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止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同137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97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说明“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变成了国际共识。
不久前,在全国上市公司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暨跨国投资大会上,与会上市公司代表普遍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企业应准确把握有关国家营商环境,正确选择投资目的地,提升国际化竞争力。
“一带一路”为上市公司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市场,更宏大的全球视野,更多的合作共赢机会。这些巨大的发展机遇最终会体现为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企业之间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也必然会产生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交替参与、持续创新,涌现具有代表性的公司群体。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指出,国家全方位为企业走出去“鸣锣开道”,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深交所数据显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增多。有65%的上市公司表示,未来3年将增加“一带一路”相关业务。
然而,“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和地区条件非常艰苦,企业遇到了很多困难,面临不少風险,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对此,宋志平建议,企业要认真研究当地法律法规,学习它的运行规则;并且紧盯政策变化;还要注意区域的安全等问题。同时,央企和国有企业要加强与民营企业的联合开发,能够发挥巨大的能量、创造共赢的局面。此外,他表示,独行快,众行远。企业走出去,不仅要与所在国地区和人民友好相处,还要积极倡导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
中石油:国际化高度重视风险防范
1997年,中石油就在中亚、中东及俄罗斯地区一起打造涵盖油气投资、油气输送、优势产能合作的全产业链体系,成为“一带一路”先行者。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李树峰指出,在走出去过程中,坚持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基本理念,其中关键要高度重视风险防控。他表示:“境外风险无处不在、随时发生,有些风险一旦发生就是颠覆性的。企业要加强风险识别和防控措施研究,健全和规范风险管理的制度、流程和标准。”
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李树峰建议,通过市场化手段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形成合理的干部和技术力量的梯队。此外,提高创新发展能力。他表示,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推动科技创新是传统行业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经营理念、商业模式、管理体制的创新也是提升企业价值和国际化能力的必然选择。
中国建材:重视本地化合作
中国建材在走出去过程中,重视为当地发展做贡献。宋志平表示:“国际产能合作并不是将低端产能转移出去,而是将中国多年来走城市化、工业化之路的经验,建材装备的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与当地分享。”
加强与当地企业合作,利益共享。宋志平举例道,在土耳其的一批新项目中,中国建材把厂房建设分包给当地企业,一些关键部件进行全球采购。该项目成为土耳其最优秀的水泥生产线,获得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和奖励。在埃塞尔建设的大型水泥项目,也与当地多家企业开展合作,本地员工占员工总数的70%以上。中国建材在赞比亚建设的建材工业园项目,在动工前,为当地居民打水井、建医院、办小学深得当地居民的爱戴和欢迎。
宋志平表示,上市公司在“一带一路”过程中必须融入当地文化,扎根下来,精耕细作。否则,很难长久的发展下去。
中国铁建:授人以渔
作为最早走出去的中国队伍,中国铁建坚持“大海外”发展战略,坚定国际化发展方向。中国铁建海外部副总经理李法胜介绍,为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中国铁建大力实施“海外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海外建设由铁路领域向交通领域转变,由交通领域向基础设施全领域转变,由承包商向投资商、运营商、服务商转变。
以亚吉铁路为例,该铁路全部采用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是“一带一路”倡议后建成通车的首条跨国电气化铁路。李法胜指出,通过一条铁路带动全产业链走出去,形成一条经济带并给沿线国家和地区创造无限商机的“亚吉模式”,实现了从交钥匙工程向“投建营一体化”,以及由建设单一工程向参与沿线经济开发和产能合作的两个重大转变。
通过几十年来在国外运营的项目,中国铁建不仅让当地国的交通更加便利,还为当地培训了乘务员、汽车司机,包括火车运营、城市轨道运营需要的机务、电务、车务以及各种人员。
“这是我们践行‘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李法胜说。
葛洲坝:打造“一带一路”精品工程
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怀亮表示,中国葛洲坝集团自走出去以来,打造了一批质量过硬、利益共享、美誉度非常好的“一带一路”精品工程。
尼泊尔是葛洲坝走向国际的第一个国家。不久前,由葛洲坝承建的尼泊尔上崔树里3A电站正式进入商业法典运行。该水电站所产电量不仅能满足尼泊尔国内约8%的电力需求,还会进一步缓解加德满都地区的用电短缺问题。
在中巴经济走廊,葛洲坝承接的布达甘达基水电站已顺利完工,年发电量50亿度,每年为巴基斯坦带来450亿卢比的财政收入。
在埃塞俄比亚,葛洲坝实施了大批能源和交通设施项目。其中,GD—3水电站为当地社会创造2000多个就业机会,还在当地建设了希望小学,成为中资企业在当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典范。
刘怀亮建议,持续深化优化“一带一路”金融政策和产能合作支持举措,搭建开放型国际金融体系合作平台,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整合共享国内外信息资源,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发挥金融工具优势,有效规避投融资汇率的风险。
特变电工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新材料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变压器行业首家上市公司。特变电工自成立以来,就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的研发。”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南在论坛上介绍。
在新材料产业方面,特变电工延伸和扩展了“高纯铝—电子铝箔—电极箔”高附加值电子新材料产业链,生产的高纯铝、电子铝箔、电极箔等高新技术产品,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及电子工业领域,销往日本、韩国、台湾、东南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完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太阳能绿色生态系统示范工程、送电到乡光明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自行研制建造了300多座太阳能电站,解决了近40万人的饮水和照明问题。
胡南称,技术中心是特变电工关键核心部门,聚集了一批包括行业院士在内的顶尖专家和技术团队。中心在输变电、新材料、新能源领域,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乌克兰扎布罗热变压器研究所、克罗地亚、西安交通大学等10余家科研院校进行合作,与全球范围内的技术领先者交流和学习,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不断使新的技术成果得以商品化,促进了中国在输变电领域的重大装备国产化进程。
不久前,在全国上市公司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暨跨国投资大会上,与会上市公司代表普遍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企业应准确把握有关国家营商环境,正确选择投资目的地,提升国际化竞争力。
“一带一路”为上市公司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市场,更宏大的全球视野,更多的合作共赢机会。这些巨大的发展机遇最终会体现为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企业之间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也必然会产生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交替参与、持续创新,涌现具有代表性的公司群体。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指出,国家全方位为企业走出去“鸣锣开道”,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深交所数据显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增多。有65%的上市公司表示,未来3年将增加“一带一路”相关业务。
然而,“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和地区条件非常艰苦,企业遇到了很多困难,面临不少風险,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对此,宋志平建议,企业要认真研究当地法律法规,学习它的运行规则;并且紧盯政策变化;还要注意区域的安全等问题。同时,央企和国有企业要加强与民营企业的联合开发,能够发挥巨大的能量、创造共赢的局面。此外,他表示,独行快,众行远。企业走出去,不仅要与所在国地区和人民友好相处,还要积极倡导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
中石油:国际化高度重视风险防范
1997年,中石油就在中亚、中东及俄罗斯地区一起打造涵盖油气投资、油气输送、优势产能合作的全产业链体系,成为“一带一路”先行者。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李树峰指出,在走出去过程中,坚持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基本理念,其中关键要高度重视风险防控。他表示:“境外风险无处不在、随时发生,有些风险一旦发生就是颠覆性的。企业要加强风险识别和防控措施研究,健全和规范风险管理的制度、流程和标准。”
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李树峰建议,通过市场化手段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形成合理的干部和技术力量的梯队。此外,提高创新发展能力。他表示,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推动科技创新是传统行业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经营理念、商业模式、管理体制的创新也是提升企业价值和国际化能力的必然选择。
中国建材:重视本地化合作
中国建材在走出去过程中,重视为当地发展做贡献。宋志平表示:“国际产能合作并不是将低端产能转移出去,而是将中国多年来走城市化、工业化之路的经验,建材装备的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与当地分享。”
加强与当地企业合作,利益共享。宋志平举例道,在土耳其的一批新项目中,中国建材把厂房建设分包给当地企业,一些关键部件进行全球采购。该项目成为土耳其最优秀的水泥生产线,获得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和奖励。在埃塞尔建设的大型水泥项目,也与当地多家企业开展合作,本地员工占员工总数的70%以上。中国建材在赞比亚建设的建材工业园项目,在动工前,为当地居民打水井、建医院、办小学深得当地居民的爱戴和欢迎。
宋志平表示,上市公司在“一带一路”过程中必须融入当地文化,扎根下来,精耕细作。否则,很难长久的发展下去。
中国铁建:授人以渔
作为最早走出去的中国队伍,中国铁建坚持“大海外”发展战略,坚定国际化发展方向。中国铁建海外部副总经理李法胜介绍,为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中国铁建大力实施“海外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海外建设由铁路领域向交通领域转变,由交通领域向基础设施全领域转变,由承包商向投资商、运营商、服务商转变。
以亚吉铁路为例,该铁路全部采用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是“一带一路”倡议后建成通车的首条跨国电气化铁路。李法胜指出,通过一条铁路带动全产业链走出去,形成一条经济带并给沿线国家和地区创造无限商机的“亚吉模式”,实现了从交钥匙工程向“投建营一体化”,以及由建设单一工程向参与沿线经济开发和产能合作的两个重大转变。
通过几十年来在国外运营的项目,中国铁建不仅让当地国的交通更加便利,还为当地培训了乘务员、汽车司机,包括火车运营、城市轨道运营需要的机务、电务、车务以及各种人员。
“这是我们践行‘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李法胜说。
葛洲坝:打造“一带一路”精品工程
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怀亮表示,中国葛洲坝集团自走出去以来,打造了一批质量过硬、利益共享、美誉度非常好的“一带一路”精品工程。
尼泊尔是葛洲坝走向国际的第一个国家。不久前,由葛洲坝承建的尼泊尔上崔树里3A电站正式进入商业法典运行。该水电站所产电量不仅能满足尼泊尔国内约8%的电力需求,还会进一步缓解加德满都地区的用电短缺问题。
在中巴经济走廊,葛洲坝承接的布达甘达基水电站已顺利完工,年发电量50亿度,每年为巴基斯坦带来450亿卢比的财政收入。
在埃塞俄比亚,葛洲坝实施了大批能源和交通设施项目。其中,GD—3水电站为当地社会创造2000多个就业机会,还在当地建设了希望小学,成为中资企业在当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典范。
刘怀亮建议,持续深化优化“一带一路”金融政策和产能合作支持举措,搭建开放型国际金融体系合作平台,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整合共享国内外信息资源,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发挥金融工具优势,有效规避投融资汇率的风险。
特变电工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新材料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变压器行业首家上市公司。特变电工自成立以来,就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的研发。”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南在论坛上介绍。
在新材料产业方面,特变电工延伸和扩展了“高纯铝—电子铝箔—电极箔”高附加值电子新材料产业链,生产的高纯铝、电子铝箔、电极箔等高新技术产品,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及电子工业领域,销往日本、韩国、台湾、东南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完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太阳能绿色生态系统示范工程、送电到乡光明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自行研制建造了300多座太阳能电站,解决了近40万人的饮水和照明问题。
胡南称,技术中心是特变电工关键核心部门,聚集了一批包括行业院士在内的顶尖专家和技术团队。中心在输变电、新材料、新能源领域,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乌克兰扎布罗热变压器研究所、克罗地亚、西安交通大学等10余家科研院校进行合作,与全球范围内的技术领先者交流和学习,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不断使新的技术成果得以商品化,促进了中国在输变电领域的重大装备国产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