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是一项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系统工程。
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它正式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
学校教育中的各个学科、各个环节乃至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都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如果我们能充分地挖掘并利用这些因素,那么将极大地丰富美育的内涵,拓宽美育实施的途径,获得很好的美育效果。要挖掘和利用学校教育中的各种美育因素,就必须主动地、积极地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并努力与德、智、体等其他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在这方面,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身为语文教师,我深知语文是人文学科中最具美育功能的科目,其教材更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载体,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向学生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计算机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具有声、色、图文俱佳且信息含量大的特点,其强大的超文本功能,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便于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及思维活动功能全部调动起来,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巧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审美教育,能加大学生对美的信息的摄取,能加深学生享受审美的乐趣,更为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审美空间,使他们的思想不断升华,成为高素质的人,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针对艺术类中职学生多才多艺、文艺特长突出、爱表现自己的特点以及普遍存在文化课基础差,却又有严重的重专业轻文化的学习心理,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学语文教材(我校兼顾升学与就业,培养音乐、舞蹈、美术专业后备人才,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高质量的后备生源;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为专业艺术团体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专才,为社会的大众文化培养实用型的通才,为西部大开发、广西的两个文明建设、环北部湾经济发展服务。针对目前中职生的就业和升学两大倾向,本校采用与普通中学同步的教材。)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道德美、人生美都蕴藏于课文之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挖掘、感悟、体现甚至再造这些美呢?
一、图文并茂,说文解字,感受美
由于受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制约,本来美不胜收的语文教学变得死气沉沉,枯燥无味。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对教材内容进行艺术加工,用生动直观的图像再现抽象的课文内容,甚至创造课文美的意境。“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因此,我在制作课件时,就侧重图片色彩的配置、图文的和谐,字体也要与图片风格相吻合,以保证画面的整体美,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和课文内容息息相关。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建筑园林、名胜古迹,这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纪录的说明文。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生动地感受这些美,我几乎每篇课文都做了或简单或复杂的课件。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爱美、乐于发现美的心理,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去发现美、感受美——这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比如,在讲授《苏州园林》之前,我特别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篇序文——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这本摄影集就叫做《苏州园林》。很多学生在入校前也学过绘画甚至摄影,因此,对课文就非常感兴趣。在具体讲授“假山和池沼的艺术”“花园和廊子的层次”“细小角落的图案”等内容时,除了利用多媒体列出要表达的文字内容之外,我还在每一小节上都配有精彩的图片,辅助介绍并随机穿插了一些提问,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真正领略到苏州园林的整体美,在欣赏苏州园林美景的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升华对苏州园林的审美印象。
有个学生入学前曾经学过国画,在讲授古文《爱莲说》时,我建议他如果有时间就画一幅国画,上课的时候带过来。在导入新课部分就运用一系列莲花的图片动感地出现在画面上,并展出该学生的作品,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场面,借助鲜艳的色彩刺激学生的视觉,配上悠扬的古筝曲《出水莲》,渲染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使学生入情入境,感情为之升华,迅速领悟形象的崇高美。当然这位能把自己的才华展现出来让全体同学欣赏的学生,对周敦颐的这篇文章的审美情感就更深了一层。
二、声情同解,情景合一,体会美
多媒体可以再现情境,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的形象。学生借助多媒体,很快地进入课文情景,切身感受,记忆深处过往的经历或是在看电影电视中所积累的影像便迅速复现,与眼前的形象串联、叠加,幻化为自己心目中新的审美形象,从而提高审美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特别是在对全文的朗读鉴赏部分,除了图文并茂之外还辅之以优美抒情的配音朗读,营造出美的氛围,引起学生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兴奋,从而享受审美愉悦,感受意境美。所配的音乐无论西洋乐还是民乐都可以,只要和所讲课文相符合。音乐专业的学生本身就对音乐敏感,在文化课堂还能听到和自己专业有关的内容,都很入神。不知不觉已经进入了教师特意营造的氛围,他们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文”和“艺”相辅相成的意境。
比如,在讲授《苏州园林》时,我先放一段介绍苏州园林的视频,同时配有一段古筝。悠扬的琴声让学生领略到民族建筑艺术的绚丽多姿和其中蕴涵的诗情画意。而在《故宫博物院》中配放的音乐则更多的是略带威严和沉静的民乐合奏,学生可以一边观看电影片断《紫禁城》,一边听着主持人讲叙历史,体会封建帝王建筑和封建制度给人带来的威慑力和压迫感。
好的音乐都具有音韵美和艺术穿透力,使具有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变得鲜活起来。而音乐专业的学生更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才能够在演奏过程中动情入理,使音乐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在制作《归园田居》课件时,我配了一曲《高山流水》,并用平静舒缓的语调、恬淡悠然的感情、沉稳清晰的节奏朗读全诗,克服了以前古文讲授容易让人奄奄欲睡的弊病,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重返田园的愉悦心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这一系列教学实践不但使学生对文化课提高了兴趣,也对其专业学习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舞蹈专业的学生更深地体会音乐和舞蹈作品的内涵和表现的方式;而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全方面地感受作品的魅力,在练习和演奏中把握作品整体的情感和艺术感染力。
三、情景自现,启发想象,创造美
学生对多媒体的感受力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后,接下来的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课堂的方式。我校学生每年都会参与全区乃至全国的一些重大的音乐、美术和舞蹈赛事或大型演出。这些专业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经验积累,还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成就感。如果能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或是没看过他们演出的教师展示,那不可言状的成就感会不断地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我特意播放一段学生在一次比赛上的录音剪辑做背景音乐,同时让学生朗读课文。课后就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觉得刚才课文配乐的小提琴拉得很一般哦!”我笑着说,“我觉得还不错啊!如果能把感情再投入一点,体现父亲对儿子依依不舍的心情那就更好了。”然后告诉他那首曲子的演奏者就是他。他恍然大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和重点段落记忆就特别深,从此对语文倍下工夫。这个学生本来学语文的兴趣和语文成绩都很一般,但期考成绩却突飞猛进,我认为那次瞒天过海的激励战术功不可没。在教学《老王》中,让中提琴专业的学生演奏一段曲目,配上几幅简单的情景画面,即可把作者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的关爱的美德和人性美的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多媒体教学中,使学生感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境界。
在讲授《大自然的语言》时,我随堂播放了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美妙动听的音乐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课文内容充满了鲜活美丽的大自然的气息,对大自然的美和对自然科学的想象让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思维活跃。在古文单元开讲前,我就特意安排几个学生自己组织一个民乐演奏小组,预习课文并按照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曲目,在课件中预留了一个章节的空隙给学生演奏。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做起笔记非常认真,回答问题也很踊跃。在讲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时,我在整个课堂上都用管乐学生当时正在排练的大型管乐合奏《亚特兰帝斯》做配乐,音量虽然很轻,但效果奇佳。平时上文化课老打瞌睡的几个管乐学生几乎连神都没走过。神秘的科学未知领域,对人类前途的探索和淡淡的忧虑,加上节奏轻快、玄秘的音乐背景,使学生们简直忘记自己身在何处。学生们一直处在一种探索美的过程中,不断地想象、挖掘自然和社会的奥秘和不能预知的美丽,更重要的是,这些美妙的感受出自他们自己的心理。
四、情景再造,拓宽思维,重现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情景再造的思路源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要求。学生在感受、体会、创造美的时候很大一部分是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开展的,如果已经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是拓宽思路,自己重现美的时候了。
中学语文教材的单元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最佳部分。在教学活动课《莲文化的魅力》之前,我给学生两周的时间去准备这次活动,要求他们以展示自己的参赛作品来完成本次课程学习的任务。我规定的展示形式有八种:1.配乐朗读一篇关于莲的作品;2.鉴赏关于莲的诗词作品;3.课件展示你收集的关于莲的文化、图片或录像等;4.原创(或临摹)关于莲的美术作品;5.现场弹奏原创或他人创作的关于莲的音乐作品;6.现场表演原创或他人创作的关于莲的舞蹈作品;7.关于莲的相声、小品;8.写一篇700字的关于莲的文章(文体不限)。当学生们看到我列出的这些方案之后,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些学生显露出平常从来不曾表现的美术、书法功底或者舞蹈天分,让其他同学羡慕不已。在这次享尽美景的“综艺大观”里,学生们对自己信心倍增,学习兴趣便加浓厚,更深地体会到学习文化课对专业的促进作用。
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体会美、重现美的意识,更多的是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潜移默化和教师的精心引导而来。由此可知,一个教师的艺术修养以及对学生的专业的了解也是达成多媒体促进美育的重要因素。
五、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参与
罗丹说过,美不是不存在,而是缺少发现。艺术类学生本身就是学习如何体现美,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音乐的节奏、美术的色彩和韵味展示美。但很多教师未必体会到自己学生身上的这些特征。从事艺术类学生文化课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非常头疼学生不交作业的问题。学生不按时甚至不交作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教学进度,但是因为专业学校的特殊性以及中等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学生往往对此不痛不痒,甚至振振有词:不会写;没时间写;专业课没练好,要花时间练习;专业课要排练;专业课有演出等诸如此类冠冕堂皇的理由。文化课教师只是生气,没想到要通过本科目教学中的美育来促进学生挖掘自身的美的品性、文化课的美、社会的美。很多教师只会埋怨学生不尊重文化教师,却从没想过在现有的艺术教育体制下如何巧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
随着大学的扩招和就业形势的严峻,绝大多数学生中职毕业之后都会选择继续学业——上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因此,文化课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非一味地埋怨。只有理解美才能更好地表现美。语文教师具备理解能力强的优势,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生在得到美育熏陶的同时也在用美的艺术形式去感染他人。假若文化教师自身都没有任何艺术修养,对美的东西没有任何感受力,对自己学生身上所具有的美的品性都无法感知,又何谈美育。因此,我在这方面就倍加注意。除了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学习外,平时还看一些《舞蹈史》《音乐史》之类的书籍,学生的演出尽量多去看看。一方面给自己一些艺术熏陶,一方面源于对学生的自然而然的爱。虽然有不少学生因为排练任务而耽误了不少课程,但是他们的每一次演出我都抽空去看。学生在舞台上看到有自己的教师在场都非常高兴,特别是文化课教师,那种被理解、被欣赏、被长辈关心的感动油然而生。演出的成功或失败都有教师一起分享或倾诉,这是学生非常需要的关爱,也是教师身体力行的一种人性美。美育,不只是要学生从课堂上去感受和创造,也应该从教师的行为举止中耳濡目染。学生也会近朱者赤,实现其对社会的关爱,自然而然地展示人性的美。
参考文献
[1]杨贵仁.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J].中国教育报,2001-11-14(4).
[2]陈春燕.生发情感与明理、激趣——语文教学的最优化[J].自主教育,2003(4).
(责任编辑 韦 雄)
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它正式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
学校教育中的各个学科、各个环节乃至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都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如果我们能充分地挖掘并利用这些因素,那么将极大地丰富美育的内涵,拓宽美育实施的途径,获得很好的美育效果。要挖掘和利用学校教育中的各种美育因素,就必须主动地、积极地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并努力与德、智、体等其他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在这方面,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身为语文教师,我深知语文是人文学科中最具美育功能的科目,其教材更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载体,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向学生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计算机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具有声、色、图文俱佳且信息含量大的特点,其强大的超文本功能,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便于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及思维活动功能全部调动起来,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巧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审美教育,能加大学生对美的信息的摄取,能加深学生享受审美的乐趣,更为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审美空间,使他们的思想不断升华,成为高素质的人,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针对艺术类中职学生多才多艺、文艺特长突出、爱表现自己的特点以及普遍存在文化课基础差,却又有严重的重专业轻文化的学习心理,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学语文教材(我校兼顾升学与就业,培养音乐、舞蹈、美术专业后备人才,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高质量的后备生源;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为专业艺术团体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专才,为社会的大众文化培养实用型的通才,为西部大开发、广西的两个文明建设、环北部湾经济发展服务。针对目前中职生的就业和升学两大倾向,本校采用与普通中学同步的教材。)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道德美、人生美都蕴藏于课文之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挖掘、感悟、体现甚至再造这些美呢?
一、图文并茂,说文解字,感受美
由于受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制约,本来美不胜收的语文教学变得死气沉沉,枯燥无味。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对教材内容进行艺术加工,用生动直观的图像再现抽象的课文内容,甚至创造课文美的意境。“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因此,我在制作课件时,就侧重图片色彩的配置、图文的和谐,字体也要与图片风格相吻合,以保证画面的整体美,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和课文内容息息相关。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建筑园林、名胜古迹,这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纪录的说明文。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生动地感受这些美,我几乎每篇课文都做了或简单或复杂的课件。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爱美、乐于发现美的心理,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去发现美、感受美——这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比如,在讲授《苏州园林》之前,我特别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篇序文——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这本摄影集就叫做《苏州园林》。很多学生在入校前也学过绘画甚至摄影,因此,对课文就非常感兴趣。在具体讲授“假山和池沼的艺术”“花园和廊子的层次”“细小角落的图案”等内容时,除了利用多媒体列出要表达的文字内容之外,我还在每一小节上都配有精彩的图片,辅助介绍并随机穿插了一些提问,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真正领略到苏州园林的整体美,在欣赏苏州园林美景的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升华对苏州园林的审美印象。
有个学生入学前曾经学过国画,在讲授古文《爱莲说》时,我建议他如果有时间就画一幅国画,上课的时候带过来。在导入新课部分就运用一系列莲花的图片动感地出现在画面上,并展出该学生的作品,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场面,借助鲜艳的色彩刺激学生的视觉,配上悠扬的古筝曲《出水莲》,渲染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使学生入情入境,感情为之升华,迅速领悟形象的崇高美。当然这位能把自己的才华展现出来让全体同学欣赏的学生,对周敦颐的这篇文章的审美情感就更深了一层。
二、声情同解,情景合一,体会美
多媒体可以再现情境,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的形象。学生借助多媒体,很快地进入课文情景,切身感受,记忆深处过往的经历或是在看电影电视中所积累的影像便迅速复现,与眼前的形象串联、叠加,幻化为自己心目中新的审美形象,从而提高审美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特别是在对全文的朗读鉴赏部分,除了图文并茂之外还辅之以优美抒情的配音朗读,营造出美的氛围,引起学生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兴奋,从而享受审美愉悦,感受意境美。所配的音乐无论西洋乐还是民乐都可以,只要和所讲课文相符合。音乐专业的学生本身就对音乐敏感,在文化课堂还能听到和自己专业有关的内容,都很入神。不知不觉已经进入了教师特意营造的氛围,他们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文”和“艺”相辅相成的意境。
比如,在讲授《苏州园林》时,我先放一段介绍苏州园林的视频,同时配有一段古筝。悠扬的琴声让学生领略到民族建筑艺术的绚丽多姿和其中蕴涵的诗情画意。而在《故宫博物院》中配放的音乐则更多的是略带威严和沉静的民乐合奏,学生可以一边观看电影片断《紫禁城》,一边听着主持人讲叙历史,体会封建帝王建筑和封建制度给人带来的威慑力和压迫感。
好的音乐都具有音韵美和艺术穿透力,使具有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变得鲜活起来。而音乐专业的学生更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才能够在演奏过程中动情入理,使音乐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在制作《归园田居》课件时,我配了一曲《高山流水》,并用平静舒缓的语调、恬淡悠然的感情、沉稳清晰的节奏朗读全诗,克服了以前古文讲授容易让人奄奄欲睡的弊病,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重返田园的愉悦心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这一系列教学实践不但使学生对文化课提高了兴趣,也对其专业学习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舞蹈专业的学生更深地体会音乐和舞蹈作品的内涵和表现的方式;而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全方面地感受作品的魅力,在练习和演奏中把握作品整体的情感和艺术感染力。
三、情景自现,启发想象,创造美
学生对多媒体的感受力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后,接下来的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课堂的方式。我校学生每年都会参与全区乃至全国的一些重大的音乐、美术和舞蹈赛事或大型演出。这些专业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经验积累,还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成就感。如果能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或是没看过他们演出的教师展示,那不可言状的成就感会不断地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我特意播放一段学生在一次比赛上的录音剪辑做背景音乐,同时让学生朗读课文。课后就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觉得刚才课文配乐的小提琴拉得很一般哦!”我笑着说,“我觉得还不错啊!如果能把感情再投入一点,体现父亲对儿子依依不舍的心情那就更好了。”然后告诉他那首曲子的演奏者就是他。他恍然大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和重点段落记忆就特别深,从此对语文倍下工夫。这个学生本来学语文的兴趣和语文成绩都很一般,但期考成绩却突飞猛进,我认为那次瞒天过海的激励战术功不可没。在教学《老王》中,让中提琴专业的学生演奏一段曲目,配上几幅简单的情景画面,即可把作者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的关爱的美德和人性美的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多媒体教学中,使学生感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境界。
在讲授《大自然的语言》时,我随堂播放了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美妙动听的音乐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课文内容充满了鲜活美丽的大自然的气息,对大自然的美和对自然科学的想象让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思维活跃。在古文单元开讲前,我就特意安排几个学生自己组织一个民乐演奏小组,预习课文并按照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曲目,在课件中预留了一个章节的空隙给学生演奏。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做起笔记非常认真,回答问题也很踊跃。在讲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时,我在整个课堂上都用管乐学生当时正在排练的大型管乐合奏《亚特兰帝斯》做配乐,音量虽然很轻,但效果奇佳。平时上文化课老打瞌睡的几个管乐学生几乎连神都没走过。神秘的科学未知领域,对人类前途的探索和淡淡的忧虑,加上节奏轻快、玄秘的音乐背景,使学生们简直忘记自己身在何处。学生们一直处在一种探索美的过程中,不断地想象、挖掘自然和社会的奥秘和不能预知的美丽,更重要的是,这些美妙的感受出自他们自己的心理。
四、情景再造,拓宽思维,重现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情景再造的思路源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要求。学生在感受、体会、创造美的时候很大一部分是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开展的,如果已经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是拓宽思路,自己重现美的时候了。
中学语文教材的单元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最佳部分。在教学活动课《莲文化的魅力》之前,我给学生两周的时间去准备这次活动,要求他们以展示自己的参赛作品来完成本次课程学习的任务。我规定的展示形式有八种:1.配乐朗读一篇关于莲的作品;2.鉴赏关于莲的诗词作品;3.课件展示你收集的关于莲的文化、图片或录像等;4.原创(或临摹)关于莲的美术作品;5.现场弹奏原创或他人创作的关于莲的音乐作品;6.现场表演原创或他人创作的关于莲的舞蹈作品;7.关于莲的相声、小品;8.写一篇700字的关于莲的文章(文体不限)。当学生们看到我列出的这些方案之后,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些学生显露出平常从来不曾表现的美术、书法功底或者舞蹈天分,让其他同学羡慕不已。在这次享尽美景的“综艺大观”里,学生们对自己信心倍增,学习兴趣便加浓厚,更深地体会到学习文化课对专业的促进作用。
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体会美、重现美的意识,更多的是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潜移默化和教师的精心引导而来。由此可知,一个教师的艺术修养以及对学生的专业的了解也是达成多媒体促进美育的重要因素。
五、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参与
罗丹说过,美不是不存在,而是缺少发现。艺术类学生本身就是学习如何体现美,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音乐的节奏、美术的色彩和韵味展示美。但很多教师未必体会到自己学生身上的这些特征。从事艺术类学生文化课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非常头疼学生不交作业的问题。学生不按时甚至不交作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教学进度,但是因为专业学校的特殊性以及中等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学生往往对此不痛不痒,甚至振振有词:不会写;没时间写;专业课没练好,要花时间练习;专业课要排练;专业课有演出等诸如此类冠冕堂皇的理由。文化课教师只是生气,没想到要通过本科目教学中的美育来促进学生挖掘自身的美的品性、文化课的美、社会的美。很多教师只会埋怨学生不尊重文化教师,却从没想过在现有的艺术教育体制下如何巧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
随着大学的扩招和就业形势的严峻,绝大多数学生中职毕业之后都会选择继续学业——上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因此,文化课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非一味地埋怨。只有理解美才能更好地表现美。语文教师具备理解能力强的优势,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生在得到美育熏陶的同时也在用美的艺术形式去感染他人。假若文化教师自身都没有任何艺术修养,对美的东西没有任何感受力,对自己学生身上所具有的美的品性都无法感知,又何谈美育。因此,我在这方面就倍加注意。除了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学习外,平时还看一些《舞蹈史》《音乐史》之类的书籍,学生的演出尽量多去看看。一方面给自己一些艺术熏陶,一方面源于对学生的自然而然的爱。虽然有不少学生因为排练任务而耽误了不少课程,但是他们的每一次演出我都抽空去看。学生在舞台上看到有自己的教师在场都非常高兴,特别是文化课教师,那种被理解、被欣赏、被长辈关心的感动油然而生。演出的成功或失败都有教师一起分享或倾诉,这是学生非常需要的关爱,也是教师身体力行的一种人性美。美育,不只是要学生从课堂上去感受和创造,也应该从教师的行为举止中耳濡目染。学生也会近朱者赤,实现其对社会的关爱,自然而然地展示人性的美。
参考文献
[1]杨贵仁.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J].中国教育报,2001-11-14(4).
[2]陈春燕.生发情感与明理、激趣——语文教学的最优化[J].自主教育,2003(4).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