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中成药;合理应用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48-01
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药政部门批准的处方和制法批量生产,有专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品。近些年来,因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中成药研制开发很快,品种迅速增多,其疗效确切、副作用较小、使用携带方便、身受广大患者的喜爱。但临床有许多医师不能根据中医药理论正确应用中成药,使之不能发挥出应有的疗效,甚至产生副作用。存在严重的中成药滥用、乱用问题[1]。因此有必要对中成药的合理应用作一论述。
1 明确诊断,是合理选用中成药的前提
正确的诊断是合理使用中成药的前提。中医十分重视整体,医生不仅要看到病证,还要认清患者的整体状况,以及患者与环境的关系等。应充分认识到患者的整体性,如只看到局部病证而决定用药,有时可能造成不良后果。[2]还应包括对患者体质特点的了解,对于过敏体质,应当避免使用可能致敏的药物。
2 掌握中成药的适应症、功能主治以及注意事项、禁忌症
全面掌握中成药的药物组成及其作用,是合理使用中成药的必要前提。 但如何正确选用,要按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有些医师对中成药的处方组成和用途不是很了解,只是应患者的要求开中成药,对中成药的适应症、功能主治以及注意事项、禁忌症等不是很清楚、安全隐患很大。如癃清片,患者服后出现腹泻的症状,而说明书的注意事项明确说明体虚胃寒者不宜服用,中药具有四气五味,需要辩证用药。比如有些患者说自己身体虚弱,就服人参之类,不辨自己的体质,如果是阴虚体质,吃了人参就会上火,服后流鼻血,而改服西洋参之类益气养阴就平和。参芍片用于治疗气虚血瘀型的冠心病,人参是大补元气,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高血压及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就要慎用。因此要严格遵循辩证施治的原则,慎重用药。正确认识中药的属性,勿盲目使用。
总之,要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以辨证用药为指导原则应用中成药。促进合理用药。
3 要进行辩证而不能只看治疗某病
目前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大多是西医所用,西医往往缺乏系统的中医理论学习与实践,他们很难掌握辩证施治的技巧,使用中成药时往往不是辩证施治,而是辨病施治。如双黄连药性寒凉,有的患者不管感冒是寒还是热,只要是发热咳嗽都用双黄连,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不良反应。一直以来,发烧用清开灵、感冒用双黄连、心血管病用丹参注射液、香丹注射剂、舒血宁注射剂等已经是临床不成文的用药法则,这样就违背了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3]。因为清开灵是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适用于温邪入里、内陷心包所致的高热烦躁、小儿痰热惊厥等,而有的西医不辨其邪在表、在里,还是半表半里就用此药,就会产生不良的反应。感冒,有风寒、风热。风寒的选用银黄颗粒、桑菊感冒片,效果就不好。有些患者月经不调,不加辨证就吃乌鸡白凤丸,如是虚寒就对症,如果体质偏热或瘀血导致月经不调,服此药就没有效果。所以月经不调要辩寒热虚实,要辨体选成药。否则还会引起不良反应。
4 合理的剂量选用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中成药的组成主要是天然药物,相对化学药品而言,一般来说不良反应较少,安全系数较大。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中成药不良反应包括毒副反应和过敏反应,产生原因主要有用药剂量过大、特别是含毒性的中成药。用药时间过长、炮制或制剂工艺不当,以及过敏体质、剂型选择不当等。过长的疗程也是引发用药安全问题的原因。有些患者认为中成药服用方便,无毒副作用,就长期服用,致使慢性中毒和不良反应。比如朱砂养心丸长期服用易致肾损伤,长期服用含马兜铃酸的药物易致肾病。如有人曾两度因服用牛黄解毒片而引起中毒性肝炎,第2次仅服4片即出现了肝功能损害。小活络丸(片)和六神丸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心律失常。前者多在服用常规剂量出现,后者中毒致死的病例,皆有明显的心血管系统异常表现。因此要注意个体差异,老幼体弱者适当减少剂量,否则易造成不良后果。过敏体质用药要慎重某些中药。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的使用说明书,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权衡利弊,要按合理的剂量使用,避免、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随着医学的发展,中成药的特色优势在未来的疾病保健和防治中将得到充分体现。心血管类的中成药如复方丹参滴丸、步长脑心通胶囊、珍菊降压片、大活络胶囊、通心络胶囊、血塞通等,确实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但我们要按照中医诊断进行辩证施治,一定要按照说明书和医生、药师的指导合理使用中成药。通过用药指导,可以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从而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疗效。中医已走向国外市场,医师要正确指导患者合理使用中药,使中医药在国际上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杨华,夏章勇.任鸿雁.常见中成药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M]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10:48—58
[2] 朱溢永等.195例中成药退药引发的辨证用药思考[J] .中国药师:2009,2251—253
[3] 王顺年,吴新荣,蒋琳兰.中成药合理应用指导[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396
[4] 陈勇,王会品.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现状及思考 [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21(2)165—1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48-01
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药政部门批准的处方和制法批量生产,有专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品。近些年来,因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中成药研制开发很快,品种迅速增多,其疗效确切、副作用较小、使用携带方便、身受广大患者的喜爱。但临床有许多医师不能根据中医药理论正确应用中成药,使之不能发挥出应有的疗效,甚至产生副作用。存在严重的中成药滥用、乱用问题[1]。因此有必要对中成药的合理应用作一论述。
1 明确诊断,是合理选用中成药的前提
正确的诊断是合理使用中成药的前提。中医十分重视整体,医生不仅要看到病证,还要认清患者的整体状况,以及患者与环境的关系等。应充分认识到患者的整体性,如只看到局部病证而决定用药,有时可能造成不良后果。[2]还应包括对患者体质特点的了解,对于过敏体质,应当避免使用可能致敏的药物。
2 掌握中成药的适应症、功能主治以及注意事项、禁忌症
全面掌握中成药的药物组成及其作用,是合理使用中成药的必要前提。 但如何正确选用,要按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有些医师对中成药的处方组成和用途不是很了解,只是应患者的要求开中成药,对中成药的适应症、功能主治以及注意事项、禁忌症等不是很清楚、安全隐患很大。如癃清片,患者服后出现腹泻的症状,而说明书的注意事项明确说明体虚胃寒者不宜服用,中药具有四气五味,需要辩证用药。比如有些患者说自己身体虚弱,就服人参之类,不辨自己的体质,如果是阴虚体质,吃了人参就会上火,服后流鼻血,而改服西洋参之类益气养阴就平和。参芍片用于治疗气虚血瘀型的冠心病,人参是大补元气,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高血压及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就要慎用。因此要严格遵循辩证施治的原则,慎重用药。正确认识中药的属性,勿盲目使用。
总之,要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以辨证用药为指导原则应用中成药。促进合理用药。
3 要进行辩证而不能只看治疗某病
目前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大多是西医所用,西医往往缺乏系统的中医理论学习与实践,他们很难掌握辩证施治的技巧,使用中成药时往往不是辩证施治,而是辨病施治。如双黄连药性寒凉,有的患者不管感冒是寒还是热,只要是发热咳嗽都用双黄连,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不良反应。一直以来,发烧用清开灵、感冒用双黄连、心血管病用丹参注射液、香丹注射剂、舒血宁注射剂等已经是临床不成文的用药法则,这样就违背了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3]。因为清开灵是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适用于温邪入里、内陷心包所致的高热烦躁、小儿痰热惊厥等,而有的西医不辨其邪在表、在里,还是半表半里就用此药,就会产生不良的反应。感冒,有风寒、风热。风寒的选用银黄颗粒、桑菊感冒片,效果就不好。有些患者月经不调,不加辨证就吃乌鸡白凤丸,如是虚寒就对症,如果体质偏热或瘀血导致月经不调,服此药就没有效果。所以月经不调要辩寒热虚实,要辨体选成药。否则还会引起不良反应。
4 合理的剂量选用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中成药的组成主要是天然药物,相对化学药品而言,一般来说不良反应较少,安全系数较大。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中成药不良反应包括毒副反应和过敏反应,产生原因主要有用药剂量过大、特别是含毒性的中成药。用药时间过长、炮制或制剂工艺不当,以及过敏体质、剂型选择不当等。过长的疗程也是引发用药安全问题的原因。有些患者认为中成药服用方便,无毒副作用,就长期服用,致使慢性中毒和不良反应。比如朱砂养心丸长期服用易致肾损伤,长期服用含马兜铃酸的药物易致肾病。如有人曾两度因服用牛黄解毒片而引起中毒性肝炎,第2次仅服4片即出现了肝功能损害。小活络丸(片)和六神丸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心律失常。前者多在服用常规剂量出现,后者中毒致死的病例,皆有明显的心血管系统异常表现。因此要注意个体差异,老幼体弱者适当减少剂量,否则易造成不良后果。过敏体质用药要慎重某些中药。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的使用说明书,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权衡利弊,要按合理的剂量使用,避免、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随着医学的发展,中成药的特色优势在未来的疾病保健和防治中将得到充分体现。心血管类的中成药如复方丹参滴丸、步长脑心通胶囊、珍菊降压片、大活络胶囊、通心络胶囊、血塞通等,确实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但我们要按照中医诊断进行辩证施治,一定要按照说明书和医生、药师的指导合理使用中成药。通过用药指导,可以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从而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疗效。中医已走向国外市场,医师要正确指导患者合理使用中药,使中医药在国际上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杨华,夏章勇.任鸿雁.常见中成药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M]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10:48—58
[2] 朱溢永等.195例中成药退药引发的辨证用药思考[J] .中国药师:2009,2251—253
[3] 王顺年,吴新荣,蒋琳兰.中成药合理应用指导[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396
[4] 陈勇,王会品.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现状及思考 [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21(2)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