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科技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技术和可视化手段的运用,给新闻专题报道开启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本文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相关电视新闻专题报道为例,解析了可视化数据在电视新闻专题报道中的运用技巧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可视化数据;专题报道
大数据时代,如何制作出一目了然的数据新闻,可视化为新闻传播业提供了一个思路,也逐渐引领着电视新闻专题报道的发展趋势。
本文从2016年3月5日至15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栏目中,选择了11期“我有问题问总理”新闻专题样本,分析可视化数据在新闻专题中的运用技巧和发展前景。
一、数据新闻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数据新闻,又称数据驱动新闻,“它指的是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过滤,从而创作出新闻报道的方式”。①数据新闻大致经过“基于强大计算能力的结果预测阶段、基于公共利益的精确新闻阶段和基于商业价值的数据新闻阶段”。②数据新闻被认为是精确新闻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菲利普迈耶提出了精确新闻的概念,它“通过对事件精确地客观描述,让新闻的受众真实地感知事件发生和发展状况”。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精确新闻主义逐渐催生了数据新闻的概念,而“可视化作为数据新闻传播的主要形态,是数据新闻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③
利用可视化方式进行传播,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样式,利用视觉元素传播信息也并不是新闻传播领域的新现象。相关资料显示,人类产生语言之前,最基本的交流方式就是“视觉传播”。可视化数据最早可以追溯到气象信息图表的制作。1686年,由艾德蒙德·哈德绘制的第一张气象图出现在报纸上。1875年4月1日,弗郎西斯·高尔顿第一次在伦敦《时代》杂志发表每日天气预报图。20世纪70年代,电视台开始尝试使用电子气象图饱和度的方法播报天气:气象预报员站在标有绿色、蓝色标记的电子图表前,预报员身后的气象信息不停地随着摄像机的运动向前滑动。
20世纪90年代初期,“信息可视化”的研究兴起。所谓数据可视化,“就是在数据集的转换中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展现,通过可视化的相关软件设计出清晰明了、简单易懂的样式,方便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熟知事件进程,理解事件真相”。④
央视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开展新闻专题报道由来已久,早在《改革开放三十年》节目中就运用了动画技术。随后,2012年的《数字十年》节目逐步使用MG动画表现1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的《数说春运》《两会大数据》,2015年的“数字两会”以及2015年国庆节前后的《数说命运共同体》,都尝试将数据采集与可视化技术相结合制作新闻专题。
二、可视化数据在电视新闻专题中的运用技巧
可视化数据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让观众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图像,还能较为直观地获取隐藏在数据中的信息。
(一)静态数据:直观呈现新闻信息
在“我有问题问总理”新闻专题中,有些数据是相对固定的,主要是以静态图表方式呈现,很少使用动画等其他效果,比如《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节目中选用一幅世界地图,用红色代表与中国签署高铁协议的国家。受众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世界各个国家在世界地图的分布情况及各大洲对中国高铁的关注度(见图1)。
可视化数据非常注重色块的选择。在《中国进入全面“二孩”时代》节目中,制作了许多张图表,10张图表中选用了黄色,9张图表中选用了红色,在其他10期节目中也大量选用了黄色和红色等暖色调。一方面,红色和黄色等暖色调给人喜庆感,令人心情愉悦,而且红色由于波长较长,往往能在人的视网膜停留较长时间,有助于强化受众对数据的印象;另一方面,暖色调往往能够拉近传播距离。同时,节目注重色块之间的对比。比如《中国进入“全面二孩”时代》节目中,背景选用的是黄色,用蓝色六边形方框标记人口出生率,用灰色六边形框标记人口死亡率,用红色六边形框表示“人口增长率”,蓝色和红色分属冷、暖色调,对比感强烈。此外,提及人口出生率时,用蓝色加亮新增人群的办法,让人口增长数量更加清晰。
可视化数据还常选用折线图、柱状图、图片、三维贴图等图形元素。在《“海购”“海淘”成热词》节目中,运用了3张饼状图、1张三维贴图、1张流程图、1张示意图、1张热度图、多段视频等。节目中为了说明“海购”“海淘”在国外社交媒体也同样引起了热议,运用清博公司抓取的数据,采用在中间放置地球,外围分成环形图的样式,展现国外社交媒体的热度,简单易懂,让受众一目了然(见图2)。再比如,在大数据分析一开始,为了配合主持人的“2014年是‘海淘’在中国的引爆之年”,分别使用客机、地球、卡车和大量的包裹等三维贴图,激发观众观影兴趣。相关研究显示,“人体中超过70%的感觉接收器集中在眼睛上”。⑤并且,人类有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不难看出,可视化数据通过色彩、图形的运用,能够让受众对枯燥的数据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二)动态数据:让画面充满动感
在系列節目中,另一种表现方式是利用动画技术,对实时变动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比如,该专题通过大数据技术遴选网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制作了简单的动画表现数据变化的趋势,运用MG动画(Motion Graphic),绘制“随着时间流动而改变形态的图形”。⑥
相关研究表明,按照吸引注意力强弱的程度进行排序,分别是动画、图片、文字。动画往往能给人形象直观的感受,把数据编成简易动画是创作者常用的手法之一。节目《中国首设海外后勤保障基地》,总共有8张图表使用了动画效果。在这期节目中,为了较好地显示吉布提的位置,首先选择了曼德海峡及红海一部分作为截图,而后采用放大镜的特效具体展现吉布提的全貌,放大镜随着时间的流逝由左向右推移。同时,演播室的大屏、主持人的服装、由特效填补的部分等均为蓝色,饱和度略有差异。而吉布提在放大镜上显示的国土为黄色,这在蓝色背景下格外醒目。 运用流程图是展现动态数据的另一种方式。比如《中国书写大国担当》,节目通过清博大数据提供的信息,梳理了从2006-2015年中国撤侨的情况,并按照时间顺序用流程图的方式加以展现,由于背景设置为蓝色,因此在选择色块时相对较为注意,为每个阶段的撤侨人数加了蓝白相间的方框,并对撤侨人数用红色标记,对于泰国撤侨、埃及撤侨、利比亚撤侨等撤侨人数相对较多的事件用黄色方框表示,令其在冷色调中能够较为清晰地凸显。在色块之间还设置了过渡边框,对每个边框加以区分。
简单的图标也是动态数据不可或缺的元素,通过简洁的图案传递丰富的信息。在《延迟退休脚步渐近》节目中,配合主持人开篇说的“其实延迟退休这个话题呢,是关系到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群”,画面中分别出现了一对卡通老人在看“延迟退休”的黑板,旁边还有多个钟表,在画面上部,另一对卡通老人在安享晚年。为了体现退休年龄的变化,在画面下部的台阶上分别写有“55”“60”“65”字样,画面右侧则用特效做了大量的金币,显示延迟退休对国家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这些图案的运用,有效增强了新闻专题的趣味性。
(三)“场景+数据”:增强报道互动感
专题新闻由于其话题的特殊性,往往给观众严肃的印象,而且单纯地播数据也常常令受众感觉枯燥,而“场景+数据”的运用则使报道的互动感增强。节目“我有问题问总理”通常会将虚拟演播室、虚拟动画人物、虚拟电子屏幕等放置在主持人周围,与主持人融为一体。虚拟演播室技术和数据可视化技术的运用,达到了主持人与数据互动的效果。
这一互动是基于虚拟演播室技术,它“运用软件生成背景和道具,使编导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时间、空间和道具制作方面的限制,获得了更大的创作想象空间,能够以低廉的成本产生新奇的视觉效果,且能够方便地进行修改”。⑦它综合运用摄像机跟踪技术、三维虚拟场景制作、深度键技术和填补彩技术等,让场景更为逼真和更具视觉冲击力。从搜集的11期节目来看,“场景+数据”的报道方式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利用虚拟技术营造逼真画面
样本中有6期节目制作了较为逼真的场景。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节目中,为了说明高铁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演播室迅速切换到虚拟的盛开着油菜花和桃花的场景;主持人讲述着高铁让受众领略到家乡美景时,缓缓开进来一辆动车(见图3)。这种场景型叙事策略,很容易将受众带入情境,使数据表达更加抓人眼球。
2.利用虚拟技术展开人物互动
在《“互联网+”开出创新之花:网购正在改变中国》节目中,新媒体播报员张舒扬将身体转向虚拟的场景,对着正行驶过来的卡车进行介绍,“去年‘双11’呢,许多电商巨头就聚焦了这个农村市场”。主持人与动画互动的方式,在2014年和2015年央视综合频道的“两会”特别节目中也有体现,2014年,“大数据两会”《亚洲国家更加关注中国“两会”》报道中,就采用了类似的技术,提及秘鲁民众对“两会”的关注度上升的原因时,主持人从虚拟的屏幕后面拿出一个牛油果。2015年的“数字两会”,主持人欧阳夏丹结合自己买菜的经历,说明食品安全的标准有显著提高。场景迅速切换到动漫菜市场,欧阳夏丹从三轮车上抓起一把豆芽菜。这种场景互动式做法,在数据可视化表现中,技术也越来越成熟。
3.利用虚拟技术叙述新闻故事
在搜集的11个视频中,每个视频均有相应的卡通人物,比较典型的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渐入佳境》谈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时,“这几年势头非常强劲的海外并购这个话题,有个非常形象非常浪漫的说法,叫作飘洋过海去看你”,此时屏幕上就显示了一个卡通人物站在船头,彼岸就是繁华的都市。“场景+数据”形式将枯燥的数字转化为故事化動画叙事,符合新闻趣味性要求,在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中,能让受众享受到观看专题新闻报道的乐趣。
三、可视化数据用于电视新闻专题的前景分析
可视化数据之于新闻报道具有一定意义且运用前景较为广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新闻专题报道中实现数据实时化、数据新闻个性化互动和数据新闻深度报道将不再是梦想,而可视化数据在电视新闻专题中的运用比例也将不断提高。
(一)数据实时化,实时反映话题变化趋势
现阶段,依托大数据的收集、挖掘和呈现,无时差反映受众对话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可以被认为是数据实时化。尽管当下的专题新闻报道使用了大数据技术,但生成的可视化数据仍具有滞后性,无法实时反映受众对议题的关注度。比如3月7日《中国立体式反腐成果丰硕》的“境内外媒体对反腐的报道”,对于数据时间表述较为模糊。随着物联网和穿戴式移动通讯工具的发展,数据实时化呈现将变得更加简便快捷,这种趋势在《数说命运共同体》的第一集《远方的包裹》中较为明显。记者将GPS定位仪置入装有橡胶枕头的包裹中,由19颗卫星进行跟踪,并描绘出远洋包裹的运动轨迹(见图4)。实现数据可视化的实时更新,将是未来制作这类节目的一大趋势。
(二)全媒体融合传播,受众的个性化互动
在传统的电视节目中,受众参与互动的程度有限。随着媒体融合趋势的不断加深,技术平台日益优化,节目互动将逐步增强,受众可以参与节目的个性化互动。201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日本Niconico动画网站首次对央视春晚进行同步直播。“Niconico动画是线上弹幕影片分享网站,一大特色是可以进行实时评论,评论的碎片化和针对性较强。这种实时评论会直接在屏幕显示并滚动播出三秒左右,因此观众可以进行实时互动”。⑧表面看来,观众只是参与评论,其实质是这种互动带给受众很强的归属感,许多网友认为,弹幕网站弥补了他们现实中的孤独感。这可以看成是电视与新媒体的壁垒正在逐步被打破,电视节目的交互式特征渐趋明显,在不久的将来,数据的搜集和呈现将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受众通过电视就能实时与节目进行互动。
(三)深挖数据资源,深化报道层次
数据可视化的应用,是新闻专题报道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记者和主持人对于数据的挖掘和把握,从根本上决定了数据可视化的效果。综观2016年央视“我有问题问总理”新闻专题报道,与“大数据”直接相关,使用了图表、3D动画等效果,在节目形式上有很大的创新。在与清博大数据公司合作中,对大约1亿GB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报道形式与2014年、2015年相比更加专业,更加重视分析数据背后的意义,比如网民的关注热度、对热点事件的倾向等,在今后的数据可视化方面还可以继续加强。
注释:
① 章戈浩:《作为开放新闻的数据新闻——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新闻记者》2013年第6期。
② 苏宏元、陈娟:《从计算机到数据新闻:计算机辅助报道的起源、发展、现状》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10期。
③ 袁晔、范梦娅:《电视新闻数据可视化报道的若干“冷思考”》,《西部广播电视》2014年第13期。
④ 李希娟:《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可视化研究》,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4年5月。
⑤[美]保罗·M·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⑥ 百度百科,mg动画,http://baike.baidu.com/view/2916845.htm。
⑦ 赵晓元:《数字化演播室的发展趋势研究》,《电子世界》2012年第6期。
⑧ 程茜:《2016年央视春晚的全媒体传播探析》,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421/c403718-28294262.html,2016年4月21日。
【关键词】可视化数据;专题报道
大数据时代,如何制作出一目了然的数据新闻,可视化为新闻传播业提供了一个思路,也逐渐引领着电视新闻专题报道的发展趋势。
本文从2016年3月5日至15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栏目中,选择了11期“我有问题问总理”新闻专题样本,分析可视化数据在新闻专题中的运用技巧和发展前景。
一、数据新闻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数据新闻,又称数据驱动新闻,“它指的是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过滤,从而创作出新闻报道的方式”。①数据新闻大致经过“基于强大计算能力的结果预测阶段、基于公共利益的精确新闻阶段和基于商业价值的数据新闻阶段”。②数据新闻被认为是精确新闻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菲利普迈耶提出了精确新闻的概念,它“通过对事件精确地客观描述,让新闻的受众真实地感知事件发生和发展状况”。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精确新闻主义逐渐催生了数据新闻的概念,而“可视化作为数据新闻传播的主要形态,是数据新闻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③
利用可视化方式进行传播,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样式,利用视觉元素传播信息也并不是新闻传播领域的新现象。相关资料显示,人类产生语言之前,最基本的交流方式就是“视觉传播”。可视化数据最早可以追溯到气象信息图表的制作。1686年,由艾德蒙德·哈德绘制的第一张气象图出现在报纸上。1875年4月1日,弗郎西斯·高尔顿第一次在伦敦《时代》杂志发表每日天气预报图。20世纪70年代,电视台开始尝试使用电子气象图饱和度的方法播报天气:气象预报员站在标有绿色、蓝色标记的电子图表前,预报员身后的气象信息不停地随着摄像机的运动向前滑动。
20世纪90年代初期,“信息可视化”的研究兴起。所谓数据可视化,“就是在数据集的转换中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展现,通过可视化的相关软件设计出清晰明了、简单易懂的样式,方便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熟知事件进程,理解事件真相”。④
央视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开展新闻专题报道由来已久,早在《改革开放三十年》节目中就运用了动画技术。随后,2012年的《数字十年》节目逐步使用MG动画表现1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的《数说春运》《两会大数据》,2015年的“数字两会”以及2015年国庆节前后的《数说命运共同体》,都尝试将数据采集与可视化技术相结合制作新闻专题。
二、可视化数据在电视新闻专题中的运用技巧
可视化数据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让观众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图像,还能较为直观地获取隐藏在数据中的信息。
(一)静态数据:直观呈现新闻信息
在“我有问题问总理”新闻专题中,有些数据是相对固定的,主要是以静态图表方式呈现,很少使用动画等其他效果,比如《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节目中选用一幅世界地图,用红色代表与中国签署高铁协议的国家。受众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世界各个国家在世界地图的分布情况及各大洲对中国高铁的关注度(见图1)。
可视化数据非常注重色块的选择。在《中国进入全面“二孩”时代》节目中,制作了许多张图表,10张图表中选用了黄色,9张图表中选用了红色,在其他10期节目中也大量选用了黄色和红色等暖色调。一方面,红色和黄色等暖色调给人喜庆感,令人心情愉悦,而且红色由于波长较长,往往能在人的视网膜停留较长时间,有助于强化受众对数据的印象;另一方面,暖色调往往能够拉近传播距离。同时,节目注重色块之间的对比。比如《中国进入“全面二孩”时代》节目中,背景选用的是黄色,用蓝色六边形方框标记人口出生率,用灰色六边形框标记人口死亡率,用红色六边形框表示“人口增长率”,蓝色和红色分属冷、暖色调,对比感强烈。此外,提及人口出生率时,用蓝色加亮新增人群的办法,让人口增长数量更加清晰。
可视化数据还常选用折线图、柱状图、图片、三维贴图等图形元素。在《“海购”“海淘”成热词》节目中,运用了3张饼状图、1张三维贴图、1张流程图、1张示意图、1张热度图、多段视频等。节目中为了说明“海购”“海淘”在国外社交媒体也同样引起了热议,运用清博公司抓取的数据,采用在中间放置地球,外围分成环形图的样式,展现国外社交媒体的热度,简单易懂,让受众一目了然(见图2)。再比如,在大数据分析一开始,为了配合主持人的“2014年是‘海淘’在中国的引爆之年”,分别使用客机、地球、卡车和大量的包裹等三维贴图,激发观众观影兴趣。相关研究显示,“人体中超过70%的感觉接收器集中在眼睛上”。⑤并且,人类有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不难看出,可视化数据通过色彩、图形的运用,能够让受众对枯燥的数据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二)动态数据:让画面充满动感
在系列節目中,另一种表现方式是利用动画技术,对实时变动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比如,该专题通过大数据技术遴选网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制作了简单的动画表现数据变化的趋势,运用MG动画(Motion Graphic),绘制“随着时间流动而改变形态的图形”。⑥
相关研究表明,按照吸引注意力强弱的程度进行排序,分别是动画、图片、文字。动画往往能给人形象直观的感受,把数据编成简易动画是创作者常用的手法之一。节目《中国首设海外后勤保障基地》,总共有8张图表使用了动画效果。在这期节目中,为了较好地显示吉布提的位置,首先选择了曼德海峡及红海一部分作为截图,而后采用放大镜的特效具体展现吉布提的全貌,放大镜随着时间的流逝由左向右推移。同时,演播室的大屏、主持人的服装、由特效填补的部分等均为蓝色,饱和度略有差异。而吉布提在放大镜上显示的国土为黄色,这在蓝色背景下格外醒目。 运用流程图是展现动态数据的另一种方式。比如《中国书写大国担当》,节目通过清博大数据提供的信息,梳理了从2006-2015年中国撤侨的情况,并按照时间顺序用流程图的方式加以展现,由于背景设置为蓝色,因此在选择色块时相对较为注意,为每个阶段的撤侨人数加了蓝白相间的方框,并对撤侨人数用红色标记,对于泰国撤侨、埃及撤侨、利比亚撤侨等撤侨人数相对较多的事件用黄色方框表示,令其在冷色调中能够较为清晰地凸显。在色块之间还设置了过渡边框,对每个边框加以区分。
简单的图标也是动态数据不可或缺的元素,通过简洁的图案传递丰富的信息。在《延迟退休脚步渐近》节目中,配合主持人开篇说的“其实延迟退休这个话题呢,是关系到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群”,画面中分别出现了一对卡通老人在看“延迟退休”的黑板,旁边还有多个钟表,在画面上部,另一对卡通老人在安享晚年。为了体现退休年龄的变化,在画面下部的台阶上分别写有“55”“60”“65”字样,画面右侧则用特效做了大量的金币,显示延迟退休对国家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这些图案的运用,有效增强了新闻专题的趣味性。
(三)“场景+数据”:增强报道互动感
专题新闻由于其话题的特殊性,往往给观众严肃的印象,而且单纯地播数据也常常令受众感觉枯燥,而“场景+数据”的运用则使报道的互动感增强。节目“我有问题问总理”通常会将虚拟演播室、虚拟动画人物、虚拟电子屏幕等放置在主持人周围,与主持人融为一体。虚拟演播室技术和数据可视化技术的运用,达到了主持人与数据互动的效果。
这一互动是基于虚拟演播室技术,它“运用软件生成背景和道具,使编导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时间、空间和道具制作方面的限制,获得了更大的创作想象空间,能够以低廉的成本产生新奇的视觉效果,且能够方便地进行修改”。⑦它综合运用摄像机跟踪技术、三维虚拟场景制作、深度键技术和填补彩技术等,让场景更为逼真和更具视觉冲击力。从搜集的11期节目来看,“场景+数据”的报道方式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利用虚拟技术营造逼真画面
样本中有6期节目制作了较为逼真的场景。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节目中,为了说明高铁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演播室迅速切换到虚拟的盛开着油菜花和桃花的场景;主持人讲述着高铁让受众领略到家乡美景时,缓缓开进来一辆动车(见图3)。这种场景型叙事策略,很容易将受众带入情境,使数据表达更加抓人眼球。
2.利用虚拟技术展开人物互动
在《“互联网+”开出创新之花:网购正在改变中国》节目中,新媒体播报员张舒扬将身体转向虚拟的场景,对着正行驶过来的卡车进行介绍,“去年‘双11’呢,许多电商巨头就聚焦了这个农村市场”。主持人与动画互动的方式,在2014年和2015年央视综合频道的“两会”特别节目中也有体现,2014年,“大数据两会”《亚洲国家更加关注中国“两会”》报道中,就采用了类似的技术,提及秘鲁民众对“两会”的关注度上升的原因时,主持人从虚拟的屏幕后面拿出一个牛油果。2015年的“数字两会”,主持人欧阳夏丹结合自己买菜的经历,说明食品安全的标准有显著提高。场景迅速切换到动漫菜市场,欧阳夏丹从三轮车上抓起一把豆芽菜。这种场景互动式做法,在数据可视化表现中,技术也越来越成熟。
3.利用虚拟技术叙述新闻故事
在搜集的11个视频中,每个视频均有相应的卡通人物,比较典型的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渐入佳境》谈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时,“这几年势头非常强劲的海外并购这个话题,有个非常形象非常浪漫的说法,叫作飘洋过海去看你”,此时屏幕上就显示了一个卡通人物站在船头,彼岸就是繁华的都市。“场景+数据”形式将枯燥的数字转化为故事化動画叙事,符合新闻趣味性要求,在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中,能让受众享受到观看专题新闻报道的乐趣。
三、可视化数据用于电视新闻专题的前景分析
可视化数据之于新闻报道具有一定意义且运用前景较为广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新闻专题报道中实现数据实时化、数据新闻个性化互动和数据新闻深度报道将不再是梦想,而可视化数据在电视新闻专题中的运用比例也将不断提高。
(一)数据实时化,实时反映话题变化趋势
现阶段,依托大数据的收集、挖掘和呈现,无时差反映受众对话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可以被认为是数据实时化。尽管当下的专题新闻报道使用了大数据技术,但生成的可视化数据仍具有滞后性,无法实时反映受众对议题的关注度。比如3月7日《中国立体式反腐成果丰硕》的“境内外媒体对反腐的报道”,对于数据时间表述较为模糊。随着物联网和穿戴式移动通讯工具的发展,数据实时化呈现将变得更加简便快捷,这种趋势在《数说命运共同体》的第一集《远方的包裹》中较为明显。记者将GPS定位仪置入装有橡胶枕头的包裹中,由19颗卫星进行跟踪,并描绘出远洋包裹的运动轨迹(见图4)。实现数据可视化的实时更新,将是未来制作这类节目的一大趋势。
(二)全媒体融合传播,受众的个性化互动
在传统的电视节目中,受众参与互动的程度有限。随着媒体融合趋势的不断加深,技术平台日益优化,节目互动将逐步增强,受众可以参与节目的个性化互动。201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日本Niconico动画网站首次对央视春晚进行同步直播。“Niconico动画是线上弹幕影片分享网站,一大特色是可以进行实时评论,评论的碎片化和针对性较强。这种实时评论会直接在屏幕显示并滚动播出三秒左右,因此观众可以进行实时互动”。⑧表面看来,观众只是参与评论,其实质是这种互动带给受众很强的归属感,许多网友认为,弹幕网站弥补了他们现实中的孤独感。这可以看成是电视与新媒体的壁垒正在逐步被打破,电视节目的交互式特征渐趋明显,在不久的将来,数据的搜集和呈现将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受众通过电视就能实时与节目进行互动。
(三)深挖数据资源,深化报道层次
数据可视化的应用,是新闻专题报道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记者和主持人对于数据的挖掘和把握,从根本上决定了数据可视化的效果。综观2016年央视“我有问题问总理”新闻专题报道,与“大数据”直接相关,使用了图表、3D动画等效果,在节目形式上有很大的创新。在与清博大数据公司合作中,对大约1亿GB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报道形式与2014年、2015年相比更加专业,更加重视分析数据背后的意义,比如网民的关注热度、对热点事件的倾向等,在今后的数据可视化方面还可以继续加强。
注释:
① 章戈浩:《作为开放新闻的数据新闻——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新闻记者》2013年第6期。
② 苏宏元、陈娟:《从计算机到数据新闻:计算机辅助报道的起源、发展、现状》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10期。
③ 袁晔、范梦娅:《电视新闻数据可视化报道的若干“冷思考”》,《西部广播电视》2014年第13期。
④ 李希娟:《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可视化研究》,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4年5月。
⑤[美]保罗·M·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⑥ 百度百科,mg动画,http://baike.baidu.com/view/2916845.htm。
⑦ 赵晓元:《数字化演播室的发展趋势研究》,《电子世界》2012年第6期。
⑧ 程茜:《2016年央视春晚的全媒体传播探析》,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421/c403718-28294262.html,2016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