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是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他在飞船上看到巴西利亚现代感十足的建筑群,觉得如同到达另一个星球。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始建于1956年,从一片荒凉平原到能容纳50万人的城市,仅用不到四年时间。那些如同来自外星球的建筑,几乎都出自奥斯卡·尼梅尔(Oscar Niemeyer)的设计。
他的灵感随时都可迸发,1992年,尼泰罗伊市邀请尼梅尔设计一座当代艺术博物馆,到选址地点初次参观后,尼梅尔便在午饭期间,借用一块桌布作图,未来的博物馆跃然其上。
奥斯卡·尼梅尔,1907年12月15日出生在里约热内卢。他的父亲是印刷商,经营一家图片社。在家庭环境熏陶下,尼梅尔很有绘画天分,父母遂送他去国民艺术学校(National School of Fine Arts)学建筑。他在那里遇到恩师卢西奥·科斯塔。1936年,科斯塔请来欧洲现代建筑运动领军人物勒·柯布西耶,为自己的一项设计提供建议。恩师安排尼梅尔为柯布西耶制图,使他深受现代派艺术理念洗礼。
尼梅尔的作品多数带有圆润的线条设计,如同跳跃在弧线上的音符。他曾感人地表示,这柔和婉转的线条源自巴西起伏的山丘、荡漾的水波和欢腾的海浪。这线条还有另一个来源,那就是女性的身体。尼梅尔晚年回忆少年时光,承认自己有过不三不四的朋友,并在里约结伴泡酒吧、逛妓院。流连青楼之际,他注意到了女性身体的曲线之美。
在尼梅尔成长的时代,更多巴西人从乡村涌向城市,住进贫民窟。尼梅尔虽出身上流社会,却对底层人民深感同情。他出于理想主义而坚信,建筑虽无生命,也能改变社会。他在设计自家住宅时,专门取消了供仆人出入的旁门,这在当时算很出格的举动。
在消除社会不公的理想指引下,他于1945年加入巴西共产党。但对政治,尼梅尔止于理念,未过度参与,却也与卡斯特罗等人成了好朋友。设计、画图时,尼梅尔手指间少不了雪茄,那是卡斯特罗送的礼物。
尼梅尔在学习借鉴柯布西耶的过程中勤于思考,巧妙地赋予大师的设计语言以巴西地方特色。1943年,他前往纽约参加巴西建筑展,作品博得国际同行认可,走上了建筑大师之路。四年后,尼梅尔获得邀请,与偶像柯布西耶联袂参与设计联合国总部大楼。尽管其他建筑大师也参与其中,最终的设计方案则主要以他和柯布西耶的方案为基础。
享誉国际的同时,尼梅尔在巴西国内也迎来一生最重要的机会。1955年,库比契克当选巴西总统,决定将首都从里约迁往中部高原,新首都名为巴西利亚。尼梅尔负责设计了几乎所有的主要行政建筑,包括国会、总统府、最高法院、大教堂等。对尼梅尔来说,这项工作还有另一重特别的意义——修建一座穷人和富人混居的城市。
经过1956年到1960年的短短41个月,原本荒凉的中部高原上,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巴西利亚拔地而起。新城建筑多成为经典作品。比如尼梅尔设计的国会大厦由并立的两座楼组成,大厦前的平台上可见两只大“碗”,一碗口朝上,是联邦众议院会议厅,寓意向公众开放;一碗口朝下,是参议院会议厅,因议题常涉及国家机密。想象力丰富的巴西人将朝上的那只碗叫做“讨饭碗”,尖刻地讽刺着政治腐败和官员贪婪。
巴西利亚工程让国家财政陷入困境,只得向外国举债,导致国内通胀恶化,民众的不满暗暗蔓延。当迁都的日子终于来临,库比契克却狼狈下台了。到1964年,右翼势力发动政变,巴西陷入军事独裁。作为共产党员的尼梅尔,还没来得及品尝自己的辉煌成果,就成为军政府的重点照顾对象。
尼梅尔只好背井离乡,先到非洲,后前往欧洲、美国,在游荡中度过21个年头。尼梅尔在法国与毕加索、萨特等人交往,对其艺术风格产生影响。
20世纪80年代,尼梅尔回到祖国,设计理念开始转变,变得更像一位诗人。他一再提及,建筑设计的形式应遵从美的要求。有人批评他的建筑不实用或过于艺术化,尼梅尔会毫不客气地反驳:认为建筑设计应更看重实用,是出于可笑和令人愤慨的腐臭信条。
但他设计的某些建筑,的确深受使用者批评,比如巴西利亚大教堂。这座建筑用16根抛物线支柱支撑教堂穹顶,支柱间全部镶饰彩色玻璃。远观之下,像一顶辉煌的皇冠,然而在炎热夏日,教堂里如同火炉。
尼梅尔曾坚信,经过精心设计的建筑有助于实现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但在晚年反思青年时代的思绪,他发现那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巴西利亚新城的设计初衷,是让穷人和富人混住同样标准的住房,从而有机会建造一个平等的城市。可新城建好不久,官僚住进繁华的市中心,周末乘飞机去里约度假;穷人则住在设施简陋的周边卫星城,只能用望远镜远眺美丽的巴西利亚。
作者为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始建于1956年,从一片荒凉平原到能容纳50万人的城市,仅用不到四年时间。那些如同来自外星球的建筑,几乎都出自奥斯卡·尼梅尔(Oscar Niemeyer)的设计。
他的灵感随时都可迸发,1992年,尼泰罗伊市邀请尼梅尔设计一座当代艺术博物馆,到选址地点初次参观后,尼梅尔便在午饭期间,借用一块桌布作图,未来的博物馆跃然其上。
奥斯卡·尼梅尔,1907年12月15日出生在里约热内卢。他的父亲是印刷商,经营一家图片社。在家庭环境熏陶下,尼梅尔很有绘画天分,父母遂送他去国民艺术学校(National School of Fine Arts)学建筑。他在那里遇到恩师卢西奥·科斯塔。1936年,科斯塔请来欧洲现代建筑运动领军人物勒·柯布西耶,为自己的一项设计提供建议。恩师安排尼梅尔为柯布西耶制图,使他深受现代派艺术理念洗礼。
尼梅尔的作品多数带有圆润的线条设计,如同跳跃在弧线上的音符。他曾感人地表示,这柔和婉转的线条源自巴西起伏的山丘、荡漾的水波和欢腾的海浪。这线条还有另一个来源,那就是女性的身体。尼梅尔晚年回忆少年时光,承认自己有过不三不四的朋友,并在里约结伴泡酒吧、逛妓院。流连青楼之际,他注意到了女性身体的曲线之美。
在尼梅尔成长的时代,更多巴西人从乡村涌向城市,住进贫民窟。尼梅尔虽出身上流社会,却对底层人民深感同情。他出于理想主义而坚信,建筑虽无生命,也能改变社会。他在设计自家住宅时,专门取消了供仆人出入的旁门,这在当时算很出格的举动。
在消除社会不公的理想指引下,他于1945年加入巴西共产党。但对政治,尼梅尔止于理念,未过度参与,却也与卡斯特罗等人成了好朋友。设计、画图时,尼梅尔手指间少不了雪茄,那是卡斯特罗送的礼物。
尼梅尔在学习借鉴柯布西耶的过程中勤于思考,巧妙地赋予大师的设计语言以巴西地方特色。1943年,他前往纽约参加巴西建筑展,作品博得国际同行认可,走上了建筑大师之路。四年后,尼梅尔获得邀请,与偶像柯布西耶联袂参与设计联合国总部大楼。尽管其他建筑大师也参与其中,最终的设计方案则主要以他和柯布西耶的方案为基础。
享誉国际的同时,尼梅尔在巴西国内也迎来一生最重要的机会。1955年,库比契克当选巴西总统,决定将首都从里约迁往中部高原,新首都名为巴西利亚。尼梅尔负责设计了几乎所有的主要行政建筑,包括国会、总统府、最高法院、大教堂等。对尼梅尔来说,这项工作还有另一重特别的意义——修建一座穷人和富人混居的城市。
经过1956年到1960年的短短41个月,原本荒凉的中部高原上,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巴西利亚拔地而起。新城建筑多成为经典作品。比如尼梅尔设计的国会大厦由并立的两座楼组成,大厦前的平台上可见两只大“碗”,一碗口朝上,是联邦众议院会议厅,寓意向公众开放;一碗口朝下,是参议院会议厅,因议题常涉及国家机密。想象力丰富的巴西人将朝上的那只碗叫做“讨饭碗”,尖刻地讽刺着政治腐败和官员贪婪。
巴西利亚工程让国家财政陷入困境,只得向外国举债,导致国内通胀恶化,民众的不满暗暗蔓延。当迁都的日子终于来临,库比契克却狼狈下台了。到1964年,右翼势力发动政变,巴西陷入军事独裁。作为共产党员的尼梅尔,还没来得及品尝自己的辉煌成果,就成为军政府的重点照顾对象。
尼梅尔只好背井离乡,先到非洲,后前往欧洲、美国,在游荡中度过21个年头。尼梅尔在法国与毕加索、萨特等人交往,对其艺术风格产生影响。
20世纪80年代,尼梅尔回到祖国,设计理念开始转变,变得更像一位诗人。他一再提及,建筑设计的形式应遵从美的要求。有人批评他的建筑不实用或过于艺术化,尼梅尔会毫不客气地反驳:认为建筑设计应更看重实用,是出于可笑和令人愤慨的腐臭信条。
但他设计的某些建筑,的确深受使用者批评,比如巴西利亚大教堂。这座建筑用16根抛物线支柱支撑教堂穹顶,支柱间全部镶饰彩色玻璃。远观之下,像一顶辉煌的皇冠,然而在炎热夏日,教堂里如同火炉。
尼梅尔曾坚信,经过精心设计的建筑有助于实现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但在晚年反思青年时代的思绪,他发现那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巴西利亚新城的设计初衷,是让穷人和富人混住同样标准的住房,从而有机会建造一个平等的城市。可新城建好不久,官僚住进繁华的市中心,周末乘飞机去里约度假;穷人则住在设施简陋的周边卫星城,只能用望远镜远眺美丽的巴西利亚。
作者为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