园这个概念正被某些经营雪场的投资者注意,大连有一个在市区范围内的小雪场也建设了各种用于山地车骑行的道路。这项运动的发展,需要共同的推动才能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