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天,宋徽宗在宫里吃着饭,突然拿出几件玉壶、玉盏来,纠结地说:“我想用这个啊,就怕别人说太奢华了。”
皇上有压力,权相蔡京赶紧帮着解脱:“陛下应该享用天下的供奉,区区玉器,又算得了什么?”
宋徽宗本来就是一个向往奢华的人,听了这话,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了。后来他还搞出了花石纲,最后亡国,身囚异邦。明朝的于慎行评价此事说:“蔡京的话,不是降君之恶,而是遏君之善,罪不容诛。”不过他又分析,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至少在北宋末年以前,宫中用玉器吃饭的还比较少,至少算件奢华的事情,可到了现在,随便一户有钱人家就用玉杯、象牙筷子,习以为常,物力有限,再这么奢侈下去,非常值得忧虑。
玉壶、玉盏算什么啊,早在唐朝,宫里就有自暖杯了,可以自动加热的。唐朝的书上说:“内库有一酒杯,有青色纹如乱丝,其薄如纸,于杯足上有缕金字,名曰‘自暖杯’。”唐玄宗让往杯子里倒酒,“温温然有气相次如沸汤”。这物件,比现在的电热壶还厉害,酒一倒进去就冒热气了。上面有中国字,所以很可能不是进贡来的,不知道是哪位能工巧匠发明的,在当时绝无仅有,也是奢侈的东西。
有没有真节俭的?有,一般是开国皇帝,知道江山来之不易,所以体恤民力。这种节俭持续一代人,若是第二代不坚持,往往亡国。若是能坚持两三代,没准就弄出个盛世来,比如李世民。
李世民生病要吃补药,也不知道是谁给他出了个馊主意,必须吃“无脂肥羊”。既是肥羊,又是无脂,这个可就难了。负责此事的光禄卿韦某抓了瞎,就去请教侍中郝处俊。郝处俊说:“皇上有好生之德,肯定不会干这种事。”这事到底怎么干呢?郝处俊说,得先找五十只肥羊,一只一只当着羊的面杀。后面的羊害怕了,脂肪就会渗进肉里。那最后一只,肯定被吓得快疯了,就是极肥却无脂的肥羊。
不知道郝处俊这套说辞是不是编的,反正李世民知道后,觉得这事太残忍,又浪费,绝对干不得,“乃止”。这也算是节俭吧?
可到唐玄宗时期,国力强盛,由简而奢的事情就多了。除了自暖杯以外,还有不少讲头,比如牙盘食,又叫看食。这是啥呢?就是把颜色鲜美的果蔬或者点心装在精雕细琢的食盘(牙盘)上,端上来。一般是不吃的,吃也是浅尝辄止,主要是摆着好看。就是在腐化的隋炀帝时代,皇家宴会的规矩,牙盘食也就上九盘,所以又叫九饤盘。唐玄宗时,规矩依旧是九盘,但天宝二年(743年),玄宗驾幸禁苑望春楼看渭水漕运,负责漕运的官员韦坚竟然给皇帝上了一百盘牙盘食,大大超标。由此开始,达官贵人的宴席上看食泛滥,看食成了炫耀摆阔、巴结逢迎的玩意儿,消耗了大量的民脂民膏。
到了宋朝,兴喝团茶,就是茶叶饼之类的东西。福建出好茶,丁谓在福建当转运使时,向皇帝进贡上好的团茶,不过不多,也就每年40个饼。到了宋仁宗时期,上贡的是小团,品质要比大团好得多,当然也更贵。到宋神宗时期就更邪乎了,发展成进贡“密云龙”,价格比小团还要高,这就有些劳民伤财了。宋哲宗初年,皇太后为这个事情下了旨意:“告诉福建的官,以后不许再造‘密云龙’,也不要团茶。拣好茶吃就行,搞什么名目啊。”这就算是及时刹车。如果皇帝、太后要知道现在的茶动不动卖到上万元一斤,会有啥感想呢?
皇家有人看着,所以一举一动要当表率,还有言官进谏,想奢靡,总是有所忌讳的。底下的人就不一样了,那些官员,表面上正气凛然,私下里疯狂奢靡,比起奢侈的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奢靡的官,基本都是腐化的官,讲究享受,也贪钱财,唐初的御史严升期就是个典型。严升期喜欢吃牛肉,他去江南巡查,所过州县,烹宰极多。这也就罢了,他还要钱,事情无论大小,只要给钱就能办。于是,其所到之处,“金银为之踊贵”。于是乎,严升期被老百姓送了个外号,叫“金牛御史”。
想一想,疯狂乱造的贪官污吏究竟是什么心理呢?可能是因为皇帝为了子孙相继坐享天下富贵,好歹还要考虑一下长治久安,而官员任期有限,必须自己想办法,才能得到更多享受吧。明朝的江盈科说了个段子:楚有一人为令,因为贪污罢官,回到家中,吃好的穿好的,歌童舞姬,“受享似王者”。有一天他喝醉了说:“我要是没主意,听孔夫子的话,今天就会没饭吃,怎么能有这样的生活?”
也许,这就是大多数贪官奢靡的缘由。
摘自《老年生活报》
皇上有压力,权相蔡京赶紧帮着解脱:“陛下应该享用天下的供奉,区区玉器,又算得了什么?”
宋徽宗本来就是一个向往奢华的人,听了这话,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了。后来他还搞出了花石纲,最后亡国,身囚异邦。明朝的于慎行评价此事说:“蔡京的话,不是降君之恶,而是遏君之善,罪不容诛。”不过他又分析,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至少在北宋末年以前,宫中用玉器吃饭的还比较少,至少算件奢华的事情,可到了现在,随便一户有钱人家就用玉杯、象牙筷子,习以为常,物力有限,再这么奢侈下去,非常值得忧虑。
玉壶、玉盏算什么啊,早在唐朝,宫里就有自暖杯了,可以自动加热的。唐朝的书上说:“内库有一酒杯,有青色纹如乱丝,其薄如纸,于杯足上有缕金字,名曰‘自暖杯’。”唐玄宗让往杯子里倒酒,“温温然有气相次如沸汤”。这物件,比现在的电热壶还厉害,酒一倒进去就冒热气了。上面有中国字,所以很可能不是进贡来的,不知道是哪位能工巧匠发明的,在当时绝无仅有,也是奢侈的东西。
有没有真节俭的?有,一般是开国皇帝,知道江山来之不易,所以体恤民力。这种节俭持续一代人,若是第二代不坚持,往往亡国。若是能坚持两三代,没准就弄出个盛世来,比如李世民。
李世民生病要吃补药,也不知道是谁给他出了个馊主意,必须吃“无脂肥羊”。既是肥羊,又是无脂,这个可就难了。负责此事的光禄卿韦某抓了瞎,就去请教侍中郝处俊。郝处俊说:“皇上有好生之德,肯定不会干这种事。”这事到底怎么干呢?郝处俊说,得先找五十只肥羊,一只一只当着羊的面杀。后面的羊害怕了,脂肪就会渗进肉里。那最后一只,肯定被吓得快疯了,就是极肥却无脂的肥羊。
不知道郝处俊这套说辞是不是编的,反正李世民知道后,觉得这事太残忍,又浪费,绝对干不得,“乃止”。这也算是节俭吧?
可到唐玄宗时期,国力强盛,由简而奢的事情就多了。除了自暖杯以外,还有不少讲头,比如牙盘食,又叫看食。这是啥呢?就是把颜色鲜美的果蔬或者点心装在精雕细琢的食盘(牙盘)上,端上来。一般是不吃的,吃也是浅尝辄止,主要是摆着好看。就是在腐化的隋炀帝时代,皇家宴会的规矩,牙盘食也就上九盘,所以又叫九饤盘。唐玄宗时,规矩依旧是九盘,但天宝二年(743年),玄宗驾幸禁苑望春楼看渭水漕运,负责漕运的官员韦坚竟然给皇帝上了一百盘牙盘食,大大超标。由此开始,达官贵人的宴席上看食泛滥,看食成了炫耀摆阔、巴结逢迎的玩意儿,消耗了大量的民脂民膏。
到了宋朝,兴喝团茶,就是茶叶饼之类的东西。福建出好茶,丁谓在福建当转运使时,向皇帝进贡上好的团茶,不过不多,也就每年40个饼。到了宋仁宗时期,上贡的是小团,品质要比大团好得多,当然也更贵。到宋神宗时期就更邪乎了,发展成进贡“密云龙”,价格比小团还要高,这就有些劳民伤财了。宋哲宗初年,皇太后为这个事情下了旨意:“告诉福建的官,以后不许再造‘密云龙’,也不要团茶。拣好茶吃就行,搞什么名目啊。”这就算是及时刹车。如果皇帝、太后要知道现在的茶动不动卖到上万元一斤,会有啥感想呢?
皇家有人看着,所以一举一动要当表率,还有言官进谏,想奢靡,总是有所忌讳的。底下的人就不一样了,那些官员,表面上正气凛然,私下里疯狂奢靡,比起奢侈的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奢靡的官,基本都是腐化的官,讲究享受,也贪钱财,唐初的御史严升期就是个典型。严升期喜欢吃牛肉,他去江南巡查,所过州县,烹宰极多。这也就罢了,他还要钱,事情无论大小,只要给钱就能办。于是,其所到之处,“金银为之踊贵”。于是乎,严升期被老百姓送了个外号,叫“金牛御史”。
想一想,疯狂乱造的贪官污吏究竟是什么心理呢?可能是因为皇帝为了子孙相继坐享天下富贵,好歹还要考虑一下长治久安,而官员任期有限,必须自己想办法,才能得到更多享受吧。明朝的江盈科说了个段子:楚有一人为令,因为贪污罢官,回到家中,吃好的穿好的,歌童舞姬,“受享似王者”。有一天他喝醉了说:“我要是没主意,听孔夫子的话,今天就会没饭吃,怎么能有这样的生活?”
也许,这就是大多数贪官奢靡的缘由。
摘自《老年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