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则是提高质量的前提条件。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对高校人才培养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将其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其要求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一、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20世纪末,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开始进入我国高等院校。近年来,一些高校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不断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1],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创新创业教育向地方高等院校迅速推广的新趋向。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意见》的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随着鼓励政策陆续出台,创新创业门槛不断降低,创新创业更多地依靠智慧、创意、学习能力而非技术、胆量、资金等因素,大学生创新创业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截至目前,我国已有82%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设立的创新创业资金已达10.2亿元。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部分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成熟
虽然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存在授课和考察流于形式的问题。同样从社会的总体形势看,许多人对大学生创业持有偏见,对其重视及普及程度仍然有待提高。或者是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技能培训或企业家速成班,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缺乏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导致的。
(二)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主要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担任,因常年埋头讲台,专注于教学及科研而缺乏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和经验[2],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无法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缺乏一支具有经验丰富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师资队伍。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知识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必须遵循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一体化原则。但现在高校开设的课程类型比较单一,且多被设置成选修课,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没有体现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新”[3]。而且高校各自为政,无序扩张,缺乏统一的课程设置体系和培养教学目标。
二、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为解决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完善健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就必须明确其总体目标,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逐步完善教育改革。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结构调整新机制——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
2.协同育人新机制——开展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及国际合作。
3.交叉培养机制——实施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
(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开发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且纳入学分管理。同时优化课程信息化的建设,推出在线课程。组织学科带头人和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为主,考核方式应灵活多样但必须严格。
(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教育部门应鼓励高校关于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高校可从实验教学平台和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及创新创业竞赛几个方面入手,如建设校园创业孵化基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同时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和风险基金,特别是要抓住目前所提倡的“互联网 ”这一契机点,充分发挥大学的创意、学习能力等优势,让创业者抓住机遇,找准方向,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从而带动大学生的创业热潮。
(五)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引进企业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投资专家、创业成功人士等作为高校客座教授,充实创业教育师资,建立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4]。这样才能起到对学生持续帮扶、全程指导的作用,并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把握市场动向,捕捉创业商机。
三、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不仅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5],更面向全社会,针对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因此,各高校应正确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积极将其融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培养更多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白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2015(21):168-169.
[2]周光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深层次探索[J].成才之路,2015.3(9):22-23.
[3]杨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0:53-56.
[4]夏人青,罗志敏.论高校人才培养框架下的创业教育目标[J].复旦教育论坛,2010.8(6):56-60.
[5]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其要求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一、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20世纪末,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开始进入我国高等院校。近年来,一些高校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不断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1],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创新创业教育向地方高等院校迅速推广的新趋向。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意见》的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随着鼓励政策陆续出台,创新创业门槛不断降低,创新创业更多地依靠智慧、创意、学习能力而非技术、胆量、资金等因素,大学生创新创业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截至目前,我国已有82%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设立的创新创业资金已达10.2亿元。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部分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成熟
虽然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存在授课和考察流于形式的问题。同样从社会的总体形势看,许多人对大学生创业持有偏见,对其重视及普及程度仍然有待提高。或者是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技能培训或企业家速成班,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缺乏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导致的。
(二)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主要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担任,因常年埋头讲台,专注于教学及科研而缺乏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和经验[2],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无法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缺乏一支具有经验丰富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师资队伍。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知识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必须遵循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一体化原则。但现在高校开设的课程类型比较单一,且多被设置成选修课,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没有体现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新”[3]。而且高校各自为政,无序扩张,缺乏统一的课程设置体系和培养教学目标。
二、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为解决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完善健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就必须明确其总体目标,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逐步完善教育改革。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结构调整新机制——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
2.协同育人新机制——开展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及国际合作。
3.交叉培养机制——实施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
(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开发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且纳入学分管理。同时优化课程信息化的建设,推出在线课程。组织学科带头人和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为主,考核方式应灵活多样但必须严格。
(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教育部门应鼓励高校关于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高校可从实验教学平台和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及创新创业竞赛几个方面入手,如建设校园创业孵化基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同时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和风险基金,特别是要抓住目前所提倡的“互联网 ”这一契机点,充分发挥大学的创意、学习能力等优势,让创业者抓住机遇,找准方向,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从而带动大学生的创业热潮。
(五)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引进企业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投资专家、创业成功人士等作为高校客座教授,充实创业教育师资,建立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4]。这样才能起到对学生持续帮扶、全程指导的作用,并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把握市场动向,捕捉创业商机。
三、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不仅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5],更面向全社会,针对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因此,各高校应正确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积极将其融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培养更多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白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2015(21):168-169.
[2]周光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深层次探索[J].成才之路,2015.3(9):22-23.
[3]杨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0:53-56.
[4]夏人青,罗志敏.论高校人才培养框架下的创业教育目标[J].复旦教育论坛,2010.8(6):56-60.
[5]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