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成性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展现动态生成、饱含生命灵动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是成功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是让人期待的!
【关键词】动态生成;捕捉;以学定教
由于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而使得课堂更多的是“节外生枝”,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此时,就需要教师“灵活生成”、“妙手生花”,敏锐地捕捉那些不期而至的生成点,即时作出判断,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使静态的、固定化的教学预设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性的实施方案,为动态生成导航护航,演绎出精彩的纷呈的成功课堂。
一、生成,需宽容尊重,用心呵护
课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让意外生成精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去呵护学生的每一个创新的萌芽,如果我们习惯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只会把学生的创造扼杀在萌芽状态,那我们的课堂永远只能是一种声音。所以,了解、相信、尊重每一位学生并贯彻到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那么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就不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一定能活跃在教学过程中。如在让学生求36和54,6和12,24和36,18和63四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傅成斌等少数学生做错。在反馈时傅成斌涨红着脸说:“36和54、6和12、24和36的最大公约数是18、6、12,正好分别是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差。所以在求18和63的最大公约数时,我直接把63减去18,结果却错了。”这一番解释,让我突然想到用“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我说:“成斌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很像“辗转相除法”,这也是一种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我鼓励学生:“如果感兴趣,课后可以继续研究。”
案例中如果没有一个民主、平等、宽容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积极的互相推动,如果我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看待问题,不用宽容的态度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在学生的哄笑声中坐下,不仅不会生成“辗转相除法”这一知识点,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会严重的扼杀学生探究意识。
二、生成,需敏锐捕捉,善待意外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
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特征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小棒和一些橡皮泥搭一个长方体。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长方体,但有的小组就是搭不成,这是出乎教师的意料,可他还是对学生说:“大家搭的很认真,还没搭好的,相信大家课后一定能搭得很好,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搭的长方体,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从案例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进程完全按教师所设想的流程进行,当学生搭的结果出乎教师预先的设计时,只被老师一句“大家搭的很认真,相信课后一定能搭得很好”给搪塞了。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搭的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像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机械,流于形式,缺乏生气和乐趣!如果教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能敏锐地捕捉到“长方体搭不好”这一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展开这样的教学:为什么有的小组搭不好呢?我们一起找找原因怎么样?学生就会通过“为什么”来分析原因,认识特征,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也使我们的教学能在动态生成中峰回路转,更趋完善。
三、生成,需以学定教,及时调整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孩子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他们的见识、思维、经验往往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教学中会出现老师的教学预设与实际教学不相符的现象,这时,老师应该怎么办?是机械地执行自己的“既定方针”(教案),还是将学生出现的这种思维状态作为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顺应着学生的这种思维状态重新调整、组织自己的教学呢?这不但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机智,更反映了教师的一种学生观和教学的基本理念。
在网上看过一节数学活动课案例:“可能性的大小”,执教者通过“抛硬币”、“摸彩球”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可能、也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的含义。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师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每个小组的袋子里都有5个黄球,3个白球,小组活动完毕,各小组争相汇报活动情况,只有第5组摸球结果不同,他们摸到白球的次数比黄球多了几次!所以他们组“坚决”不同意袋里边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到这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就大。二位教师不同教法:
A教师:在解释无效的情况下,有些生气,高声说道:“你看别的小组,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出这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就大,少数服从多数。”孩子不再争辩,接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看法。
B教师:老师迅速调整了自己的上课思路:老师先弄清楚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再对症下药——以学定教。老师先让孩子毫无保留地谈出自己的看法,并让不同意见同学反复做实验之后,让事实说话,自己说服自己,最终基本认同了大部分同学的看法。
同样的问题,这两种教法效果大相径庭,处理方法背后蕴涵着教育教学思想,而教师头脑中的教学理念将决定事态发展的走向。事实上,这种“意外”情况的出现,是十分难得的课程资源,只要处理得当,很可能转化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机智、教育智慧、教育艺术也会得到磨砺、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仍轩.小学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唐爱华.课堂可以预约出精彩[N].现代教育报.2004年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
【关键词】动态生成;捕捉;以学定教
由于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而使得课堂更多的是“节外生枝”,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此时,就需要教师“灵活生成”、“妙手生花”,敏锐地捕捉那些不期而至的生成点,即时作出判断,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使静态的、固定化的教学预设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性的实施方案,为动态生成导航护航,演绎出精彩的纷呈的成功课堂。
一、生成,需宽容尊重,用心呵护
课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让意外生成精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去呵护学生的每一个创新的萌芽,如果我们习惯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只会把学生的创造扼杀在萌芽状态,那我们的课堂永远只能是一种声音。所以,了解、相信、尊重每一位学生并贯彻到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那么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就不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一定能活跃在教学过程中。如在让学生求36和54,6和12,24和36,18和63四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傅成斌等少数学生做错。在反馈时傅成斌涨红着脸说:“36和54、6和12、24和36的最大公约数是18、6、12,正好分别是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差。所以在求18和63的最大公约数时,我直接把63减去18,结果却错了。”这一番解释,让我突然想到用“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我说:“成斌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很像“辗转相除法”,这也是一种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我鼓励学生:“如果感兴趣,课后可以继续研究。”
案例中如果没有一个民主、平等、宽容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积极的互相推动,如果我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看待问题,不用宽容的态度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在学生的哄笑声中坐下,不仅不会生成“辗转相除法”这一知识点,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会严重的扼杀学生探究意识。
二、生成,需敏锐捕捉,善待意外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
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特征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小棒和一些橡皮泥搭一个长方体。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长方体,但有的小组就是搭不成,这是出乎教师的意料,可他还是对学生说:“大家搭的很认真,还没搭好的,相信大家课后一定能搭得很好,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搭的长方体,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从案例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进程完全按教师所设想的流程进行,当学生搭的结果出乎教师预先的设计时,只被老师一句“大家搭的很认真,相信课后一定能搭得很好”给搪塞了。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搭的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像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机械,流于形式,缺乏生气和乐趣!如果教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能敏锐地捕捉到“长方体搭不好”这一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展开这样的教学:为什么有的小组搭不好呢?我们一起找找原因怎么样?学生就会通过“为什么”来分析原因,认识特征,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也使我们的教学能在动态生成中峰回路转,更趋完善。
三、生成,需以学定教,及时调整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孩子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他们的见识、思维、经验往往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教学中会出现老师的教学预设与实际教学不相符的现象,这时,老师应该怎么办?是机械地执行自己的“既定方针”(教案),还是将学生出现的这种思维状态作为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顺应着学生的这种思维状态重新调整、组织自己的教学呢?这不但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机智,更反映了教师的一种学生观和教学的基本理念。
在网上看过一节数学活动课案例:“可能性的大小”,执教者通过“抛硬币”、“摸彩球”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可能、也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的含义。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师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每个小组的袋子里都有5个黄球,3个白球,小组活动完毕,各小组争相汇报活动情况,只有第5组摸球结果不同,他们摸到白球的次数比黄球多了几次!所以他们组“坚决”不同意袋里边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到这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就大。二位教师不同教法:
A教师:在解释无效的情况下,有些生气,高声说道:“你看别的小组,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出这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就大,少数服从多数。”孩子不再争辩,接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看法。
B教师:老师迅速调整了自己的上课思路:老师先弄清楚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再对症下药——以学定教。老师先让孩子毫无保留地谈出自己的看法,并让不同意见同学反复做实验之后,让事实说话,自己说服自己,最终基本认同了大部分同学的看法。
同样的问题,这两种教法效果大相径庭,处理方法背后蕴涵着教育教学思想,而教师头脑中的教学理念将决定事态发展的走向。事实上,这种“意外”情况的出现,是十分难得的课程资源,只要处理得当,很可能转化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机智、教育智慧、教育艺术也会得到磨砺、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仍轩.小学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唐爱华.课堂可以预约出精彩[N].现代教育报.2004年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