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
要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着重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一支政治和能力过硬的人才队伍是关键。城口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按照“抓引进、重培育、搭平台、建机制”的人才工作思路,推动各类优秀人才向脱贫攻坚一线集结,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活用四种引才方式,不唯地域引进人才
城口县针对艰苦边远地区引才困难的实际情况,开拓工作思路,灵活运用四种引才方式,坚持开放包容、积极主动地吸引集聚人才。
一是“招商式”引才增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动力。通过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引进重庆上药慧远药业公司等龙头企业,推行“龙头企业 一般市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生产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共带动种植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8165户增收致富,有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乡情式”引才增加脱贫攻坚情感温度。实施“人才回引计划”,2017年以来,引进城口籍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60余人,回乡就业退役军人40余名,引进12个创新创业团队投身家乡建设;建立600余名县级专家人才发展智库,为城口经济发展及脱贫攻坚献智献策。
三是“候鸟式”引才解决脱贫攻坚关键问题。深化产学研合作,柔性引进各类专家人才260余人次,争取市级首批农业教学与科研等领域脱贫攻坚专家服务团3个,市级产业专家25名,在农产品品种培育、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成果性突破。借助重庆各类科技专家大院和科研平台引进国家“三区”科技人才109人次,市级科技特派员132人次。
四是“对口帮扶式”引才助力脱贫攻坚提质增效。对接山东省临沂市、重庆市九龙坡区对口帮扶资源,引进20余名党政挂职干部,180余名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到我县指导帮扶。推动临沂市、九龙坡区优秀医疗专家到城口蹲点帮扶,促使城口在建设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等临床重点专科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建强四支扶贫队伍,聚焦一线开发人才
打赢脱贫攻坚战,首先要在一线培育和开发人才,留下一支不走的人才队伍。城口县瞄准产业、就业关键环节,狠抓优秀本土人才培育,不遗余力打造四支扶贫“尖兵”。
一是培育一批高素质农民,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围绕主导产业,创建农民田间学校17所、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7个,培育高素质农民3307人,其中现代青年农场主57人。实施“一户一人一技能”培训计划,累计开展各类技能和养殖技术培训31557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201人次,有力促进了农村产业升级和产业带贫减贫。
二是扶持一批致富带头人,发挥脱贫“头雁效应”。分层分类开展“菜单式”培训,累计培育致富带头人446人,“大巴山森林人家”业主2000余名,电商经营主体695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313户9628人增收。建立农村致富带头人星级评定奖励补助机制,奖励补助资金达200余万元。
三是储备一批乡村好青年,强化脱贫骨干力量。2015年以来,累计招录(聘)2150余名大学生村官、乡村特岗教师、西部志愿者等到脱贫攻坚的重要岗位进行历练。着力培养农村挂职本土人才204名,建立600余人的村级后备人才信息库。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16个,引导800余名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返乡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四是选树一批农村新乡贤,强力推动精神脱贫。推选有威望、信得过、能带头的新乡贤800余名,开展脱贫政策宣讲150余场次。组织新乡贤成立救助协会,开展捐资助学、访贫济困,受益贫困群众达4000余人次。明通镇通过新乡贤发挥引领作用,推动1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愿申请脱贫。
搭建四个交流平台,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城口县坚持以用为本,围绕精准脱贫重点任务,建立起激励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和载体,激活了人才助力脱贫攻坚的强大能量。
一是搭建服务人才的前台,强化人才纽带联系。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人才服务体系,依托县公共服务平台、乡镇基层服务平台和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为人才提供便捷服务。探索实行“城乡人才”联动,鼓励县级帮扶单位和帮扶村各类人才结对帮带,激发县、乡、村三级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二是搭建传递经验的讲台,发挥人才辐射效应。通过“城口夜校”品牌教学平台,邀请1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和有实战能力的专业人才走上讲台,为脱贫攻坚支招献策。建立60余人乡村干部人才培育本土师资库,让“土专家”“田秀才”也能走上讲台,讲好脱贫攻坚的基层案例。
三是搭建脱贫一线的舞台,推动人才深耕基层。实施乡村本土人才培养计划,鼓励专家人才下沉脱贫攻坚一线。充分发挥科技在脱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选派6名特聘农技员、7个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97名县级科技特派员及300余名基层农业技术骨干到贫困村进行指导。
四是搭建激励创业的平台,营造人才创业氛围。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扩大创业担保贷款覆盖面,累计发放贷款4143户4.29亿元,带动就业10272人。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支持全县190个村(涉农社区)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安排村集体经济试点资金1.087亿元。强化宣传引导,选树和推介各类人才典型130人次,发挥了人才助推脱贫攻坚的最大效应。
聚力抓好四项保障,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城口县在落实人才保障机制上做实了文章。
一是健全人才工作组织保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成立以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完善人才管理、评价、激励、服务等机制,细化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切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负其責、用人单位主动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是完善人才工作制度保障。制定完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重大人才工作县委专题审定。县“四家班子”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28名专家和优秀人才,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建立各类专业人才交流论坛,适时举办优秀人才代表座谈会。
三是落实人才工作政策保障。建立人才编制周转池,优先保障重点领域引进人才编制需求,实施紧缺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引进计划。抓住东西帮扶脱贫协作、水利部定点帮扶、九龙坡区对口帮扶机遇,对接好帮扶协作政策,积极争取革命老区、艰苦边远地区人才政策支持。
四是强化人才工作服务保障。成立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优化现有“一站式”服务平台功能。实施人才安居保障工程,分类建成人才公寓25套、人才周转房110套,已实现分类分批入住。强化人才工作资金保障,每年按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0.3%设立人才专项发展资金。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城口县抓住脱贫攻坚中的关键人才队伍建设,以真诚换真心,让人才有舞台干事创业,有效破解了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制约,汇聚起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强力推动脱贫攻坚不断迈上新台阶。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城口县委书记)
要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着重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一支政治和能力过硬的人才队伍是关键。城口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按照“抓引进、重培育、搭平台、建机制”的人才工作思路,推动各类优秀人才向脱贫攻坚一线集结,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活用四种引才方式,不唯地域引进人才
城口县针对艰苦边远地区引才困难的实际情况,开拓工作思路,灵活运用四种引才方式,坚持开放包容、积极主动地吸引集聚人才。
一是“招商式”引才增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动力。通过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引进重庆上药慧远药业公司等龙头企业,推行“龙头企业 一般市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生产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共带动种植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8165户增收致富,有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乡情式”引才增加脱贫攻坚情感温度。实施“人才回引计划”,2017年以来,引进城口籍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60余人,回乡就业退役军人40余名,引进12个创新创业团队投身家乡建设;建立600余名县级专家人才发展智库,为城口经济发展及脱贫攻坚献智献策。
三是“候鸟式”引才解决脱贫攻坚关键问题。深化产学研合作,柔性引进各类专家人才260余人次,争取市级首批农业教学与科研等领域脱贫攻坚专家服务团3个,市级产业专家25名,在农产品品种培育、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成果性突破。借助重庆各类科技专家大院和科研平台引进国家“三区”科技人才109人次,市级科技特派员132人次。
四是“对口帮扶式”引才助力脱贫攻坚提质增效。对接山东省临沂市、重庆市九龙坡区对口帮扶资源,引进20余名党政挂职干部,180余名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到我县指导帮扶。推动临沂市、九龙坡区优秀医疗专家到城口蹲点帮扶,促使城口在建设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等临床重点专科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建强四支扶贫队伍,聚焦一线开发人才
打赢脱贫攻坚战,首先要在一线培育和开发人才,留下一支不走的人才队伍。城口县瞄准产业、就业关键环节,狠抓优秀本土人才培育,不遗余力打造四支扶贫“尖兵”。
一是培育一批高素质农民,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围绕主导产业,创建农民田间学校17所、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7个,培育高素质农民3307人,其中现代青年农场主57人。实施“一户一人一技能”培训计划,累计开展各类技能和养殖技术培训31557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201人次,有力促进了农村产业升级和产业带贫减贫。
二是扶持一批致富带头人,发挥脱贫“头雁效应”。分层分类开展“菜单式”培训,累计培育致富带头人446人,“大巴山森林人家”业主2000余名,电商经营主体695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313户9628人增收。建立农村致富带头人星级评定奖励补助机制,奖励补助资金达200余万元。
三是储备一批乡村好青年,强化脱贫骨干力量。2015年以来,累计招录(聘)2150余名大学生村官、乡村特岗教师、西部志愿者等到脱贫攻坚的重要岗位进行历练。着力培养农村挂职本土人才204名,建立600余人的村级后备人才信息库。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16个,引导800余名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返乡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四是选树一批农村新乡贤,强力推动精神脱贫。推选有威望、信得过、能带头的新乡贤800余名,开展脱贫政策宣讲150余场次。组织新乡贤成立救助协会,开展捐资助学、访贫济困,受益贫困群众达4000余人次。明通镇通过新乡贤发挥引领作用,推动1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愿申请脱贫。
搭建四个交流平台,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城口县坚持以用为本,围绕精准脱贫重点任务,建立起激励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和载体,激活了人才助力脱贫攻坚的强大能量。
一是搭建服务人才的前台,强化人才纽带联系。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人才服务体系,依托县公共服务平台、乡镇基层服务平台和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为人才提供便捷服务。探索实行“城乡人才”联动,鼓励县级帮扶单位和帮扶村各类人才结对帮带,激发县、乡、村三级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二是搭建传递经验的讲台,发挥人才辐射效应。通过“城口夜校”品牌教学平台,邀请1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和有实战能力的专业人才走上讲台,为脱贫攻坚支招献策。建立60余人乡村干部人才培育本土师资库,让“土专家”“田秀才”也能走上讲台,讲好脱贫攻坚的基层案例。
三是搭建脱贫一线的舞台,推动人才深耕基层。实施乡村本土人才培养计划,鼓励专家人才下沉脱贫攻坚一线。充分发挥科技在脱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选派6名特聘农技员、7个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97名县级科技特派员及300余名基层农业技术骨干到贫困村进行指导。
四是搭建激励创业的平台,营造人才创业氛围。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扩大创业担保贷款覆盖面,累计发放贷款4143户4.29亿元,带动就业10272人。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支持全县190个村(涉农社区)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安排村集体经济试点资金1.087亿元。强化宣传引导,选树和推介各类人才典型130人次,发挥了人才助推脱贫攻坚的最大效应。
聚力抓好四项保障,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城口县在落实人才保障机制上做实了文章。
一是健全人才工作组织保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成立以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完善人才管理、评价、激励、服务等机制,细化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切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负其責、用人单位主动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是完善人才工作制度保障。制定完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重大人才工作县委专题审定。县“四家班子”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28名专家和优秀人才,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建立各类专业人才交流论坛,适时举办优秀人才代表座谈会。
三是落实人才工作政策保障。建立人才编制周转池,优先保障重点领域引进人才编制需求,实施紧缺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引进计划。抓住东西帮扶脱贫协作、水利部定点帮扶、九龙坡区对口帮扶机遇,对接好帮扶协作政策,积极争取革命老区、艰苦边远地区人才政策支持。
四是强化人才工作服务保障。成立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优化现有“一站式”服务平台功能。实施人才安居保障工程,分类建成人才公寓25套、人才周转房110套,已实现分类分批入住。强化人才工作资金保障,每年按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0.3%设立人才专项发展资金。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城口县抓住脱贫攻坚中的关键人才队伍建设,以真诚换真心,让人才有舞台干事创业,有效破解了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制约,汇聚起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强力推动脱贫攻坚不断迈上新台阶。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城口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