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安全是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它的监督管理也有其独特的特点。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的各个领域都在进行改革,但由于建筑工程的复杂和繁琐,各部门之间仍然很难协调管理,导致安全事故还在频繁发生。为减少事故应有效提高监督工作质量,这就需要对监督方式进行深入的转型与创新。本文阐述了我国目前建筑工程安全监督方式的漏洞,对新的观念和方法进行了剖析,为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模式的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全监督;监督管理;转型;创新
1、思维方式的转变与创新
1.1监督管理由巡游式转为常态式
由于我国的工程项目过多导致了监督执法人员的不足,并且现有的监督方式单一,技术手段也较为落后,因此工程项目监督频率普遍较小,监督执法力度也很弱。只有监管部门关注工程安全,而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兵没有重视起来;监督执法人员现场排查隐患,而项目管理人员不认真到岗履职。因此,必须对监督方式进行改进,实现监督常态化。
1.2监督执法由单向转为双向
目前我国的工程安全监督检查一般是由监督执法人员到施工现场排查隐患,实施处罚,与企业安全管理人员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没有发挥其现场安全管理的作用,一直都是被动的应付检查。因此,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必须增强交流沟通。通过加强监督执法人员与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互动交流,不仅可以帮助施工企业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还可以落实监理报告制度,充分发挥监理的现场监管优势。
1.3强化对企业安全的监督执法
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是企业,而不是监督执法机构,监督执法人员也不是企业的安全员。为提高监督工作质量和工程安全管理水平,有效减少事故发生,必须对监督方式进行革命性的转型与创新。在安全监督的工作中进行施工现场实体隐患排查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安全生产管理行为的监督,督促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到岗。
2、监督方式的改进
远程监控可采用集中与分散互动两种方式。集中监控通过“监控中心”实现,包括项目部到岗履职情况;三级教育培训活动情况;值班情况;车辆出入和装载情况;塔吊、电梯等重点部位的安全监控等。分散互动监控由监督员通过电脑或专用手持设备监督施工现场情况,实现对监管项目的远程实时监控,包括安全实体抽查及隐患整改情况跟踪;危险作业时的现场安全技术交底实时监控;特种作业人员持证情况抽查。
3、管理模式的改进
3.1建立新型管理模式
对建设项目进行专业分工,并采取责任包干的形式,在基层实行监督组内责任分工,在分工时明确并细化工作任务,保证每项工作都有人负责并顺利进行。在进行分工后签订责任书,强化每个岗位的监督管理责任,实行监督工作管理的标准化,优化安全监督管理流程,全面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行业规范,使监督工作有所依照和参考。
3.2改变检查方式
在进行安全检查时采取不定时的方式,在企业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对安全隐患的检查和督查,并建立不定期安全检查的长效机制,由此实现安全监管的常态化。
3.3建立监督员与施工现场的监理和安全员之间的“互动机制”
监督员要加强平时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联系与沟通,要做好对项目部安全管理人员的指导和服务,充分发挥施工现场监理和安全员在现场安全管理方面的优势,将他们作为自己的情报员,改变过去监督员给施工企业当安全员的状态。
施工现场的总监和安全员要定时向监督员上报安全管理工作情况,使监督员可以动态的掌握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能够大幅度的提高监管效率。安全监管机构也要定时向上级报告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情况,作为上级部门对监管机构进行督查和考核的根据。
3.4工程项目实行“分类差别化”管理
在制定监督计划时,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差别进行分类监管。主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类型、难易程度、施工阶段、管理水平等进行分类。
3.5监督制度的落实
认真贯彻落实《监督工作质量定期考评与内部责任追查制度》,在事故发生并妥善解决后,在工地内部开展事故责任倒查,以此强化各个相关部门的监督责任,促进监督人员的廉洁执法。
4、监督理念的转变
4.1工人职业安全健康并重的工作重心
安全生产监督因其工作性质有着独特的内涵。在保证人的基本生命安全的同时,我们更要保障生命的质量,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在保证施工人员的基本安全的同时,我们还要致力于改善施工现场环境,保证施工人员在安全卫生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及卫生权益。这是政府监督职能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未来的安全监督管理中会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4.2注重制度设计的工作方式
做好安全生产建设的关键是做好制度建设,建立并持续推进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施工安全的体制,保证我国工程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国家的安全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对建筑安全生产来说,其主要突出特点为应急,需要迅速高效的解决突发事件。在这些突发安全事件发生时,如果有一套科学有效的安全事件应急制度作为基础保障,对于事件的处理就会更为简洁和高效,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4.3安全生产资源水平的保障
為保障安全经费的有效落实需要与有关部门合作,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保证经费的专款专用。并且要使用新款安全设备,学习新的工艺与技术。与此同时政府需要对设备进行检查和质量认证,采取强制措施禁止使用落后的安全设备和技术,并不断推荐新型安全设备和产品。从现有的新技术推广和使用情况来看,新技术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新型的盾构施工设备和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使隧道中的施工更加安全;信息化设备及技术的采用使施工单位对安全隐患的预见性更强。
结语:
本文深入剖析了我国建筑安全监督的漏洞,并提出了可行的转型方法。建筑安全监督转型主要应该从思维观念和监督理念入手,对监督方式和管理模式进行改进,使各级员工都有较强的工作效率,来保证安全监督的各个环节都能够有序并有效的进行,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樊宗才.建筑参与各方主体安全监督管理的运行模式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4(05):139.
[2]邬博偲.消防安全管理现状与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创新[J].引文版:工程技术,2016(08).
[3]彭志明.论施工安全监督方式的转型与创新[J].建筑安全,2015,30(5):49-51.
【关键词】安全监督;监督管理;转型;创新
1、思维方式的转变与创新
1.1监督管理由巡游式转为常态式
由于我国的工程项目过多导致了监督执法人员的不足,并且现有的监督方式单一,技术手段也较为落后,因此工程项目监督频率普遍较小,监督执法力度也很弱。只有监管部门关注工程安全,而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兵没有重视起来;监督执法人员现场排查隐患,而项目管理人员不认真到岗履职。因此,必须对监督方式进行改进,实现监督常态化。
1.2监督执法由单向转为双向
目前我国的工程安全监督检查一般是由监督执法人员到施工现场排查隐患,实施处罚,与企业安全管理人员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没有发挥其现场安全管理的作用,一直都是被动的应付检查。因此,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必须增强交流沟通。通过加强监督执法人员与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互动交流,不仅可以帮助施工企业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还可以落实监理报告制度,充分发挥监理的现场监管优势。
1.3强化对企业安全的监督执法
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是企业,而不是监督执法机构,监督执法人员也不是企业的安全员。为提高监督工作质量和工程安全管理水平,有效减少事故发生,必须对监督方式进行革命性的转型与创新。在安全监督的工作中进行施工现场实体隐患排查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安全生产管理行为的监督,督促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到岗。
2、监督方式的改进
远程监控可采用集中与分散互动两种方式。集中监控通过“监控中心”实现,包括项目部到岗履职情况;三级教育培训活动情况;值班情况;车辆出入和装载情况;塔吊、电梯等重点部位的安全监控等。分散互动监控由监督员通过电脑或专用手持设备监督施工现场情况,实现对监管项目的远程实时监控,包括安全实体抽查及隐患整改情况跟踪;危险作业时的现场安全技术交底实时监控;特种作业人员持证情况抽查。
3、管理模式的改进
3.1建立新型管理模式
对建设项目进行专业分工,并采取责任包干的形式,在基层实行监督组内责任分工,在分工时明确并细化工作任务,保证每项工作都有人负责并顺利进行。在进行分工后签订责任书,强化每个岗位的监督管理责任,实行监督工作管理的标准化,优化安全监督管理流程,全面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行业规范,使监督工作有所依照和参考。
3.2改变检查方式
在进行安全检查时采取不定时的方式,在企业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对安全隐患的检查和督查,并建立不定期安全检查的长效机制,由此实现安全监管的常态化。
3.3建立监督员与施工现场的监理和安全员之间的“互动机制”
监督员要加强平时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联系与沟通,要做好对项目部安全管理人员的指导和服务,充分发挥施工现场监理和安全员在现场安全管理方面的优势,将他们作为自己的情报员,改变过去监督员给施工企业当安全员的状态。
施工现场的总监和安全员要定时向监督员上报安全管理工作情况,使监督员可以动态的掌握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能够大幅度的提高监管效率。安全监管机构也要定时向上级报告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情况,作为上级部门对监管机构进行督查和考核的根据。
3.4工程项目实行“分类差别化”管理
在制定监督计划时,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差别进行分类监管。主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类型、难易程度、施工阶段、管理水平等进行分类。
3.5监督制度的落实
认真贯彻落实《监督工作质量定期考评与内部责任追查制度》,在事故发生并妥善解决后,在工地内部开展事故责任倒查,以此强化各个相关部门的监督责任,促进监督人员的廉洁执法。
4、监督理念的转变
4.1工人职业安全健康并重的工作重心
安全生产监督因其工作性质有着独特的内涵。在保证人的基本生命安全的同时,我们更要保障生命的质量,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在保证施工人员的基本安全的同时,我们还要致力于改善施工现场环境,保证施工人员在安全卫生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及卫生权益。这是政府监督职能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未来的安全监督管理中会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4.2注重制度设计的工作方式
做好安全生产建设的关键是做好制度建设,建立并持续推进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施工安全的体制,保证我国工程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国家的安全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对建筑安全生产来说,其主要突出特点为应急,需要迅速高效的解决突发事件。在这些突发安全事件发生时,如果有一套科学有效的安全事件应急制度作为基础保障,对于事件的处理就会更为简洁和高效,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4.3安全生产资源水平的保障
為保障安全经费的有效落实需要与有关部门合作,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保证经费的专款专用。并且要使用新款安全设备,学习新的工艺与技术。与此同时政府需要对设备进行检查和质量认证,采取强制措施禁止使用落后的安全设备和技术,并不断推荐新型安全设备和产品。从现有的新技术推广和使用情况来看,新技术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新型的盾构施工设备和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使隧道中的施工更加安全;信息化设备及技术的采用使施工单位对安全隐患的预见性更强。
结语:
本文深入剖析了我国建筑安全监督的漏洞,并提出了可行的转型方法。建筑安全监督转型主要应该从思维观念和监督理念入手,对监督方式和管理模式进行改进,使各级员工都有较强的工作效率,来保证安全监督的各个环节都能够有序并有效的进行,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樊宗才.建筑参与各方主体安全监督管理的运行模式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4(05):139.
[2]邬博偲.消防安全管理现状与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创新[J].引文版:工程技术,2016(08).
[3]彭志明.论施工安全监督方式的转型与创新[J].建筑安全,2015,30(5):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