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毛公鼎反映了我国古朴的生产文化、礼乐文化及文字艺术,历来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毛公鼎上的金文出发,从金文的布局和大篆这种字体的艺术美两个方面来探讨毛公鼎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毛公鼎;布局;文字美
毛公鼎作为我国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文字学家及书家的争相关注,但与它相关的各科研究仍有不少让人猜测和忖度的地方。除却文字学中对金文文字研究的某些不确论因素,我们可以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得知其大意:周宣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疾患,从历数先代的君臣相得开始,到剖析眼前局势的危急动荡,以寄希望于重臣毛厝,希望他忠心辅佐王室,从政时多采取有益之举,使之避免亡国之祸,并赐以物品加以勉励,毛厝感念宣王恩德,以鼎做器,记录此事。
周宣王颁布命令伊始称呼毛厝为父厝,王力《古汉语字典》引《诗·小雅·伐木》毛传曰:“天子谓同姓诸侯,诸侯谓同姓大夫为父。”可以判断毛厝与天子是宗亲,他是品阶极高的同姓诸侯王,因而周宣王对他委以重任,临危授命,他所铸之鼎史称毛公鼎,不难看出学者们用毛公二字对其表示敬意。至此可以断定,毛公鼎即是出自王室的鼎器,它的存在是昭显王室风范气派的。从此我们可以推知,毛厝铸鼎时一定处处考虑王室尊严,从鼎的外形、样式、大小,到所铸之人等等,无一不是是细细斟酌过的。单论鼎上所铸铭文,我们发现呈32列排列的499字分为均整的两部分(每部分16列),列于鼎器内部两侧的鼎壁上,对称分布,不乱分毫,并配合着鼎肚缓圆的弧度,每列字纵向呈微弧排列,好似要与鼎肚的弧度相辉映,从而造成圆转、巧盼之势,使整个鼎器流转的和谐之美。从毛公鼎铭文的这种布局方式看来,它是在整饬中透着秀美,在大气中不乏情致,在磅礴里亦有甚微。一方面显示着王室该有的严谨、威严、神圣的风格,一方面又间接告诉人们王室也是可亲、温和、柔性的。如此,才能恰到好处,无论是政治上,还是艺术上。
这种特质并非巧合。有周一代既继承了殷商的神本信仰,又因人本理性的崛起造成了“神”与“礼”的紧张,凡事讲“秩序”,上下有别,尊卑有序。我们知道,先秦时代的青铜器是以鼎为代表的礼器和以钟为代表的乐器为尊,所以又称金文为钟鼎文,这也证明了礼乐文化确是周代的一种风气。在以祭神文化和礼乐文化交杂的周王朝,凡重要场合必然少不了礼器乐器,因此在关乎国家社稷的严肃场合,铸鼎以记之,显示了周代人民的虔诚和敬畏。既有如此文化氛围,毛公鼎的铸造不论在鼎的款式风格,还是所铸金文的布局结构,抑或是金文本身的外貌姿态、线条笔画都离不开稳重二字,少不了庄重严肃之感,犹如它的质量一般力达千钧。
看罢整体,我们再来细究局部。可分为三大类:一类为结体松动、书写率逸、宕气酣畅的,当推《散氏盘》为代表;二类为刚健劲拔、笔势匀称、有意求工的,当推《虢季子白盘》为代表;三类为优美婉曲、灵动自然、气势磅礴的,当推《毛公鼎》为代表。这三类作品的出现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恰好体现了周代铸鼎技术的日趋成熟,金文铸刻也逐渐有了经验,而后有了修改、更正的余地,这使得它能让形体结构从之前的散乱无章转变成之后的端庄严谨,让线条从之前的刚健匀称、古拙粗笨转变成之后的流转自然、灵动多姿。铭刻文字也从单纯的记事的实用性走向了实用性与审美性并重。
金文属于大篆的一种,是我国继甲骨文之后的古文字之一,它继承了甲骨文象形的特点,仍有浓厚的图画感,具有灵动的形态美。初见毛公鼎铭文,仿佛一幅黑色背景的图画上,时有小人在走动,时有兵器立于前,或像丝线,或像眼睛,或像钩子,变化多端,应接不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篆虽历经数次变化最终成为简化通用字,但仍有不少字素保存着先前图画的遗貌,如“山”()、“人”()、“子”()、“目”()等等。这是象形文字的气质之美、灵魂之美。
毛公鼎上的金文不仅在布局上、气势上可圈可点,在细节方面也是不容小觑,毛公鼎金文“外廓是参差不齐的,不像小篆那样整齐划一。那种高高低低、七长八短的笔画,使字形变得多彩多姿。”相对之前的甲骨文来说,大篆减了些“张牙舞爪”,少了些不可辨识性;相较小篆来说,大篆自然是保存了更多的汉字的古朴意味。这种图画美与文字美的结合体现在毛公鼎金文上,可以说是精细入微,锱铢必现。
下面就具体文字形态,举例如下。
父《说文解字》:“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父”是“斧”的本字。父,甲骨文在“又”字上加一指事符号,代表手上持握的石斧或石凿之类的工具。造字的本义可能是手持石斧捕猎或者劳动。金文、,篆文承继甲骨文字形。远古时代利用工具进行体力劳动,对开创生活具有重大意义,受到特别的尊重,因此“父”是古人对从事劳动的男子的尊称。又因为造字时代是父系社会,男子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父”字借为父亲之意,这个意义代替先前的造字意义,因而又给“父”字加上一个形旁“斤”,另造一个新字“斧”来表示“父”的最初意义。父,象手()持杖()来执行责罚,显示了父亲作为一家之长的权威。字形高瘦,代表了家长的威信和不可挑衅的高度;杖短而直,是父亲的绝对权力的象征;手部弯曲,注意到了人类肌体的弧度和软度。右下手臂的柔和、弯曲正好与左上短杖的直硬、坚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匠人依据此字的意义,对其做了一丝不苟地处理,该方不圆,该直不曲,这在以铸刻为主的古代艺术上来说,细致成都程度让人心悦诚服。
毛《说文解字》:“,眉发之属及兽毛也,象形,凡毛之属皆从毛。”《尔雅·釋名》毛,貌也,冒也,在表所以別形貌,自覆冒也。金文字形,像是在土地的“土”上长出枝蔓茂盛的草,所以造字本义可能是地上长草。有的金文和篆文省去了土。后来通过比喻引申,变为《说文解字》中的意义。从原始意义可以想见,地上长得草都是柔软且尖儿细小,随风舞动,曼妙多姿的。而毛公鼎的“毛”字,笔画的始末两端都很锋利,代表着枝蔓的部分更是婉转扭曲着,恰如其分地描摹了这一生动画面,更是具有了动态美与画面感。
楚:《说文解字》:“从木。一名荆也。从林疋声。”其义为:落叶灌木,叶有长柄,掌状分裂,开蓝紫色小花,枝条可编筐篮等(亦称“荆”)。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行进的足。楚,甲骨文=(荆丛)+(足,脚),造字本义可能是穿行于荆棘丛生的林莽之中。有的甲骨文以“林”代替。金文将上中下结构的甲骨文调整成左中右结构。篆文承继甲骨文字形。楷书误将隶书的“足”写成“疋”。《诅楚文》中把“楚”写作,林小而足大,“足”字过长,字形虽为左中右结构,可未免显得“头重脚轻”。而在毛公鼎金文中,“楚”字中两个木字并非完全并排排列,而是略微有些一上一下,一大一小,一近一远,把代表脚的“疋”字完全夹在两木之中,且“林”树干劲直,树梢尖锐,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荆棘丛生”的感觉。好似这片扎人的灌木在渐渐铺展伸向远方,人在其中艰难得愈走愈远,慢慢离开观者的视线。这三个部件如此由近及远地排列,符合人们的视觉审美特点,让人遐想联翩。
以上虽简单地列举了几个例子,但还远远不能窥见其原貌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对比其他金文作品,细究文字美妙,毛公鼎不能不说是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汉字的象形美与图画美的双重审美标准,表现出了千年前匠人的玲珑心意,亦给观者不尽的额揣摩回味之感。(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676-676
[2]刘洪洋.从《毛公鼎》看金文的临摹与创作[J].青少年书法,2007,(22):19-22
关键词:毛公鼎;布局;文字美
毛公鼎作为我国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文字学家及书家的争相关注,但与它相关的各科研究仍有不少让人猜测和忖度的地方。除却文字学中对金文文字研究的某些不确论因素,我们可以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得知其大意:周宣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疾患,从历数先代的君臣相得开始,到剖析眼前局势的危急动荡,以寄希望于重臣毛厝,希望他忠心辅佐王室,从政时多采取有益之举,使之避免亡国之祸,并赐以物品加以勉励,毛厝感念宣王恩德,以鼎做器,记录此事。
周宣王颁布命令伊始称呼毛厝为父厝,王力《古汉语字典》引《诗·小雅·伐木》毛传曰:“天子谓同姓诸侯,诸侯谓同姓大夫为父。”可以判断毛厝与天子是宗亲,他是品阶极高的同姓诸侯王,因而周宣王对他委以重任,临危授命,他所铸之鼎史称毛公鼎,不难看出学者们用毛公二字对其表示敬意。至此可以断定,毛公鼎即是出自王室的鼎器,它的存在是昭显王室风范气派的。从此我们可以推知,毛厝铸鼎时一定处处考虑王室尊严,从鼎的外形、样式、大小,到所铸之人等等,无一不是是细细斟酌过的。单论鼎上所铸铭文,我们发现呈32列排列的499字分为均整的两部分(每部分16列),列于鼎器内部两侧的鼎壁上,对称分布,不乱分毫,并配合着鼎肚缓圆的弧度,每列字纵向呈微弧排列,好似要与鼎肚的弧度相辉映,从而造成圆转、巧盼之势,使整个鼎器流转的和谐之美。从毛公鼎铭文的这种布局方式看来,它是在整饬中透着秀美,在大气中不乏情致,在磅礴里亦有甚微。一方面显示着王室该有的严谨、威严、神圣的风格,一方面又间接告诉人们王室也是可亲、温和、柔性的。如此,才能恰到好处,无论是政治上,还是艺术上。
这种特质并非巧合。有周一代既继承了殷商的神本信仰,又因人本理性的崛起造成了“神”与“礼”的紧张,凡事讲“秩序”,上下有别,尊卑有序。我们知道,先秦时代的青铜器是以鼎为代表的礼器和以钟为代表的乐器为尊,所以又称金文为钟鼎文,这也证明了礼乐文化确是周代的一种风气。在以祭神文化和礼乐文化交杂的周王朝,凡重要场合必然少不了礼器乐器,因此在关乎国家社稷的严肃场合,铸鼎以记之,显示了周代人民的虔诚和敬畏。既有如此文化氛围,毛公鼎的铸造不论在鼎的款式风格,还是所铸金文的布局结构,抑或是金文本身的外貌姿态、线条笔画都离不开稳重二字,少不了庄重严肃之感,犹如它的质量一般力达千钧。
看罢整体,我们再来细究局部。可分为三大类:一类为结体松动、书写率逸、宕气酣畅的,当推《散氏盘》为代表;二类为刚健劲拔、笔势匀称、有意求工的,当推《虢季子白盘》为代表;三类为优美婉曲、灵动自然、气势磅礴的,当推《毛公鼎》为代表。这三类作品的出现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恰好体现了周代铸鼎技术的日趋成熟,金文铸刻也逐渐有了经验,而后有了修改、更正的余地,这使得它能让形体结构从之前的散乱无章转变成之后的端庄严谨,让线条从之前的刚健匀称、古拙粗笨转变成之后的流转自然、灵动多姿。铭刻文字也从单纯的记事的实用性走向了实用性与审美性并重。
金文属于大篆的一种,是我国继甲骨文之后的古文字之一,它继承了甲骨文象形的特点,仍有浓厚的图画感,具有灵动的形态美。初见毛公鼎铭文,仿佛一幅黑色背景的图画上,时有小人在走动,时有兵器立于前,或像丝线,或像眼睛,或像钩子,变化多端,应接不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篆虽历经数次变化最终成为简化通用字,但仍有不少字素保存着先前图画的遗貌,如“山”()、“人”()、“子”()、“目”()等等。这是象形文字的气质之美、灵魂之美。
毛公鼎上的金文不仅在布局上、气势上可圈可点,在细节方面也是不容小觑,毛公鼎金文“外廓是参差不齐的,不像小篆那样整齐划一。那种高高低低、七长八短的笔画,使字形变得多彩多姿。”相对之前的甲骨文来说,大篆减了些“张牙舞爪”,少了些不可辨识性;相较小篆来说,大篆自然是保存了更多的汉字的古朴意味。这种图画美与文字美的结合体现在毛公鼎金文上,可以说是精细入微,锱铢必现。
下面就具体文字形态,举例如下。
父《说文解字》:“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父”是“斧”的本字。父,甲骨文在“又”字上加一指事符号,代表手上持握的石斧或石凿之类的工具。造字的本义可能是手持石斧捕猎或者劳动。金文、,篆文承继甲骨文字形。远古时代利用工具进行体力劳动,对开创生活具有重大意义,受到特别的尊重,因此“父”是古人对从事劳动的男子的尊称。又因为造字时代是父系社会,男子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父”字借为父亲之意,这个意义代替先前的造字意义,因而又给“父”字加上一个形旁“斤”,另造一个新字“斧”来表示“父”的最初意义。父,象手()持杖()来执行责罚,显示了父亲作为一家之长的权威。字形高瘦,代表了家长的威信和不可挑衅的高度;杖短而直,是父亲的绝对权力的象征;手部弯曲,注意到了人类肌体的弧度和软度。右下手臂的柔和、弯曲正好与左上短杖的直硬、坚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匠人依据此字的意义,对其做了一丝不苟地处理,该方不圆,该直不曲,这在以铸刻为主的古代艺术上来说,细致成都程度让人心悦诚服。
毛《说文解字》:“,眉发之属及兽毛也,象形,凡毛之属皆从毛。”《尔雅·釋名》毛,貌也,冒也,在表所以別形貌,自覆冒也。金文字形,像是在土地的“土”上长出枝蔓茂盛的草,所以造字本义可能是地上长草。有的金文和篆文省去了土。后来通过比喻引申,变为《说文解字》中的意义。从原始意义可以想见,地上长得草都是柔软且尖儿细小,随风舞动,曼妙多姿的。而毛公鼎的“毛”字,笔画的始末两端都很锋利,代表着枝蔓的部分更是婉转扭曲着,恰如其分地描摹了这一生动画面,更是具有了动态美与画面感。
楚:《说文解字》:“从木。一名荆也。从林疋声。”其义为:落叶灌木,叶有长柄,掌状分裂,开蓝紫色小花,枝条可编筐篮等(亦称“荆”)。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行进的足。楚,甲骨文=(荆丛)+(足,脚),造字本义可能是穿行于荆棘丛生的林莽之中。有的甲骨文以“林”代替。金文将上中下结构的甲骨文调整成左中右结构。篆文承继甲骨文字形。楷书误将隶书的“足”写成“疋”。《诅楚文》中把“楚”写作,林小而足大,“足”字过长,字形虽为左中右结构,可未免显得“头重脚轻”。而在毛公鼎金文中,“楚”字中两个木字并非完全并排排列,而是略微有些一上一下,一大一小,一近一远,把代表脚的“疋”字完全夹在两木之中,且“林”树干劲直,树梢尖锐,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荆棘丛生”的感觉。好似这片扎人的灌木在渐渐铺展伸向远方,人在其中艰难得愈走愈远,慢慢离开观者的视线。这三个部件如此由近及远地排列,符合人们的视觉审美特点,让人遐想联翩。
以上虽简单地列举了几个例子,但还远远不能窥见其原貌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对比其他金文作品,细究文字美妙,毛公鼎不能不说是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汉字的象形美与图画美的双重审美标准,表现出了千年前匠人的玲珑心意,亦给观者不尽的额揣摩回味之感。(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676-676
[2]刘洪洋.从《毛公鼎》看金文的临摹与创作[J].青少年书法,2007,(2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