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世界城市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建设世界城市,必须坚持世界性和民族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城市功能与城市内涵的有机结合,走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世界城市 民族性 国际化 科学发展
城市的世界性主要体现在其功能上,体现在城市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上。城市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其特有的人文内涵上,也就是其历史性和文化性上。只有世界性,没有民族性,城市就失去了特色和根脉;而只有民族性,没有世界性,游离于世界现代化潮流之外,也就没有世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在中国建设世界城市,必须坚持世界性和民族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城市功能与城市内涵的有机结合,走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创新之路。
世界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世界城市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人们普遍认为,所谓世界城市是重要的国际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中心,也是国际高端人才集聚中心,更是重要的国际社会交往交流和活动中心。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秩序深刻调整,政治格局急剧变化,全球思想文化激烈交锋交融的今天,我们应该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战略眼光,重新审视和解读世界城市的建设发展问题。
世界城市应该是高端化的城市。经济是城市的基础,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合格的世界城市,必须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产业规模,具备高度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水准,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产业链的最高端,是世界经济的领跑者和增长极,是高端产业、高端服务、高端品牌的汇聚地,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控制力、集聚力和辐射力,掌握强有力的全球经济引领权。
世界城市应该是知识化的城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正逐步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迈进。在人类生活的许多领域,知识日益成为最宝贵的战略资源,知识经济日益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式。作为知识密度最高的地方,城市处在知识经济浪潮的中心。建设世界城市,应当充分挖掘、重新整合、有效配置一切知识资源,全面提升知识人才的战略地位,实施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建设学习型城市,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世界城市应该是创新化的城市。创新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世界城市应当成为智慧的摇篮、创新的孵化器和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心,应当成为世界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新体制的发源地,应当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点,应当充分激发各类城市组织和广大市民内在的创新需求,形成有利创新、推动创新的文化和制度环境,使创新成为整个城市的生存状态和运行规则,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成为广大市民生活的第一需要和普遍行为,成为他们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
世界城市应该是人性化的城市。它不应以华宇巨厦、奢华靡废为傲,而应精确考量城市设计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之间的内在关系,使城市建设在承载现代化功能的同时,充分彰显其特有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和美学特征,服务人、亲近人、愉悦人,使城市不仅成为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所,更成为人们的宜居之处,成为心灵栖居的文化精神空间。
世界城市应该是国际化的城市。世界城市首先是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不同民族和谐相处,多元文化融合共生。它必须引领国际潮流,提供国际化服务,成为国际文化、信息、商品、资本、劳动力等的集散中心和交流中心。
世界城市应该是生态化的城市。倡导和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完美结合,基本消除环境公害,清洁、优美、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同步。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必须遵循的原则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的世界城市建设,要借鉴已有的路径和经验,但又不能简单复制现成的模式,而是要在遵循共性和规律的同时,突出个性和特色,探索中国式的世界城市建设新模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城市。
中国的世界城市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也是中国世界城市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当前我们面临着城市人口膨胀、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碳约束”形势下的发展环境,面临着严峻的生态挑战和较高的发展门槛。因此,我国建设世界城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发展的创新之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的世界城市建设,必须充分体现中华文明特色。中国拥有5000年文明发展史,汉唐的长安、洛阳,北宋的汴梁和元大都,在当时都已经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都市。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决定了中国建设发展世界城市,不是复制一个伦敦,再造一个纽约,克隆一个巴黎,而是要以深厚的中华文明积淀为依托,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人文魅力、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尚的文化品位。
中国的世界城市建设,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伦敦、纽约、巴黎和东京等世界城市,是在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渐进形成的。中国要在一个相对不长的时间内建成世界城市,必须认真总结世界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借助中国经济腾飞、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机遇与优势
当前,中国的世界城市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以及在世界经济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世所瞩目,“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已经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为我国建设世界城市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水平已经接近50%,并以较高的速度继续增长,有特大城市近50座,大都市、都市圈、城市群大规模快速形成,为世界城市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区域背景。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化质量,有效启动内需。上述结构调整的一揽子政策为中国的世界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
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不仅保持了整体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而且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的行动,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了贡献。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国际行动中,中国积极承担义务,进一步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中国建设世界城市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经济重心向东亚转移,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愈益重要的地位,也要求我们拥有具有全球辐射能力的世界城市。
北京是一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具有建成世界城市的众多有利条件。北京是六朝古都,有3000年的建城史,历史上曾作为世界性城市蜚声海外,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基础设施完善,人才资源密集,科技实力强大,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充满活力。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提升了北京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无论从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是现实发展看,北京都具有建成世界级城市的良好基础。当然,北京也面临着城市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要建成真正的世界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走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道路,按照“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城市定位,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进一步增强软实力,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区域辐射力。(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延伸阅读
专家建言北京世界城市建设
在2010年世界城市建设国际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提出,北京要建成世界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设世界城市的政策导向包括坚持以创新为驱动力,体现质变的发展方式转变,确立现代服务业目标,自然经济社会的总体协调和完成世界城市的整体规划,实现五大革命性转移:一是从加工型产业向服务型产业的革命性转移,二是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革命性转移,三是从末端产品向源头产品的革命性转移,四是从打造名牌向创造标准的革命性转移,五是从国家城市向世界城市的革命性转移。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杨开忠认为,为了实现北京建设世界级城市的高效、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不断完善相应的支撑体系,重点突出三大体系:一是多中心网络发展体系。北京应该加速从中心城集中发展向多中心网络型发展的战略格局转变。二是防止社会分化的管理体系。防止社会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地理的分割应该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非常重要的任务和目标。三是资源保障和环境管理体系。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缺水严重,环境比较弱,建设世界级城市更应高度重视和加强资源保障和环境管理体系。
【关键词】世界城市 民族性 国际化 科学发展
城市的世界性主要体现在其功能上,体现在城市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上。城市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其特有的人文内涵上,也就是其历史性和文化性上。只有世界性,没有民族性,城市就失去了特色和根脉;而只有民族性,没有世界性,游离于世界现代化潮流之外,也就没有世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在中国建设世界城市,必须坚持世界性和民族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城市功能与城市内涵的有机结合,走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创新之路。
世界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世界城市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人们普遍认为,所谓世界城市是重要的国际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中心,也是国际高端人才集聚中心,更是重要的国际社会交往交流和活动中心。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秩序深刻调整,政治格局急剧变化,全球思想文化激烈交锋交融的今天,我们应该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战略眼光,重新审视和解读世界城市的建设发展问题。
世界城市应该是高端化的城市。经济是城市的基础,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合格的世界城市,必须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产业规模,具备高度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水准,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产业链的最高端,是世界经济的领跑者和增长极,是高端产业、高端服务、高端品牌的汇聚地,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控制力、集聚力和辐射力,掌握强有力的全球经济引领权。
世界城市应该是知识化的城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正逐步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迈进。在人类生活的许多领域,知识日益成为最宝贵的战略资源,知识经济日益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式。作为知识密度最高的地方,城市处在知识经济浪潮的中心。建设世界城市,应当充分挖掘、重新整合、有效配置一切知识资源,全面提升知识人才的战略地位,实施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建设学习型城市,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世界城市应该是创新化的城市。创新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世界城市应当成为智慧的摇篮、创新的孵化器和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心,应当成为世界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新体制的发源地,应当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点,应当充分激发各类城市组织和广大市民内在的创新需求,形成有利创新、推动创新的文化和制度环境,使创新成为整个城市的生存状态和运行规则,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成为广大市民生活的第一需要和普遍行为,成为他们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
世界城市应该是人性化的城市。它不应以华宇巨厦、奢华靡废为傲,而应精确考量城市设计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之间的内在关系,使城市建设在承载现代化功能的同时,充分彰显其特有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和美学特征,服务人、亲近人、愉悦人,使城市不仅成为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所,更成为人们的宜居之处,成为心灵栖居的文化精神空间。
世界城市应该是国际化的城市。世界城市首先是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不同民族和谐相处,多元文化融合共生。它必须引领国际潮流,提供国际化服务,成为国际文化、信息、商品、资本、劳动力等的集散中心和交流中心。
世界城市应该是生态化的城市。倡导和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完美结合,基本消除环境公害,清洁、优美、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同步。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必须遵循的原则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的世界城市建设,要借鉴已有的路径和经验,但又不能简单复制现成的模式,而是要在遵循共性和规律的同时,突出个性和特色,探索中国式的世界城市建设新模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城市。
中国的世界城市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也是中国世界城市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当前我们面临着城市人口膨胀、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碳约束”形势下的发展环境,面临着严峻的生态挑战和较高的发展门槛。因此,我国建设世界城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发展的创新之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的世界城市建设,必须充分体现中华文明特色。中国拥有5000年文明发展史,汉唐的长安、洛阳,北宋的汴梁和元大都,在当时都已经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都市。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决定了中国建设发展世界城市,不是复制一个伦敦,再造一个纽约,克隆一个巴黎,而是要以深厚的中华文明积淀为依托,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人文魅力、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尚的文化品位。
中国的世界城市建设,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伦敦、纽约、巴黎和东京等世界城市,是在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渐进形成的。中国要在一个相对不长的时间内建成世界城市,必须认真总结世界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借助中国经济腾飞、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机遇与优势
当前,中国的世界城市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以及在世界经济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世所瞩目,“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已经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为我国建设世界城市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水平已经接近50%,并以较高的速度继续增长,有特大城市近50座,大都市、都市圈、城市群大规模快速形成,为世界城市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区域背景。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化质量,有效启动内需。上述结构调整的一揽子政策为中国的世界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
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不仅保持了整体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而且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的行动,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了贡献。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国际行动中,中国积极承担义务,进一步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中国建设世界城市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经济重心向东亚转移,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愈益重要的地位,也要求我们拥有具有全球辐射能力的世界城市。
北京是一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具有建成世界城市的众多有利条件。北京是六朝古都,有3000年的建城史,历史上曾作为世界性城市蜚声海外,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基础设施完善,人才资源密集,科技实力强大,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充满活力。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提升了北京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无论从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是现实发展看,北京都具有建成世界级城市的良好基础。当然,北京也面临着城市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要建成真正的世界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走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道路,按照“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城市定位,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进一步增强软实力,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区域辐射力。(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延伸阅读
专家建言北京世界城市建设
在2010年世界城市建设国际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提出,北京要建成世界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设世界城市的政策导向包括坚持以创新为驱动力,体现质变的发展方式转变,确立现代服务业目标,自然经济社会的总体协调和完成世界城市的整体规划,实现五大革命性转移:一是从加工型产业向服务型产业的革命性转移,二是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革命性转移,三是从末端产品向源头产品的革命性转移,四是从打造名牌向创造标准的革命性转移,五是从国家城市向世界城市的革命性转移。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杨开忠认为,为了实现北京建设世界级城市的高效、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不断完善相应的支撑体系,重点突出三大体系:一是多中心网络发展体系。北京应该加速从中心城集中发展向多中心网络型发展的战略格局转变。二是防止社会分化的管理体系。防止社会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地理的分割应该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非常重要的任务和目标。三是资源保障和环境管理体系。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缺水严重,环境比较弱,建设世界级城市更应高度重视和加强资源保障和环境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