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垃圾虽小,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并亲自部署、着力推动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垃圾分类不是小事,不是易事,更不是哪一部门的事,需要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为绿色发展作贡献。
【关键词】垃圾分类;管理
一、垃圾分类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垃圾分类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目前中国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居民通过参与垃圾分类,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并将这种“素养”转化为行动,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为紧张的土地资源“松松绑”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总体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填埋垃圾虽然有着简单方便的处理优势,但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土地资源,如不加以改善,最终会陷入垃圾围城的窘境。根据《“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的主要目标要求:到2020年年底,具备条件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建制镇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全覆盖。这将极大地节约土地资源。
2.给污染的地球大气“洗洗肺”
生活垃圾焚烧具有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等优点,能利用焚烧产生的热能,实现垃圾的资源化。随着焚烧垃圾厂数量的增加,垃圾从收集到最终焚烧,会产生多种有害物质,如渗滤液、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带来新的环保问题。垃圾分类有助于从源头上分选出氯元素及重金属等反应催化剂,再辅以焚烧过程中的精确温度控制,可以控制有害气体的释放,从而有效起到净化大气的效果。
3.让丢弃的可用垃圾“回回炉”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是地球上唯一一种不断增长永不枯竭的资源。垃圾的产生源于人们没有利用好资源,将自己不用的资源当成垃圾抛弃,这种废弃资源的方式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损失是不可估计的,垃圾一旦通过填埋或者焚烧的方式处理,想要重新利用是极为困难的。在垃圾处理之前,通过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将垃圾变废为宝。
二、垃圾分类“路漫漫其修远兮”
随着各地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形成刚性约束将成为趋势。但从目前已经实施垃圾分类的城市来看,在居民参与、配套法规、执法监管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1.居民参与意愿低
当前,我国部分垃圾分类先行城市已经基本具备了垃圾分类处理能力,前端居民分类投放参与率低、准确性差已经成为制约后端分类处理设施稳定运行发挥效益的主要问题。
只有真正将居民的源头分类投放责任落到实处,让更多居民在亲力亲为参与垃圾分类中,将分类的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真正提升居民文明水平,才能形成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
2.配套法律法规少
垃圾的属性不同,回收利用方式也不一样,所以需要加强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并对相关条款进行细化和规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垃圾分类起步较晚,相应的立法体系也不够健全,存在立法过于原则性、法律责任不够明确、缺乏综合性法律和配套法律法规等不足。
3.执法监管跟进慢
一民之轨,莫如法,但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行政执法和监管是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的关键一环,当前虽然政府部门在执法监管方面作出很大努力,但因监管乏力而导致制度难以“落地”的情形仍然不少。
在实践中,诸如如何监督,谁来检查分类是否正确,惩罚有关管理者还是投放人等问题尚未详细规范,可能会导致相关法规无法落实。如果后续执法监管没有跟上,还是会出现“你出你的规定,我扔我的垃圾”的尴尬局面。执法者素质参差不齐,在垃圾分类执法过程中处罚方式和處罚力度方面难免会出现标准不一的问题,从而影响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序推进和整体效果。
三、垃圾分类重在聚力而行
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认识的深度决定工作的精度。垃圾分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人们只有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意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才能够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从自身出发,为环境保护作贡献。
1.多方着力破解居民意愿低行动缓的难题
解决公众垃圾分类参与度不高、分类准确率低的问题,需要切实改进引导和鼓励的方法,下绣花功夫,做贴心服务。
首先,制定统一的垃圾分类和投放方法,完善收集处理流程,并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动员。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率,必须降低分类投放难度,让垃圾分类简单易行。其次,推出多种可供选择、方便参与的鼓励办法。再次,加强宣传,让居民了解当前垃圾围城的严峻形势,明白垃圾分类的好处,从而知晓自己作出的环保贡献,使之产生参与建设清洁文明城市的成就感、荣誉感。
2.全程用力把握垃圾全生命周期的难点
垃圾分类贯穿垃圾全生命周期,不仅仅限于源头,还包括过程和末端,而且每个环节难点都不一样,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破坏居民生活环境,甚至带来灾难性影响。
提高垃圾前端分类水平。配备数量足够、质量合格、不同大类垃圾的专门收集桶,严禁混装不同种类垃圾。提高垃圾中端运输效率。加强市政环卫、街道、社区、物业之间协同和衔接,明确责任人,以保障整个垃圾分类回收处置系统高效和高质量运行。改造或新增垃圾周转站、垃圾房并设置不同垃圾池,对不同种类的垃圾分别独立压缩,以提升垃圾收运能力。提高垃圾后端处理能力。
3.重点发力攻克从处理向治理转变的难关
垃圾分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对于提升城市社会治理能力,营造社会治理新格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首先,政府主导增加垃圾分类的资金支持与人力投入,完善法律体系,强化督察与问责。其次,引入市场力量建立市场化的垃圾分类与回收体系。把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各环节交由企业市场化运行,最大限度发挥企业作用,提高垃圾分类工作参与度。再次,多种渠道宣传,发动社会团体与居民参与,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参与,以社区城管服务员、卫生协管员为基础,建立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现场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
垃圾分类是我们必须承担好、履行好的一项历史责任,同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蓝、地绿、水清是国家环境新常态。全社会行动起来,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垃圾分类这样的身边小事做起,建设更加绿色、更加健康的美丽中国,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再不分类,城市将被垃圾压垮[J]. 小哏. 当代工人. 2019(18)
[2]坚持“三个聚焦” 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J]. 城乡建设. 2020(24)
作者简介:
张香君,女,1969.11,汉,河南省滑县,副教授,大学本科、学士学位,政治学。
(作者单位:中共濮阳市委党校)
【关键词】垃圾分类;管理
一、垃圾分类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垃圾分类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目前中国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居民通过参与垃圾分类,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并将这种“素养”转化为行动,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为紧张的土地资源“松松绑”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总体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填埋垃圾虽然有着简单方便的处理优势,但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土地资源,如不加以改善,最终会陷入垃圾围城的窘境。根据《“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的主要目标要求:到2020年年底,具备条件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建制镇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全覆盖。这将极大地节约土地资源。
2.给污染的地球大气“洗洗肺”
生活垃圾焚烧具有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等优点,能利用焚烧产生的热能,实现垃圾的资源化。随着焚烧垃圾厂数量的增加,垃圾从收集到最终焚烧,会产生多种有害物质,如渗滤液、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带来新的环保问题。垃圾分类有助于从源头上分选出氯元素及重金属等反应催化剂,再辅以焚烧过程中的精确温度控制,可以控制有害气体的释放,从而有效起到净化大气的效果。
3.让丢弃的可用垃圾“回回炉”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是地球上唯一一种不断增长永不枯竭的资源。垃圾的产生源于人们没有利用好资源,将自己不用的资源当成垃圾抛弃,这种废弃资源的方式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损失是不可估计的,垃圾一旦通过填埋或者焚烧的方式处理,想要重新利用是极为困难的。在垃圾处理之前,通过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将垃圾变废为宝。
二、垃圾分类“路漫漫其修远兮”
随着各地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形成刚性约束将成为趋势。但从目前已经实施垃圾分类的城市来看,在居民参与、配套法规、执法监管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1.居民参与意愿低
当前,我国部分垃圾分类先行城市已经基本具备了垃圾分类处理能力,前端居民分类投放参与率低、准确性差已经成为制约后端分类处理设施稳定运行发挥效益的主要问题。
只有真正将居民的源头分类投放责任落到实处,让更多居民在亲力亲为参与垃圾分类中,将分类的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真正提升居民文明水平,才能形成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
2.配套法律法规少
垃圾的属性不同,回收利用方式也不一样,所以需要加强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并对相关条款进行细化和规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垃圾分类起步较晚,相应的立法体系也不够健全,存在立法过于原则性、法律责任不够明确、缺乏综合性法律和配套法律法规等不足。
3.执法监管跟进慢
一民之轨,莫如法,但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行政执法和监管是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的关键一环,当前虽然政府部门在执法监管方面作出很大努力,但因监管乏力而导致制度难以“落地”的情形仍然不少。
在实践中,诸如如何监督,谁来检查分类是否正确,惩罚有关管理者还是投放人等问题尚未详细规范,可能会导致相关法规无法落实。如果后续执法监管没有跟上,还是会出现“你出你的规定,我扔我的垃圾”的尴尬局面。执法者素质参差不齐,在垃圾分类执法过程中处罚方式和處罚力度方面难免会出现标准不一的问题,从而影响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序推进和整体效果。
三、垃圾分类重在聚力而行
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认识的深度决定工作的精度。垃圾分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人们只有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意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才能够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从自身出发,为环境保护作贡献。
1.多方着力破解居民意愿低行动缓的难题
解决公众垃圾分类参与度不高、分类准确率低的问题,需要切实改进引导和鼓励的方法,下绣花功夫,做贴心服务。
首先,制定统一的垃圾分类和投放方法,完善收集处理流程,并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动员。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率,必须降低分类投放难度,让垃圾分类简单易行。其次,推出多种可供选择、方便参与的鼓励办法。再次,加强宣传,让居民了解当前垃圾围城的严峻形势,明白垃圾分类的好处,从而知晓自己作出的环保贡献,使之产生参与建设清洁文明城市的成就感、荣誉感。
2.全程用力把握垃圾全生命周期的难点
垃圾分类贯穿垃圾全生命周期,不仅仅限于源头,还包括过程和末端,而且每个环节难点都不一样,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破坏居民生活环境,甚至带来灾难性影响。
提高垃圾前端分类水平。配备数量足够、质量合格、不同大类垃圾的专门收集桶,严禁混装不同种类垃圾。提高垃圾中端运输效率。加强市政环卫、街道、社区、物业之间协同和衔接,明确责任人,以保障整个垃圾分类回收处置系统高效和高质量运行。改造或新增垃圾周转站、垃圾房并设置不同垃圾池,对不同种类的垃圾分别独立压缩,以提升垃圾收运能力。提高垃圾后端处理能力。
3.重点发力攻克从处理向治理转变的难关
垃圾分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对于提升城市社会治理能力,营造社会治理新格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首先,政府主导增加垃圾分类的资金支持与人力投入,完善法律体系,强化督察与问责。其次,引入市场力量建立市场化的垃圾分类与回收体系。把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各环节交由企业市场化运行,最大限度发挥企业作用,提高垃圾分类工作参与度。再次,多种渠道宣传,发动社会团体与居民参与,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参与,以社区城管服务员、卫生协管员为基础,建立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现场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
垃圾分类是我们必须承担好、履行好的一项历史责任,同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蓝、地绿、水清是国家环境新常态。全社会行动起来,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垃圾分类这样的身边小事做起,建设更加绿色、更加健康的美丽中国,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再不分类,城市将被垃圾压垮[J]. 小哏. 当代工人. 2019(18)
[2]坚持“三个聚焦” 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J]. 城乡建设. 2020(24)
作者简介:
张香君,女,1969.11,汉,河南省滑县,副教授,大学本科、学士学位,政治学。
(作者单位:中共濮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