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人的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五四时期一代革命青年的影响及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发展都作出了卓著的贡献,本文着重从他的诗文去探索他革命思想形成的整个过程,从而从一个侧面感受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李大钊;诗文;成长历程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2
李大钊是一位最早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共产主义先驱。他直接参与并领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他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关心祖国的命运,他著书立说,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青年,引导他们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是他,与陈独秀、毛泽东等一起发起和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他是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一大”后,他领导西北地区党组织与帝国主义和各系军阀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并对农民运动及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作了许多精辟的阐述,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在北方15个省市发展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组织并展开工作。
一、学生时代就与祖国命运共生存
李大钊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期间,正好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的全过程,袁世凯的窃国事件使李大钊对祖国的命运忧心忡忡,写下了许多这方面的诗文。
1907年,李大钊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王朝覆灭的前夕,反动当局对入侵的帝国主义卑躬屈膝,而对人民的反抗则进行残酷的镇压。面对黑暗的现实,李大钊于1908年写下《登楼杂感》(发表于1913年《言治》月刊第4期)。
登楼杂感
感慨韶华似水流,湖山对我不胜愁。
惊闻北塞驰胡马,空著南冠泣楚囚。
家国十年多隐恨,英雄千载几荒丘。
海天寥落闲云去,泪洒西风独倚楼。
诗人借用楚臣钟仪做了郑国囚徒后始终不忘故国的故事,来表现自己对祖国和人民惨遭蹂躏的无限痛心;可面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现实,诗人在伤世痛俗的悲怆心境下潸然泪下。这首七律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李大钊学生时代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至今所能见到的李大钊的较早的诗作之一。
期间,李大钊目睹许多仁人志士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现民主共和流血牺牲,为此他写下了《题蒋卫平遗像》和《哭蒋卫平》(二首)。
在这些诗里,诗人一方面沉痛悼念了那些像蒋卫平一样为民族民主革命牺牲的先烈们,另一方面也对自己的远大抱负未能施展、对祖国和人民还没有作出应有的贡献而感到愧对亡友和人民,表现了诗人自谦自督的美德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政权,但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3年,袁世凯在国会召开前夕阴谋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并与帝国主义勾结,派兵南下,挑起内战,中华民族又一次经受着深重的灾难。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真理,李大钊得到汤化龙等人的资助,去日本留学。出国前写下了伤感的《南天动乱,适将去国,忆天问军中》一诗。
南天动乱,适将去国,忆天问军中
班生此去意何云,
破碎神州日已曛。
去国徒深屈子恨,
靖氛空说岳家军。
风尘河北音书断,
戎马江南羽檄纷。
无限伤心劫后话,
连天烽火独思君。
诗歌以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屈原出走郢都等史实,来喻友人天问从军却救国无忘、国难当头自己却远离祖国的种种伤感和无奈。“风尘河北音书断,戎马江南羽檄纷。”诗人艺术地再现袁世凯和帝国主义挑起内战,以及孙中山发起反对袁世凯的战争遭到失败的严酷实现,表现了诗人因祖国和人民遭受灾难而产生那种天地无告的忧愤,表达了他对祖国命运的无限关怀。
二、从急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期间,组织了一系列的反袁斗争,如为反对“二十一条”连夜写就《警告全国父老》这篇慷慨激昂的通电。当得知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这个灭亡中国的要求后,李大钊编印了《国耻纪念录》。为了反袁,他曾于1916年1月返回中国,2月又回到日本,可一心牵挂着沉沦在灾难中的祖国的李大钊,还是等不及毕业,于当年5月回到上海,投入反袁的大潮之中。其实从他在回国之前写就《青春》一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李大钊的思想和文风已经从一个急进的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在文章中他号召青年们要“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1916年春,李大钊上海送别即将回日本的朋友幼衡时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诗里充满着昂扬乐观的情调和沉雄豪迈的气概,与学生时代沉郁伤感的诗文迥然不同。这与周恩来年轻时给同学写的“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赠言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充分表达了李大钊想拯救祖国、再造神州的宏伟理想。
1917年7月,张勋复辟。李大钊避走上海,他百感交集,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写下《复辟变后寄友人》。
复辟变后寄友人
英雄淘尽大江流,
歌舞依然上画楼。
一代声华空醉梦,
十年潦倒剩穷愁。
竹帘半卷江天雨,
蕉扇初迎海外秋。
忆到万山无语句,
只应共泛五湖舟。
诗中的李大钊表现出非常苦闷的心情,表面看似乎是一组消极的诗句,其实是他在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时的思索,从侧面表现李大钊渐渐向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靠拢。
苏联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主张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的先进分子。1918年,李大钊担任新文化运动中心北京大学的图书馆主任。他一面研究革命理论,写文章;一面到师生和职工群众中去从事革命活动;北京大学各种社会团体云集,有大半的社会团体是他参与发起的。7月,他发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明确指出了俄国十月革命与法国革命的根本区别。这篇文章已经具有马克思主义观点,比他一年前的文章进步多了。接着他又发表《庶民的胜利》这篇著名的演说稿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著名的论文。这两篇文章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内容,但文中立场十分鲜明,可以说,这时候的李大钊已经是一位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期间,他创作的《山中即景》二首,发表在1918年7月出版的《新青年》上。
山中即景
一
是自然的美,
是美的自然;
絕无人迹处,
空山响流泉。
二
云在青山外,
人在白云内;
云飞人自还,
尚有青山在。
这是李大钊最早写下的白话诗。诗中描绘的山野幽雅的景致,与城市喧嚣的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美”的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虽然只是首写景诗,但诗人对腐败现实的愤恨和对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跃然纸上。
三、思想影响了五四的一代青年,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从1918年至1919年,李大钊著书立说,是许多进步青年的引路人,如他在担任《少年中国》的编辑主任后,毛泽东、邓中夏、恽代英、黄日葵、高君宇等进步青年参加进去,而这些进步青年后来都成为五四爱国运动中积极的参加者和领导者。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五四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由此可见,李大钊对五四运动所起的作用是如何的巨大。正是在五四运动前后,为着革命的需要,李大钊更加刻苦钻研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就1919年一年的时间里,他从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到思想道德问题发表了几十篇文章。
五四运动后不久,陈独秀在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时被捕,《每周评论》也被封禁。后在全国舆论的呼吁下,反动当局才将陈独秀开释。李大钊欢喜之下写就《欢迎独秀出狱》共三十行的白话诗:“你今出狱了,我们很欢喜!他们的强权和威力,终竟战不胜真理。……你今出狱了,我们很欢喜!有许多好青年,已经实行了你那句言语:‘出了研究室便入监狱,出了监狱便入研究室。’……。”在李大钊的影响下,陈独秀出狱后更加积极宣传马列主义,与各色冒牌社会主义展开斗争。
1920年3月,在李大钊倡导下,由邓中夏等人公开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个组织后发展到100多人,存在时间长,对进步青年的影响很大。
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必然要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展开激烈的斗争。1919年7月,李大钊在故乡暂住的那段时间,虽偏居山林,仍无时无刻地关注着时局的发展和革命的形势。这段时间,他写了《再论问题与主义》,对那些攻击马克思主义、宣扬改良主义的反动文章进行了严厉的驳斥,表达了自己坚定的共产主义立场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四、著书立说,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1920年,李大钊仍大量写文章,到处讲课,宣传马列主义,如《由经济上解释中国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就是两篇很著名的文章。文说:“我们要晓得一切过去的历史,都是靠我们本身具有的人力创造出来的。不是那个伟人圣人给我们造的,亦不是上帝赐予我们的,将来的历史亦是如此。”再说:“新思想是应经济的新态度、社会的新要求发生的,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1924年他在哀悼列宁的文章中说,列宁是弱小民族的良朋,是被压迫人的忠仆,是献身于世界革命的一个仁勇的战士。
随着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日益高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成立已迫在眉睫。1920年5月后,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筹备建党,可对党的名称拿不定主意。李大钊凭着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理解,非常明确地指出这个党叫“共产党”,所以上海党一成立就叫“共产党”。上海党成立后,李大钊、张国焘等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北京党小组成立后,长辛店工人补习学校开学,不久《工人周刊》出版了。在这过程中,李大钊领导党小组成员与一些无政府主义者和那些不是真正相信马克思主义分子展开斗争。针对无政府主义者鼓吹的绝对自由,李大钊在文章中说:“个人与自由,自由与秩序,原是不可分的东西。”“离开社会,亦无所谓个人。”
1921年,李大钊到郑州开展革命工作,他在工人夜校对工人演说中,把工人比作天,可见他十分看重工人阶级的力量,他也非常懂得如何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李大钊及广大进步青年的共同努力下,马列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工人运动得到进一步的展开,这两者日渐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诞生条件完全成熟。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
五、“一大”后,领导西北地区党组织与帝国主义和各系军阀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
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在北京成立了党的北京地方委员会和中共北方区委。其实,无论是北京、天津、唐山还是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甚至是西北地区的一些党组织,都在李大钊的直接或间接领导下展开工作。
1921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李大钊担任这个组织北方区分部主任。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北方区各地工人大力发展工人组织,发动工人斗争,取得很大的成效,尤其是铁路工人运动发展顺利。第二年,勞动组合书记部总部移至北京,这对北方工人是很大的鼓舞。李大钊利用各军阀、政派之间的矛盾,巧妙地得到向每一条铁路线派一个密查员的权利,这样大大便利了铁路工人运动的迅速发展。1922年初至1923年初的一年时间里,中国工人运动十分高涨,香港海员罢工,长辛店罢工,粤汉路长武段罢工,京奉路山海关罢工、安源煤矿罢工、开滦五矿罢工等等。1923年爆发的二七大罢工,不但震惊了全中国,而且震动了全世界,工人阶级用自己的热血,唤醒了沉醒着的中国人民。大罢工悲壮的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工人阶级才是革命的中坚力量。二七罢工期间,李大钊在武汉讲学,他对这次罢工极为关切,对罢工失败一点也不悲观,为此他写了一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对革命仍然充满了信心。
李大钊这位中国无产阶级先驱者,对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及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在他的诗文里都作过许多精辟的阐述,特别是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写了大量的文章。在中国革命最低潮的时候,李大钊与军阀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斗争中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最终成为共产党员的楷模。
学生时代的李大钊,写的诗歌较多,诗中透露着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随着阅历的丰富和国家命运的多变,他以一位革命家敏锐的眼光成为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者,并为此奋斗毕生。所以后期他的文稿侧重于论文和演讲稿,文中对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精辟阐述,至今读来仍闪耀着一位先知先觉者思想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李大钊诗浅释[M].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5-1.
[2]中共党史人物传[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6-1.
[3]中共党史资料,第一辑第二辑[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2.
关键词:李大钊;诗文;成长历程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2
李大钊是一位最早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共产主义先驱。他直接参与并领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他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关心祖国的命运,他著书立说,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青年,引导他们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是他,与陈独秀、毛泽东等一起发起和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他是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一大”后,他领导西北地区党组织与帝国主义和各系军阀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并对农民运动及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作了许多精辟的阐述,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在北方15个省市发展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组织并展开工作。
一、学生时代就与祖国命运共生存
李大钊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期间,正好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的全过程,袁世凯的窃国事件使李大钊对祖国的命运忧心忡忡,写下了许多这方面的诗文。
1907年,李大钊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王朝覆灭的前夕,反动当局对入侵的帝国主义卑躬屈膝,而对人民的反抗则进行残酷的镇压。面对黑暗的现实,李大钊于1908年写下《登楼杂感》(发表于1913年《言治》月刊第4期)。
登楼杂感
感慨韶华似水流,湖山对我不胜愁。
惊闻北塞驰胡马,空著南冠泣楚囚。
家国十年多隐恨,英雄千载几荒丘。
海天寥落闲云去,泪洒西风独倚楼。
诗人借用楚臣钟仪做了郑国囚徒后始终不忘故国的故事,来表现自己对祖国和人民惨遭蹂躏的无限痛心;可面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现实,诗人在伤世痛俗的悲怆心境下潸然泪下。这首七律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李大钊学生时代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至今所能见到的李大钊的较早的诗作之一。
期间,李大钊目睹许多仁人志士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现民主共和流血牺牲,为此他写下了《题蒋卫平遗像》和《哭蒋卫平》(二首)。
在这些诗里,诗人一方面沉痛悼念了那些像蒋卫平一样为民族民主革命牺牲的先烈们,另一方面也对自己的远大抱负未能施展、对祖国和人民还没有作出应有的贡献而感到愧对亡友和人民,表现了诗人自谦自督的美德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政权,但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3年,袁世凯在国会召开前夕阴谋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并与帝国主义勾结,派兵南下,挑起内战,中华民族又一次经受着深重的灾难。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真理,李大钊得到汤化龙等人的资助,去日本留学。出国前写下了伤感的《南天动乱,适将去国,忆天问军中》一诗。
南天动乱,适将去国,忆天问军中
班生此去意何云,
破碎神州日已曛。
去国徒深屈子恨,
靖氛空说岳家军。
风尘河北音书断,
戎马江南羽檄纷。
无限伤心劫后话,
连天烽火独思君。
诗歌以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屈原出走郢都等史实,来喻友人天问从军却救国无忘、国难当头自己却远离祖国的种种伤感和无奈。“风尘河北音书断,戎马江南羽檄纷。”诗人艺术地再现袁世凯和帝国主义挑起内战,以及孙中山发起反对袁世凯的战争遭到失败的严酷实现,表现了诗人因祖国和人民遭受灾难而产生那种天地无告的忧愤,表达了他对祖国命运的无限关怀。
二、从急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期间,组织了一系列的反袁斗争,如为反对“二十一条”连夜写就《警告全国父老》这篇慷慨激昂的通电。当得知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这个灭亡中国的要求后,李大钊编印了《国耻纪念录》。为了反袁,他曾于1916年1月返回中国,2月又回到日本,可一心牵挂着沉沦在灾难中的祖国的李大钊,还是等不及毕业,于当年5月回到上海,投入反袁的大潮之中。其实从他在回国之前写就《青春》一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李大钊的思想和文风已经从一个急进的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在文章中他号召青年们要“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1916年春,李大钊上海送别即将回日本的朋友幼衡时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诗里充满着昂扬乐观的情调和沉雄豪迈的气概,与学生时代沉郁伤感的诗文迥然不同。这与周恩来年轻时给同学写的“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赠言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充分表达了李大钊想拯救祖国、再造神州的宏伟理想。
1917年7月,张勋复辟。李大钊避走上海,他百感交集,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写下《复辟变后寄友人》。
复辟变后寄友人
英雄淘尽大江流,
歌舞依然上画楼。
一代声华空醉梦,
十年潦倒剩穷愁。
竹帘半卷江天雨,
蕉扇初迎海外秋。
忆到万山无语句,
只应共泛五湖舟。
诗中的李大钊表现出非常苦闷的心情,表面看似乎是一组消极的诗句,其实是他在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时的思索,从侧面表现李大钊渐渐向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靠拢。
苏联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主张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的先进分子。1918年,李大钊担任新文化运动中心北京大学的图书馆主任。他一面研究革命理论,写文章;一面到师生和职工群众中去从事革命活动;北京大学各种社会团体云集,有大半的社会团体是他参与发起的。7月,他发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明确指出了俄国十月革命与法国革命的根本区别。这篇文章已经具有马克思主义观点,比他一年前的文章进步多了。接着他又发表《庶民的胜利》这篇著名的演说稿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著名的论文。这两篇文章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内容,但文中立场十分鲜明,可以说,这时候的李大钊已经是一位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期间,他创作的《山中即景》二首,发表在1918年7月出版的《新青年》上。
山中即景
一
是自然的美,
是美的自然;
絕无人迹处,
空山响流泉。
二
云在青山外,
人在白云内;
云飞人自还,
尚有青山在。
这是李大钊最早写下的白话诗。诗中描绘的山野幽雅的景致,与城市喧嚣的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美”的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虽然只是首写景诗,但诗人对腐败现实的愤恨和对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跃然纸上。
三、思想影响了五四的一代青年,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从1918年至1919年,李大钊著书立说,是许多进步青年的引路人,如他在担任《少年中国》的编辑主任后,毛泽东、邓中夏、恽代英、黄日葵、高君宇等进步青年参加进去,而这些进步青年后来都成为五四爱国运动中积极的参加者和领导者。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五四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由此可见,李大钊对五四运动所起的作用是如何的巨大。正是在五四运动前后,为着革命的需要,李大钊更加刻苦钻研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就1919年一年的时间里,他从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到思想道德问题发表了几十篇文章。
五四运动后不久,陈独秀在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时被捕,《每周评论》也被封禁。后在全国舆论的呼吁下,反动当局才将陈独秀开释。李大钊欢喜之下写就《欢迎独秀出狱》共三十行的白话诗:“你今出狱了,我们很欢喜!他们的强权和威力,终竟战不胜真理。……你今出狱了,我们很欢喜!有许多好青年,已经实行了你那句言语:‘出了研究室便入监狱,出了监狱便入研究室。’……。”在李大钊的影响下,陈独秀出狱后更加积极宣传马列主义,与各色冒牌社会主义展开斗争。
1920年3月,在李大钊倡导下,由邓中夏等人公开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个组织后发展到100多人,存在时间长,对进步青年的影响很大。
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必然要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展开激烈的斗争。1919年7月,李大钊在故乡暂住的那段时间,虽偏居山林,仍无时无刻地关注着时局的发展和革命的形势。这段时间,他写了《再论问题与主义》,对那些攻击马克思主义、宣扬改良主义的反动文章进行了严厉的驳斥,表达了自己坚定的共产主义立场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四、著书立说,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1920年,李大钊仍大量写文章,到处讲课,宣传马列主义,如《由经济上解释中国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就是两篇很著名的文章。文说:“我们要晓得一切过去的历史,都是靠我们本身具有的人力创造出来的。不是那个伟人圣人给我们造的,亦不是上帝赐予我们的,将来的历史亦是如此。”再说:“新思想是应经济的新态度、社会的新要求发生的,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1924年他在哀悼列宁的文章中说,列宁是弱小民族的良朋,是被压迫人的忠仆,是献身于世界革命的一个仁勇的战士。
随着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日益高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成立已迫在眉睫。1920年5月后,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筹备建党,可对党的名称拿不定主意。李大钊凭着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理解,非常明确地指出这个党叫“共产党”,所以上海党一成立就叫“共产党”。上海党成立后,李大钊、张国焘等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北京党小组成立后,长辛店工人补习学校开学,不久《工人周刊》出版了。在这过程中,李大钊领导党小组成员与一些无政府主义者和那些不是真正相信马克思主义分子展开斗争。针对无政府主义者鼓吹的绝对自由,李大钊在文章中说:“个人与自由,自由与秩序,原是不可分的东西。”“离开社会,亦无所谓个人。”
1921年,李大钊到郑州开展革命工作,他在工人夜校对工人演说中,把工人比作天,可见他十分看重工人阶级的力量,他也非常懂得如何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李大钊及广大进步青年的共同努力下,马列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工人运动得到进一步的展开,这两者日渐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诞生条件完全成熟。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
五、“一大”后,领导西北地区党组织与帝国主义和各系军阀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
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在北京成立了党的北京地方委员会和中共北方区委。其实,无论是北京、天津、唐山还是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甚至是西北地区的一些党组织,都在李大钊的直接或间接领导下展开工作。
1921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李大钊担任这个组织北方区分部主任。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北方区各地工人大力发展工人组织,发动工人斗争,取得很大的成效,尤其是铁路工人运动发展顺利。第二年,勞动组合书记部总部移至北京,这对北方工人是很大的鼓舞。李大钊利用各军阀、政派之间的矛盾,巧妙地得到向每一条铁路线派一个密查员的权利,这样大大便利了铁路工人运动的迅速发展。1922年初至1923年初的一年时间里,中国工人运动十分高涨,香港海员罢工,长辛店罢工,粤汉路长武段罢工,京奉路山海关罢工、安源煤矿罢工、开滦五矿罢工等等。1923年爆发的二七大罢工,不但震惊了全中国,而且震动了全世界,工人阶级用自己的热血,唤醒了沉醒着的中国人民。大罢工悲壮的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工人阶级才是革命的中坚力量。二七罢工期间,李大钊在武汉讲学,他对这次罢工极为关切,对罢工失败一点也不悲观,为此他写了一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对革命仍然充满了信心。
李大钊这位中国无产阶级先驱者,对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及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在他的诗文里都作过许多精辟的阐述,特别是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写了大量的文章。在中国革命最低潮的时候,李大钊与军阀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斗争中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最终成为共产党员的楷模。
学生时代的李大钊,写的诗歌较多,诗中透露着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随着阅历的丰富和国家命运的多变,他以一位革命家敏锐的眼光成为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者,并为此奋斗毕生。所以后期他的文稿侧重于论文和演讲稿,文中对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精辟阐述,至今读来仍闪耀着一位先知先觉者思想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李大钊诗浅释[M].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5-1.
[2]中共党史人物传[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6-1.
[3]中共党史资料,第一辑第二辑[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