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模仿”的艺术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mm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模仿”一词在各种理论著作中频繁被提起,从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便提出了“模仿”的范畴,中世纪时又将“模仿”提出了更深一层的概念,到了15、16世纪,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都坚持着“艺术模仿自然”这一传统自然的观念,在随后的几个世纪直到如今“模仿”一直是艺术家们讨论的热点。
  【关键词】 模仿;自然;创造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7-0066-02
  一、何为“模仿”
  模仿几乎被看作是最为原始的美术理论,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早在《对话录》中提到了“米曼西斯”(mimesis),绘画、诗、音乐、舞蹈、雕塑都是模仿”。自然是被模仿的对象,那么艺术品则是一种模仿的结果。在其著作《理想国》第十卷中论述“模仿”时运用了三个范畴:一是永恒不变的,神创造的“理念”世界;二是反映理念世界的物质世界;三是像艺术家那样对第二范畴做出再现的结果”。[1]按照柏拉图的观点,画家与一面镜子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与它,制造出来的都只是事物的影子,绘画作品是物体本身的“反映物”。但是虽然柏拉图一直称艺术是低级的模仿,却也在别处对艺术家内部作了区分,将一部分艺术家称作“创造性画家”,创造性的艺术家能够创造出典型形象,而它们与现实中的具体物象并不相同。
  二、“模仿”在现实中的运用
  欧洲的十四世纪末到十七世纪作为欧洲发展的一个伟大转折点,人们思想出现了一定的改變,这种改变不仅是指社会经济基础的转变更指意识形态的转变,这种思潮即所谓的“人文主义”,而这种思潮在艺术领域,则表现为对人生、对自然地肯定,这时期的艺术家们坚持“艺术模仿自然”这一传统的自然主义观念,在他们看来,艺术作品必须真实地再现自然。洛伦佐·吉尔贝蒂是15世纪佛罗伦萨著名的青铜雕塑家和金匠,他对艺术理论的传承有着重要的贡献,吉尔贝蒂的《回忆录》中指出了绘画和雕塑这两门艺术中素描理论与“透视法”的重要性。吉尔贝蒂以其所雕制的两座佛罗伦萨洗礼堂青铜门而闻名,其第二座青铜门在收到米开朗基罗的赞赏后被誉为“天堂之门”,他在提及“天堂之门”时道:“我努力观察并测量他们的每一部分,尽我所能地追求模仿自然……我严格按照人物的前后大小比例关系制作所有的人物,近处的人物大于远处的,就像在现实中看到的那样”吉尔贝蒂是第一次采用“透视法”联系自然和科学的人,达·芬奇在后来也对其进行了采用。
  绘画艺术作为人类最为古老的视觉文化之一, 在它发展到16世纪时, 无论是从造型胡技艺方面还是色彩空间的构成方面都已经变得比较完善了。此时的画家都可以用自己的画笔来描绘出客观世界,包括物体的形状、质感、色彩等等。而在此刻由于工业文明的到来,一门名叫“摄影”的技术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它让当时的画家颇为焦虑,绘画是模仿自然,而摄影岂不是让这个模仿变得更加简便、更加快捷了?难道画家们要失业了?诚然绘画的首要任务是要忠实的模仿自然,但是更重要的任务是画家的作品在趋于自然的同时又带有绘画特定的优美性。
  十七世纪的乔凡尼·贝洛里传播了后来影响深远的理念:“艺术作品既以自然之本质为基础,又超越个体的自然,它是在完美的自然形象和无瑕的自然形体中的具体的创造物”,即理想主义艺术。贝洛里的艺术观点中认为卡拉瓦乔的作品太过自然主义了,画的和人一模一样,而有些艺术家则画的甚至比人还要丑陋。但是他的反对自然主义也从未抛弃自然,他信仰的是创造理想的美的自然。到了十八世纪,英国18世纪伟大的学院派肖像画家雷诺兹曾在其著作《演讲录》中提出一个关键的概念,他在早期的演讲里一直认为模仿是艺术的唯一途径,“那些著书立说的人,把艺术视为一种灵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殊天赋。这种生动有趣、天马行空的论调似乎正符合读者的口味,却没有冷静的思考,有哪些道路可以通向艺术的殿堂”。[2]同时在温克尔曼这位艺术理论家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模仿的对象变成了艺术品,他的理论特别强调整体和完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他的文字中发现他对美和理想的认识与追求。而法国著名画家马奈虽然审视着传统还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自然,却也曾坚定地说“没有自然,我画不了”。“模仿”自然真正是艺术家的必修课。
  画家作品更重要的任务是要在趋于自然的同时又要带有绘画特定的优美性,这里指的便是画家的主观能动性——画家在模仿某一物体时会在自己主观的理解下将物体进行相应的“美化”同时在绘画时将这种“美化”表现在作品中。安格尔作为19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代表在作画时并未生搬硬套前人的样式,他善于将古典主义的这种美融入自然之中。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下图(图一)中来理解,此图是安格尔著名的作品《大宫女》,首先看画面的色彩,我们可以看出画作的色调十分的富丽华贵,右上侧孔雀蓝的帘子与左下侧另一条明黄的毯子交相呼应使得色调非常和谐,我们可以想象安格尔在作画时为了画面的统一和谐肯定也是将现实中帘子与毯子的颜色进行了一定的加工的。而对于女人体的颜色也选用了粉白色,显得宫女阴柔娇弱;画中人体的柔韧、帘子的飘逸、手中器物毛躁的感觉、毯子柔软的质感无一不说明了画者精湛的画技。但是仔细看人体结构就发现不一样的地方了,评论家德·凯拉特里曾对安格尔的学生说:“他的这位宫女的背部至少多了三节脊椎骨。”然而安格尔的学生、曾为其老师作传记的阿莫里·杜瓦尔就此回应:“他可能是对的,但是正因为这修长的脊背线条使得这具女人体更加诱人,更能震慑住观众了。”事实也确实如此,秀长的腰部使得宫女看起来柔弱无骨,整个人体的肌肉也不明显,十分符合人们对完美人体的想象。“模仿”的再造性在这幅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实例说明了“模仿”并不是照搬自然而是在学习自然的同时加以创造。
  三、“模仿”的未来   除了西方曾经提出了许多与“模仿”有关的观念,中国唐代画家张璪也曾提出了著名的理论观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3]“师造化”讲的是要将自然当作老师,要学习自然模仿自然,而“心源”是指自己内心的感悟。与西方的“模仿”不谋而合,及在绘画时不仅要忠实的学习自然更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将心中想表达的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而现今社会有些艺术家过于浮躁,无法将这八字贯彻到艺术创作之中。康德曾在书中这样定义艺术一词:“我们出于正当的理由只应当把通过自由而生产、也就是把通过以理性为其行动的基础的某种任意性而进行的生产称之为艺术”,而什么是美的艺术,康德认为“美的艺术是当我们意识到它是艺术却又像自然时”。[4]
  2020年是特别的一年,因为疫情的缘故衍生出了许多的战胜疫情艺术作品,但是这些作品之中有许多都没有做到正确的“模仿”,創造出“美”的艺术品。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理解何为“模仿”的艺术,创造美的艺术。
  四、总结
  “模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与艺术作品息息相关,遥远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了模仿的范畴,同时夸赞一部分艺术家是“创造型画家”,“创造型画家”巧用“模仿”创造出独特的典型形象。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也将艺术活动称为“模仿”,并将“模仿”提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模仿”是对上帝创世的原则和理念的模仿。这将艺术创造提到了一个神学的观念上,他认为艺术发生的基础就是在上帝的启示下人类对宇宙万物的理性把握。到了15、16世纪人们的意识形态都产生了一定的改变,并带来了人文主义的兴起,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坚持“艺术模仿自然”这一传统的自然主义观念,笔者在文中举了其中两例,一是吉尔贝蒂所雕制的两座佛罗伦萨洗礼堂青铜门,他的第二座青铜门在受到米开朗基罗的赞赏后还被誉为“天堂之门”,在这一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在虔诚地向自然学习、“模仿”自然,特别是里面对透视的娴熟运用,作为第一次采用“透视法”联系自然和科学的人,对列奥纳多·达·芬奇散点透视法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二是安格尔作品《大宫女》中色彩与造型对“模仿”的运用和再创造。在中国“模仿”也一直被提及,古埃及正面律的艺术作品不也正是人们在跌跌撞撞摸索艺术创作时一次次笨拙的试探,艺术的“模仿”从古至今、无论国内外都是一门重要的艺术,更是艺术家们在进行艺术创造的重要依托。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章辉.雷诺兹的美学思想[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2).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76+80.
  [4](德)康德.康德美学文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凌悦,第一作者,女,汉族,江苏盐城人,硕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张玥,第二作者。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从《奥丽芙·基特里奇》与《万箭穿心》中出现的女性主义入手,并对两名女主人公在各自家庭关系中的强势态度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指出在与传统男权社会抗争的过程中,强势女性所要面临的艰辛与孤独。  【关键词】 《奥丽芙·基特里奇》;《万箭穿心》;女性主义;男权社会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7-0026-03  20
期刊
【摘要】 民间美术是我国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艺术形式的有效传承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文着眼于互联网时代的民间美术传承工作,对民间美术的内涵、种类和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之下的民间美术传承价值,并论述了新时期民间美术传承的有效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带来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民间美术;艺术发展;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 作为阖闾城博物馆旅游衍生产品的开发,旨在传承与挖掘阖闾城历史经典文化,丰富博物馆文博特色旅游纪念品市场,让具有特色人文价值的文博产品与文物历史价值自然融合,提高“印纹陶”的文化艺术附加值,提高自己的文化创意设计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逐渐步入社会的设计服务领域,以弘扬与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为己任。  【关键词】 阖闾城遗址文化;印纹陶几何纹饰;文化创意设计;再生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期刊
【摘要】 湟源地区的传统石雕艺术继承了我国传统石雕艺术的精华之所在,吸取了青海地区独有的民族、地域、宗教等文化内容,从而形成了独具青海特色的传统艺术并绵延发展至今,为当地人民生活、乡村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就湟源传统石雕的技艺进行介绍,对其发展现状以及对当地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 湟源;石雕;传统技艺  【中图分类号】J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
【摘要】 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交媒体即时分享与沉浸交互的传播属性重构大学生群体的阅读行为。文章对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面临的困境作了解读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引导大学生阅读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 社交媒体;大学生阅读;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7-0055-02  一
期刊
【摘要】 《诗经·国风》中卫地存有为数众多的婚恋诗,从其诸多婚恋诗中可以了解卫国的部分婚恋情况。上层贵族一方面严格遵守周代礼制,实行等级内婚、门当户对的结合,另一方面又继承了一些古时的婚制;平民虽可自由相恋,但婚姻一样受到尊长与社会的约束。究其原因,当与周代制礼作乐、殷商文化流俗影响不无关系。  【關键词】 卫风;卫地;婚恋情况  【中图分类号】K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 韩非从“人性好利”的自然欲求出发,认为统治者应该根据人先天便已存在的弱点制定社会治理的规章制度,这是韩非社会控制思想的基础。韩非理想的社会是一个君主专制为核心的封建统一社会。而要实现君主对整个社会的有力控制,须通过对“人性好利”的认识基础上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化,尤其是政治上的社会化。  【关键词】 人性好利;法;术;势;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同时也是地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对传承和弘扬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非遗”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性转变与创新发展,使其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以此来提升山西非物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花鸟画萌芽于秦晋时期,到了宋代逐渐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工笔花鸟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历朝历代不断被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各朝代的潮流。工笔花鸟画自唐代开始到清末已流传千余年,历代大师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渐将工笔画发展成为一种特色的画作样式,并赋予其特色的手法。工笔画作为画作体系中的一种独特的类型,成熟于宋代,画作技巧在各方面都较为突出领先。后代学者、工笔花鸟画师都将
期刊
【摘要】 现代绘画创作过程中,合理应用综合材料,能更好地传递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使作品内涵更加丰满。文章在介绍综合材料概念即其在绘画领域中演变历程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探究基于材料表达个人情感的方法,分别是综合材料特性和情感暗示、材料的综合运用和情感表达、材料与艺术家情感融合以及创新应用艺术媒体等,并科学预测综合材料的发展趋向,希望能和学术领域相关人员分享经验与心得。  【关键词】 现代绘画;综合材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