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郎世宁,可算是一座桥梁。如果没有郎世宁,也许中国人了解西洋油画的时间,将推迟一个世纪甚至更漫长的岁月。可中西交流不会因个人因素而断绝。
然而,正因为年代颇久远,造成了如今收藏市场之郎世宁绘《雍正十二月圆行乐图》瓷板画流行于市。真的还是假的,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收藏此瓷板画者。
难道,他真的是大隐隐于市的超级藏家,他真的是一位不为人知的大佬?
“我有一个朋友,拥有郎世宁绘制的《雍正十二月圆行乐图》瓷板画,有没有兴趣一起去看看?”一位朋友抱着热切的心情,突然给我打了一个电话。
郎世宁大作乍现沪上
说老实话,对于郎世宁的画作,我是颇不以为然的。以今人之眼光,这类西洋四流画家到中土坑蒙拐骗之作,并不具有艺术价值。它唯一的价值,就是见证了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之早期结合。当然,其也并非最初的结合。论起中西艺术交流的源头,其最初发端于哪里,还真不好说,比如敦煌,比如汉之西域,都能找到痕迹。即便往中古时期探索,比如青花瓷,本就是中西交流之产物。换言之,难道说青花瓷就不是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之结合吗?插句题外话,最近有某大学档案馆的馆长对我说:“哥们,你知道吗,其实青花瓷与如今郭台铭的生意很相像呐!”此话怎说呢?原来,在这位馆长的理解中,当年的元青花,也无非蒙古人霸占了从中土到西域再到阿拉伯世界的广大领土,而其时波斯人需要一种元青花,就通过庞大的帝国交通系统,将青花原料特别是颜料运到中国。“中国的那些被蒙古人定义为‘南人’的亡国奴,于是就成了只做OEM的厂商。当年之景德镇,无非五年前之东莞,未来之越南。”朋友如此对我说,“到了明清闭关锁国的岁月,来自波斯的靛青料没有了,于是青花也开始走了下坡路。”
不管怎样,既然是从清朝雍正年间流传下来的东西,我还是很有一番兴趣去探看探看的。
当我应约来到浦东三林地区一处商品房小区,在小区会所结识了藏家张先生。张先生自称——乃是当年市府红人,只是后来因故挂印而去。如今以经商之道,谋取些许薄利。业余藏些古董字画。
张先生唤人拿出其自称享誉圈内的几块郎世宁《雍正十二月圆行乐图》,吾等顿时有大开眼界之感。怎么说呢——从来没有过的感觉。工笔细腻,似乎每一笔都精准到了绝妙之境。纤毫毕现,似乎那画中就是雍正爷的后宫。
转念想想,少时读连环画《红楼梦》,那巴掌大的画面,也无非此等作品。然而毕竟不同——论起尺幅,《雍正十二月圆行乐图》几乎与人同高,仔细摩挲,那瓷板上人,穿着16世纪鞑靼占领中原时期的锦衣华裙,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几番装模作样装腔作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盛况。
用放大镜仔细查看,那细微到厘米的人物像,依然珠圆玉润。确实看不出细节上有哪些纰漏。“难道这是真品?”我心里确实犯了些嘀咕。毕竟,本是抱着看着玩玩的心情而来,想在把玩一番之余,看出点儿破绽,然后敷衍一番走人,由此获得一些内心的快感。然而,此番探看,却看出了惊恐——真品竟然就摆放在此等蛛网挂落闷热不堪的环境里?
当然,张老先生的收藏室,毕竟不同于刘益谦的美术馆。既是安放在小区会所里,也无需太多的矫情装饰。蛛网挂落,也许正符合一种“低调就是腔调”的感觉,不引起贼人注意,无可厚非。再说,张先生已经将各类视频监控做到位。至于他的郎世宁大作,我在来前做过几番功课。有拍卖记录显示,2008年就有神秘上海买家出资158400000元人民币,拍下此套瓷板画。仔细数数“1584”后面那些个“0”,数得我眼花,不得不用一把尺子量着继续数。乖乖——一亿五千八百四十万,买下12块瓷板!
张先生当日端出11块瓷板。“怎么缺了一块?”我不禁问道。“哦,马云助手昨天带回杭州一块,说要去研究研究。押了两千万人民币,打到张先生银行卡里了。”张先生的助手不紧不慢地说道。“难道,2008年出资上亿的买家,就是眼前这位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却有些不修边幅的张先生?”
你遇见自己了吗
有一位搞当代艺术推广的女士沈含泓,一直遵循这么一句口头禅:“真正的修行不是遇见佛,而是遇见自己!”我至今亦未从张先生口中确认这些瓷板画的来历,假若老张真的是喜欢这些作品,又有余钱多到支票上的“0”数不清,他老人家爱买不买。
可当有人问及于当年之拍卖,他总是罔顾左右而言它,如果来人点中“拍卖”一事,老张不免频频点头却不置一词。
我有一位朋友确实非常喜欢郎世宁的画作,甚而特地去台北故宫博物院,只为了亲眼目睹那《雍正十二月圆图》的绢本真迹。
朋友也来到老张的藏室,看到了老张所展示的11幅瓷板画。“恍若隔世!确实是精品。”朋友一个劲点赞,最终也只能慨叹,“毕竟我不是故宫博物院专家,不能确认是否真迹。”
我掏出手机,将瓷板画局部翻拍,然后发给我的一位研究珐琅彩的专家朋友看,并用短信问他:“你是否复制得了?”这位朋友曾经当过搪瓷厂的厂长,对珐琅彩有着深入研究。他回我的短消息实在令人非常泄气,短短三个字——“做得出”。
其时,我还有些不死心。而正在兴头上的张先生,却向我大力引荐起他的其他藏品。不看这些藏品还则罢了,但凡看过以后,我顿时如泄了气的皮球,管你那些《雍正十二月圆图》是真的假的,我统统置之不理哉!
此话怎讲?原来,老张又端出雍正朝各类瓷板画若干、佛舍利若干、夜明珠若干、青铜鼎若干,外加他老人家一时兴起,说:“哥几个留下,我请诸位喝茶。”原本的瓷器茶缸撤下,换上鸡缸杯若干。我稍一端详,都是些约莫百八十块的仿品。“老张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给我们换上什么香茶?他到底想干嘛?”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我端起了鸡缸杯。
“刘益谦那只杯子,大家都知道。老刘用这个鸡缸杯喝茶,我们也可以。难道只有他有吗?鸡缸杯,不稀奇!”老张的助手如此说道,然后举杯与我等痛饮。
顿悟!何谓顿悟!此乃顿悟!就凭这鸡缸杯底部的落款,我就能看出——假到爪哇国去也!假作真时真亦假,那所谓的《雍正十二月圆行乐图》,真的还是假的就不重要了!然而,人心隔肚皮,我仍猜不透那老张肚皮里的那颗心,到底是真的认为所藏悉数真品,还是忽悠一众朋友?
总之,他老人家口气比力气大,号称要去北京找故宫博物院有关专家,号称要与上海博物馆某某PK,要向国家献出所藏珍宝,总之,作为一个成功的环保企业的商人,一位前政府公务员,他要为祖国尽绵薄之力,贡献出平生所藏。
“我真的不是为了钱。我要为了那三瓜俩枣,岂不是给祖宗丢脸?”临走之际,老张送我们走出小区,还如此说道,“寄希望与你辈,能将我的藏品发扬光大,让国家知道,让世界知道。这就足够了!”
盛世之奇观
“盛世的古玩,乱世的黄金”,一直被中国人视为投资的两大真理。最近,从南京方面传来消息称,某藏家王先生,花了6万块买了个似碗非碗,似盘非盘的青瓷,造型古朴,煞是喜爱。王先生拿到东西后非常高兴,就邀请有共同爱好的好友到家里来观赏。结果看着看着,有一个朋友眼尖,说这个器物底部釉色下好像有字迹。对于古玩来说,底部有字叫“款”,是年代的见证,有助于古玩升值。王先生一听非常高兴,就拿着这件古玩到相关部门进行鉴定,看看底部釉色下写着什么字。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经过检测,王先生买的古玩下面的字迹竟然是“微波炉适用”。听听这故事,好穿越的感觉。
比起这位南京王先生,我的这位家住浦东三林某高档小区的张先生,其出手实在是大气磅礴,其口气实在是气吞山河。然而,王先生与张先生貌似又颇有些相似之处。
张先生亦曾请过专家鉴定。当专家指摘其藏品系伪作,或者称无法判别时,张先生并未表现出沮丧的神情。与王先生不同,张先生毕竟在市府做过公务员,学到了不少诸如“狮子的威严与狐狸的狡诈并存”,学会了“喜怒不形于色”,可这些五官挪移气血收放的功夫,并不能左右所藏之真,抑或之假。
举凡盛世,总有些人喜爱将所藏拿出来,几番炫耀,几番摆弄,然而,此等奇观,也只能观之不足由他缱,否则一定是“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
然而,正因为年代颇久远,造成了如今收藏市场之郎世宁绘《雍正十二月圆行乐图》瓷板画流行于市。真的还是假的,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收藏此瓷板画者。
难道,他真的是大隐隐于市的超级藏家,他真的是一位不为人知的大佬?
“我有一个朋友,拥有郎世宁绘制的《雍正十二月圆行乐图》瓷板画,有没有兴趣一起去看看?”一位朋友抱着热切的心情,突然给我打了一个电话。
郎世宁大作乍现沪上
说老实话,对于郎世宁的画作,我是颇不以为然的。以今人之眼光,这类西洋四流画家到中土坑蒙拐骗之作,并不具有艺术价值。它唯一的价值,就是见证了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之早期结合。当然,其也并非最初的结合。论起中西艺术交流的源头,其最初发端于哪里,还真不好说,比如敦煌,比如汉之西域,都能找到痕迹。即便往中古时期探索,比如青花瓷,本就是中西交流之产物。换言之,难道说青花瓷就不是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之结合吗?插句题外话,最近有某大学档案馆的馆长对我说:“哥们,你知道吗,其实青花瓷与如今郭台铭的生意很相像呐!”此话怎说呢?原来,在这位馆长的理解中,当年的元青花,也无非蒙古人霸占了从中土到西域再到阿拉伯世界的广大领土,而其时波斯人需要一种元青花,就通过庞大的帝国交通系统,将青花原料特别是颜料运到中国。“中国的那些被蒙古人定义为‘南人’的亡国奴,于是就成了只做OEM的厂商。当年之景德镇,无非五年前之东莞,未来之越南。”朋友如此对我说,“到了明清闭关锁国的岁月,来自波斯的靛青料没有了,于是青花也开始走了下坡路。”
不管怎样,既然是从清朝雍正年间流传下来的东西,我还是很有一番兴趣去探看探看的。
当我应约来到浦东三林地区一处商品房小区,在小区会所结识了藏家张先生。张先生自称——乃是当年市府红人,只是后来因故挂印而去。如今以经商之道,谋取些许薄利。业余藏些古董字画。
张先生唤人拿出其自称享誉圈内的几块郎世宁《雍正十二月圆行乐图》,吾等顿时有大开眼界之感。怎么说呢——从来没有过的感觉。工笔细腻,似乎每一笔都精准到了绝妙之境。纤毫毕现,似乎那画中就是雍正爷的后宫。
转念想想,少时读连环画《红楼梦》,那巴掌大的画面,也无非此等作品。然而毕竟不同——论起尺幅,《雍正十二月圆行乐图》几乎与人同高,仔细摩挲,那瓷板上人,穿着16世纪鞑靼占领中原时期的锦衣华裙,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几番装模作样装腔作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盛况。
用放大镜仔细查看,那细微到厘米的人物像,依然珠圆玉润。确实看不出细节上有哪些纰漏。“难道这是真品?”我心里确实犯了些嘀咕。毕竟,本是抱着看着玩玩的心情而来,想在把玩一番之余,看出点儿破绽,然后敷衍一番走人,由此获得一些内心的快感。然而,此番探看,却看出了惊恐——真品竟然就摆放在此等蛛网挂落闷热不堪的环境里?
当然,张老先生的收藏室,毕竟不同于刘益谦的美术馆。既是安放在小区会所里,也无需太多的矫情装饰。蛛网挂落,也许正符合一种“低调就是腔调”的感觉,不引起贼人注意,无可厚非。再说,张先生已经将各类视频监控做到位。至于他的郎世宁大作,我在来前做过几番功课。有拍卖记录显示,2008年就有神秘上海买家出资158400000元人民币,拍下此套瓷板画。仔细数数“1584”后面那些个“0”,数得我眼花,不得不用一把尺子量着继续数。乖乖——一亿五千八百四十万,买下12块瓷板!
张先生当日端出11块瓷板。“怎么缺了一块?”我不禁问道。“哦,马云助手昨天带回杭州一块,说要去研究研究。押了两千万人民币,打到张先生银行卡里了。”张先生的助手不紧不慢地说道。“难道,2008年出资上亿的买家,就是眼前这位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却有些不修边幅的张先生?”
你遇见自己了吗
有一位搞当代艺术推广的女士沈含泓,一直遵循这么一句口头禅:“真正的修行不是遇见佛,而是遇见自己!”我至今亦未从张先生口中确认这些瓷板画的来历,假若老张真的是喜欢这些作品,又有余钱多到支票上的“0”数不清,他老人家爱买不买。
可当有人问及于当年之拍卖,他总是罔顾左右而言它,如果来人点中“拍卖”一事,老张不免频频点头却不置一词。
我有一位朋友确实非常喜欢郎世宁的画作,甚而特地去台北故宫博物院,只为了亲眼目睹那《雍正十二月圆图》的绢本真迹。
朋友也来到老张的藏室,看到了老张所展示的11幅瓷板画。“恍若隔世!确实是精品。”朋友一个劲点赞,最终也只能慨叹,“毕竟我不是故宫博物院专家,不能确认是否真迹。”
我掏出手机,将瓷板画局部翻拍,然后发给我的一位研究珐琅彩的专家朋友看,并用短信问他:“你是否复制得了?”这位朋友曾经当过搪瓷厂的厂长,对珐琅彩有着深入研究。他回我的短消息实在令人非常泄气,短短三个字——“做得出”。
其时,我还有些不死心。而正在兴头上的张先生,却向我大力引荐起他的其他藏品。不看这些藏品还则罢了,但凡看过以后,我顿时如泄了气的皮球,管你那些《雍正十二月圆图》是真的假的,我统统置之不理哉!
此话怎讲?原来,老张又端出雍正朝各类瓷板画若干、佛舍利若干、夜明珠若干、青铜鼎若干,外加他老人家一时兴起,说:“哥几个留下,我请诸位喝茶。”原本的瓷器茶缸撤下,换上鸡缸杯若干。我稍一端详,都是些约莫百八十块的仿品。“老张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给我们换上什么香茶?他到底想干嘛?”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我端起了鸡缸杯。
“刘益谦那只杯子,大家都知道。老刘用这个鸡缸杯喝茶,我们也可以。难道只有他有吗?鸡缸杯,不稀奇!”老张的助手如此说道,然后举杯与我等痛饮。
顿悟!何谓顿悟!此乃顿悟!就凭这鸡缸杯底部的落款,我就能看出——假到爪哇国去也!假作真时真亦假,那所谓的《雍正十二月圆行乐图》,真的还是假的就不重要了!然而,人心隔肚皮,我仍猜不透那老张肚皮里的那颗心,到底是真的认为所藏悉数真品,还是忽悠一众朋友?
总之,他老人家口气比力气大,号称要去北京找故宫博物院有关专家,号称要与上海博物馆某某PK,要向国家献出所藏珍宝,总之,作为一个成功的环保企业的商人,一位前政府公务员,他要为祖国尽绵薄之力,贡献出平生所藏。
“我真的不是为了钱。我要为了那三瓜俩枣,岂不是给祖宗丢脸?”临走之际,老张送我们走出小区,还如此说道,“寄希望与你辈,能将我的藏品发扬光大,让国家知道,让世界知道。这就足够了!”
盛世之奇观
“盛世的古玩,乱世的黄金”,一直被中国人视为投资的两大真理。最近,从南京方面传来消息称,某藏家王先生,花了6万块买了个似碗非碗,似盘非盘的青瓷,造型古朴,煞是喜爱。王先生拿到东西后非常高兴,就邀请有共同爱好的好友到家里来观赏。结果看着看着,有一个朋友眼尖,说这个器物底部釉色下好像有字迹。对于古玩来说,底部有字叫“款”,是年代的见证,有助于古玩升值。王先生一听非常高兴,就拿着这件古玩到相关部门进行鉴定,看看底部釉色下写着什么字。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经过检测,王先生买的古玩下面的字迹竟然是“微波炉适用”。听听这故事,好穿越的感觉。
比起这位南京王先生,我的这位家住浦东三林某高档小区的张先生,其出手实在是大气磅礴,其口气实在是气吞山河。然而,王先生与张先生貌似又颇有些相似之处。
张先生亦曾请过专家鉴定。当专家指摘其藏品系伪作,或者称无法判别时,张先生并未表现出沮丧的神情。与王先生不同,张先生毕竟在市府做过公务员,学到了不少诸如“狮子的威严与狐狸的狡诈并存”,学会了“喜怒不形于色”,可这些五官挪移气血收放的功夫,并不能左右所藏之真,抑或之假。
举凡盛世,总有些人喜爱将所藏拿出来,几番炫耀,几番摆弄,然而,此等奇观,也只能观之不足由他缱,否则一定是“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