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书籍结构的角度,围绕造型、工艺、功能以及信息的视觉设计等方面,探讨切口在书籍整体性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书籍设计;切口;结构;整体性
书籍设计是一门“构造学”,是营造外在书籍造型的物性构想和对内在信息传递的理性思考的综合学问。在传统的书籍形式中,我们可以把除书脊、封面、封底之外的其他三个面都称之为切口。书籍设计作为一个在时空概念之下的整体性设计,设计时要考察其整体性与视觉的延续性,这就使得切口与其他空间要素一样,承载着主题内容的信息传达,也成为设计师施展设计创意的一片天地。今天,因为制作工艺与技术以及材质的飞速发展,设计师在书籍设计时无需仅仅局限于封面、封底和书脊上,切口可以与其他诸要素一道,成为主体内容设计与展示的“舞台”,各个要素在“舞台”上应犹如会舞的“精灵”一般,展现着主体内容与视觉形式的灵动与协调,变化与统一的美感。我更愿意用“切中肯棨”这个成语来表达我对书籍中切口的理解,切中肯棨出之于《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中,意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著名书籍设计师韩济平先生说,“我常陶醉于书籍中斩切的美感”。这种“斩切的美感”所指的就是书籍的切口。
中国古代将书视为三维空间的可视物,日本著名设计师杉浦康平先生也提到过要把书视为与建筑物一样的三维立体,这样的话,作为设计者我们必须像对待建筑一样全面考虑这个三维立体的每个面。在阅读欣赏一本书时,切口更是我们所接触最多的一个面。我们陶醉于翻阅纸张时所散发出来的书香,我们更陶醉于触摸被斩切整齐的切口时那种舒心。当我们拿起书籍,用手触摸,眼睛扫描,心灵感受,上下左右,前后翻转,书与人之间产生具有动感的交流,而切口无疑是这种交流中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书籍设计不能只顾及书的表皮,切口也是书籍设计重要的发力点,这也是当今书籍设汁整体性的基本要求。
从书籍出现之始直到今天,书籍在形态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简册装、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到现在的胶装、索线装、骑马订装等,切口的变化也随着装订形态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必须重新审视切口在书籍设计中的作用,从整体的视角和内容与形式统一性的要求将切口作为书籍信息传达载体的一部分,充分利用切口来展示内容。在切口的设计上我们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 书籍切口造型、工艺、材质求变
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书籍裁切、装订、折叠形态的改变,都伴随着书籍整体形态的变化。书籍切口的形态依附于书籍的整体形态,是构成书籍整体造型的一部分。例如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中,线装的切口是方形的,卷轴装的切口是圆形的,现代书籍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切口和其他形态要素一样已不拘泥于之前约定俗成的形状,切口可正,可斜;可直,可弯;可齐整,也可粗糙。例如韩济平先生设计的《新诠详注文化偏至论》,将书籍切口设计成一定的角度,而不是垂直的。他说这是与书中所用的宋体字笔画结构求得高度的统一。
另外,纸张材质的选择也是书籍整体设计中能够决定成败的另一个重要的因数。纸张来至于自然界的植物,其微观形态也源自自然形态,从纸张本身而言就能带给读者亲近的自然之美。加上书页在翻动时带给人们触觉上的感受,故而切口是反映纸张材质触感的直接窗口,在设计时要选择能够与内容信息传达相符的纸张,能使切口产生意想不到的表现力,感官体验。如光滑与毛涩、平整与曲散、松软与紧挺等,不同的质感可体现不同的韵味。如朱赢椿先生设计的《不裁》,其“切口不切”是一个十分具有创意性的设计,反其道而行之,让读者去裁切,同时纸张特殊的质感设计使读者在裁开本书后会发现切口成为毛边效果,这种设计处理很好地考虑到书籍设计与读者的交互性,巧妙的实现了与读者的互动,更是与书的内容主题取得了高度契合,所以本书在国际上获得2007年度“世界最美的书”也是在情理之中。
2 切口在书籍信息传达设计中的作用和地位有较大变化
切口作为书籍六面体形态的其中三个面,同时也是文字、图形和色彩的载体。所以在切口上大有文章可做。且切口因为其空间位置和结构的特殊性,将其作为书籍信息设计的空间有时候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切合书籍内容的文字、图形、色彩,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被表现在书籍的切口上,可以提升书籍的审美价值。传统意义上,设计师习惯于把文字、图形和色彩在封面上变换组合,而忽略了文字、图形、色彩在切口上的作用。文字、图形、色彩在切口上应用得当也可令书籍的整体设计增辉。当今的一些国内外书籍设计大师似乎留意到了这一点。例如,吕敬人先生设计的《梅兰芳全传》巧妙的利用了书的切口,读者在左右翻阅的过程中切口分别呈现出梅兰芳“戏剧”和“生活”的两个不同人物形象,在一个面上神奇的演绎两个不同的视觉效果,使得本书切口的设计成为整体设计中最闪光之处。
荷兰著名的书籍设计师伊玛·布(Irma Boom),被誉为书籍设计的一位拓荒者。她认为试验很重要,在对书籍媒体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她采用新的结构形式并通过新型的画面和文字处理,赋予书籍这种媒体形式以新的解读方式。伊玛·布深入研究形式的潜在可能性,并不允许自己因为技术难题而退缩。她更是在书籍切口的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探索,创造性的在书籍设计中将切口的作用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甚至反客为主,将切口作为书籍的“第一封面”进行设计创作。
另外书籍切口有时候也能成为功能结构的良好载体。例如,在设计时可以赋予切口一定的导读功能,使读者在阅读时更加方便快捷的查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部分,同时也体现了书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 切口与书籍其他结构要素的设计更注重整体性与统一性
书籍设计看似简单却很复杂,把书籍设计视为一项工程决不为过。从封面到切口、书脊,再到环衬,书腰,或护封等等,这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所以只把书籍的封面作为一个独立体来进行设计,是很难设计出好的作品的。切口作为书籍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应该与封面,书脊等独立
开,更不能被忽视了。所以,一旦发现书籍封面和切口的关系,就可以根据书的内容将封面和切口联系起来,设计出更使读者爱不释手的作品。我们可以把切口面视之为封面空间的延续,封面上的文字延续到切口上,使得书籍的六个面相互之间产生了联系,可视为一个整体,这样既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又丰富了整体的视觉效果。例如美国设计师 Paular Scher设计的《Make It Bigger》,创造性地将图形、色彩和文字元素从封面和封底一直延续到切口上,使得书籍的各个结构要素在视觉上非常统一,很好地贯彻了书籍设计的整体性。
总之,对于今天越来越注重内容与形式统一的书籍设计来说,切口无疑是我们设计者无法忽视的要素,甚至应该成为我们设计的发力点,充分利用切口在书籍整体形态中所处的空间关系,同时兼顾书籍设计的整体性,注重书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切口设计上求变,求新,使切口的设计真正的能做到“切中肯棨”,方可达到书籍设计的统一美感。
参考文献:
[1] 吕敬人.书籍设计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书籍设计;切口;结构;整体性
书籍设计是一门“构造学”,是营造外在书籍造型的物性构想和对内在信息传递的理性思考的综合学问。在传统的书籍形式中,我们可以把除书脊、封面、封底之外的其他三个面都称之为切口。书籍设计作为一个在时空概念之下的整体性设计,设计时要考察其整体性与视觉的延续性,这就使得切口与其他空间要素一样,承载着主题内容的信息传达,也成为设计师施展设计创意的一片天地。今天,因为制作工艺与技术以及材质的飞速发展,设计师在书籍设计时无需仅仅局限于封面、封底和书脊上,切口可以与其他诸要素一道,成为主体内容设计与展示的“舞台”,各个要素在“舞台”上应犹如会舞的“精灵”一般,展现着主体内容与视觉形式的灵动与协调,变化与统一的美感。我更愿意用“切中肯棨”这个成语来表达我对书籍中切口的理解,切中肯棨出之于《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中,意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著名书籍设计师韩济平先生说,“我常陶醉于书籍中斩切的美感”。这种“斩切的美感”所指的就是书籍的切口。
中国古代将书视为三维空间的可视物,日本著名设计师杉浦康平先生也提到过要把书视为与建筑物一样的三维立体,这样的话,作为设计者我们必须像对待建筑一样全面考虑这个三维立体的每个面。在阅读欣赏一本书时,切口更是我们所接触最多的一个面。我们陶醉于翻阅纸张时所散发出来的书香,我们更陶醉于触摸被斩切整齐的切口时那种舒心。当我们拿起书籍,用手触摸,眼睛扫描,心灵感受,上下左右,前后翻转,书与人之间产生具有动感的交流,而切口无疑是这种交流中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书籍设计不能只顾及书的表皮,切口也是书籍设计重要的发力点,这也是当今书籍设汁整体性的基本要求。
从书籍出现之始直到今天,书籍在形态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简册装、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到现在的胶装、索线装、骑马订装等,切口的变化也随着装订形态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必须重新审视切口在书籍设计中的作用,从整体的视角和内容与形式统一性的要求将切口作为书籍信息传达载体的一部分,充分利用切口来展示内容。在切口的设计上我们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 书籍切口造型、工艺、材质求变
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书籍裁切、装订、折叠形态的改变,都伴随着书籍整体形态的变化。书籍切口的形态依附于书籍的整体形态,是构成书籍整体造型的一部分。例如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中,线装的切口是方形的,卷轴装的切口是圆形的,现代书籍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切口和其他形态要素一样已不拘泥于之前约定俗成的形状,切口可正,可斜;可直,可弯;可齐整,也可粗糙。例如韩济平先生设计的《新诠详注文化偏至论》,将书籍切口设计成一定的角度,而不是垂直的。他说这是与书中所用的宋体字笔画结构求得高度的统一。
另外,纸张材质的选择也是书籍整体设计中能够决定成败的另一个重要的因数。纸张来至于自然界的植物,其微观形态也源自自然形态,从纸张本身而言就能带给读者亲近的自然之美。加上书页在翻动时带给人们触觉上的感受,故而切口是反映纸张材质触感的直接窗口,在设计时要选择能够与内容信息传达相符的纸张,能使切口产生意想不到的表现力,感官体验。如光滑与毛涩、平整与曲散、松软与紧挺等,不同的质感可体现不同的韵味。如朱赢椿先生设计的《不裁》,其“切口不切”是一个十分具有创意性的设计,反其道而行之,让读者去裁切,同时纸张特殊的质感设计使读者在裁开本书后会发现切口成为毛边效果,这种设计处理很好地考虑到书籍设计与读者的交互性,巧妙的实现了与读者的互动,更是与书的内容主题取得了高度契合,所以本书在国际上获得2007年度“世界最美的书”也是在情理之中。
2 切口在书籍信息传达设计中的作用和地位有较大变化
切口作为书籍六面体形态的其中三个面,同时也是文字、图形和色彩的载体。所以在切口上大有文章可做。且切口因为其空间位置和结构的特殊性,将其作为书籍信息设计的空间有时候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切合书籍内容的文字、图形、色彩,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被表现在书籍的切口上,可以提升书籍的审美价值。传统意义上,设计师习惯于把文字、图形和色彩在封面上变换组合,而忽略了文字、图形、色彩在切口上的作用。文字、图形、色彩在切口上应用得当也可令书籍的整体设计增辉。当今的一些国内外书籍设计大师似乎留意到了这一点。例如,吕敬人先生设计的《梅兰芳全传》巧妙的利用了书的切口,读者在左右翻阅的过程中切口分别呈现出梅兰芳“戏剧”和“生活”的两个不同人物形象,在一个面上神奇的演绎两个不同的视觉效果,使得本书切口的设计成为整体设计中最闪光之处。
荷兰著名的书籍设计师伊玛·布(Irma Boom),被誉为书籍设计的一位拓荒者。她认为试验很重要,在对书籍媒体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她采用新的结构形式并通过新型的画面和文字处理,赋予书籍这种媒体形式以新的解读方式。伊玛·布深入研究形式的潜在可能性,并不允许自己因为技术难题而退缩。她更是在书籍切口的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探索,创造性的在书籍设计中将切口的作用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甚至反客为主,将切口作为书籍的“第一封面”进行设计创作。
另外书籍切口有时候也能成为功能结构的良好载体。例如,在设计时可以赋予切口一定的导读功能,使读者在阅读时更加方便快捷的查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部分,同时也体现了书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 切口与书籍其他结构要素的设计更注重整体性与统一性
书籍设计看似简单却很复杂,把书籍设计视为一项工程决不为过。从封面到切口、书脊,再到环衬,书腰,或护封等等,这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所以只把书籍的封面作为一个独立体来进行设计,是很难设计出好的作品的。切口作为书籍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应该与封面,书脊等独立
开,更不能被忽视了。所以,一旦发现书籍封面和切口的关系,就可以根据书的内容将封面和切口联系起来,设计出更使读者爱不释手的作品。我们可以把切口面视之为封面空间的延续,封面上的文字延续到切口上,使得书籍的六个面相互之间产生了联系,可视为一个整体,这样既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又丰富了整体的视觉效果。例如美国设计师 Paular Scher设计的《Make It Bigger》,创造性地将图形、色彩和文字元素从封面和封底一直延续到切口上,使得书籍的各个结构要素在视觉上非常统一,很好地贯彻了书籍设计的整体性。
总之,对于今天越来越注重内容与形式统一的书籍设计来说,切口无疑是我们设计者无法忽视的要素,甚至应该成为我们设计的发力点,充分利用切口在书籍整体形态中所处的空间关系,同时兼顾书籍设计的整体性,注重书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切口设计上求变,求新,使切口的设计真正的能做到“切中肯棨”,方可达到书籍设计的统一美感。
参考文献:
[1] 吕敬人.书籍设计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