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高校要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校园文化,使其符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应成为大学精神的有效载体,突出大学精神的主题,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它在大学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民办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
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多姿多彩的新生事物,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出台后,我国民办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以说,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扩大了教育资源总量,增加了教育的选择机会,也增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活力。但是,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民办高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一些新问题也日渐凸显,本文拟对民办高校建设中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独具特质的大学精神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略作研究和探析。
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建设中的作用
1.激励作用
民办高校的学生入学时一方面弥漫着与公办大学生相比的所谓“等级”阴影,会有沉重的思想包袱,而另一方面,也因此而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动机,他们肯定自我,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同样会有光明的发展前途。由于民办高校以学养学,使得民办高校学生对学校的期望值也相应较高,校园文化以其固有的思想性和娱乐性,通过潜移默化地协调人际关系可促进健康情绪的产生和不良行为的自制。因此,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培育浓郁的校园文化,让学生能够在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产生想要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求知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向师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激发工作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达到和谐校园构建的目的。和谐校园建设本身就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的基本条件。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人的重要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谐校园文化提出的崇高目标,确定的共同价值观,团结友爱的环境力量,表达了师生员工的共同心愿,鼓舞士气,催人奋进,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校园人都能受到指引、教育、熏陶和激励。
2.规范作用
与公办高校的大学生一样,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也正处在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二者没有显著差异。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确存在有学业成绩不良、思想道德觉悟不高的现象,根源就在于他们疏于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自律性较差。而科学的规章制度可以通过创造融洽的精神和文化氛围,形成一种有效的“软约束”,以消除人们心理和情绪上的自我干扰和相互磨擦,减少内耗,协调人际关系,调动积极性,使个体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掘和发挥。因此,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仅有维护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规范教师行为的必要,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行为素养。因此,民办高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又起着规范的有力保障。
3.凝聚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凝聚作用,能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意志和强有力的团队精神,容易使集体形成合力。因此民办高校更应注重通过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其得到大众的承认,使学校在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得到良性发展,从而将民办高校做大做强。
同时,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营造一种共同的精神文化,学生和学校之间便会形成相互认同和依赖的关系;而这种隐性的契约关系使得学生和学校之间关系更加亲密,学生常会在不自觉中维护学校的利益,制止不良行为的发生,从而将大学生松散游离的个体凝聚成具有内核的群体。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塑造大学精神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它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传递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因此,我们更应该解读大学,探究现代大学的大学精神。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相比“大楼”和“大师”这些硬实力,大学精神是其重要的软实力。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背景和文化积淀,所以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大学精神也应该是独特的,应该是具有自己思想文化特色的。今天众多高校以校训为集中来概括其大学精神,以标明自己与众不同的价值取向特质,也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的精神所在。一个大学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大学精神的支撑,塑造大学精神也是目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三、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影响大学精神的构建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高校要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校园文化,使其符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应成为大学精神的有效载体,突出大学精神的主题,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作为教育的新兴力量,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形势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内涵要求不和谐的因素日渐凸显。
1.缺乏底蕴彰显
大学是“育人”的场所,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决定了人文关怀在大学中重要地位。科学和人文代表了人类精神的两个基本方面,也产生了大学精神对其“求真”、“求善”的要求。人格的全面培育和学问的扎实研究是大学的教育目标,科学与人文协调统一,大学才能体现一种真正的精神之“美”,才能真正陶冶一代代大学人的精神气质,形成他们的科学良心和科学道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的职能,使大学真正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这也是大学文化底蕴彰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目前许多民办高校校园精神尚处于雏形的塑造中,导致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学生的归属感不强、学风不浓,学生主体文化发展不高使大学科学和人文精神难以彰显。而目前评判一所大学的好坏,除了学术成果、教师队伍构成、学生数量等这些可以量化的指标外,还包括这所大学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状态、学术文化氛围等内涵的质的要求。“精神”是无法被量化的,其表现也并非一朝一夕或是一时一地的,但是,好的大学应该以精神为大,有精神则会自成底蕴,自有人才。
2.忽视内涵建设
大学精神是人们投射到大学这种社会设置上的一种精神祈望与价值建构,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是大学发展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在精神层面上的反映,是大学的灵魂和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更是大学之为大学的确证依据。
当前,教师仍然是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同时在民办高校中校级领导的作风则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作为学校的特殊群体,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学生的学风往往是反映校长、教师作风的载体。一个学校学风好坏,是该校校风建设水平的主要标志。校长的作风能从教师的行为上看得见;教师的作风能从学生的行为上看得见。当然,这不是简单的等量传递,而是学校特有的一种管理文化影响。长期的相互影响,使大家的价值观、信仰等逐步趋同,从而让大家不振自鸣。
当前许多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丰富。为了强调参与度,扩大影响力,对一些纯粹的娱乐性活动,也动用行政手段规定学生或教师必须参加,往往既难达到文化育人的实效,又易引发师生的逆反心理。文化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吸引力更要靠自身魅力的展示,用行政手段维持所谓文化活动,本身就稀释了活动的文化含量。其反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就是对大学精神培育的重视不够,行政推力过大,活动内涵不足。由此,真正能潜心探索大学精神,将校园文化建设乃至大学精神培育列入发展规划的民办高校更是之又少。
3.异化学术研究
高校的基本职能不但要育人启智、传承文化,更要承担研究学问、推进文明、教化社会的重担。但在学术研究领域,面对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领域有必要保持一定的张力,尤其在世俗力量面前保持独立清醒的价值判断,遵循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原则,保持自身的尊严、拒绝一切外在因素的诱惑、干扰和操纵而不应屈从于某种异己的力量,失去自己的神圣性和崇高品质是非常必要的。真正的学术是人类理智和自由精神的最高表现。
近些年来,发生在高校中的学术腐败,学术产业化倾向、学术浮躁现象日益严重。正如有些学者指出:大学精神已被实用主义侵蚀得伤痕累累,大学已沦为许多人现实生活的工具,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很大程度上蜕变成了一群讨生活的高级市井。在大学里,能经受住功利化社会诱惑的知识分子,愿意固守学术寂寞的大师级教授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却是触目惊心的学术腐败。究其根源,其实还是大学精神的缺失。这种异化学术研究的科研活动,对于大学的长远发展是百害而无一利的。面对公办高校的诸多优势,更应注重内涵建设的民办高校尤其需要具备崇尚学术的战略眼光。
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对大学精神重要价值的新思考
1.营造人文环境
高等院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大学文化建构的根本立足点,同时又是构建和谐文化校园的基本要求就是以人为本。因此,大学文化首先应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的尊严、自由、幸福、终极价值,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的文化;是一种能体现人性自觉、唤起对人性的尊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文化;其建设应根据价值追求多元性和个性发展差异性的特点,充分尊重师生员工的价值选择和个性特点,为大学人的全面发展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
2.崇尚学术科研
崇尚学术,就是要尊重学术发展的规律,以学术来引领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学术研究是大学的崇高使命,学术活动是大学存在的基础和核心。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学术自由是大学文化的根基,同时也决定了大学文化的创新程度和大学文化的底蕴。
科学研究是一项非常崇高的事业。高校只有具有秉承崇尚自由的创造精神和崇尚严谨的治学态度的大学精神,高校科研活动才能使科学富有生命力。而真正科学的学术科研评价活动,必须遵守学术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并且根据学术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出学术科研评价活动的方法、标准和机制,而不能单纯地看科研项目申请数量和论文产出的数量,同时应做到保证科研评价的客观公正。大学精神应尊重学术,敬畏学术,不应将学术商业化;而应以学术研究所特有的深沉与严谨,客观与执著来提高大学的文化品格,形成独具特色的精英文化。
3.立足时代要求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大学精神也应该适应时代精神和经济发展的潮流。民办大学的发展要靠经济力量的支撑,但这并不与大学精神相冲突,相反,现在已经把经济头脑转化为一种新型的大学精神形式,这种独特的精神,正在充实着如今民办大学新鲜的精神宝库。比如,目前在很多民办高校的大学精神中引入了市场机制,缘于它的生存与发展相比公办高校更加直接的取决于教育市场,还发展了“企业精神”。因此民办高校在当前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更应具有经营和竞争意识;用竞争手段去发掘生源、就业和资金市场,这使民办高校又兼具企业精神的特点,使其管理者和学术带头人,乃至学在其中的学子,也在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中,越来越表现出一个企业家的精神特质。有学者预言这种学院式的企业精神将会成为一所大学适应急速变化的21世纪的有效制度。
因此,高校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引领社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发挥大学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结语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高校要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校园文化,使其符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应成为大学精神的有效载体,突出大学精神的主题,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相比哈佛、耶鲁、剑桥,这些世界级民办名校,我国的民办教育无论在校园建设还是大学精神的塑造方面还有不少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张春男.浅析大学精神的内涵[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孔靓,柳宝珠,刘学民.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视野,2009(10).
[3]向仲敏.校训与校园文化建设——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高校理论战线,2010,(10).
[4]程光泉.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作者单位:江西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民办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
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多姿多彩的新生事物,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出台后,我国民办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以说,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扩大了教育资源总量,增加了教育的选择机会,也增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活力。但是,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民办高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一些新问题也日渐凸显,本文拟对民办高校建设中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独具特质的大学精神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略作研究和探析。
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建设中的作用
1.激励作用
民办高校的学生入学时一方面弥漫着与公办大学生相比的所谓“等级”阴影,会有沉重的思想包袱,而另一方面,也因此而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动机,他们肯定自我,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同样会有光明的发展前途。由于民办高校以学养学,使得民办高校学生对学校的期望值也相应较高,校园文化以其固有的思想性和娱乐性,通过潜移默化地协调人际关系可促进健康情绪的产生和不良行为的自制。因此,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培育浓郁的校园文化,让学生能够在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产生想要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求知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向师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激发工作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达到和谐校园构建的目的。和谐校园建设本身就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的基本条件。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人的重要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谐校园文化提出的崇高目标,确定的共同价值观,团结友爱的环境力量,表达了师生员工的共同心愿,鼓舞士气,催人奋进,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校园人都能受到指引、教育、熏陶和激励。
2.规范作用
与公办高校的大学生一样,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也正处在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二者没有显著差异。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确存在有学业成绩不良、思想道德觉悟不高的现象,根源就在于他们疏于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自律性较差。而科学的规章制度可以通过创造融洽的精神和文化氛围,形成一种有效的“软约束”,以消除人们心理和情绪上的自我干扰和相互磨擦,减少内耗,协调人际关系,调动积极性,使个体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掘和发挥。因此,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仅有维护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规范教师行为的必要,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行为素养。因此,民办高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又起着规范的有力保障。
3.凝聚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凝聚作用,能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意志和强有力的团队精神,容易使集体形成合力。因此民办高校更应注重通过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其得到大众的承认,使学校在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得到良性发展,从而将民办高校做大做强。
同时,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营造一种共同的精神文化,学生和学校之间便会形成相互认同和依赖的关系;而这种隐性的契约关系使得学生和学校之间关系更加亲密,学生常会在不自觉中维护学校的利益,制止不良行为的发生,从而将大学生松散游离的个体凝聚成具有内核的群体。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塑造大学精神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它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传递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因此,我们更应该解读大学,探究现代大学的大学精神。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相比“大楼”和“大师”这些硬实力,大学精神是其重要的软实力。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背景和文化积淀,所以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大学精神也应该是独特的,应该是具有自己思想文化特色的。今天众多高校以校训为集中来概括其大学精神,以标明自己与众不同的价值取向特质,也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的精神所在。一个大学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大学精神的支撑,塑造大学精神也是目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三、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影响大学精神的构建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高校要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校园文化,使其符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应成为大学精神的有效载体,突出大学精神的主题,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作为教育的新兴力量,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形势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内涵要求不和谐的因素日渐凸显。
1.缺乏底蕴彰显
大学是“育人”的场所,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决定了人文关怀在大学中重要地位。科学和人文代表了人类精神的两个基本方面,也产生了大学精神对其“求真”、“求善”的要求。人格的全面培育和学问的扎实研究是大学的教育目标,科学与人文协调统一,大学才能体现一种真正的精神之“美”,才能真正陶冶一代代大学人的精神气质,形成他们的科学良心和科学道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的职能,使大学真正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这也是大学文化底蕴彰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目前许多民办高校校园精神尚处于雏形的塑造中,导致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学生的归属感不强、学风不浓,学生主体文化发展不高使大学科学和人文精神难以彰显。而目前评判一所大学的好坏,除了学术成果、教师队伍构成、学生数量等这些可以量化的指标外,还包括这所大学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状态、学术文化氛围等内涵的质的要求。“精神”是无法被量化的,其表现也并非一朝一夕或是一时一地的,但是,好的大学应该以精神为大,有精神则会自成底蕴,自有人才。
2.忽视内涵建设
大学精神是人们投射到大学这种社会设置上的一种精神祈望与价值建构,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是大学发展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在精神层面上的反映,是大学的灵魂和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更是大学之为大学的确证依据。
当前,教师仍然是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同时在民办高校中校级领导的作风则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作为学校的特殊群体,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学生的学风往往是反映校长、教师作风的载体。一个学校学风好坏,是该校校风建设水平的主要标志。校长的作风能从教师的行为上看得见;教师的作风能从学生的行为上看得见。当然,这不是简单的等量传递,而是学校特有的一种管理文化影响。长期的相互影响,使大家的价值观、信仰等逐步趋同,从而让大家不振自鸣。
当前许多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丰富。为了强调参与度,扩大影响力,对一些纯粹的娱乐性活动,也动用行政手段规定学生或教师必须参加,往往既难达到文化育人的实效,又易引发师生的逆反心理。文化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吸引力更要靠自身魅力的展示,用行政手段维持所谓文化活动,本身就稀释了活动的文化含量。其反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就是对大学精神培育的重视不够,行政推力过大,活动内涵不足。由此,真正能潜心探索大学精神,将校园文化建设乃至大学精神培育列入发展规划的民办高校更是之又少。
3.异化学术研究
高校的基本职能不但要育人启智、传承文化,更要承担研究学问、推进文明、教化社会的重担。但在学术研究领域,面对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领域有必要保持一定的张力,尤其在世俗力量面前保持独立清醒的价值判断,遵循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原则,保持自身的尊严、拒绝一切外在因素的诱惑、干扰和操纵而不应屈从于某种异己的力量,失去自己的神圣性和崇高品质是非常必要的。真正的学术是人类理智和自由精神的最高表现。
近些年来,发生在高校中的学术腐败,学术产业化倾向、学术浮躁现象日益严重。正如有些学者指出:大学精神已被实用主义侵蚀得伤痕累累,大学已沦为许多人现实生活的工具,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很大程度上蜕变成了一群讨生活的高级市井。在大学里,能经受住功利化社会诱惑的知识分子,愿意固守学术寂寞的大师级教授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却是触目惊心的学术腐败。究其根源,其实还是大学精神的缺失。这种异化学术研究的科研活动,对于大学的长远发展是百害而无一利的。面对公办高校的诸多优势,更应注重内涵建设的民办高校尤其需要具备崇尚学术的战略眼光。
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对大学精神重要价值的新思考
1.营造人文环境
高等院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大学文化建构的根本立足点,同时又是构建和谐文化校园的基本要求就是以人为本。因此,大学文化首先应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的尊严、自由、幸福、终极价值,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的文化;是一种能体现人性自觉、唤起对人性的尊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文化;其建设应根据价值追求多元性和个性发展差异性的特点,充分尊重师生员工的价值选择和个性特点,为大学人的全面发展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
2.崇尚学术科研
崇尚学术,就是要尊重学术发展的规律,以学术来引领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学术研究是大学的崇高使命,学术活动是大学存在的基础和核心。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学术自由是大学文化的根基,同时也决定了大学文化的创新程度和大学文化的底蕴。
科学研究是一项非常崇高的事业。高校只有具有秉承崇尚自由的创造精神和崇尚严谨的治学态度的大学精神,高校科研活动才能使科学富有生命力。而真正科学的学术科研评价活动,必须遵守学术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并且根据学术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出学术科研评价活动的方法、标准和机制,而不能单纯地看科研项目申请数量和论文产出的数量,同时应做到保证科研评价的客观公正。大学精神应尊重学术,敬畏学术,不应将学术商业化;而应以学术研究所特有的深沉与严谨,客观与执著来提高大学的文化品格,形成独具特色的精英文化。
3.立足时代要求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大学精神也应该适应时代精神和经济发展的潮流。民办大学的发展要靠经济力量的支撑,但这并不与大学精神相冲突,相反,现在已经把经济头脑转化为一种新型的大学精神形式,这种独特的精神,正在充实着如今民办大学新鲜的精神宝库。比如,目前在很多民办高校的大学精神中引入了市场机制,缘于它的生存与发展相比公办高校更加直接的取决于教育市场,还发展了“企业精神”。因此民办高校在当前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更应具有经营和竞争意识;用竞争手段去发掘生源、就业和资金市场,这使民办高校又兼具企业精神的特点,使其管理者和学术带头人,乃至学在其中的学子,也在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中,越来越表现出一个企业家的精神特质。有学者预言这种学院式的企业精神将会成为一所大学适应急速变化的21世纪的有效制度。
因此,高校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引领社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发挥大学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结语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高校要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校园文化,使其符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应成为大学精神的有效载体,突出大学精神的主题,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相比哈佛、耶鲁、剑桥,这些世界级民办名校,我国的民办教育无论在校园建设还是大学精神的塑造方面还有不少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张春男.浅析大学精神的内涵[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孔靓,柳宝珠,刘学民.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视野,2009(10).
[3]向仲敏.校训与校园文化建设——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高校理论战线,2010,(10).
[4]程光泉.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作者单位:江西服装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