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烙饼问题是一节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在课程设计之前我们必须要思考:什么是小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如何让实践学习真实、有意义的发生?为了解开心里的疑惑,笔者搜索了大量课例进行观摩研究。徐长青老师的这节课,我反复看了很多遍。是什么吸引了我?我在看些什么呢?我在观察学生的思维变化,揣摩学生的心态变化,品味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的改变。
【关键词】实践活动 生活经验 有趣 真实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4.010
关于如何让实践教育真实发生,首先我们要面对的是综合实践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众所周知,综合实践课程的课程理念在教师团体及教育界已经得到广泛的传播,其价值已经得到充分的认可,但还存在着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课程实施能力的问题;在课程的指导过程中存在着学科化、知识化、封闭化等问题,以及资源开发的能力不足、形态不稳定、评价方式虚化等问题。
通过观摩大量的教学视频,笔者发现大多教师“烙饼问题”的教学倾向于发现规律和建构模型,一节课下来学生的确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优化”思想,知道怎样烙饼更节省时间。但整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数学味太浓,实践味不够。而徐长青老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以生活所需为基础设置问题情境,以实践应用积累活动经验,联系生活习惯感受数字背后的生活厚度,让学生体会到实践活动课程有用、有趣、有味道。
接下来笔者就跟读者们分享一两个徐老师教学中令人有感而发的小片段。
【片段一】
一开始,教师呈现的问题情境很简单。此时,对学生来说是没有什么挑战的兴趣的,孩子们都表现得很轻松,没把问题当作一回事。表现出的是浅层次的思考,模糊、直觉、单方面地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烙饼的方法。当有几名学生分别说出了自己的烙法和所花的时间,课堂的温度开始上升。因为,学生在别人身上找到了不同的“自己”。
“6分钟真能烙熟吗?”教师追问。“我们用手代表饼,你能试一试吗?”学生用手代饼,每烙一次,配合“滋啦”一声,代表3分钟。史宁中教授指出:“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很多东西是不可能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让学生以手代饼,形象而自然。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了方便可取的“锅”和“饼”,让学生在“滋啦”声中,动手做、动脑思考。趣味盎然的实践操作体验,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活动状态,赋予知识以“生活味”,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
学生操作演示后,教师适时引导。“两张饼同时烙,用的时间最短。照这样,烙4张饼,最少需要多长时间?”(生:12分钟)至此学生已经能根据之前的经验推理出4张饼所需的时间。学生演示验证推理之后就产生出了新的经验。由此可以继续推断出烙多张饼所需的时间。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要通过必要的引导和反思,从而获得对原有经验的超越与提升。在学生经历了探索烙2张饼的活动后,徐老师没有让学生按照顺序烙3张饼,而是烙双数张饼,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烙2张饼的经验立即得到运用、验证,进一步强化了2张饼同时烙的经验,使学生有了深刻的体验。
【片段二】
解决了双数张饼的烙法,那单数张饼呢?
“烙3张饼至少需要多少时间?”学生答9分钟,也有的答12分钟。请学生分别操作演示,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一种方法通過轮流烙,交替烙,每次锅里都有2张饼。而对比12分钟的烙法会发现锅里出现了空位,因为没有充分利用资源,导致了时间的浪费。因为这是本节内容的难点,所以教师再次演示12分钟和9分钟的方法。学生发现,用12分钟的方法烙第3张时锅里只放了一张,而用时9分钟的方法每次锅里都放2张。
烙3张饼就不能把3张看作是2张加1张,而是要把3张看作是一个整体。整体考虑,就不叫同时烙,而叫交替烙。由此就丰富了之前的经验。通过引导观察,学生意识到新问题再用原有经验已经无法解决,学生的认知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局限,打破了原有的认知和平衡,由此产生了解决烙奇数张饼的强烈需求,学生进入了认知的失衡状态,通过这样沉浸式的学习,学生能探究到学习任务的深度。通过分享反思,建构出有意义的新经验,增强了实践的效能和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基于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学生经历“入境——沉境——出境”的过程。学生不仅需要生活中的经历,还需要学习活动中的经历,但仅仅去“经历”是不够的,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回归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和类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应该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完成,而不是只解答一道数学题。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基本思想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3:307.
[2]郭元祥,伍香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
【关键词】实践活动 生活经验 有趣 真实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4.010
关于如何让实践教育真实发生,首先我们要面对的是综合实践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众所周知,综合实践课程的课程理念在教师团体及教育界已经得到广泛的传播,其价值已经得到充分的认可,但还存在着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课程实施能力的问题;在课程的指导过程中存在着学科化、知识化、封闭化等问题,以及资源开发的能力不足、形态不稳定、评价方式虚化等问题。
通过观摩大量的教学视频,笔者发现大多教师“烙饼问题”的教学倾向于发现规律和建构模型,一节课下来学生的确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优化”思想,知道怎样烙饼更节省时间。但整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数学味太浓,实践味不够。而徐长青老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以生活所需为基础设置问题情境,以实践应用积累活动经验,联系生活习惯感受数字背后的生活厚度,让学生体会到实践活动课程有用、有趣、有味道。
接下来笔者就跟读者们分享一两个徐老师教学中令人有感而发的小片段。
【片段一】
一开始,教师呈现的问题情境很简单。此时,对学生来说是没有什么挑战的兴趣的,孩子们都表现得很轻松,没把问题当作一回事。表现出的是浅层次的思考,模糊、直觉、单方面地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烙饼的方法。当有几名学生分别说出了自己的烙法和所花的时间,课堂的温度开始上升。因为,学生在别人身上找到了不同的“自己”。
“6分钟真能烙熟吗?”教师追问。“我们用手代表饼,你能试一试吗?”学生用手代饼,每烙一次,配合“滋啦”一声,代表3分钟。史宁中教授指出:“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很多东西是不可能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让学生以手代饼,形象而自然。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了方便可取的“锅”和“饼”,让学生在“滋啦”声中,动手做、动脑思考。趣味盎然的实践操作体验,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活动状态,赋予知识以“生活味”,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
学生操作演示后,教师适时引导。“两张饼同时烙,用的时间最短。照这样,烙4张饼,最少需要多长时间?”(生:12分钟)至此学生已经能根据之前的经验推理出4张饼所需的时间。学生演示验证推理之后就产生出了新的经验。由此可以继续推断出烙多张饼所需的时间。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要通过必要的引导和反思,从而获得对原有经验的超越与提升。在学生经历了探索烙2张饼的活动后,徐老师没有让学生按照顺序烙3张饼,而是烙双数张饼,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烙2张饼的经验立即得到运用、验证,进一步强化了2张饼同时烙的经验,使学生有了深刻的体验。
【片段二】
解决了双数张饼的烙法,那单数张饼呢?
“烙3张饼至少需要多少时间?”学生答9分钟,也有的答12分钟。请学生分别操作演示,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一种方法通過轮流烙,交替烙,每次锅里都有2张饼。而对比12分钟的烙法会发现锅里出现了空位,因为没有充分利用资源,导致了时间的浪费。因为这是本节内容的难点,所以教师再次演示12分钟和9分钟的方法。学生发现,用12分钟的方法烙第3张时锅里只放了一张,而用时9分钟的方法每次锅里都放2张。
烙3张饼就不能把3张看作是2张加1张,而是要把3张看作是一个整体。整体考虑,就不叫同时烙,而叫交替烙。由此就丰富了之前的经验。通过引导观察,学生意识到新问题再用原有经验已经无法解决,学生的认知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局限,打破了原有的认知和平衡,由此产生了解决烙奇数张饼的强烈需求,学生进入了认知的失衡状态,通过这样沉浸式的学习,学生能探究到学习任务的深度。通过分享反思,建构出有意义的新经验,增强了实践的效能和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基于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学生经历“入境——沉境——出境”的过程。学生不仅需要生活中的经历,还需要学习活动中的经历,但仅仅去“经历”是不够的,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回归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和类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应该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完成,而不是只解答一道数学题。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基本思想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3:307.
[2]郭元祥,伍香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