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理解是中考、高考中除作文外占比最大的一个版块,而且阅读能力还关系着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语文教师要注重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以符合考试和社会的要求。阅读训练肯定不能用题海战术,因为不同的文章有完全不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但学生在合理的阅读训练中可以提高语感、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一、随性阅读
学生的随性阅读主要是指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可以是文学也可以是杂志。这种阅读的功利性很小,完全是学生的一种娱乐放松行为。这种阅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帮助比较小,但并非没有作用。随性阅读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语感,最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面对这种阅读,教师不能因为效率不高就禁止,应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而不仅仅是选择喜欢的内容和形式,在阅读中逐渐提高鉴赏能力,做一些读书笔记,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想法,让这种轻松的阅读也起到提高阅读能力的作用。
虽然是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进行阅读,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的正确方向,选择正面的、积极的对生活有益的读物,让学生在娱乐中得到提高。对于教科书上的课文,每一篇都要精讲分析。因为课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典,非常具有代表性,教师详细的讲解能够对学生理解起到范例作用。另外,对于考试中遇到的阅读,教师要注意讲解题型,引导学生发现解题规律,减少失分。对不同类型的阅读,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态度来教学。
二、不同文章体裁,采用不同教学方式
针对散文阅读的教学,要注意指导学生抓住散文描写的事物背后的思想感情。首先要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拿到一篇文章后第一遍要通读全文,才不会在答题时根据个别句子断章取义,才能够体会到作者更深层次的感情。其次,在讲课本中的散文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写作背景。因为散文往往与社会和个人经历有关,了解写作背景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很大的作用,如鲁迅的散文经常根据社会事件针砭时弊等等。再次,在体会作者的情感时,想象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揣摩作者情感。
议论文的教学不同于散文,第一步引导学生迅速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找出中心句,包括全文的中心句和每段的中心句,掌握中心句对于迅速了解作者的论点有重要作用。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比散文更有规律,无非就是提出论点,提出论据,解决问题的模式。根据议论文的结构特点,能较快地找出中心论点。第二步是正确对应论点和论据,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第三步,详细分析每一个论点和论据,找出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图表、数据论证等等。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教师也要结合实际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
三、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生答题时经常直接用原文中的句子,一旦不能用文章中的句子回答,就不知所措。原因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不够。一篇文章有中心句,有过渡句,有描写句,学生的概括能力能帮助学生迅速抓住这些关键句子,理解文章。概括是指对事物感知获得信息,将复杂抽象转为自己的逻辑思维的过程。概括文章的中心一要理解文章内容,二要揣摩作者写作目的。首先读懂每一句话,分清文章层次,排除过渡句和细节描写句,找出主干句,再用精练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不仅可以在学习新课的时候用来介绍文章内容,在复习阶段还可以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概括不仅可以用笔头的方式还可以用口头的方式,在课堂上随时进行概括小训练。口头概括不仅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还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注意答题技巧,减少失分
根据考试题型总结答题的模式和技巧,再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例如分析文章的叙述人称和作用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总结叙述人称有哪些作用。如第一人称有方便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能够直接抒情。第二人称给读者以亲切之感,仿佛在作者对面倾听作者的倾诉。第三人称是一种全方位视角,较为客观,在说理论证时比较有利。在答题时,先论述这种人称的优点,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展开。
再如有关叙述方式的题型。不同的叙述方式也有不同的特点,顺叙能够使文章有条理,结构清晰;与之相反的倒叙能够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而插叙为文章做铺垫,避免文章大起大落,减少读者的疑惑;补叙则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常见题型还有分析描写的作用,描写通常可分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每一种描写方式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等。答题时先根据每个表现手法的特点归纳出文中用的是哪一种,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教师必须牢记不能代替学生分析文章,而是学生自己分析和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本着人本主义的思想,重视学生的情感。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亲切幽默,使学生拥有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阅读教学技术性较强,死记硬背是不会提高阅读能力的,所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阅读教学上是完全行不通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去主动阅读。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声光电等新的教学技术,让学生的思维与视觉、听觉相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比如在学习《雨巷》时,播放一些有伴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阅读兴趣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课本上,教师要让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课内一直保持并延伸到课后。因为课本上的阅读内容毕竟有限,考试也不会考课本上的课文。阅读陌生文章的能力更需要提高。比如教师可以推荐一些文章篇目,让学生课后阅读,每星期都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分享阅读成果。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看《百家讲坛》等文学类的科教节目,让大师的魅力提高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必须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阅读类型采取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文章体裁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同的题型使用不同的答题技巧,让学生渐渐摸清阅读理解的规律。教师要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导地位,不能代替学生分析文章。教师还要放下姿态,与学生讨论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改进教学。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坚持开放式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交流,互助合作,总结经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共同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新城中学(221300)
一、随性阅读
学生的随性阅读主要是指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可以是文学也可以是杂志。这种阅读的功利性很小,完全是学生的一种娱乐放松行为。这种阅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帮助比较小,但并非没有作用。随性阅读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语感,最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面对这种阅读,教师不能因为效率不高就禁止,应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而不仅仅是选择喜欢的内容和形式,在阅读中逐渐提高鉴赏能力,做一些读书笔记,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想法,让这种轻松的阅读也起到提高阅读能力的作用。
虽然是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进行阅读,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的正确方向,选择正面的、积极的对生活有益的读物,让学生在娱乐中得到提高。对于教科书上的课文,每一篇都要精讲分析。因为课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典,非常具有代表性,教师详细的讲解能够对学生理解起到范例作用。另外,对于考试中遇到的阅读,教师要注意讲解题型,引导学生发现解题规律,减少失分。对不同类型的阅读,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态度来教学。
二、不同文章体裁,采用不同教学方式
针对散文阅读的教学,要注意指导学生抓住散文描写的事物背后的思想感情。首先要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拿到一篇文章后第一遍要通读全文,才不会在答题时根据个别句子断章取义,才能够体会到作者更深层次的感情。其次,在讲课本中的散文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写作背景。因为散文往往与社会和个人经历有关,了解写作背景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很大的作用,如鲁迅的散文经常根据社会事件针砭时弊等等。再次,在体会作者的情感时,想象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揣摩作者情感。
议论文的教学不同于散文,第一步引导学生迅速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找出中心句,包括全文的中心句和每段的中心句,掌握中心句对于迅速了解作者的论点有重要作用。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比散文更有规律,无非就是提出论点,提出论据,解决问题的模式。根据议论文的结构特点,能较快地找出中心论点。第二步是正确对应论点和论据,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第三步,详细分析每一个论点和论据,找出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图表、数据论证等等。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教师也要结合实际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
三、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生答题时经常直接用原文中的句子,一旦不能用文章中的句子回答,就不知所措。原因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不够。一篇文章有中心句,有过渡句,有描写句,学生的概括能力能帮助学生迅速抓住这些关键句子,理解文章。概括是指对事物感知获得信息,将复杂抽象转为自己的逻辑思维的过程。概括文章的中心一要理解文章内容,二要揣摩作者写作目的。首先读懂每一句话,分清文章层次,排除过渡句和细节描写句,找出主干句,再用精练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不仅可以在学习新课的时候用来介绍文章内容,在复习阶段还可以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概括不仅可以用笔头的方式还可以用口头的方式,在课堂上随时进行概括小训练。口头概括不仅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还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注意答题技巧,减少失分
根据考试题型总结答题的模式和技巧,再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例如分析文章的叙述人称和作用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总结叙述人称有哪些作用。如第一人称有方便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能够直接抒情。第二人称给读者以亲切之感,仿佛在作者对面倾听作者的倾诉。第三人称是一种全方位视角,较为客观,在说理论证时比较有利。在答题时,先论述这种人称的优点,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展开。
再如有关叙述方式的题型。不同的叙述方式也有不同的特点,顺叙能够使文章有条理,结构清晰;与之相反的倒叙能够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而插叙为文章做铺垫,避免文章大起大落,减少读者的疑惑;补叙则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常见题型还有分析描写的作用,描写通常可分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每一种描写方式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等。答题时先根据每个表现手法的特点归纳出文中用的是哪一种,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教师必须牢记不能代替学生分析文章,而是学生自己分析和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本着人本主义的思想,重视学生的情感。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亲切幽默,使学生拥有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阅读教学技术性较强,死记硬背是不会提高阅读能力的,所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阅读教学上是完全行不通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去主动阅读。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声光电等新的教学技术,让学生的思维与视觉、听觉相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比如在学习《雨巷》时,播放一些有伴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阅读兴趣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课本上,教师要让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课内一直保持并延伸到课后。因为课本上的阅读内容毕竟有限,考试也不会考课本上的课文。阅读陌生文章的能力更需要提高。比如教师可以推荐一些文章篇目,让学生课后阅读,每星期都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分享阅读成果。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看《百家讲坛》等文学类的科教节目,让大师的魅力提高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必须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阅读类型采取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文章体裁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同的题型使用不同的答题技巧,让学生渐渐摸清阅读理解的规律。教师要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导地位,不能代替学生分析文章。教师还要放下姿态,与学生讨论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改进教学。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坚持开放式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交流,互助合作,总结经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共同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新城中学(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