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立法,是我国当前重点领域立法的重要工作之一。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法治建设的影响,分别体现在发展共识、价值引领、社会责任三个层面。但在新时代,文化立法在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过程中,要理顺文化的社会公益价值与经济追求之间的关系、核心价值观整体性融入与个体性融入的关系、核心价值观融入与制度可操作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立法机关应当通过立法目的条款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为该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并以"规则—责任"相衔接的方式提升社会主义
【机 构】
:
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石家庄05006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立法,是我国当前重点领域立法的重要工作之一。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法治建设的影响,分别体现在发展共识、价值引领、社会责任三个层面。但在新时代,文化立法在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过程中,要理顺文化的社会公益价值与经济追求之间的关系、核心价值观整体性融入与个体性融入的关系、核心价值观融入与制度可操作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立法机关应当通过立法目的条款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为该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并以"规则—责任"相衔接的方式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操作性。
其他文献
因涉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和人格尊严,知情同意权应当由患者本人行使,患者近亲属只是在特殊情况下行使。然而,现实生活中知情同意权的行使主体却出现了异化,大量的患者近亲属行使了知情同意权。这种异化现象的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患者近亲属可以行使知情同意权的具体情形,二是医院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权的成本较低。因此,法律上应当明确患者近亲属行使知情同意权的情形为患者无同意能力、保护性治疗、患者已授权,删去《医疗损害责任司法解释》第17条的规定从而增加医院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权的违法成本。
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是教育不平等研究的重要议题。在这一议题下,相关研究沿着以下脉络展开:以学校教育简单复制社会秩序的学校"符应式"再生产,到以学校教育作为中介力量参与其中的学校"中介式"再生产,再到体现学校教育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学校"竞逐式"再生产。受这一理论脉络发展的启示,本文提出教育不平等的研究需深入学校教育的过程,动态呈现学校教育中文化的张力及主体的行动,以期发现学校教育更为丰富和潜隐的再生产逻辑。
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对隐私内涵的认知大多与生物特征相关。进入新媒体时代,随着网络对人们生活的深度介入,"数字化生存"已成为现代公民的一种生活日常,用于区隔隐私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边界逐渐消失。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人们会留下海量的数字化痕迹,这些可以"追溯"和"回放"的痕迹构成了人们现代生活的重要方面,同时成为留存于网络进入公共空间的隐私信息。随着大数据挖掘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广泛使用,整合型隐私作为一种新类型隐私快速形成并将对隐私保护带来深刻影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社会信息供求矛盾进一步凸显,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信息沟通,解决应急处置中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问题,成为有效应对危机的重要方面。在信息沟通中坚持真实性、主动性、交互性、解释性原则,从维护社会信息传播中的内容品质出发,形成吐露真言、回应传言、批驳谣言、引导戏言和消解怨言的调和与协同机制,应当成为传播治理的有效策略。
谈及民间文艺的审美问题,多数论者往往采用普泛的美学理论做出解释,而较少顾及其生成的语境和逻辑。民间审美植根于百姓的民俗生活,乡土自然、村落文化、农耕生活、民间信仰等民俗因素构成了"乡土的逻辑",规约和影响着民间审美文化。要有效解释民间审美的"真谛",须深入到百姓的民俗生活中才能找到其隐藏的"文法"。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智慧班级是现代班级教育发展、智慧学校构建以及学生智慧成长的必然要求。它实现了对传统教室物理空间、班级建设资源限度、"隔壁班级"教育现象、班级生活同质取向的超越。然而,智慧班级在情感、语言、想象力、素养以及文化安全等方面存在限域。为此,应树立"不能让技术绑架教育"的底线思维、尊重并强化班主任的创造权、以海量教育资源开展"深度学习"、在数据深度挖掘中建构想象力、实现高技术与高情感的适切平衡。
文化旅游是当下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最新形态,资源基础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等为这一融合过程提供了不同视角的解读,却并未达成共识。"去文化"和"文化朝觐"是文化旅游不同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同侧重点。本文从知网CSSCI(1998-2019)数据出发,首先回顾文化旅游的概念,阐释当前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背景下研究文化旅游的实际意义;其次,从文化旅游的内涵、动机和融合演化逻辑归纳文化旅游融合的理论基础;再次,从相关研究的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着手,为未来的研究发展提供方向。本文对文化旅游相关研究
政治体制能力是政治体制在治国理政中的实践状态和取得的效果,它归根结底要落实在凝聚人民整体力量,进而构建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支持关系上。强大的政治体制能力是中国国家治理不断改善的关键支撑,因而构成了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枢纽,所以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方式重塑政治体制能力,是在治国理政新时代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战略性行动。重塑强大的政治体制能力,进而在中国政治体制支撑下把国家治理提升到更高水平,集中体现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中国逻辑。
由于走不出事实与价值的迷宫,菲尼斯想在20世纪重振自然法的努力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理论困境。他不仅将工具性的实践理性等同于目的性的道德价值,而且还把某种特定的规范性信仰说成是对于所有人都适用的普遍行为原则,结果暴露了西方自然法理论其实并不自然的致命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