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口语教学中,学生们对教材课文依赖程度较大、模仿较多、使用频率高,但在教材课文编写中存在着突出的语境问题。以语境理论为指导,对《汉语会话301句》《汉语口语速成》《初级汉语口语》《发展汉语》4部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课文中存在的语境问题,从连贯性层面、实用性层面、普适性层面和文化规约性层面进行了考察分析。为今后相关教材的编写、修订以及使用提供参考借鉴,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
[关键词] 汉语初级口语;语境问题;课文编写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60057050引言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和研究起始于1950年,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11月,中山大学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收录26种教学媒介语的汉语文化教材信息14 000余条;截至2015年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教材已经多达3 000余种。可以说,在这60余年的发展进程中,汉语教材编写和汉语教材研究都取得了长足而显著的进步。然而,在取得成就的同時,汉语教材与学习者的需要及专家、教师的期望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现今的汉语口语教材编写趋势是“变传统的以词语为本体、从语义到语用,为以句子为本位、从语用到语义”[1],强调了语用层面的重要性。语境理论是语用研究的依托,对“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2],离开语境,言语交际往往无法达成。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恰恰在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即对语境的适应能力,语境理论对汉语口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前人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教材的语境建构与语境设置、话题选择、语境分析、语境理论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语境理论对汉语教学的作用等方面,未有人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在教材课文中存在的语境问题。
本文以对外汉语教学界颇负盛名的《汉语会话301句》《汉语口语速成》《初级汉语口语》《发展汉语》共4部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课文为文本,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以语境理论为指导,考察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与语言环境的匹配情况。努力发现汉语口语教材课文的语用问题,并分别从连贯性、实用性、普适性、文化规约性共4个层面加以探析。本文对4部经典教材中的典型语用问题做了总结梳理,以期对新教材的编写有所启示。
1 语境理论及其内涵
1.1语境的定义
1885年,威格纳[3](Wegener)提出的“情景理论”奠定“语境”的雏形;1923年,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在《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语境”这一概念;1944年,弗思[4](J R Firth)进一步将“语境”引入到语言学领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语境理论;1964年,韩礼德[5](M A K Halliday)在弗思“非语言语境”的基础上提出了“语域”概念; 1972年,海姆斯[6](Hymes)吸收前人成果,将语境归纳为8个部分;1977年,莱昂斯[7](Lyons)概括出了构成语境的6个方面;1993年,克拉姆契[8](Claire Kramsch)从语言习得理论角度将语境分为5个维度。
我国自南朝《文心雕龙》就曾提及言内语境的重要性,当代学者陈望道、何兆熊、张志公、胡壮麟、黄国文、索振羽等先后对“语境理论”的提出、引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对语境的分类,参考索振羽[2]的观点,将语境定义为:语言使用的言语环境的总和,由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民族社会文化背景构成。
第6期李水语境视域下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编写问题指瑕分析
教学研究2016
1.2语境的作用
语境“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一个完整的、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动态性和稳定性的系统”[9]。它影响着语言的选用、恰当的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语用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已经逐渐摒弃单一的“语言能力”的教学,强调对“交际能力”的培养,所谓“交际能力”亦是对语境的适应能力,语境对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语境制约着语言要素的选用。针对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和交际者,要选择恰当的语音、词汇、句式和结构,同时也要考虑到语篇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其次,语境影响着语言要素的确定和语言现象的解释,模糊的指代、多义词和歧义的句式往往要依赖语境才能确定其意义,进而理解所指。再次,语境对言语交际有推测和补足语义的功用。上下文语境有助于对词义语义的推测,而交际情境和民族社会文化背景能够补充语言内涵,解释会话含义,正确的理解词语句子。
2教材课文中存在的语境问题
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课文中存在的语境问题较多,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民族社会文化规约语境3个方面都存在。本文着眼于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实际,将所存在的问题归总为4个层面,进行具体考察分析。
2.1连贯性层面
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的编写目的,是使汉语初学者能较快的掌握基本的会话能力,与中国人进行基本的交际。为将生活必备的用语在较短的篇幅内展现,同时尽量避免使用艰涩难懂的句子增加汉语初学者的负担,编写者会有意的将几句选定的日常用语缀连成文。恰因如此,有的汉语初级口语教材就产生了课文对话上下文衔接生涩、不连贯,与中国人惯常表达不符的现象。
1)上下文衔接跳脱。
例1和子:听说上海的小吃也很有名。
王兰:你不是要去豫园游览吗?顺便尝尝那儿的小吃。
和子: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
王兰:对了,你还可以去参观一下儿工业展览馆。[10]
这段对话谈论的是与去各地旅游相关的话题,前文问答了去上海购置礼物等相关问题,和子又提到上海的小吃,王兰以反问的方式进行了应答并提出建议。而随后,和子马上说出“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这是一陈述句而非问句,显得很突兀,与上文语境不连贯;王兰回答“对了,你还可以去参观一下儿工业展览馆”这句话又明显不是对和子话语的回应,可看做建议旅行地点话题的接续。由此可见,“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这句话是编写者强行编写进课文中的,但较为生涩且与上下文衔接不恰当,没有兼顾到上下文的语境。 笔者认为,口语教材编写中有时出于既定句式或某一语言点教学的需要,需將特定语句插入课文,但要特别注意避免语境跳脱的情形,尤其是使用陈述句的情况。这方面可以参考《发展汉语》的编写方式,在问答式对话后编入叙述性文段作为课文辅助形式。这样可以更容易、更适合语境地呈现特定语句,有利于初级汉语学习者尽快掌握自然、得体、符合中国人表达习惯的表达方式。
2)上下文衔接生涩。
例2大卫:(放音乐)你觉得怎么样?
保罗:真棒,太让人感动了。
大卫:效果不错吧?
保罗:是。[11]
这段对话谈论的是与音乐相关的话题,开篇大卫新买了音乐CD,保罗表示他喜欢多种风格的音乐,然后两人共同欣赏。之后大卫询问保罗的感受,保罗回答“太让人感动了”。这句答话有生涩之感,在中国相关的交谈语境中一般应以“太好听了”“太震撼了”作答。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感动”表示“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音乐本身是否能带来“同情或向慕”是值得怀疑的。而下一句大卫又问“效果不错吧”,从上下文语境上看,上一句回答是针对音乐本身,那么“效果”应该是针对音乐CD播放音效的质量,语境突转,衔接不够连贯。在教材的编写修订中,如能充分考虑到上下文语境,在上下文衔接上精益求精,会使教材更具连贯性。
2.2实用性层面
1) 话语与人物分离。文化、语境是支撑语言生存发展的两大决定要素。前文提到,语境的范围,由英国语言学家弗斯(J R Firth)进一步扩大,既包括交际的情境、话语的文化背景,又包括交际双方的个人背景,具化到身份、职业、思想、修养、心情等。
这4套初级口语教材中的人物设定较为模糊,《汉语口语速成》每一情景语境中的对话几乎都是“AB模式”,在这种“独幕剧模式中,人物经常变化,没有主要角色,有不少教材干脆以A和B来代表正在对话的两个人物”[12],对话双方的人物设定是临时构建的,每次都需要学习者重新接受。而《汉语会话301句》《发展汉语》《初级口语教程》是以“古波帕兰卡模式”进行,以连续剧模式展开课文,但是这几部教材的对话较为平常,虽有固定的人物设定,却几乎与“AB模式”无异,无法体现人物个性以及人物本身所带有的社会属性,这样自然也就无法将文化语用和社会规约渗透其中。
“语用能力要求‘得体’,要求话语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因此,人物和话语分离的做法达不到培养语用能力的目的”[12]。在初级汉语口语教材中,几乎都是以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对话为课文,但在实际交际中还有不同职业和年龄的区分。如有特定的人物设定,则可以把语境与语言融合,增强语境代入感。
2)忽略时代流行语因素。“跟语言交际活动直接相关的‘交际文化’和跟语言交际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13]。历史文化会影响语言中语词意义的变化,进而影响语言的使用,教材对此重视不足。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化的产物,依存于社会并随之发展而发展,流行语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的一种词汇现象,“一定历史阶段中的社会环境赋予了这些语言项目特定的意义成分”[14]。可以说,流行语不仅是新潮时尚的产物,也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心态、文化走向的被动折射。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也要与时俱进,但并不是要把日新月异的“流行语”全部囊括到教材课文中,要避免将流传较为广泛的负面流行语不慎编入教材,否则留学生学习后在与中国人交流时,会引起不必要的“言外之意”。
例3刘京:问候你全家人!
李红:问安妮小姐好![10]
本来“问候你全家人”除了语气较为生硬与日常中国人问候语不大一致之外,并没有文化语境上的问题。但在2006年热播的电视剧《武林外传》中,主角之一的莫小贝曾经被说“早熟”,因此脱口而出“你才早熟,你全家都早熟”,这也成为了她的口头禅。这一流行语随着使用频度的不断增加和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形式和语义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格式”,发展成“你才(是)××,你全家都(是)××”的格式,例如“你才是农民,你全家都是农民”“你才胖,你全家都胖”等。因此,“问候你全家人”如果应用到当今的口头表达中,可能会闹出笑话,甚至引起听话人的反感。
当然,因4本经典教材编写出版的时间都在21世纪初,完全无法预见流行语,出现这样的课文是可以理解的。但抛开流行语因素,“问候你全家人”这一句,本就带有生硬的意味,与中国的现实语用不相符合,类似课文需要切实注意。
3)忽略词语意义的变化转移。文化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作为承载文化内涵的词语,也会在意义上发生转移,而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课文编写对此重视不足。应在日后编写修订中及时体现,顺应变化。
例4直美:小姐,结账。[15]
“小姐”这一称呼自古有之,其词义也随时代的变化时褒时贬,产生了多次词义转移。宋朝时,“小姐”这一称谓多用于如宫女、婢妾、娼妓、女乐等社会地位卑微的女子;元朝时,“小姐”转而指称官宦士绅人家未嫁的女子;明朝时,“小姐”甚至可以代称妻子、夫人;清代学者赵翼曾考证《陔馀丛考·小姐》:“今南方搢绅家女多称小姐,在宋时则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耳。”;民国时期,受英语词“Miss”的影响,“小姐”既可延续指称名门闺秀也可指称思想开化、反封建的年轻知识女性;解放后,“小姐”一词因阶级情感和政治敏感而带有讽刺意味;改革开放后,“小姐”重新作为一个雅致礼貌的词语广为使用,称呼未婚女士;90年代后期至今,“小姐”一词再次发生词义转移,由广义的尊称变为专指在某些特殊场合从事色情服务的女性。
在《汉语口语速成》一书有“小姐”称谓,其他3本《发展汉语》《汉语会话301句》《初级汉语口语》也都多次使用。这4本教材均初版于20世纪初,使用“小姐”称谓无可厚非。而今再版多次,应当考虑到词义转移后所含有的语用上的贬义。日常生活中,留学生称呼女服务员为“小姐”就不合时宜了。网站调查显示,当下中国人对女服务员的称谓已经很少有人使用“小姐”一词了,可直接称呼“服务员”或“美女”。 2.3普适性层面
有调查研究表明,中国日本等亞洲国家属于“高语境国家”,“高语境中语义的承载更依赖其语境,语义主要从预设的非语言及语境中衍生出来”[16],因此汉语的语境因素是极其复杂的,在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课文编写时,应当使用有普适性的表述方式,要避免过高的语境,尤其是仅为部分地区、部分人所共有的语境。
1)对话语境不具普适性。
例5学生:请问,八楼在哪儿?
刘京:在九楼旁边。[10]
该课文语段的话题是一名学生向另一名学生问路。从一贯的理解来看,八楼和九楼是上下的空间关系,九楼是八楼的上层。而课文中说“八楼在九楼旁边”,是相邻的空间关系,这对绝大多数地区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但笔者经过问询得知,北京语言大学确实称8号楼、9号楼为八楼、九楼,都是学生宿舍。类似的,在中国人民大学也是以“品园4楼”“品园5楼”等直接标明楼号,可见《汉语会话301句》教材的编者是以北京地区的言语习惯为素材。在北京地区,“八楼”“九楼”既可以表示上下的空间关系,也可以表示相邻的空间关系,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方知所指,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材学习者。
2)忽略跨文化交际中学习者的价值观。对外汉语教材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方式,既要编者考虑到将中国的文化语境融于语言教学,也要考虑学习者的文化价值观和感受,即使不能面面俱到,也应当具有普适性。
比如,在《汉语会话301句》第7课中,两人的对话先是围绕家里有哪些成员,然后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具体工作是什么,甚至问到了是否结婚、是否有子女的问题。按照文章的情景设定,对话是在双方初识不久之后开展的,相识不久却谈及隐私话题显然不相适宜。留学生尤其是欧美国家留学生非常重视自己的隐私权,这种直白的问询甚至含有审问的意味,即使在中国也很少被使用。
前人也曾注意到了这种以“职业、婚恋”为话题,类似“查户口”方式的对话,在实用性层面上使用频率很低,忽视了这种表述在跨文化交际中甚至可能会引起“文化休克”现象。作者在编写和修订汉语初级口语教材时,应该“充分考虑中外文化差异,学习者的感受”[17]。
2.4文化规约性层面
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形式和载体,学习语言,更是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民族文化。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虽然当今人们已经摒弃了许多繁文缛节,但仍留存约定俗成的文化语言规约。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的编写应当遵循中国人的交际习惯和汉语的思维方式,不能为了便于初学者的理解而将适合于欧美文化背景的简单直白的表达编写进课文中,以至于形成了文化语境上的口语“中介语”。
1)表达过于直白有欠礼貌。
例6玛丽:二十八号晚上我没事,你呢?
和子:不行,有朋友来看我。[10]
这篇课文的交谈背景是和子和玛丽都想去品尝一下烤鸭,玛丽说自己28号有空,邀请和子一起去。和子的回答是“不行,有朋友来看我”。无论是从语法上还是情景语境上讲,这句回答并没有错,可以直截了当的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原因。但从中国的文化背景来讲,中国人不会直接的否决对话方的提议,直言“不行”“不去”“不”。相比较而言,戴桂芙等《初级汉语口语》第5课相关内容的编写就符合中国人的言语交际习惯。
例7安妮:田老师,现在您有空儿吗?
田老师:对不起,我现在没空儿,你有事吗?[1]
2)特定社交用语的使用与社会文化规约语境不符。在汉语初级口语教材中也存在着所编写的应答句与中国人惯常的社会规约不符的现象。因此,课文更应该强调与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交际规约相一致的、与文化语境相适切的表达方式。
例8经理:吃啊,别客气。
西川:不客气。
……
刘母:你们别客气,像在家一样。
西川:我们不客气。[10]
这篇课文的交谈背景是中国人迎接日本客人西川,席间中方经理和刘京的母亲都热情的请西川“别客气”。“别客气”是热情好客的中国人在餐宴上经常使用的劝客人多吃些的客套话,以让对方感到不拘束、很自然,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感觉。对此中国人得体的应答一般都是“好的,谢谢”,表示领了主人的一番盛情,自己不会拘束了。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释义,“客气”的动词意义表示“说谦让话”“表示礼让”,“不客气”相当于“不用谢”,是对“谢谢”的回答,一般是在对方对自己表示谢意的时候,为表示谦虚而劝对方不必感谢的话语,这明显与课文中应当表达谢意的文化语境不符。“客气”的形容词意义为“有礼貌”“谦让”,“不客气”相当于“不礼貌”,甚至含有威胁使用暴力手段的意味,显然也不适用于该情景语境。
3结束语
本文对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课文中存在的上下文不连贯现象、缺乏现实应用性的现象、缺少普适性的现象以及有悖中国民族文化语境的现象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和分析,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笔者初衷是希望所做的讨论能够为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与修订提供参考,使之更加注重汉语教学的语用层面,更加注重口语表达的得体性和实用性,真正能够使汉语初级口语教材将话语功能和语境紧密结合,语言得体、表述自然、更加适用。
前人学者对语境本体和语境理论的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宏观上探讨了语境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但少有从微观角度具体分析教材中的语境问题。本文从问题着手,以连贯性问题、实用性问题、普适性问题和文化规约性问题4个角度分类,尝试更全面地归纳教材中存在的且较为突出的语用问题。除以上问题外,关于文化语境的课文在编排顺序上的问题也值得探讨,如何将话语和人物密切结合尚需要一个学习者使用和适应的过程。教材中的语境问题,尤其是社会文化语境问题,像跨文化语用上架起一道桥梁,使语境能与语言结构、语言教学紧密融合,最终实现对外汉语教材的优胜劣汰。
参考文献 [1] 戴桂芙,等.初级汉语口语(上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2;30.
[2]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7;18.
[3] 张涛.伦敦学派与语境理论的发展[J].湘南学院学报,2010(1):2428.
[4] Firth, J. R. Papers in Linguistics.19341951 [C].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5] Halliday M A K. The users and uses of language [C].// M A K Halliday, A McIntosh, P Stevens.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London: Longman, 1964.
[6] Hymes D.O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C].//pride J B, Holmes J. Socialinguistics.Harmondsworth:Penguin,1972.
[7] Lyons.J,Semantics.Vols 1
[关键词] 汉语初级口语;语境问题;课文编写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60057050引言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和研究起始于1950年,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11月,中山大学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收录26种教学媒介语的汉语文化教材信息14 000余条;截至2015年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教材已经多达3 000余种。可以说,在这60余年的发展进程中,汉语教材编写和汉语教材研究都取得了长足而显著的进步。然而,在取得成就的同時,汉语教材与学习者的需要及专家、教师的期望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现今的汉语口语教材编写趋势是“变传统的以词语为本体、从语义到语用,为以句子为本位、从语用到语义”[1],强调了语用层面的重要性。语境理论是语用研究的依托,对“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2],离开语境,言语交际往往无法达成。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恰恰在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即对语境的适应能力,语境理论对汉语口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前人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教材的语境建构与语境设置、话题选择、语境分析、语境理论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语境理论对汉语教学的作用等方面,未有人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在教材课文中存在的语境问题。
本文以对外汉语教学界颇负盛名的《汉语会话301句》《汉语口语速成》《初级汉语口语》《发展汉语》共4部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课文为文本,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以语境理论为指导,考察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与语言环境的匹配情况。努力发现汉语口语教材课文的语用问题,并分别从连贯性、实用性、普适性、文化规约性共4个层面加以探析。本文对4部经典教材中的典型语用问题做了总结梳理,以期对新教材的编写有所启示。
1 语境理论及其内涵
1.1语境的定义
1885年,威格纳[3](Wegener)提出的“情景理论”奠定“语境”的雏形;1923年,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在《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语境”这一概念;1944年,弗思[4](J R Firth)进一步将“语境”引入到语言学领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语境理论;1964年,韩礼德[5](M A K Halliday)在弗思“非语言语境”的基础上提出了“语域”概念; 1972年,海姆斯[6](Hymes)吸收前人成果,将语境归纳为8个部分;1977年,莱昂斯[7](Lyons)概括出了构成语境的6个方面;1993年,克拉姆契[8](Claire Kramsch)从语言习得理论角度将语境分为5个维度。
我国自南朝《文心雕龙》就曾提及言内语境的重要性,当代学者陈望道、何兆熊、张志公、胡壮麟、黄国文、索振羽等先后对“语境理论”的提出、引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对语境的分类,参考索振羽[2]的观点,将语境定义为:语言使用的言语环境的总和,由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民族社会文化背景构成。
第6期李水语境视域下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编写问题指瑕分析
教学研究2016
1.2语境的作用
语境“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一个完整的、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动态性和稳定性的系统”[9]。它影响着语言的选用、恰当的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语用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已经逐渐摒弃单一的“语言能力”的教学,强调对“交际能力”的培养,所谓“交际能力”亦是对语境的适应能力,语境对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语境制约着语言要素的选用。针对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和交际者,要选择恰当的语音、词汇、句式和结构,同时也要考虑到语篇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其次,语境影响着语言要素的确定和语言现象的解释,模糊的指代、多义词和歧义的句式往往要依赖语境才能确定其意义,进而理解所指。再次,语境对言语交际有推测和补足语义的功用。上下文语境有助于对词义语义的推测,而交际情境和民族社会文化背景能够补充语言内涵,解释会话含义,正确的理解词语句子。
2教材课文中存在的语境问题
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课文中存在的语境问题较多,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民族社会文化规约语境3个方面都存在。本文着眼于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实际,将所存在的问题归总为4个层面,进行具体考察分析。
2.1连贯性层面
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的编写目的,是使汉语初学者能较快的掌握基本的会话能力,与中国人进行基本的交际。为将生活必备的用语在较短的篇幅内展现,同时尽量避免使用艰涩难懂的句子增加汉语初学者的负担,编写者会有意的将几句选定的日常用语缀连成文。恰因如此,有的汉语初级口语教材就产生了课文对话上下文衔接生涩、不连贯,与中国人惯常表达不符的现象。
1)上下文衔接跳脱。
例1和子:听说上海的小吃也很有名。
王兰:你不是要去豫园游览吗?顺便尝尝那儿的小吃。
和子: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
王兰:对了,你还可以去参观一下儿工业展览馆。[10]
这段对话谈论的是与去各地旅游相关的话题,前文问答了去上海购置礼物等相关问题,和子又提到上海的小吃,王兰以反问的方式进行了应答并提出建议。而随后,和子马上说出“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这是一陈述句而非问句,显得很突兀,与上文语境不连贯;王兰回答“对了,你还可以去参观一下儿工业展览馆”这句话又明显不是对和子话语的回应,可看做建议旅行地点话题的接续。由此可见,“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这句话是编写者强行编写进课文中的,但较为生涩且与上下文衔接不恰当,没有兼顾到上下文的语境。 笔者认为,口语教材编写中有时出于既定句式或某一语言点教学的需要,需將特定语句插入课文,但要特别注意避免语境跳脱的情形,尤其是使用陈述句的情况。这方面可以参考《发展汉语》的编写方式,在问答式对话后编入叙述性文段作为课文辅助形式。这样可以更容易、更适合语境地呈现特定语句,有利于初级汉语学习者尽快掌握自然、得体、符合中国人表达习惯的表达方式。
2)上下文衔接生涩。
例2大卫:(放音乐)你觉得怎么样?
保罗:真棒,太让人感动了。
大卫:效果不错吧?
保罗:是。[11]
这段对话谈论的是与音乐相关的话题,开篇大卫新买了音乐CD,保罗表示他喜欢多种风格的音乐,然后两人共同欣赏。之后大卫询问保罗的感受,保罗回答“太让人感动了”。这句答话有生涩之感,在中国相关的交谈语境中一般应以“太好听了”“太震撼了”作答。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感动”表示“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音乐本身是否能带来“同情或向慕”是值得怀疑的。而下一句大卫又问“效果不错吧”,从上下文语境上看,上一句回答是针对音乐本身,那么“效果”应该是针对音乐CD播放音效的质量,语境突转,衔接不够连贯。在教材的编写修订中,如能充分考虑到上下文语境,在上下文衔接上精益求精,会使教材更具连贯性。
2.2实用性层面
1) 话语与人物分离。文化、语境是支撑语言生存发展的两大决定要素。前文提到,语境的范围,由英国语言学家弗斯(J R Firth)进一步扩大,既包括交际的情境、话语的文化背景,又包括交际双方的个人背景,具化到身份、职业、思想、修养、心情等。
这4套初级口语教材中的人物设定较为模糊,《汉语口语速成》每一情景语境中的对话几乎都是“AB模式”,在这种“独幕剧模式中,人物经常变化,没有主要角色,有不少教材干脆以A和B来代表正在对话的两个人物”[12],对话双方的人物设定是临时构建的,每次都需要学习者重新接受。而《汉语会话301句》《发展汉语》《初级口语教程》是以“古波帕兰卡模式”进行,以连续剧模式展开课文,但是这几部教材的对话较为平常,虽有固定的人物设定,却几乎与“AB模式”无异,无法体现人物个性以及人物本身所带有的社会属性,这样自然也就无法将文化语用和社会规约渗透其中。
“语用能力要求‘得体’,要求话语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因此,人物和话语分离的做法达不到培养语用能力的目的”[12]。在初级汉语口语教材中,几乎都是以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对话为课文,但在实际交际中还有不同职业和年龄的区分。如有特定的人物设定,则可以把语境与语言融合,增强语境代入感。
2)忽略时代流行语因素。“跟语言交际活动直接相关的‘交际文化’和跟语言交际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13]。历史文化会影响语言中语词意义的变化,进而影响语言的使用,教材对此重视不足。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化的产物,依存于社会并随之发展而发展,流行语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的一种词汇现象,“一定历史阶段中的社会环境赋予了这些语言项目特定的意义成分”[14]。可以说,流行语不仅是新潮时尚的产物,也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心态、文化走向的被动折射。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也要与时俱进,但并不是要把日新月异的“流行语”全部囊括到教材课文中,要避免将流传较为广泛的负面流行语不慎编入教材,否则留学生学习后在与中国人交流时,会引起不必要的“言外之意”。
例3刘京:问候你全家人!
李红:问安妮小姐好![10]
本来“问候你全家人”除了语气较为生硬与日常中国人问候语不大一致之外,并没有文化语境上的问题。但在2006年热播的电视剧《武林外传》中,主角之一的莫小贝曾经被说“早熟”,因此脱口而出“你才早熟,你全家都早熟”,这也成为了她的口头禅。这一流行语随着使用频度的不断增加和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形式和语义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格式”,发展成“你才(是)××,你全家都(是)××”的格式,例如“你才是农民,你全家都是农民”“你才胖,你全家都胖”等。因此,“问候你全家人”如果应用到当今的口头表达中,可能会闹出笑话,甚至引起听话人的反感。
当然,因4本经典教材编写出版的时间都在21世纪初,完全无法预见流行语,出现这样的课文是可以理解的。但抛开流行语因素,“问候你全家人”这一句,本就带有生硬的意味,与中国的现实语用不相符合,类似课文需要切实注意。
3)忽略词语意义的变化转移。文化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作为承载文化内涵的词语,也会在意义上发生转移,而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课文编写对此重视不足。应在日后编写修订中及时体现,顺应变化。
例4直美:小姐,结账。[15]
“小姐”这一称呼自古有之,其词义也随时代的变化时褒时贬,产生了多次词义转移。宋朝时,“小姐”这一称谓多用于如宫女、婢妾、娼妓、女乐等社会地位卑微的女子;元朝时,“小姐”转而指称官宦士绅人家未嫁的女子;明朝时,“小姐”甚至可以代称妻子、夫人;清代学者赵翼曾考证《陔馀丛考·小姐》:“今南方搢绅家女多称小姐,在宋时则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耳。”;民国时期,受英语词“Miss”的影响,“小姐”既可延续指称名门闺秀也可指称思想开化、反封建的年轻知识女性;解放后,“小姐”一词因阶级情感和政治敏感而带有讽刺意味;改革开放后,“小姐”重新作为一个雅致礼貌的词语广为使用,称呼未婚女士;90年代后期至今,“小姐”一词再次发生词义转移,由广义的尊称变为专指在某些特殊场合从事色情服务的女性。
在《汉语口语速成》一书有“小姐”称谓,其他3本《发展汉语》《汉语会话301句》《初级汉语口语》也都多次使用。这4本教材均初版于20世纪初,使用“小姐”称谓无可厚非。而今再版多次,应当考虑到词义转移后所含有的语用上的贬义。日常生活中,留学生称呼女服务员为“小姐”就不合时宜了。网站调查显示,当下中国人对女服务员的称谓已经很少有人使用“小姐”一词了,可直接称呼“服务员”或“美女”。 2.3普适性层面
有调查研究表明,中国日本等亞洲国家属于“高语境国家”,“高语境中语义的承载更依赖其语境,语义主要从预设的非语言及语境中衍生出来”[16],因此汉语的语境因素是极其复杂的,在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课文编写时,应当使用有普适性的表述方式,要避免过高的语境,尤其是仅为部分地区、部分人所共有的语境。
1)对话语境不具普适性。
例5学生:请问,八楼在哪儿?
刘京:在九楼旁边。[10]
该课文语段的话题是一名学生向另一名学生问路。从一贯的理解来看,八楼和九楼是上下的空间关系,九楼是八楼的上层。而课文中说“八楼在九楼旁边”,是相邻的空间关系,这对绝大多数地区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但笔者经过问询得知,北京语言大学确实称8号楼、9号楼为八楼、九楼,都是学生宿舍。类似的,在中国人民大学也是以“品园4楼”“品园5楼”等直接标明楼号,可见《汉语会话301句》教材的编者是以北京地区的言语习惯为素材。在北京地区,“八楼”“九楼”既可以表示上下的空间关系,也可以表示相邻的空间关系,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方知所指,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材学习者。
2)忽略跨文化交际中学习者的价值观。对外汉语教材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方式,既要编者考虑到将中国的文化语境融于语言教学,也要考虑学习者的文化价值观和感受,即使不能面面俱到,也应当具有普适性。
比如,在《汉语会话301句》第7课中,两人的对话先是围绕家里有哪些成员,然后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具体工作是什么,甚至问到了是否结婚、是否有子女的问题。按照文章的情景设定,对话是在双方初识不久之后开展的,相识不久却谈及隐私话题显然不相适宜。留学生尤其是欧美国家留学生非常重视自己的隐私权,这种直白的问询甚至含有审问的意味,即使在中国也很少被使用。
前人也曾注意到了这种以“职业、婚恋”为话题,类似“查户口”方式的对话,在实用性层面上使用频率很低,忽视了这种表述在跨文化交际中甚至可能会引起“文化休克”现象。作者在编写和修订汉语初级口语教材时,应该“充分考虑中外文化差异,学习者的感受”[17]。
2.4文化规约性层面
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形式和载体,学习语言,更是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民族文化。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虽然当今人们已经摒弃了许多繁文缛节,但仍留存约定俗成的文化语言规约。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的编写应当遵循中国人的交际习惯和汉语的思维方式,不能为了便于初学者的理解而将适合于欧美文化背景的简单直白的表达编写进课文中,以至于形成了文化语境上的口语“中介语”。
1)表达过于直白有欠礼貌。
例6玛丽:二十八号晚上我没事,你呢?
和子:不行,有朋友来看我。[10]
这篇课文的交谈背景是和子和玛丽都想去品尝一下烤鸭,玛丽说自己28号有空,邀请和子一起去。和子的回答是“不行,有朋友来看我”。无论是从语法上还是情景语境上讲,这句回答并没有错,可以直截了当的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原因。但从中国的文化背景来讲,中国人不会直接的否决对话方的提议,直言“不行”“不去”“不”。相比较而言,戴桂芙等《初级汉语口语》第5课相关内容的编写就符合中国人的言语交际习惯。
例7安妮:田老师,现在您有空儿吗?
田老师:对不起,我现在没空儿,你有事吗?[1]
2)特定社交用语的使用与社会文化规约语境不符。在汉语初级口语教材中也存在着所编写的应答句与中国人惯常的社会规约不符的现象。因此,课文更应该强调与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交际规约相一致的、与文化语境相适切的表达方式。
例8经理:吃啊,别客气。
西川:不客气。
……
刘母:你们别客气,像在家一样。
西川:我们不客气。[10]
这篇课文的交谈背景是中国人迎接日本客人西川,席间中方经理和刘京的母亲都热情的请西川“别客气”。“别客气”是热情好客的中国人在餐宴上经常使用的劝客人多吃些的客套话,以让对方感到不拘束、很自然,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感觉。对此中国人得体的应答一般都是“好的,谢谢”,表示领了主人的一番盛情,自己不会拘束了。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释义,“客气”的动词意义表示“说谦让话”“表示礼让”,“不客气”相当于“不用谢”,是对“谢谢”的回答,一般是在对方对自己表示谢意的时候,为表示谦虚而劝对方不必感谢的话语,这明显与课文中应当表达谢意的文化语境不符。“客气”的形容词意义为“有礼貌”“谦让”,“不客气”相当于“不礼貌”,甚至含有威胁使用暴力手段的意味,显然也不适用于该情景语境。
3结束语
本文对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课文中存在的上下文不连贯现象、缺乏现实应用性的现象、缺少普适性的现象以及有悖中国民族文化语境的现象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和分析,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笔者初衷是希望所做的讨论能够为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与修订提供参考,使之更加注重汉语教学的语用层面,更加注重口语表达的得体性和实用性,真正能够使汉语初级口语教材将话语功能和语境紧密结合,语言得体、表述自然、更加适用。
前人学者对语境本体和语境理论的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宏观上探讨了语境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但少有从微观角度具体分析教材中的语境问题。本文从问题着手,以连贯性问题、实用性问题、普适性问题和文化规约性问题4个角度分类,尝试更全面地归纳教材中存在的且较为突出的语用问题。除以上问题外,关于文化语境的课文在编排顺序上的问题也值得探讨,如何将话语和人物密切结合尚需要一个学习者使用和适应的过程。教材中的语境问题,尤其是社会文化语境问题,像跨文化语用上架起一道桥梁,使语境能与语言结构、语言教学紧密融合,最终实现对外汉语教材的优胜劣汰。
参考文献 [1] 戴桂芙,等.初级汉语口语(上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2;30.
[2]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7;18.
[3] 张涛.伦敦学派与语境理论的发展[J].湘南学院学报,2010(1):2428.
[4] Firth, J. R. Papers in Linguistics.19341951 [C].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5] Halliday M A K. The users and uses of language [C].// M A K Halliday, A McIntosh, P Stevens.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London: Longman, 1964.
[6] Hymes D.O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C].//pride J B, Holmes J. Socialinguistics.Harmondsworth:Penguin,1972.
[7] Lyons.J,Semantics.Vol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