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心理危机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he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普遍存在心理疾病。根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抽样检测,发现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经构成心理疾病。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也曾对周边县市25所中学的1560名教师进行过问卷调查,比例远远大于上面的数字。主要症状表现为焦虑、迟钝、失眠、忧郁、情绪失控。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健康的教育行为。教育改革的根本着眼点在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心态改变了,教师的观念也就转变了;观念转变了,改革也就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了。
  本文即对教师的主要心理表现进行简单归纳,以期将教师自身存在的症状展示出来,增进自我了解,达到自我完善,推动和谐教育的进程。
  
  固步自封与虚心学习的矛盾
  
  教师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职业性质又是传授知识,知识的容量又是无法衡量的,固步自封就成了通病。主要表现在自以为是、嫉妒、不合作。在能力上多是恃才傲物,在成绩上常常表现出排他性,同事之间总是难以亲密起来,而教书育人又是要讲求合作的,成绩出不来,学生教不好,也并非一个人的事。教师也会经常自省,但却很难落实到行动中去。
  这种心理在面对家长时,常会造成心理对峙。如果同家长对话,教师一般都俨然以专家自居,一点没有商量的口气,总是“你应该怎样怎样”、“你怎么能这样?”然而很多时候仔细想想,如果教师问家长“你是怎么教育的孩子?”是不是忘记了教育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本职。本来为了同一个目标,结果常常出现不愉快,互相埋怨,从而影响教育效果。
  教师也十分爱学习,但大多是向书本学习,或向外地人学习,极少向同事学习,也难得学习当地的行家,总觉得有碍面子,最后多数都变成了关起门来做学问,闭着眼睛搞探索。
  
  教书育人与功名利禄的牵扯
  
  教师是一心想教出爱因斯坦一样的学生的,徒贵师荣,能享受马骏仁和张海平一样的荣光。基于这一点,敬业爱岗,忠诚事业成了教师最大的特点。但教师是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教师一方面要安于现状,恪尽职守,用无限的热情塑造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一方面对外面的世界无限欣羡,总以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封闭着一颗放飞的心,用极大的耐力压制着放飞的冲动。另一方面,教书一生清贫,永远是一个模式,不会有暴富的狂喜,不会有一朝成名的得意,只是一生一世守着三尺领地躬耕不息,清净平淡如水,丢不得,食无味。虽说看着一个个学生成才成器,也是万分地高兴,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喜悦是短暂的,平淡是永恒的,过一个暑假又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再加上眼见昔日同学同事发财升官,志得意满,心理也难免失衡。
  曾几何时,学校也成了行政单位,领导也有了行政级别,领导总有领导的职责和业务特点,车接车送,出入宾馆酒楼,在普通教师眼里总显得风光,于是也招来种种想法,便有了相当一部分人务起了官道,或者看重了官阶,轻视了教书。
  
  应试教育下的苦苦挣扎
  
  应试教育不仅是学生的桎梏,同样也是教师头顶上的一扇磨盘,备受重压还得跳出美丽的舞蹈。可想而知,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在应试教育下,学校的教育管理与考核只能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一系列常规管理办法,层层把关,目的只是为了学生的分数。面对考核的严酷,面对学生的前途,面对家长的要求,教师不能不打点起十二分的精神应对各级各类考试。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师资充裕,实行岗位聘任制、末位淘汰制、岗位津贴制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时,也切切实实地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一个年级十几个班,即便成绩相差无几,毕竟总有最后一名,无论怎样努力必然有人下岗,稍不留意,就将面临饭碗被砸的危险。因此,考试成绩成了教师的生命线,面对考试,教师既不愤不甘,又无可奈何。这样的出力不一定能讨好的事,击倒了一大批教师,令他们在愤愤中心灰意冷,工作中得过且过,不能在人前,只要不在人后,创造力被消磨殆尽,甚至年纪轻轻就世事不惑,拖拖沓沓,无所用心了。还有一批人耐力较强,也成了被压扁的纸人,唯有一颗鲜活跳动的心还在观望,还在期待。
  
  一人咐之,众人咻之的尴尬
  
  课本与实际生活的脱节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所开设的科目仅仅是为了应试,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不到求知的喜悦,也感受不到探求未知的乐趣。诸多课程只是充当了“跳龙门”的垫脚石而已,这样的东西,教师再强调也没有太大的说服力。曾听一个厌学的学生反驳老师:我毕业扫大街,难道我还要计算一下要用几牛顿的力?话虽偏激,却耐人寻味。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到底给学生带来了什么?二是德育的尴尬,传统道德及学生守则乃至思想政治课本,在社会生活的冲击下成了空洞的说教,许多道理让教师无法自圆其说。当代学生都是有思想有观察力的“人”,接受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他要到生活中进行验证,然而他们得到的东西却未必经得起检验。我们要求孩子们这样那样,而我们成人以及社会又给他们做出了怎样的榜样呢?一切都不攻自破,将教师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舆论包围中的无措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趋于二律悖反的怪圈,一方面给教师这个职业罩上一个又一个美丽而虚幻的光环,是“蜡烛”,是“春蚕”,是“奶牛”,从古代的“天地君亲师”牌位到今天的“灵魂工程师”,似乎都显示出对教师的无限尊崇。可另一方面,教师又是高付出低收入的代名词,越是经济发展地区越没有人愿意做教师,师范院校只能招到二三流成绩的学生就是明证。同时教师也享受着“公众人物”的殊荣,受到社会的广泛监督,在法定的师德准则之外,人们心中也约定俗成地给教师制定了行为细则,动辄得咎,一句“还是老师呢!”就让教师们底气尽失。哪怕是菜市场上讨价还价,也会引来微词,言外之意就是别人可以,教师则不行。可惜的是教师们普遍都没有阿Q的赖性,能霸道地说出“和尚动得我如何动不得”的荒唐话来,就只好战战兢兢,畏首畏尾,这也不敢,那也不能,“活在舆论的硬壳里”。社会的期望值往往超过了“人”的极限而趋于神化,从来未将教师看做完整的人。把教师挤兑到无可奈何的角落动弹不得。一旦成不了神那就只能是“非人”,一群“非人”还如何去塑造健全的“人”呢?一位教育前辈曾痛心地感叹,90%的老师都有心理疾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又如何不得病呢?
  
  转型期的迷失
  
  对角色认识的模糊,导致很多教师缺少进取精神。教师角色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为实现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时,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态度与行为模式的综合。当现实生活与自我期望不同步时,就会出现心理失衡。大部分老师自参加工作就没有给自己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仅仅当做一份工作在做,未能投入全部的热情。
  教育管理的种种牵制,在很大程度上令教师们心冷。原因是教育的“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以学生为本”。这种提法原本没错,却忽视了教师应有的教育权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功能弱化,将教育责任全部交给学校与教师,却无法明确教师和学校的教育与管理权限,只能爱学生而无法管学生,稍加管理可能就会招来学生与家长的不满甚至起诉。社会上出现那么多的教育事故,责任自然在教师本身,是职业道德和教育水平低下所致,但家庭、社会也难辞其咎。现在的普遍状况是教师怕管学生,不敢管学生,他们觉得没有必要给自己惹一身麻烦,好多人甚至认为,何必管他,出了学校有单位管,出了乱子有警察管,长此以往,学校的职能恐怕仅限于传授知识了。
  转变观念而无从下手。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他们要想获得全新的教育理论,除了自觉地学习之外,难得有机会系统地接受新东西,学校组织学习的时间也很有限,面对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犹豫、迷惘、彷徨兼而有之,欲进无力,欲止不能,明明是已经激发了进取的激情,却又不知所措了。
  让教师怀着复杂矛盾的心理,带着处变不惊或畏首畏尾的心态去教育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显然是缘木求鱼。教育改革不能改变教师的心态恐怕是最令人担忧的事了。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申继亮曾说,要消除教师的心理障碍,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应该赋权于教师,解放教师,去掉教师身上那些有形或无形的枷锁。让教师发挥自己所长,让矛盾和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缓解。另一方面,认真把好教师入口关,选出一些真正想做教师而又适合做教师的人,而不仅仅是把教书当做谋生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压力,意义也是不同的,因为人们在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时,对压力的感受就不同了。同时,学校不光是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定期组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些建议对于改变教师的心理现状,无疑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作者单位:陕西省石泉县石泉中学)
其他文献
全国人大代表邵喜珍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假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现在我们普遍提倡赏识、尊重、以人为本的教育,这是
“我要走进你的世界,你不让;我想让你走进我的世界,你又不来”,这是一位和学生难以达成共识的青年班主任的肺腑之言,这句话也道出了当前很多班主任做学生心理工作的艰难。为了更好
福建省标准化研究所成立迄今已三十年了,是集技术标准和法规的采集、研究、开发和咨询服务为一体的标准化科研机构,主要从事标准化信息服务、WTO/TBT咨询服务、福建省组织机构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作为一名从教近七年的普通语文教师,站在世纪之初的起跑线上,我不由得走进内心深处,以“三省吾身”为主题,来对自己“愿做一个特立而不独行的语文教师,记住学生,并让学生,乃至学生家长记住”的灵魂作一次深刻地拷问。    一省吾身:有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始终以为,要打开学生的心门,走进学生的心灵,必须有两串钥匙,一串钥匙挂着“尊重”“保护”“关爱”,一串钥匙挂着“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