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歌唱不仅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因此要求教师应具备一下素质,作者根据自己的实习实践谈五点体会。
一、仅做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不够的。
音乐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教师不能仅满足于熟悉和掌握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内容, 还应结合教学实际, 认真学习、研究中小学音乐教学法, 熟悉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同时, 还要不断进行专业进修, 学习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 通过实践, 就能逐步掌握音乐教学的规律, 胜任音乐教学工作, 并在工作中表现出更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了解姊妹艺术的一般知识及其艺术表现特点
掌握基本的美学、美育知识,也是全面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音乐与舞蹈、美术、书法、戏剧等虽属不同的艺术门类, 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但也有着不少共同的规律或相通之处。加深对姊妹艺术的了解,既可以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 又可以触类旁通, 激发教学灵感, 使音乐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更具魅力。
例如音乐与舞蹈结合, 用舞蹈动作来表现音乐, 能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舞蹈中的音乐是完成舞蹈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揭示主题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动作的语言性和情绪的发展变化, 都借助于音乐中不同力度和速度的旋律与节奏来体现。
三、认真对待教师的范唱与伴奏教师的范唱可以帮助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
教师的范唱要力求做到声情并茂、声音自然圆润, 还要唱出歌曲的风格、特点。而要做到这些, 教师就必须打好自己的声乐基础,尤其要注意发声的自然、圆润。在范唱前教师应对歌曲的内容、背景及学唱的要求加以讲解。但是对于声音条件差的老师, 或对不适合自己唱的歌曲, 一定要用录音、录像去代替, 或者找唱得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作示范演唱。另外,在歌唱教学的伴奏问题上, 我认为适当的伴奏是很有必要的,学生的乐感不是很强时,适当的伴奏有助于他们熟悉旋律。
四、轻声练唱也是歌唱教学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轻声练唱不仅可以防止“喊嗓”和“压嗓”,而且可以保护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的嗓子, 培养学生听琴、听别人歌唱的习惯, 有利于音准、节奏及音乐感情的表达, 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这个问题在以往甚至现在有些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一直是薄弱环节,过去的音乐教学大纲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对当今中国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来说“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不是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是不压制学生的创造力。对音乐教育教学来说,其实,很多学生是很有创造天分的,只是学生的这种创造天分往往在教师不知不觉的“教”中被扼制了。当学生尝试着在音响、演唱、演奏、表现与表达中进行思索与探索并试图做出自己的“决定”(结论)时,往往被教师打断,本应该由学生做出的决定完全被教师替代了。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按教师的要求把教师的“创意”复制出来、复述出来,这种复述与复制并不能渗入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构思、探究,甚至联想、想象和体验,毫无创造性可言。因为学生们并没有经历作为音乐的创造者本应经历的“决定音乐将是什么、音乐将怎样走?”的一系列心路历程,就如同建筑施工的砖瓦工人根本没有办法把心中的蓝图绘在图纸上一样。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知识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动员学生们去思考与探索,即便学生暂时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也不要紧,因为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在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同时,“提问”也是一种艺术,所提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思考”余地,应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然而,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经常听到这样的提问:“你喜欢这首歌吗?”“这个曲子好听吗?”“他弹得好不好?”等。且学生也懂得如何“迎合”教师,因此,答案一律是教师所需要的“好”“喜欢”等。这样简单和幼稚的问题如果经常出现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学生的“附和”心理,导致学生艺术思维的钝化。教师的提问艺术、教师对问题的“度”的把握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的关键。下列这些问题是需要学生进行思索之后才能回答的问题:“你听出这首歌里有什么吗?”“你感觉到这首作品有什么微妙之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启发时可以尝试作些这样的提问。当然,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与不同教学内容,所提的问题应该是不同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与固定的模式,这种“度”的把握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而定。当然,即便是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把握好了提问的“度”,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也不一定就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这就需要教师们认真地对待下面的问题:
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基本技能被打入“冷宫”,许多中小学音乐课干脆完全抛开“视谱”“基本乐理”的教学。这既不利于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审美以及个体音乐能力的成长和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应该引起我们这些即将毕业踏上中学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的高度重视。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一、仅做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不够的。
音乐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教师不能仅满足于熟悉和掌握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内容, 还应结合教学实际, 认真学习、研究中小学音乐教学法, 熟悉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同时, 还要不断进行专业进修, 学习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 通过实践, 就能逐步掌握音乐教学的规律, 胜任音乐教学工作, 并在工作中表现出更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了解姊妹艺术的一般知识及其艺术表现特点
掌握基本的美学、美育知识,也是全面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音乐与舞蹈、美术、书法、戏剧等虽属不同的艺术门类, 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但也有着不少共同的规律或相通之处。加深对姊妹艺术的了解,既可以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 又可以触类旁通, 激发教学灵感, 使音乐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更具魅力。
例如音乐与舞蹈结合, 用舞蹈动作来表现音乐, 能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舞蹈中的音乐是完成舞蹈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揭示主题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动作的语言性和情绪的发展变化, 都借助于音乐中不同力度和速度的旋律与节奏来体现。
三、认真对待教师的范唱与伴奏教师的范唱可以帮助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
教师的范唱要力求做到声情并茂、声音自然圆润, 还要唱出歌曲的风格、特点。而要做到这些, 教师就必须打好自己的声乐基础,尤其要注意发声的自然、圆润。在范唱前教师应对歌曲的内容、背景及学唱的要求加以讲解。但是对于声音条件差的老师, 或对不适合自己唱的歌曲, 一定要用录音、录像去代替, 或者找唱得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作示范演唱。另外,在歌唱教学的伴奏问题上, 我认为适当的伴奏是很有必要的,学生的乐感不是很强时,适当的伴奏有助于他们熟悉旋律。
四、轻声练唱也是歌唱教学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轻声练唱不仅可以防止“喊嗓”和“压嗓”,而且可以保护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的嗓子, 培养学生听琴、听别人歌唱的习惯, 有利于音准、节奏及音乐感情的表达, 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这个问题在以往甚至现在有些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一直是薄弱环节,过去的音乐教学大纲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对当今中国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来说“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不是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是不压制学生的创造力。对音乐教育教学来说,其实,很多学生是很有创造天分的,只是学生的这种创造天分往往在教师不知不觉的“教”中被扼制了。当学生尝试着在音响、演唱、演奏、表现与表达中进行思索与探索并试图做出自己的“决定”(结论)时,往往被教师打断,本应该由学生做出的决定完全被教师替代了。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按教师的要求把教师的“创意”复制出来、复述出来,这种复述与复制并不能渗入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构思、探究,甚至联想、想象和体验,毫无创造性可言。因为学生们并没有经历作为音乐的创造者本应经历的“决定音乐将是什么、音乐将怎样走?”的一系列心路历程,就如同建筑施工的砖瓦工人根本没有办法把心中的蓝图绘在图纸上一样。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知识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动员学生们去思考与探索,即便学生暂时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也不要紧,因为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在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同时,“提问”也是一种艺术,所提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思考”余地,应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然而,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经常听到这样的提问:“你喜欢这首歌吗?”“这个曲子好听吗?”“他弹得好不好?”等。且学生也懂得如何“迎合”教师,因此,答案一律是教师所需要的“好”“喜欢”等。这样简单和幼稚的问题如果经常出现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学生的“附和”心理,导致学生艺术思维的钝化。教师的提问艺术、教师对问题的“度”的把握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的关键。下列这些问题是需要学生进行思索之后才能回答的问题:“你听出这首歌里有什么吗?”“你感觉到这首作品有什么微妙之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启发时可以尝试作些这样的提问。当然,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与不同教学内容,所提的问题应该是不同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与固定的模式,这种“度”的把握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而定。当然,即便是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把握好了提问的“度”,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也不一定就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这就需要教师们认真地对待下面的问题:
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基本技能被打入“冷宫”,许多中小学音乐课干脆完全抛开“视谱”“基本乐理”的教学。这既不利于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审美以及个体音乐能力的成长和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应该引起我们这些即将毕业踏上中学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的高度重视。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