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佛大学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很多莘莘学子也以就读于哈佛大学而为荣耀。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学生,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这所学校不仅仅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超强的师资配备、一流的科研设施、浩淼的资料书库获得学生的向往,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这所学校的老师都有着博大的胸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一位曾就读于哈佛大学的朋友给我讲起这样一件事。哈佛大学资深的首席社会分析评价专业教授布朗特在参加一位学生论文答辩的时候,突然感到身体不适。按他的资历,他的影响,完全可以宣布停止答辩,因为这个权力就在他的手上。可他没有,他坚持着一分一秒,还认真地作着笔记,豆大的汗滴顺着他原本光亮的额际和满是皱纹的脸颊慢慢滑落。他的助手也是他的孩子注意到了这一细节,写了一张纸条递过去,劝布朗特结束这场答辩会。第一次,布朗特没有理会,仍然专心致志地听着学生的答辩。随着布朗特脸上的神情越来越不对劲,他的助手再也坐不住了,又一次递了纸条过去。这次,从布朗特不太高兴的脸上看出,他有些生气了。迟疑了一下,布朗特在助手递过来的纸条上写了一行字,又将纸条递了回去。他的助手展开了一看,上面写了5个字:我并不重要。布朗特一直坚持听完了那场答辩才在孩子的陪同下,赶往医院治疗。他的助手将那个纸条保存了下来,他就是后来在社会分析评价领域作出巨大贡献的小布朗特。而那一场答辩的,正是我的那位曾经就读于哈佛大学的朋友。
在很多时候,只要我们把别人的事看得比自己重一些,并且为了别人的事情付出自己的努力,他就一定会赢得别人的敬重,他也完全可能在自己从事的领域里作出非凡的成绩。
井底之驴
文 戈
有一天,农夫的驴不小心掉进枯井。驴与农夫相伴多年,感情笃厚。农夫围着枯井直打转,绞尽脑汁却无计可施。最终农夫无可奈何,决定放弃救援。为了尽快了断驴因受惊而遭受的精神折磨,农夫找人来填井埋驴。当驴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后,一度哭得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驴很快安静下来,农夫往井下一看,大吃一惊。驴不时抖动身子,将众人倾倒在它背上的泥土抖落在井底,然后站到土堆上。于是,土堆越填越高,驴离井口也就越来越近……
驴的活命秘诀是:面临绝境.而不绝望。或者说它能够急中生智,但急中生智的基本前提,仍然是不绝望。所以,救驴于千钧一发的不是别人,而是它自己。身处逆境而不被绝望情绪俘虏,且不说是驴,就是人都很难做到。常听说患了绝症的人,一旦得知病情,其告别人世的步伐往往快得惊人。他们快速打开死亡之门的钥匙,不正是恐惧与绝望吗?当然就连那头聪明的驴,在它刚意识到自己将被无情活埋的时候,也曾恐惧失望。此情此境之下的恐惧失望,其实人皆有之,问题是你是否有能力把握它的发展方向,是急中生智,还是越急越弱智。显然,驴有着较好的控制力,它并没有将一开始的坏情绪延续放纵,相反,它选择及时收敛,并且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不坐以待毙,最终才得以化险为夷。
一生中我们谁也难保从不陷入井底之驴的处境,关键在于“身临其境”时,我们是否具备“抖落泥土,跨上一步”的驴的冷静和急智。井底之驴得以脱险之难能可贵,更在于打算活埋它的是平生最值得信赖的驴的主人!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对于外人、敌人抛来的“泥土”,我们通常有着较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较强的承受力,而当那些“泥土”是同室操戈的产物,甚至来自于身边最可信任的“自己人”时,我们却会变得不堪一击。我们口念“相煎何太急”时,虽则愤然,却很无力。遭人背叛抛弃暗算而生的憎恨,可能最值得别人同情,却最不该任其发酵。因为当你处于井底之驴的困境,可能有一百条生气的理由,却没有一点儿生气的时间。
科学研究表明,天才比常人能更长时间地高度集中注意力。在我看来,遇到危难时刻,我们可能面临的最大厄运,其实也正是无法集中有利于解除危机的有效注意力。我们的心绪往往被失望、怨愤、憎恨等悲观情绪纠缠得乱七八糟,大脑长时间为大量消极负面的思绪塞阻,根本腾不出一点儿时间和空间去集中注意力思考解围自救的办法。
不必理会那捧污泥是谁抛来,若不想没顶,不妨向驴学习,抖落身上的泥.踏实脚下的土!
夹竹桃上的螳螂
矫友田
我住在院子西角,长着一棵夹竹桃,有一人多高了。它纤纤的叶儿,光洁的枝桠,总是像少女的肌肤一样清洁、柔美。
春天的时候,我偶然发现在夹竹桃的枝叶上跑来一群小螳螂,竟有二十余只。它们的身子,就像刚从湿地钻出的小草芽一样细嫩。当我轻轻地伸出手指,欲碰触它们的时候,它们丝毫不感觉害怕,甚至还挥动着微小双刀向我示威。
日子一天天过去,那一群小螳螂渐渐长大了。有的小螳螂已开始离开那一棵夹竹桃,到远处去觅食,再没有返回,或许它们已经在外面安了家。它们应该是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吧,然而它们在出生之前已经失去了父母,在最后,它们还要各奔东西。
后来,只有一只螳螂在那棵夹竹桃上定居下来。长大的螳螂,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不知天高地厚了。尽管它仍保留着威猛的本性,但是它已经学会了借助夹竹桃茂密的枝叶来保护自己。
闲暇的时候,我经常站在夹竹桃前,看那一只孤零零的螳螂在缓缓地爬行,或聚精会神地等待捕获猎物。每当夜雨袭来之时,我对室外那一只孤零零的螳螂,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怜悯和担心。我无法辨别它的雄雌,但是它的孤独已经向我证明了,它是一只远离爱情的螳螂。
秋深了,我意外地发现从别处飞来一只翅膀有些灰褐的螳螂,与它一起生活。每天,它俩守在各自的枝头,相互默默地对视着。我猜想,这一定是两只不同性别的螳螂,它们彼此对视的眼神也一定是含情脉脉的。它们在生命剩余不多的日子里,用它们自己的语言方式,深情地交流着爱的含意。
当那一只翅膀灰褐的螳螂从夹竹桃上销声匿迹的时候,我发现那只孤独的螳螂的腹部已经膨胀起来。此时,我才知道,它是一只雌性的螳螂。而那只翅膀灰褐的螳螂,在它一生最伟大的时刻,将自己的生命毫无吝啬地融入另一个生命和未来。
风,愈来愈凉了。在某一个午后,那一只孤独的螳螂终于走下夹竹桃。它寻找到一个温暖避风的角落,将体内孕育的生命全部分娩出来。
分娩,即意味着它生命的终结呵——几乎是在转眼之间,它已经从一只丰满的螳螂,变成了一张干瘪的皮,如同一片枯萎的草叶,被秋风吹得无影无踪了。
当一个生命为了对方无怨无悔地付出一切,最终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应该是一种多么悲壮的浪漫!我知道,它们那份悲壮的浪漫已经把爱情留了下来——在明年的春天,那一棵夹竹桃还会迎来另一群可爱的小螳螂……
女人花
王永兰
喜欢年龄过30身高165穿平底鞋的女人,最好还有田震那样一头秀发,说话的调子不憨也不尖,善良而温和,从从容容地自己养活自己。感觉这样的女人,可以做朋友可以做邻居也有做偶像的潜质。
毕竟不是男人,看法也许不同,觉得容貌固然重要,可是比容貌更重要的是性情和才情。所以,对于媒体上穿梭不停的五花八门的各种女人,比较偏爱以心智取胜者。比如杨澜、靳羽西、冯雪征,她们年纪褪去青涩,思想尤为成熟,懂得争取舍得放弃宠辱不惊,不尚喧哗却总能在不经意中闯入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看到精品女人的样子。
当然,像我这样无聊的闷人。是不介意多一些丰胸美腿打着各种幌子在公众面前招摇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有热闹看总是好的。不过对于多数八卦女人。就算有人送票也懒得出门。这与个性无关,想来只是因为懒惰。
其实生活中一般女人都蛮可爱。豪爽的,呼朋唤友吃喝啸聚;热情的,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善感的,素手扶琴吟诗弄画,可以说是千娇百媚各具风情。但是有两种功夫型女人,绝不敢附和,宁可躲到天桥底下也要避而远之。
一种以指功取胜。动辙在人群中粗门大嗓地骂起来,三句话不到使出九阴白骨爪。另一种以舌功见长。“有个小秘密,今天告诉你。”“听说那谁什么什么了吗?”“昨天老张在饭桌上提到你。”这种女人,添枝加叶无中生有厌倦和平喜欢战争,以我有限的人生资历,恐怖程度较上一种犹有过之。除此之外,应该都可以接受罢。比如嘴巴阔点,手脚笨点,睡觉打呼噜。以为拿破仑是英国人之类。当然,说到底,最愿意接近的还是那种清清爽爽善解人意的女人。喜欢花钱,偶尔使小性,眼影魅惑唇红欲滴都没关系,关键在于,她应该是爱的载体,她的存在,应该使这个世界更加感性更加多情,她不是分裂者,不是独裁者,她是一朵临风而动的花,美丽了我们的生活,使这个时常面目冷漠的世界更加令人留连。
优雅到老
安 宁
最喜欢和母亲去逛街,她对衣服独特的眼光,简直可以与服装设计师相媲美。这让我这个活在上海繁华里的女儿,常常会觉得惭愧。我似乎是个永远落在时尚后面的人,不论怎么努力,都会被别人拿来做反面的例子。只这一点,我就佩服母亲,她不像我,最美丽的时候可以有大把的钱尽情地打扮自己。她50岁之前的时光,都是在父亲的郁郁不得志中度过的。她自己的一份工作,也只够养家,似乎没有更多的闲情和逸致来让清贫的生活因此闪亮起来。这是父辈们厌倦也习惯了的生活方式,但是母亲,却偏偏让自己,还有我和父亲,有了一份凡俗生活里别人无法体验到的优雅和情趣。
她首先是把自己,打扮得与别的女人们不同。其实都是一样的布料,但母亲会在买来后,稍稍地加工一下袖口、衣领或是腰部,给它们打一些漂亮的褶皱,或是绣一只翩翩欲飞的蝴蝶。这样小小的改变,不经意去看,是看不出来的;但是一眼看过去,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和风情。而自己的心,因了这样内敛的改变,也会如印了暗花的衣料一样,在阳光下走过,便显出美丽的图案和光泽来。那时候小城里的女人,皆是暗暗地羡慕着母亲的。她们看母亲提了草编的篮子到菜市场,常常会忘了买菜,只顾看母亲几乎能走出音乐来的脚步声,还有腰间一抹淡淡的光彩。就连我这样粗心的女孩子,也喜欢那时候的母亲,她的眉眼里,那种无法模仿的雅致和清爽,会连走过的人,也不自觉地欢喜起来。
听父亲说,年轻的时候,他就是被母亲走过时,拂到额前来的一缕柔软芳香的头发给打动的。婚后的母亲,果然如他想像的那样,将素朴的日子,打理得津津有味。春天的时候母亲会在窗前插几枝桃花,让清香绵延至房间的每一个角落。父亲在这样的芬芳里喝茶,听母亲手腕上的镯子“叮叮当当”地响着,常常会哼起幸福的小曲儿。至于夏天小小的院子里,几竿灵动的翠竹,还有送来清凉的葡萄架,架下凉爽的石凳,更是让累了一天的父亲觉得舒畅。我从小便是个调皮的孩子,母亲身上的魅力,没有丝毫遗传给我。但我还是能从冬天没菜吃的时候,在母亲腌下的各色小咸菜里品出生活的美妙来。我常常边美美地吃着香脆的黄瓜条,边微闭起眼睛朝母亲喊:妈妈,我真的很爱你呢!我想这是我对母亲,传达给我和父亲一种细致入微的情趣的感激吧,只是那时候不知道这样的味道,叫做幸福。
等我有了一份薪水丰厚的工作,可以月月寄钱给家里,母亲更是让她和父亲的二人世界变得愈加地有滋有味起来。而且,她身上的那种摇曳生姿的风情,丝毫没有随了年龄的老去而有丝毫的减弱。我和她上街,回头率会突然地增加。有一次我远远地看她走过来,眉眼里的光彩,在人群里,挡都挡不住;那种我所熟悉的恬淡与温柔,竟是从她的每一个细节里,都能看得到。优雅和风情,原是这样一点点嵌入了岁月中。
我很奇怪为什么我和我身边的朋友,即便是用最名贵的化妆品,买最知名品牌的衣服,去最有情调的酒吧里慢慢品着洋酒,但依然时时地觉得自己落在了时尚的后面,而且因此焦躁和失衡。是我一次次从喧嚣里回到小城,看到母亲的生活,方才明白,优雅,原是一种可以持久永恒的东西,它从不会附着在生活的表面,而是隐藏在若隐若现的细节里。如果你去像追星一样地追寻,你永远会被它甩在后面。只有你静下心来,从最细微的地方,执著地经营下去,你才会拥有植入生命里的风情。
而我们被物欲包围了的凡俗拥挤的生活,便会因此,有了时尚永远无法企及的情致与柔软。你想要的优雅,也会这样,掺入你生活的点滴,一路陪你到老。
夜
魏 鹏
大诗人艾青写过《透明的夜》,诗里呈现的是一群叛逆的酒徒。诗行很短,像匕首一样把夜色映得透明。在所有写夜的诗作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首《透明的夜》。
我喜欢这首诗的内容,喜欢这首诗的形式,喜欢这首诗的标题。特别是在劳作的夜里,在无眠的夜里,我就想起《透明的夜》,想起夜的醒者,想起……
油灯像野火一样,映出
十几个生活在草原上的
泥色的脸……
《透明的夜》是令人神往的夜。那里的痛苦、愤怒和仇恨是多么的切肤啊;那里的阔笑、呐喊甚至狗的吠声,都能叫颤满天的疏星。
而在我的乡村里,夜却是死一般的沉寂。
母亲在世时,大约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星期日,我从城里回到乡下帮她老人家收麦。麦子割倒后,要用平板车一车一车地从麦地往家里拉。到黄昏时,母亲借到了一辆平板车,用这辆平板车,我和母亲拉了整整一夜的麦子。那一亩半的麦子,离家不到二里地,我和母亲来来回回地走,整整走了一夜。
那一夜,只有我和母亲在拉麦子。一整夜,都没有遇到拉麦子的人;一整夜,也没有遇到第二辆拉麦子的车。我和母亲都不说话,各人干各人的。我们把麦子捆成捆,抱上车,用绳子揽结实,我拉,母亲在 后边推。如果没有母亲在后边推,麦地里,我是无法拉动一车麦子的。到家后,又一同把麦子从平板车上抱下来,码在打麦场的一角。有一回在半道上,那些麦子像不听话的孩子,从平板车上一呼啦跳了下来。我苦笑着,我想母亲一定也是苦笑着的,但都没有笑出声。没办法,我和母亲又重新把它们一一抱到平板车上去。
拉车犁地的黄牛、黑牛、花牛,早已在村里绝迹了;家狗、草狗、野狗,也没有见到一条,一整夜都没有听到一声狗叫。黎明时,也没有听到一声鸡鸣。
劳累一天的人们都已沉沉地睡去,只有我和母亲在夜里拉麦。夜,静得怕人,但并不很暗。我一边拉麦,一边想着《透明的夜》,想着想着,夜也就真的透明了许多。
天长夜短,仿佛是体贴我们母子似的。拉一趟,母亲就数一趟,数到十三趟时,麦子拉完了,天也亮了。
天一亮,我就赶回城里上班去了。我没问母亲村里为什么没有牛、没有狗,为什么黎明时听不到一声鸡叫,母亲太累了。
母亲不识字,她不知道有个大诗人叫艾青,我也没有给她讲过《透明的夜》。但从那以后,母亲常在人前夸我能吃苦,还会举出我拉了一整夜的麦子来作证。
血情
李 梅
听一位网友讲述她经历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她的声音非常平静,她说,她从那件事情已经读懂了母爱的真正内涵,并且母女俩和好如初。
故事是这样的:当她的母亲决定带她到雪原上滑雪时,她不信。因为自从她懂事以来,母亲就是一个对她缺乏爱的人,因为母亲另有了一个相好的男人,母亲花了太多的精力在她的私生活上,对于女儿的爱给予的少之又少。当母亲说出那个决定的时候,她心里并没有意识到母亲说的是真话。当母亲从商店买好御寒的衣物后,她的心底才泛出一种久违的快乐情绪。
她太喜欢雪了,曾无数次梦到自己在那个洁白的冰雪世界里,唱歌,跳舞,狂奔,直至把自己变成一个纯粹的雪精灵……而现在这一切将要美梦成真。她更希望通过这次雪域旅游找到生活中她们母女真正的位置。
女儿第一次发现母亲居然可以这样毫无顾虑地快乐大笑,原来母亲也有太多的苦楚,这是她以前不曾知道的。然而,快乐使她们离基地越来越远,当她们发现的时候,已经与基地失去了联系。在数个小时的寻找后,她们发现自己已被这雪的世界封锁了。
天色越来越暗,夜就要降临了。她们知道基地的人发现她们没有按时还滑雪工具便会进行救援。如她们所料,她们很快便发现有直升飞机在天空盘旋。但是,因为她们的衣服全是白色的,救援人员根本无法发现她们!
她几乎绝望了,她在惊恐、怨恨、酷寒中昏睡过去。惟一让她有所安慰的是,母亲一直躺在她的身边,给她唱她儿时唱过的歌。
当她醒来的时候,她已经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
这时,她最想知道她们是如何获救的。有人告诉她:是她的母亲割破了自己的动脉,在冰雪上留下了大大的一个红色的圈,被正在夜巡的直升机发现了!
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我们也许感受不到母爱的博大与深邃,但是在生与死的拷问面前,惟有母爱能够挺立到最后。
学会让思维转弯
感 动
一位国王有洁癖,他最害怕自己的鞋底会沾上泥土,于是命令大臣,把整个国家的道路都用布覆盖上。大臣开始组织人力丈量全国的道路,之后他做了计算,要把全国所有的路都用布覆盖上,需要20万工匠不停地工作50年,而全国的人口也不过50万。大臣心急如焚,向国王痛陈利弊,说弄不好会亡国。国王一怒,将大臣处死。国王又派另一个大臣来办此事,结果这个大臣很容易就解决了此事——用布给国王作了一付鞋套。
想一想,后一个大臣只不过是把自己的思维从路转到国王的脚上,天大的难题迎刃而解了。
我的小时候,住在内蒙古的一个农村,那时候狼比较多,就是白天里,狼也在村边出没。家禽家畜被狼叼走的事件屡屡发生。人们谈狼色变。一个夏天的上午,一个男孩在村边割草时被两只狼围困住了。两只狼一前一后,虎视眈眈。男孩很害怕,他想求救,但他知道,此时求救是徒劳的,因为村里的青壮年男女都下到田里干活去了,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如果喊狼来了,喊破喉咙他们也不敢出来。孩子危急中开始大声喊道:“耍猴了!耍猴了!”那时候农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耍猴是非常盛行的,颇受村民们喜爱。结果,听到喊耍猴,村子里的老人和孩子都向村子边跑过来。两只狼一看这阵势,马上夹着尾巴落荒而逃。
那个男孩是我哥哥,他现在和我提到这件事时还心有余悸:如果当时喊狼来了,他肯定就成了狼的午餐。但聪明的他让思维拐了个弯,就成功化解了自己面临的危机。我在做语文教师时,曾给学生们留了一篇夸妈妈的作文。作文交上来,我发现几乎全班的同学都饱蘸笔墨写妈妈如何勤劳善良,如何忘我工作,如何关心子女成长,例子举了很多,文字也很生动,但我总感觉这些文章似曾相识,跳不出老套套。翻到最后,终于有一位同学让我眼前一亮,他的作文题目叫《爸爸下厨房》,他用爸爸走进厨房、手忙脚乱的一些闹剧衬托出妈妈平日里举重若轻、任劳任怨的精神和勤劳俭仆的品质。只是思维转了个角度,这个同学就把文章写得别具一格了。
人生处世如行路,常有山水阻身前。行不通时,有些人就开山架桥,最后蛮力耗尽,也逃不出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而有些人只是转了个弯,轻松绕过障碍,就成功到达了终点。
世事洞明皆学问,我们很多时候需要转弯的思维。让思维转弯,是一种大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四两可以拨千斤,弱小可以战胜强大,失利可以变为有利,付出最少的代价能收获到最大的成功。
一位曾就读于哈佛大学的朋友给我讲起这样一件事。哈佛大学资深的首席社会分析评价专业教授布朗特在参加一位学生论文答辩的时候,突然感到身体不适。按他的资历,他的影响,完全可以宣布停止答辩,因为这个权力就在他的手上。可他没有,他坚持着一分一秒,还认真地作着笔记,豆大的汗滴顺着他原本光亮的额际和满是皱纹的脸颊慢慢滑落。他的助手也是他的孩子注意到了这一细节,写了一张纸条递过去,劝布朗特结束这场答辩会。第一次,布朗特没有理会,仍然专心致志地听着学生的答辩。随着布朗特脸上的神情越来越不对劲,他的助手再也坐不住了,又一次递了纸条过去。这次,从布朗特不太高兴的脸上看出,他有些生气了。迟疑了一下,布朗特在助手递过来的纸条上写了一行字,又将纸条递了回去。他的助手展开了一看,上面写了5个字:我并不重要。布朗特一直坚持听完了那场答辩才在孩子的陪同下,赶往医院治疗。他的助手将那个纸条保存了下来,他就是后来在社会分析评价领域作出巨大贡献的小布朗特。而那一场答辩的,正是我的那位曾经就读于哈佛大学的朋友。
在很多时候,只要我们把别人的事看得比自己重一些,并且为了别人的事情付出自己的努力,他就一定会赢得别人的敬重,他也完全可能在自己从事的领域里作出非凡的成绩。
井底之驴
文 戈
有一天,农夫的驴不小心掉进枯井。驴与农夫相伴多年,感情笃厚。农夫围着枯井直打转,绞尽脑汁却无计可施。最终农夫无可奈何,决定放弃救援。为了尽快了断驴因受惊而遭受的精神折磨,农夫找人来填井埋驴。当驴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后,一度哭得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驴很快安静下来,农夫往井下一看,大吃一惊。驴不时抖动身子,将众人倾倒在它背上的泥土抖落在井底,然后站到土堆上。于是,土堆越填越高,驴离井口也就越来越近……
驴的活命秘诀是:面临绝境.而不绝望。或者说它能够急中生智,但急中生智的基本前提,仍然是不绝望。所以,救驴于千钧一发的不是别人,而是它自己。身处逆境而不被绝望情绪俘虏,且不说是驴,就是人都很难做到。常听说患了绝症的人,一旦得知病情,其告别人世的步伐往往快得惊人。他们快速打开死亡之门的钥匙,不正是恐惧与绝望吗?当然就连那头聪明的驴,在它刚意识到自己将被无情活埋的时候,也曾恐惧失望。此情此境之下的恐惧失望,其实人皆有之,问题是你是否有能力把握它的发展方向,是急中生智,还是越急越弱智。显然,驴有着较好的控制力,它并没有将一开始的坏情绪延续放纵,相反,它选择及时收敛,并且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不坐以待毙,最终才得以化险为夷。
一生中我们谁也难保从不陷入井底之驴的处境,关键在于“身临其境”时,我们是否具备“抖落泥土,跨上一步”的驴的冷静和急智。井底之驴得以脱险之难能可贵,更在于打算活埋它的是平生最值得信赖的驴的主人!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对于外人、敌人抛来的“泥土”,我们通常有着较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较强的承受力,而当那些“泥土”是同室操戈的产物,甚至来自于身边最可信任的“自己人”时,我们却会变得不堪一击。我们口念“相煎何太急”时,虽则愤然,却很无力。遭人背叛抛弃暗算而生的憎恨,可能最值得别人同情,却最不该任其发酵。因为当你处于井底之驴的困境,可能有一百条生气的理由,却没有一点儿生气的时间。
科学研究表明,天才比常人能更长时间地高度集中注意力。在我看来,遇到危难时刻,我们可能面临的最大厄运,其实也正是无法集中有利于解除危机的有效注意力。我们的心绪往往被失望、怨愤、憎恨等悲观情绪纠缠得乱七八糟,大脑长时间为大量消极负面的思绪塞阻,根本腾不出一点儿时间和空间去集中注意力思考解围自救的办法。
不必理会那捧污泥是谁抛来,若不想没顶,不妨向驴学习,抖落身上的泥.踏实脚下的土!
夹竹桃上的螳螂
矫友田
我住在院子西角,长着一棵夹竹桃,有一人多高了。它纤纤的叶儿,光洁的枝桠,总是像少女的肌肤一样清洁、柔美。
春天的时候,我偶然发现在夹竹桃的枝叶上跑来一群小螳螂,竟有二十余只。它们的身子,就像刚从湿地钻出的小草芽一样细嫩。当我轻轻地伸出手指,欲碰触它们的时候,它们丝毫不感觉害怕,甚至还挥动着微小双刀向我示威。
日子一天天过去,那一群小螳螂渐渐长大了。有的小螳螂已开始离开那一棵夹竹桃,到远处去觅食,再没有返回,或许它们已经在外面安了家。它们应该是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吧,然而它们在出生之前已经失去了父母,在最后,它们还要各奔东西。
后来,只有一只螳螂在那棵夹竹桃上定居下来。长大的螳螂,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不知天高地厚了。尽管它仍保留着威猛的本性,但是它已经学会了借助夹竹桃茂密的枝叶来保护自己。
闲暇的时候,我经常站在夹竹桃前,看那一只孤零零的螳螂在缓缓地爬行,或聚精会神地等待捕获猎物。每当夜雨袭来之时,我对室外那一只孤零零的螳螂,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怜悯和担心。我无法辨别它的雄雌,但是它的孤独已经向我证明了,它是一只远离爱情的螳螂。
秋深了,我意外地发现从别处飞来一只翅膀有些灰褐的螳螂,与它一起生活。每天,它俩守在各自的枝头,相互默默地对视着。我猜想,这一定是两只不同性别的螳螂,它们彼此对视的眼神也一定是含情脉脉的。它们在生命剩余不多的日子里,用它们自己的语言方式,深情地交流着爱的含意。
当那一只翅膀灰褐的螳螂从夹竹桃上销声匿迹的时候,我发现那只孤独的螳螂的腹部已经膨胀起来。此时,我才知道,它是一只雌性的螳螂。而那只翅膀灰褐的螳螂,在它一生最伟大的时刻,将自己的生命毫无吝啬地融入另一个生命和未来。
风,愈来愈凉了。在某一个午后,那一只孤独的螳螂终于走下夹竹桃。它寻找到一个温暖避风的角落,将体内孕育的生命全部分娩出来。
分娩,即意味着它生命的终结呵——几乎是在转眼之间,它已经从一只丰满的螳螂,变成了一张干瘪的皮,如同一片枯萎的草叶,被秋风吹得无影无踪了。
当一个生命为了对方无怨无悔地付出一切,最终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应该是一种多么悲壮的浪漫!我知道,它们那份悲壮的浪漫已经把爱情留了下来——在明年的春天,那一棵夹竹桃还会迎来另一群可爱的小螳螂……
女人花
王永兰
喜欢年龄过30身高165穿平底鞋的女人,最好还有田震那样一头秀发,说话的调子不憨也不尖,善良而温和,从从容容地自己养活自己。感觉这样的女人,可以做朋友可以做邻居也有做偶像的潜质。
毕竟不是男人,看法也许不同,觉得容貌固然重要,可是比容貌更重要的是性情和才情。所以,对于媒体上穿梭不停的五花八门的各种女人,比较偏爱以心智取胜者。比如杨澜、靳羽西、冯雪征,她们年纪褪去青涩,思想尤为成熟,懂得争取舍得放弃宠辱不惊,不尚喧哗却总能在不经意中闯入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看到精品女人的样子。
当然,像我这样无聊的闷人。是不介意多一些丰胸美腿打着各种幌子在公众面前招摇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有热闹看总是好的。不过对于多数八卦女人。就算有人送票也懒得出门。这与个性无关,想来只是因为懒惰。
其实生活中一般女人都蛮可爱。豪爽的,呼朋唤友吃喝啸聚;热情的,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善感的,素手扶琴吟诗弄画,可以说是千娇百媚各具风情。但是有两种功夫型女人,绝不敢附和,宁可躲到天桥底下也要避而远之。
一种以指功取胜。动辙在人群中粗门大嗓地骂起来,三句话不到使出九阴白骨爪。另一种以舌功见长。“有个小秘密,今天告诉你。”“听说那谁什么什么了吗?”“昨天老张在饭桌上提到你。”这种女人,添枝加叶无中生有厌倦和平喜欢战争,以我有限的人生资历,恐怖程度较上一种犹有过之。除此之外,应该都可以接受罢。比如嘴巴阔点,手脚笨点,睡觉打呼噜。以为拿破仑是英国人之类。当然,说到底,最愿意接近的还是那种清清爽爽善解人意的女人。喜欢花钱,偶尔使小性,眼影魅惑唇红欲滴都没关系,关键在于,她应该是爱的载体,她的存在,应该使这个世界更加感性更加多情,她不是分裂者,不是独裁者,她是一朵临风而动的花,美丽了我们的生活,使这个时常面目冷漠的世界更加令人留连。
优雅到老
安 宁
最喜欢和母亲去逛街,她对衣服独特的眼光,简直可以与服装设计师相媲美。这让我这个活在上海繁华里的女儿,常常会觉得惭愧。我似乎是个永远落在时尚后面的人,不论怎么努力,都会被别人拿来做反面的例子。只这一点,我就佩服母亲,她不像我,最美丽的时候可以有大把的钱尽情地打扮自己。她50岁之前的时光,都是在父亲的郁郁不得志中度过的。她自己的一份工作,也只够养家,似乎没有更多的闲情和逸致来让清贫的生活因此闪亮起来。这是父辈们厌倦也习惯了的生活方式,但是母亲,却偏偏让自己,还有我和父亲,有了一份凡俗生活里别人无法体验到的优雅和情趣。
她首先是把自己,打扮得与别的女人们不同。其实都是一样的布料,但母亲会在买来后,稍稍地加工一下袖口、衣领或是腰部,给它们打一些漂亮的褶皱,或是绣一只翩翩欲飞的蝴蝶。这样小小的改变,不经意去看,是看不出来的;但是一眼看过去,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和风情。而自己的心,因了这样内敛的改变,也会如印了暗花的衣料一样,在阳光下走过,便显出美丽的图案和光泽来。那时候小城里的女人,皆是暗暗地羡慕着母亲的。她们看母亲提了草编的篮子到菜市场,常常会忘了买菜,只顾看母亲几乎能走出音乐来的脚步声,还有腰间一抹淡淡的光彩。就连我这样粗心的女孩子,也喜欢那时候的母亲,她的眉眼里,那种无法模仿的雅致和清爽,会连走过的人,也不自觉地欢喜起来。
听父亲说,年轻的时候,他就是被母亲走过时,拂到额前来的一缕柔软芳香的头发给打动的。婚后的母亲,果然如他想像的那样,将素朴的日子,打理得津津有味。春天的时候母亲会在窗前插几枝桃花,让清香绵延至房间的每一个角落。父亲在这样的芬芳里喝茶,听母亲手腕上的镯子“叮叮当当”地响着,常常会哼起幸福的小曲儿。至于夏天小小的院子里,几竿灵动的翠竹,还有送来清凉的葡萄架,架下凉爽的石凳,更是让累了一天的父亲觉得舒畅。我从小便是个调皮的孩子,母亲身上的魅力,没有丝毫遗传给我。但我还是能从冬天没菜吃的时候,在母亲腌下的各色小咸菜里品出生活的美妙来。我常常边美美地吃着香脆的黄瓜条,边微闭起眼睛朝母亲喊:妈妈,我真的很爱你呢!我想这是我对母亲,传达给我和父亲一种细致入微的情趣的感激吧,只是那时候不知道这样的味道,叫做幸福。
等我有了一份薪水丰厚的工作,可以月月寄钱给家里,母亲更是让她和父亲的二人世界变得愈加地有滋有味起来。而且,她身上的那种摇曳生姿的风情,丝毫没有随了年龄的老去而有丝毫的减弱。我和她上街,回头率会突然地增加。有一次我远远地看她走过来,眉眼里的光彩,在人群里,挡都挡不住;那种我所熟悉的恬淡与温柔,竟是从她的每一个细节里,都能看得到。优雅和风情,原是这样一点点嵌入了岁月中。
我很奇怪为什么我和我身边的朋友,即便是用最名贵的化妆品,买最知名品牌的衣服,去最有情调的酒吧里慢慢品着洋酒,但依然时时地觉得自己落在了时尚的后面,而且因此焦躁和失衡。是我一次次从喧嚣里回到小城,看到母亲的生活,方才明白,优雅,原是一种可以持久永恒的东西,它从不会附着在生活的表面,而是隐藏在若隐若现的细节里。如果你去像追星一样地追寻,你永远会被它甩在后面。只有你静下心来,从最细微的地方,执著地经营下去,你才会拥有植入生命里的风情。
而我们被物欲包围了的凡俗拥挤的生活,便会因此,有了时尚永远无法企及的情致与柔软。你想要的优雅,也会这样,掺入你生活的点滴,一路陪你到老。
夜
魏 鹏
大诗人艾青写过《透明的夜》,诗里呈现的是一群叛逆的酒徒。诗行很短,像匕首一样把夜色映得透明。在所有写夜的诗作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首《透明的夜》。
我喜欢这首诗的内容,喜欢这首诗的形式,喜欢这首诗的标题。特别是在劳作的夜里,在无眠的夜里,我就想起《透明的夜》,想起夜的醒者,想起……
油灯像野火一样,映出
十几个生活在草原上的
泥色的脸……
《透明的夜》是令人神往的夜。那里的痛苦、愤怒和仇恨是多么的切肤啊;那里的阔笑、呐喊甚至狗的吠声,都能叫颤满天的疏星。
而在我的乡村里,夜却是死一般的沉寂。
母亲在世时,大约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星期日,我从城里回到乡下帮她老人家收麦。麦子割倒后,要用平板车一车一车地从麦地往家里拉。到黄昏时,母亲借到了一辆平板车,用这辆平板车,我和母亲拉了整整一夜的麦子。那一亩半的麦子,离家不到二里地,我和母亲来来回回地走,整整走了一夜。
那一夜,只有我和母亲在拉麦子。一整夜,都没有遇到拉麦子的人;一整夜,也没有遇到第二辆拉麦子的车。我和母亲都不说话,各人干各人的。我们把麦子捆成捆,抱上车,用绳子揽结实,我拉,母亲在 后边推。如果没有母亲在后边推,麦地里,我是无法拉动一车麦子的。到家后,又一同把麦子从平板车上抱下来,码在打麦场的一角。有一回在半道上,那些麦子像不听话的孩子,从平板车上一呼啦跳了下来。我苦笑着,我想母亲一定也是苦笑着的,但都没有笑出声。没办法,我和母亲又重新把它们一一抱到平板车上去。
拉车犁地的黄牛、黑牛、花牛,早已在村里绝迹了;家狗、草狗、野狗,也没有见到一条,一整夜都没有听到一声狗叫。黎明时,也没有听到一声鸡鸣。
劳累一天的人们都已沉沉地睡去,只有我和母亲在夜里拉麦。夜,静得怕人,但并不很暗。我一边拉麦,一边想着《透明的夜》,想着想着,夜也就真的透明了许多。
天长夜短,仿佛是体贴我们母子似的。拉一趟,母亲就数一趟,数到十三趟时,麦子拉完了,天也亮了。
天一亮,我就赶回城里上班去了。我没问母亲村里为什么没有牛、没有狗,为什么黎明时听不到一声鸡叫,母亲太累了。
母亲不识字,她不知道有个大诗人叫艾青,我也没有给她讲过《透明的夜》。但从那以后,母亲常在人前夸我能吃苦,还会举出我拉了一整夜的麦子来作证。
血情
李 梅
听一位网友讲述她经历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她的声音非常平静,她说,她从那件事情已经读懂了母爱的真正内涵,并且母女俩和好如初。
故事是这样的:当她的母亲决定带她到雪原上滑雪时,她不信。因为自从她懂事以来,母亲就是一个对她缺乏爱的人,因为母亲另有了一个相好的男人,母亲花了太多的精力在她的私生活上,对于女儿的爱给予的少之又少。当母亲说出那个决定的时候,她心里并没有意识到母亲说的是真话。当母亲从商店买好御寒的衣物后,她的心底才泛出一种久违的快乐情绪。
她太喜欢雪了,曾无数次梦到自己在那个洁白的冰雪世界里,唱歌,跳舞,狂奔,直至把自己变成一个纯粹的雪精灵……而现在这一切将要美梦成真。她更希望通过这次雪域旅游找到生活中她们母女真正的位置。
女儿第一次发现母亲居然可以这样毫无顾虑地快乐大笑,原来母亲也有太多的苦楚,这是她以前不曾知道的。然而,快乐使她们离基地越来越远,当她们发现的时候,已经与基地失去了联系。在数个小时的寻找后,她们发现自己已被这雪的世界封锁了。
天色越来越暗,夜就要降临了。她们知道基地的人发现她们没有按时还滑雪工具便会进行救援。如她们所料,她们很快便发现有直升飞机在天空盘旋。但是,因为她们的衣服全是白色的,救援人员根本无法发现她们!
她几乎绝望了,她在惊恐、怨恨、酷寒中昏睡过去。惟一让她有所安慰的是,母亲一直躺在她的身边,给她唱她儿时唱过的歌。
当她醒来的时候,她已经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
这时,她最想知道她们是如何获救的。有人告诉她:是她的母亲割破了自己的动脉,在冰雪上留下了大大的一个红色的圈,被正在夜巡的直升机发现了!
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我们也许感受不到母爱的博大与深邃,但是在生与死的拷问面前,惟有母爱能够挺立到最后。
学会让思维转弯
感 动
一位国王有洁癖,他最害怕自己的鞋底会沾上泥土,于是命令大臣,把整个国家的道路都用布覆盖上。大臣开始组织人力丈量全国的道路,之后他做了计算,要把全国所有的路都用布覆盖上,需要20万工匠不停地工作50年,而全国的人口也不过50万。大臣心急如焚,向国王痛陈利弊,说弄不好会亡国。国王一怒,将大臣处死。国王又派另一个大臣来办此事,结果这个大臣很容易就解决了此事——用布给国王作了一付鞋套。
想一想,后一个大臣只不过是把自己的思维从路转到国王的脚上,天大的难题迎刃而解了。
我的小时候,住在内蒙古的一个农村,那时候狼比较多,就是白天里,狼也在村边出没。家禽家畜被狼叼走的事件屡屡发生。人们谈狼色变。一个夏天的上午,一个男孩在村边割草时被两只狼围困住了。两只狼一前一后,虎视眈眈。男孩很害怕,他想求救,但他知道,此时求救是徒劳的,因为村里的青壮年男女都下到田里干活去了,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如果喊狼来了,喊破喉咙他们也不敢出来。孩子危急中开始大声喊道:“耍猴了!耍猴了!”那时候农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耍猴是非常盛行的,颇受村民们喜爱。结果,听到喊耍猴,村子里的老人和孩子都向村子边跑过来。两只狼一看这阵势,马上夹着尾巴落荒而逃。
那个男孩是我哥哥,他现在和我提到这件事时还心有余悸:如果当时喊狼来了,他肯定就成了狼的午餐。但聪明的他让思维拐了个弯,就成功化解了自己面临的危机。我在做语文教师时,曾给学生们留了一篇夸妈妈的作文。作文交上来,我发现几乎全班的同学都饱蘸笔墨写妈妈如何勤劳善良,如何忘我工作,如何关心子女成长,例子举了很多,文字也很生动,但我总感觉这些文章似曾相识,跳不出老套套。翻到最后,终于有一位同学让我眼前一亮,他的作文题目叫《爸爸下厨房》,他用爸爸走进厨房、手忙脚乱的一些闹剧衬托出妈妈平日里举重若轻、任劳任怨的精神和勤劳俭仆的品质。只是思维转了个角度,这个同学就把文章写得别具一格了。
人生处世如行路,常有山水阻身前。行不通时,有些人就开山架桥,最后蛮力耗尽,也逃不出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而有些人只是转了个弯,轻松绕过障碍,就成功到达了终点。
世事洞明皆学问,我们很多时候需要转弯的思维。让思维转弯,是一种大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四两可以拨千斤,弱小可以战胜强大,失利可以变为有利,付出最少的代价能收获到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