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2-23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标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同时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根据这一要求和我校学生特点在八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作了大胆尝试,收到了很好效果
一、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在七年级到八年级过程中,我校进行了重新分班,看到学生数学成绩时,发现这一届学生基础较差,优生率42%,及格率67%随后我们进行了一次测试结果发现优生率仅为34%,及格率为61%这与我们以前教学设计相距甚远为此我们又对学习习惯,基本能力和心理特征进行了调查和测试,结果表明学生计算能力、数感和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用意识和推理能力都远远没有达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大多数学生还停留在小学基础之上,学习数学是为了分数而学,不是对数学有兴趣为应用而学分析产生的原因我们了解到这一届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一些教师放松了对学生“双基”的训练和要求,强调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加上七年级我校数学教师紧缺,有两位教师每位要教近两百名学生,又有几位教师没有经验或精力有限,对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不够,只关注传授学生知识,从而产生了这样学情根据这一特点我们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改变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
由于学生运算能力和符号感与实际要求有较大差距,加上理解能力有限,因此经集体备课会商讨,我们首先把八年级人教社教材教学顺序进行了调整:先学习第15章整式,再学习全等三角形、轴对称、一次函数、数据描述,通过这样调整后学生学习整式时由于理解难度不大学生逐渐有了信心,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学生易于掌握;調整了部分内容的学习时间,根据实际需要和进一步学习需要我们将155因式分解这一节调整为10课时,除按要求外,我们补充形如“x2+(a+b)x+ab”型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重点强调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13.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节我们调整为6课时重点训练学生推理能力。而第11章一次函数我们也增加了一次函数应用的专题训练,同时强化了分式的综合运算和加强了四边形这一章的合理推理能力训练通过教学顺序调整和课时调整,学生计算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制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措施,它解决的是教师“如何教”的问题,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学生的起始状态决定着教学的起点即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学习情况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心理准备水平等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础,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每节课都进行精心选择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并应用“首位效应”,前二十分钟左右由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启发学生认识发现新知,而后面时间由学生练习、测试,归纳这主要是学生专注时间有限,开始十几分钟学生能够专注听讲,而后半节课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我们采用“创设情境—探究新知一应用新知—变式训练—反馈检测—归纳小结”的教学模式,组织新课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强调教师注重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一定要具有吸引力,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仅如此,我们坚持天天清,每天作业全批全改,晚上家庭作业要收上来看存在问题,选择性批改集中评讲,一周一测对存在问题较大的同学,教师要抽出时间来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达到人人有进步,人人爱学数学。
四、转换学习方式
由于这一届学生在七年级时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想学,但不会学,因此我们首先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各环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主体,运用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习方法上变过去的听、练为读、思做、测、思,认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过程思考知识重点及联系,解决问题方法,数学思想等,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测验自己对知识掌握程度,解决问题方法过程熟练应用程度,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求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养成:及时预习习惯,积极参与习惯,专注听讲习惯,认真审题习惯,惜时快速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习惯及时归纳反思习惯,及时改错习惯,及时检查习惯等由于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学习方式依赖于学习习惯养成的关系,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它们融为一体通过一年努力,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变成了不仅想学,而且会学乐学。
总之,教无定法,为了学生发展,我们尽最大努力探求让学生人人对数学有兴趣,人人能学数学,人人能学好数学的方法,达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标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同时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根据这一要求和我校学生特点在八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作了大胆尝试,收到了很好效果
一、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在七年级到八年级过程中,我校进行了重新分班,看到学生数学成绩时,发现这一届学生基础较差,优生率42%,及格率67%随后我们进行了一次测试结果发现优生率仅为34%,及格率为61%这与我们以前教学设计相距甚远为此我们又对学习习惯,基本能力和心理特征进行了调查和测试,结果表明学生计算能力、数感和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用意识和推理能力都远远没有达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大多数学生还停留在小学基础之上,学习数学是为了分数而学,不是对数学有兴趣为应用而学分析产生的原因我们了解到这一届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一些教师放松了对学生“双基”的训练和要求,强调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加上七年级我校数学教师紧缺,有两位教师每位要教近两百名学生,又有几位教师没有经验或精力有限,对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不够,只关注传授学生知识,从而产生了这样学情根据这一特点我们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改变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
由于学生运算能力和符号感与实际要求有较大差距,加上理解能力有限,因此经集体备课会商讨,我们首先把八年级人教社教材教学顺序进行了调整:先学习第15章整式,再学习全等三角形、轴对称、一次函数、数据描述,通过这样调整后学生学习整式时由于理解难度不大学生逐渐有了信心,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学生易于掌握;調整了部分内容的学习时间,根据实际需要和进一步学习需要我们将155因式分解这一节调整为10课时,除按要求外,我们补充形如“x2+(a+b)x+ab”型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重点强调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13.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节我们调整为6课时重点训练学生推理能力。而第11章一次函数我们也增加了一次函数应用的专题训练,同时强化了分式的综合运算和加强了四边形这一章的合理推理能力训练通过教学顺序调整和课时调整,学生计算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制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措施,它解决的是教师“如何教”的问题,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学生的起始状态决定着教学的起点即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学习情况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心理准备水平等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础,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每节课都进行精心选择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并应用“首位效应”,前二十分钟左右由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启发学生认识发现新知,而后面时间由学生练习、测试,归纳这主要是学生专注时间有限,开始十几分钟学生能够专注听讲,而后半节课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我们采用“创设情境—探究新知一应用新知—变式训练—反馈检测—归纳小结”的教学模式,组织新课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强调教师注重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一定要具有吸引力,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仅如此,我们坚持天天清,每天作业全批全改,晚上家庭作业要收上来看存在问题,选择性批改集中评讲,一周一测对存在问题较大的同学,教师要抽出时间来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达到人人有进步,人人爱学数学。
四、转换学习方式
由于这一届学生在七年级时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想学,但不会学,因此我们首先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各环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主体,运用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习方法上变过去的听、练为读、思做、测、思,认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过程思考知识重点及联系,解决问题方法,数学思想等,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测验自己对知识掌握程度,解决问题方法过程熟练应用程度,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求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养成:及时预习习惯,积极参与习惯,专注听讲习惯,认真审题习惯,惜时快速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习惯及时归纳反思习惯,及时改错习惯,及时检查习惯等由于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学习方式依赖于学习习惯养成的关系,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它们融为一体通过一年努力,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变成了不仅想学,而且会学乐学。
总之,教无定法,为了学生发展,我们尽最大努力探求让学生人人对数学有兴趣,人人能学数学,人人能学好数学的方法,达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