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教育中德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其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德育的外延是宽泛的,切不仅仅是道德教育。物质文明不断提高并发展的同时,德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于是教育者有必要在明辨德育科学内涵的前提下,立足课程标准,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堂以及周会课堂并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去不失时机地开展德育工作。
关键词:学校教育 德育工作 语文课堂 社会课堂 周会课堂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十多年,农村经济稳步增长,贫困面貌悄然间得以改观。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绝不亚于发展经济。就笔者所在的农村小学(国家级贫困县渭源县的乡村小学)来看,办学条件从实质上得到改变:教室、宿舍得以重建;仪器、图书得以扩充;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得以运用;教师的学历层次不断提升;在校学生享受“两免一补”和“免费营养补助餐”。可以说,这是农村所旷古未有的。然而,极少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群众滋生了“金钱至上”的思想,忽视对其子女的教育,对子女的学业及在校表现不闻不问。还有一小部分家长因看到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就误认为“读书无用”,从而也忽视教育。由此,该部分群众对学校及教师产生一种忽视及蔑视心理。长此以往,部分学生耳濡目染,间接影响并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影响其健康成长。基于这种情况,农村小学有必要对德育常抓不懈,学校加强德育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以下本人就如何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做以浅显论述。
一、教育者要明辨德育的科学内涵,确保德育工作有的放矢
我国从奴隶社会开始,统治阶级就已经意识到“德”“育”的特殊功效,甚至奉其为精神统治的法器。“痒、序、校”的兴起,“察举制、科举制”以及“八股取士”无不闪烁着“德”及“育”的光芒。尽管中国古代不乏重视德育的实例,曾参就曾在《大学》中开宗明义地转述了孔子的疾呼:“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是,中国终究没有产生“德育”一词。直到近代,中国才从西方引进“德育”:“1904年,王国维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一文中,提及‘知育’‘美育’‘德育’。”至于“德育”一词的发端则是“18世纪七八十年代,康德把遵从道德的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从字面上看“德育”好像就是“道德教育”。《说文》,“德升也。从彳,悳声。本义是登高,攀登,用作名词指道德品行。”“育,养子使作善也。《虞书》曰:‘教育子’。”如是,将“德”“育”合二为一,则可以这样解释:用道德培养孩子使其做好人好事或教育孩子使其品行良好并有道德。其实,这样的理解只不过是教育学关于德育界定的一个面而已。“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教育,而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由是可知: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大德育”(广义的德育)。故而,教育者要开展德育工作就需要围绕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四个方面进行。与此同时,《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3月)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并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至此,教育者对德育工作的任务便一目了然了。也只有在正确把握德育科学内涵及明确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后,教师才能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立足语文课堂,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小学阶段的所有课程,语文占的学时比重最大。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则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砝码。教师要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要从制定教学目标入手。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便是最佳切入点。《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与内容有关总体目标与内容的第一条明确指出:“在语文课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可见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是从德育角度出发的,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穿插德育教育是课程目标所认可的。故此,语文教师有必要在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的前提下开展德育教育。
1.搞好教学设计。教案是教师上好一节课所必不可少的东西。而精心设计一篇教案则需要教师吃透教材。要想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就要在充分尊重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基础上考虑并制定好教学目标,尤其要体现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把本节课要从哪几个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心知肚明了,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读中感悟,穿插引导,促成德育。设计好教案后,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时,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课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自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体会课文中主人公的品格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境有针对性地穿插一些富有情感的话语,并用鼓舞或激励的口吻提一些有德育意义的问题。如,在学习《意大利的爱国少年》一文时可设置:这个少年热爱自己的国家吗?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爱国青年?如果你是这个少年,在那样一种环境中你会怎么做?你爱自己的祖国吗?在这样层层提问下,学生经过换位思考就会很有感情地说出:“我们也爱自己的祖国。”然后,继续深化:“我们要怎么样去爱自己的祖国呢?”于是,学生就会说出很多不同的答案。教师只要中肯地对学生的回答做以科学评价,相信学生的爱国情操会得到极大陶冶和提升。
在以上两个方面中教师要把握好度,要适可而止,不能急功近利。毕竟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其余两个方面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只有把握好度,才能“双赢”,既搞好了语文教学,又不失时机地做好了德育工作。
三、充分利用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堂,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活动
思想品德与社会课是教师实践德育教育的训练场,是培育小学生德育及行为规范的肥沃土壤。但它刚开设时部分教师却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大可利用语文课及平时的言传身教,而品德与社会课所选的教育素材粗略且故事性不强,所以没必要开设。实际上这些教师忽视了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特性。其课程性质规定:“它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于是,教师在把握好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去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并参与评价这些社会道德现象,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哪些是文明行为和道德行为,让他们在活动中感悟并认识“善”“恶”“美”“丑”的区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与一些具体的德育活动,如开展学雷锋活动,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爱国主义普通话朗读比赛等,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去阅读一些典型的爱国故事和名人成长故事等。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品德课上大胆地说出内心的一些疑惑或生活中自己的一些困惑,以便促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健康的成长。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好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堂,让学生在历练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政治觉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利用周会课做好“德育量化”工作
众所周知,周会课是班主任引导学生总结并反馈班级每个同学在上一周的安全、卫生、道德、纪律等方面表现情况及所存在问题,并部署安排本周班级工作(主要是继续发扬优良作风,改进和弥补不足)的班集体重要会议。从具体实际来看,周会课所涉及的内容是相当广阔的:有养成教育常规要求,有法律知识、安全知识、卫生知识的宣传,还有反邪教知识宣传、禁毒知识宣传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宣传。尽管,周会课每周只有一节,其主题内容也是按照学校要求来选择重点的。但是,周会课上无一例外的都有:对学生上一周好人好事及不良行为的“量化”。姑且不论用加分或扣分的方法搞“德育量化”科学与否,就班主任对学生良好行为的表扬与赞赏和对存在不良行为学生的中肯批评与指导来看,这无疑是一种激励并提升学生道德的有效途径。如果班主任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位的话,相信对于存在不良行为的同学来说是一次德育的提升。故而,班主任有必要认真开好周会,发现学生存在某些问题时要细致、耐心地加以正确及时处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时常关注,要在对学生具体表现实例的分析和矫正中促成学校德育教育的完善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在明辨德育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坚持适度的原则,借助语文课堂、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堂以及周会课堂,并在不抵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学生言传身教,让他们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体会并接受德育,可以说是农村小学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中华书局,2006(9).
[2]学校德育困境的成因及对策的实践.江苏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结题报告,2010-11-4.
[3]新编说文解字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8).
[4]王爱兰.教育学.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作者简介:
侯瑞军,男,汉族,1983年出生,2006年毕业于兰州城市学院中文系,现任渭源县上湾乡上湾小学语文一级教师。(责编 张宇)
关键词:学校教育 德育工作 语文课堂 社会课堂 周会课堂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十多年,农村经济稳步增长,贫困面貌悄然间得以改观。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绝不亚于发展经济。就笔者所在的农村小学(国家级贫困县渭源县的乡村小学)来看,办学条件从实质上得到改变:教室、宿舍得以重建;仪器、图书得以扩充;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得以运用;教师的学历层次不断提升;在校学生享受“两免一补”和“免费营养补助餐”。可以说,这是农村所旷古未有的。然而,极少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群众滋生了“金钱至上”的思想,忽视对其子女的教育,对子女的学业及在校表现不闻不问。还有一小部分家长因看到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就误认为“读书无用”,从而也忽视教育。由此,该部分群众对学校及教师产生一种忽视及蔑视心理。长此以往,部分学生耳濡目染,间接影响并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影响其健康成长。基于这种情况,农村小学有必要对德育常抓不懈,学校加强德育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以下本人就如何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做以浅显论述。
一、教育者要明辨德育的科学内涵,确保德育工作有的放矢
我国从奴隶社会开始,统治阶级就已经意识到“德”“育”的特殊功效,甚至奉其为精神统治的法器。“痒、序、校”的兴起,“察举制、科举制”以及“八股取士”无不闪烁着“德”及“育”的光芒。尽管中国古代不乏重视德育的实例,曾参就曾在《大学》中开宗明义地转述了孔子的疾呼:“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是,中国终究没有产生“德育”一词。直到近代,中国才从西方引进“德育”:“1904年,王国维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一文中,提及‘知育’‘美育’‘德育’。”至于“德育”一词的发端则是“18世纪七八十年代,康德把遵从道德的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从字面上看“德育”好像就是“道德教育”。《说文》,“德升也。从彳,悳声。本义是登高,攀登,用作名词指道德品行。”“育,养子使作善也。《虞书》曰:‘教育子’。”如是,将“德”“育”合二为一,则可以这样解释:用道德培养孩子使其做好人好事或教育孩子使其品行良好并有道德。其实,这样的理解只不过是教育学关于德育界定的一个面而已。“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教育,而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由是可知: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大德育”(广义的德育)。故而,教育者要开展德育工作就需要围绕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四个方面进行。与此同时,《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3月)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并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至此,教育者对德育工作的任务便一目了然了。也只有在正确把握德育科学内涵及明确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后,教师才能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立足语文课堂,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小学阶段的所有课程,语文占的学时比重最大。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则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砝码。教师要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要从制定教学目标入手。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便是最佳切入点。《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与内容有关总体目标与内容的第一条明确指出:“在语文课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可见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是从德育角度出发的,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穿插德育教育是课程目标所认可的。故此,语文教师有必要在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的前提下开展德育教育。
1.搞好教学设计。教案是教师上好一节课所必不可少的东西。而精心设计一篇教案则需要教师吃透教材。要想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就要在充分尊重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基础上考虑并制定好教学目标,尤其要体现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把本节课要从哪几个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心知肚明了,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读中感悟,穿插引导,促成德育。设计好教案后,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时,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课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自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体会课文中主人公的品格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境有针对性地穿插一些富有情感的话语,并用鼓舞或激励的口吻提一些有德育意义的问题。如,在学习《意大利的爱国少年》一文时可设置:这个少年热爱自己的国家吗?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爱国青年?如果你是这个少年,在那样一种环境中你会怎么做?你爱自己的祖国吗?在这样层层提问下,学生经过换位思考就会很有感情地说出:“我们也爱自己的祖国。”然后,继续深化:“我们要怎么样去爱自己的祖国呢?”于是,学生就会说出很多不同的答案。教师只要中肯地对学生的回答做以科学评价,相信学生的爱国情操会得到极大陶冶和提升。
在以上两个方面中教师要把握好度,要适可而止,不能急功近利。毕竟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其余两个方面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只有把握好度,才能“双赢”,既搞好了语文教学,又不失时机地做好了德育工作。
三、充分利用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堂,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活动
思想品德与社会课是教师实践德育教育的训练场,是培育小学生德育及行为规范的肥沃土壤。但它刚开设时部分教师却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大可利用语文课及平时的言传身教,而品德与社会课所选的教育素材粗略且故事性不强,所以没必要开设。实际上这些教师忽视了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特性。其课程性质规定:“它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于是,教师在把握好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去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并参与评价这些社会道德现象,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哪些是文明行为和道德行为,让他们在活动中感悟并认识“善”“恶”“美”“丑”的区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与一些具体的德育活动,如开展学雷锋活动,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爱国主义普通话朗读比赛等,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去阅读一些典型的爱国故事和名人成长故事等。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品德课上大胆地说出内心的一些疑惑或生活中自己的一些困惑,以便促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健康的成长。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好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堂,让学生在历练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政治觉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利用周会课做好“德育量化”工作
众所周知,周会课是班主任引导学生总结并反馈班级每个同学在上一周的安全、卫生、道德、纪律等方面表现情况及所存在问题,并部署安排本周班级工作(主要是继续发扬优良作风,改进和弥补不足)的班集体重要会议。从具体实际来看,周会课所涉及的内容是相当广阔的:有养成教育常规要求,有法律知识、安全知识、卫生知识的宣传,还有反邪教知识宣传、禁毒知识宣传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宣传。尽管,周会课每周只有一节,其主题内容也是按照学校要求来选择重点的。但是,周会课上无一例外的都有:对学生上一周好人好事及不良行为的“量化”。姑且不论用加分或扣分的方法搞“德育量化”科学与否,就班主任对学生良好行为的表扬与赞赏和对存在不良行为学生的中肯批评与指导来看,这无疑是一种激励并提升学生道德的有效途径。如果班主任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位的话,相信对于存在不良行为的同学来说是一次德育的提升。故而,班主任有必要认真开好周会,发现学生存在某些问题时要细致、耐心地加以正确及时处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时常关注,要在对学生具体表现实例的分析和矫正中促成学校德育教育的完善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在明辨德育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坚持适度的原则,借助语文课堂、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堂以及周会课堂,并在不抵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学生言传身教,让他们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体会并接受德育,可以说是农村小学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中华书局,2006(9).
[2]学校德育困境的成因及对策的实践.江苏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结题报告,2010-11-4.
[3]新编说文解字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8).
[4]王爱兰.教育学.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作者简介:
侯瑞军,男,汉族,1983年出生,2006年毕业于兰州城市学院中文系,现任渭源县上湾乡上湾小学语文一级教师。(责编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