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澳门戏剧行业发展思考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门戏剧行业规模较小,专业表演场地欠缺,但剧团活跃,因地制宜,所创作的剧目突破表演场所限制,具有探索性强、风格多元的特点.本文认为,新冠疫情让澳门戏剧行业大伤元气,加上澳门旅游业短期内难以完全恢复,澳门戏剧行业可以通过深耕本土市场、扩展本土观众群;探索环境戏剧与澳门文旅的融合发展,为澳门未来文旅开发新增长点的同时助力澳门戏剧发展;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拓展跨地合作与剧目和人才输出;借力科技,探索线上戏剧等方法,应对后疫情时期的发展挑战,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实现更长远的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扶智先通语”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尤其在各民族杂居的地区,语言的交流成为主要的问题.因此,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率能够增强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促进国家繁荣富强.从民族杂居地区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民族杂居地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提出为民族杂居地区普及普通话、提升人民文化教育水平的有效对策.
“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即“十八描”,最早见于明代邹德中编次《绘事指蒙》.后经明清诸家不断完善与发展,载有描法释义、谱例的画谱被称为“十八描”类画谱.17世纪中叶“十八描”类画谱经中日长崎海上贸易以商品的形式传入日本并得到广泛传播.我国传统衣褶勾描理法既是历史的又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中华传统人物画衣褶的审美追求、同时还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价值,更彰显了中国传统人物画意象风格与审美关照.本文意在阐发“十八描”类画谱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所具传播性并揭示对日本近世描法类画谱、浮世草子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