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文化自知,挥文化自信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ba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谢明华兄寄来大作《为学之道——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收到他的著作初稿,非常高兴,甫一到手,便迫不及待地翻阅。
  九十年代初,笔者还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那时,老师骆承烈先生邀我参加一套书《三教慧海》的写作,该书从故事、名言、人物等不同角度展现儒、释、道三家智慧,老师希望我负责其中儒家人物《儒教名流》部分的稿件。那时,笔者对这些人物并不怎么熟悉,在写作过程中,如何选取人物,以怎样的标准去看待他们在儒学史上的地位,怎样表述他们的成就与贡献,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写完书稿之后,笔者发现自己收获甚丰。因此,看到《为学之道》一书的目录人物,便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了那段读书、写作、为学的经历,真的很有意义,很值得怀念!所以看到明华兄的著作,笔者马上联想到这些。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龙山时期,礼制便已形成。为什么礼制先行呢?儒家有言:“礼者,理也。”礼仪的“礼”其实就是道理的“理”。中华文明有自己的特殊特色,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断,是有著亘古不变的道理的。这些道理,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逐步凝结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代一代传承至今。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应该如何弘扬和发展?确实是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明华兄耕耘教育传媒行业数十载,根基深厚,此时出版这本书,恰恰应和了党和国家的号召,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大有裨益。
  读书治学的根本目的是“学以成德”“学以成人”或“学成大人”,不言而喻,其内在基础便是道德修养,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还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都阐明了道德、信仰的重要意义。中国文化重“道”,“道前定而不穷”,我们研究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发掘其中深层次的道德、信仰,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又是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时最为核心、最为根本、最为精髓的东西。我们应该将其变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资源,形成我们尊道德、敬道德的社会风气,用传统的“四维”“四端”“五常”“八德”滋养我们的价值观,以之作为搭建中华文化大厦的“四梁八柱”。
  笔者曾经讲过“文化自知”和“文化自信”的关系问题,文化自信一定基于文化自知。比如孔子的自信就源自他对礼乐本质的把握,源自他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思考。具备文化自知的能力,才能发挥文化自信的作用。明华兄的《为学之道》便是为此而作,于文化自知的发掘方面,可谓别具一格,自有特色。以《董仲舒——在“天人合一”的追求中复兴新儒学》篇为例,全篇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列两点,以“道德涵养”“为学之道”和“思想精髓”为主线,叙议结合,在发掘董仲舒道德涵养和为学精神的同时,与当今社会追求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巧妙引导读者的思想发展与行为规范。见微而知著,《为学之道》以全新的立意,阐述了近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的核心,述往事,思来者,透过历史重重迷雾,推陈出新,详细地论证了诸家先贤为人、为学的核心智慧,为广大青少年学者树立了成功的榜样。
  中华文化以人格养成为教育目标,道德精髓的延续,价值观念的弘扬,最需要青少年学子的文化认同。我们要培养具有文化自知的时代新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引,言则忠信,行则笃敬,从而带动文化的自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明华兄的大作谈为学之道,谈往圣先贤的核心学养,委实切中肯綮,很合时宜。该书囊括中华数千年的思想文化、道德修养与治学为学精髓,为青少年学子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榜样,可以从中获得知识与成长。
  (作者系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摘 要:讲好党的故事是新时代新闻工作和党史工作的共同要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实录,是用口述史的方式讲述党的领袖成长之路的一次成功尝试。本文从五个“实”出发,深入探讨了怎样将党政重大题材与可读性、趣味性结合,实实在在打造一本既叫好又叫座的重大题材畅销书。  关键词:重大题材 畅销书 贴近群众  截至2019年7月,笔者采写编著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1]销量已近1000万册,码洋接近8
期刊
精品出版物反映了一個时代的文化创造能力,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思想高度、文化厚度和精神深度。在精品出版物的打造过程中,编辑是出版活动的组织者、出版物的发现者和培育加工者。审读报告是编辑职业素养的直接载体、核心标志,它显示出编辑的认知能力、鉴赏水平、业务深度。审读报告的规范与否、水平高低,也是衡量一个出版单位出版水平的重要指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
期刊
摘 要:文摘类期刊微信公众号直面平台整体阅读量下滑、“信息流”模式冲击,亟需新思路破局。本文以“青年文摘”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数据为例,试谈文摘类期刊编辑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做好新媒体出版工作。  关键词:数据分析 文摘类期刊 微信公众号 青年文摘  2018年4月,清博大数据一份基于排名Top 1000微信公众号的报告指出:微信订阅号文章阅读量连续三年呈现逐年递减状况。以排名第一的“人民日报”为例,其2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图书品牌“米小圈”为例,研究并分析了在出版高质量阶段出版社如何打造知名童书品牌。  关键词:童书品牌 米小圈 原创作品  在出版高质量发展阶段,出版竞争最终是品牌与品牌的较量,品牌给出版社带来的产品溢价力和影响力往往是任何有形资产所不能比拟的,以品牌拓展出版市场也是成效最显著、成本最低的。近年来,新华文轩旗下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着力打造的“米小圈”图书品牌产生了广泛社
期刊
摘 要:在阅读日渐受到重视的当今,对历史怀抱求知欲的青少年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读物?本文以目前市场上颇受关注的《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和《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为例,深入剖析两书的创作风格和史学理念,探讨出版者应如何做出优质的青少年历史读物。  关键词:历史读物 少儿图书 通俗读物  历史是沉淀数千年的文化结晶,在今天的中国,无论弘扬传统文化,抑或挖掘国学智慧,历史都是绕不开的要素。  很多历史读物创作者都
期刊
摘 要:从图书出版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完成度”看作图书呈现的完善程度,这其中包括了选题的精准性、策划的全面性、文美及印发的配合性、市场的延续性等。在作者看来,眼光、眼界、眼缘是确定选题的三个基本前提;策划能力、交流能力、专业能力是编辑沟通选题的基本素养;实现文美配合、编印助力是具体实施选题的关键点;探讨编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选题延续的重要保证。这四个关键点决定了一本图书的“完成度”。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古籍影印是古籍整理出版的重要手段,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具体措施,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文化遗产的最佳方式。布洛陀文化是壮族文化的精髓,麽经是布洛陀文化的核心,是壮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古籍影印的编辑理念,其专业的传播者、特定的受众、多变的传播媒介、深远的传播效果是古籍影印出版的特别之处。以麽经布洛陀的影印实践为具体分析,探索壮族文化遗产的继承与
期刊
摘 要:审读报告涵盖着编辑人员对书稿诸多方面的总体价值评判,并最终决定着书稿的最终质量。作者从为什么要聚焦审读报告、打造精品力作编辑当主动作为等多个角度分析审读报告与精品力作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审读报告 精品力作 编辑素养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出版参考杂志社承办的全国优秀审读报告推介活动已经持续几年了,在业内外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这说明,推介活动切切实实抓在了“点”上。  一、为什么要
期刊
摘 要:书稿审读,是编辑案头工作的起点,亦是编辑能力的体现。古籍文献整理阅读难度大,注文层级繁复,通读书稿需要十分耐心、细心。在审读、校对、统理各个阶段,更需要审慎处理,严格把关,力求保证书稿质量,提升书稿价值。本文回到中华书局古籍整理编辑工作的场景,重现了磨砺精品的出版历程。  关键词:古籍整理 中华书局 编辑审读  2010年笔者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后入职中华书局,从事古籍和大型文献整理的编
期刊
优秀的学者总是能不断地给学术界带来惊喜和震撼。南京大学文学院徐雁平教授在沉潜十多年的基础上,在先后编纂出版了《清代家集丛刊》《清代家集丛刊续编》之后,又及时推出了《清代家集叙录》(简称《叙录》,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年),这是他研究清代文学与文献的又一力作。在此之前,他已经对清代的东南书院、清代的文学世家、清代家族的姻亲世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出版了一系列有分量的研究专著,包括《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