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怎样设置悬念

来源 :中学文科·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uer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同学们主要训练记叙文写作。就中考作文来说,同学们写得最得心应手的也是记叙文。而要想记叙文写得引人入胜,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必须学会巧设悬念。本文介绍三种巧设悬念的方法。
  
  一、倒叙法
  
  所谓倒叙法,就是先写事件的结果,让读者感到奇怪: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激发读者追根溯源,探求事件的起因和经过,
  如原人教版初语二册有一篇课文叫《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
  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读了这段文字,读者不禁要问:在“我”的家里,为什么会有一件与日理万机的周总理有着密切关联的衬衫呢?它是如何来到“我”家的呢?是不是周总理也穿过它呢?从而激起阅读兴趣。这就是悬念。
  又如《羚羊木雕》(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开头写妈妈问“我”羚羊木雕到哪儿去了?“我”说收起来了;接着妈妈又问“我”放在哪儿了,并要“我”拿出来让她看看,当她看出“我”在撒谎后,又怀疑“我”是不是拿出去卖了。在妈妈的一再追问下,“我”只得老实交代:送给好朋友万芳了。那么,“我”为什么要把爸爸从非洲带回的这么名贵的工艺品送给好朋友万芳呢?万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这就是悬念。
  其实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情,人们往往都是先知道结果,然后才会根据各人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可能与自己产生的关系,去追根溯源。
  
  二、误会法
  
  所谓误会,就是不正确的判断。利用误会设置悬念,能使文章情节曲折离奇,吊起读者胃口,读来妙趣横生。
  如《山中访友》(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一文标题就让人产生误会。没有读过此文的人,一定以为这个“友”指的是人。然而读罢全文,读者才明白,原来这个“友”指的不是人,而是山中的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和悬崖等,作者是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朋友了。在初中课文里,像这样的标题误会法,还有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因为这里的变色龙指的沙皇统治下的一个警察,而不是指善于根据周围环境变幻肤色的蜥蜴类小动物。
  
  三、欲扬先抑法
  
  所谓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悬念,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战国策》中有一段“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写冯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闹待遇、发牢骚,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读到这里,读者不禁要问: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孟尝君为什么还要礼遇他呢?(悬念)却不料作者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这类例子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并不少见。
其他文献
[考点与热点分析]    1. 考点:①角色与责任的一致性。②不言代价与回报是一种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③国家集体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应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目前我国设施栽培生产技术还不够完善,无论是施肥种类还是施肥量都不够合理。在这种情况下,本文从设施栽培配肥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入手,对测土配肥的原理、测土配方施肥的内容
一、潜心钻研,炼就扎实的基本功,是上好公开课的基础。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在公开课教学活动中取好的成绩,作为教师要做到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所讲教材的教
<正>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计算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基本能力。目前,小学生在计算方面存在着口算能力差、计算法则混淆、正确率低等问题。如何制定有
目的研究制备norA基因介导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的Dig-norA基因探针.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制备Dig-norA基因探针.结果PCR法制备Dig-norA基因探针
声乐演唱中的"微笑"是一种科学的演唱状态,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十分重要。通过描述声乐演唱中"微笑"的外部信号以及内部感受引发的细微变化,充分说明"微笑"外部信号的捕捉及其内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