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体性是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它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它直接地表现为幼儿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游戏性体验,实际上是一种主体性体验。
关键字:表演游戏;主体性;表演道具;
【中图分类号】G613.7
我们从追随幼儿熟悉和喜欢的表演游戏入手,尝试、探索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表现在一下几点:
一、对表演游戏性质的认识与定位影响着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一定的文学作品内容,通过扮演角色、运用语言和肢体语言对事件或作品进行再现或创造性再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出:经常开展表演游戏,对幼儿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是一种很好的熏陶,其开朗、自信、合作的品质也由此得到更好的发展。但在我们研究的初期,却发现表演游戏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往往被忽视或被狭窄化,存在这样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干预过多,抑制了孩子表演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是教师过于注重表演的效果,对幼儿创造性表现重视程度不够。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理论学习,教师重点要关注幼儿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启发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表现故事内容,体现个体的创造性。
二、表演素材与道具的选择体现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首先:在选择、熟悉作品上,充分尊重了幼儿的兴趣。一个表演素材幼儿是否喜欢并乐于表演,应由幼儿做决定,每次组织幼儿欣赏故事时,我们都会观察孩子的反应,并由浅入深的提出相关问题。
其次:道具的选择与制作,完全按照幼儿的意愿。以往的表演游戏多数是教师备好头饰,幼儿戴上表演,幼儿缺乏自主权,于是我们便组织幼儿围绕“游戏中需要准备什么”展开积极讨论,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我们按照孩子的意愿搜集材料、师幼共同尝试制作道具,孩子的感官被调动起来,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表演的欲望更加强烈。
三、表演游戲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承载着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研究表明,幼儿园的表演游戏具有丰富的教学潜能,表演游戏一次次的发展过程,都孕育着幼儿在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表征手段的不同,所整合的课程也不同。如:表演《小蝌蚪找妈妈》中,通过和幼儿一起用画、涂、剪、粘及团、压、折、搓等技能进行道具的制作,这样更能激发起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在丰富的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
四、多元化指导策略的运用凸显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表演游戏的发展价值和教学潜能能否充分实现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我们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效果显著。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教师了解幼儿游戏兴趣与需要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并和幼儿发生互动的重要条件。如:在《小熊拔牙》中两名幼儿为争当小狗角色发生争执,互不相让,教师便有意识的自语道:“哎呀!小熊还没人扮演,可小狗只有一只呀,怎么办?”听到老师的话两人开始在一旁窃窃私语,最终以剪子、包袱、锤决定了谁来扮演小熊和小狗,游戏得以继续开展下去。由此可见,教师先观察再有针对性引发幼儿对问题的思考,使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切都源于教师有效的观察。
(二)角色介入法:
认真的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游戏活动的前提,而深入地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以角色的身份采取建议、评价等方式来影响、带动幼儿游戏,将教师的意图自然地转变为幼儿自己的意愿,使问题迎刃而解。如:在《谁松的土》游戏中,虽然是孩子自主选择角色进行游戏,但对角色的把握往往停留在机械模仿水平上,内容、形式也比较单一,时间一长,幼儿失去了兴趣。于是,老师以“小桃树”的角色加入到游戏中,用自编的语言与小动物对话,在“小桃树”影响下,小动物们也自然融入了自己的语言,不再局限于原作品,语言也丰富了,神态自然了。
(三)情节拓展法:
表演游戏的自身特点决定幼儿在游戏中不应该是简单地再现作品,而应通过头脑加工和讨论,进行创造想象。作为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幼儿将情节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创新,适当增减情节与角色,通过删改、替换词语等方法来丰富情节。如:故事《小熊请客》中动物与狐狸的对话都是重复的,动作单一。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你们家请过客吗?为什么请客?”,在教师启发下,孩子们将情节进行了拓展。
(四)多元评价法:
组织好游戏活动的评价是提高表演游戏水平的有效手段,它既是本次游戏活动的合理总结,又是下次游戏活动开展的向导。
一是幼儿自评。鼓励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情绪表达出来,自己讲讲游戏中发生的事情,谈谈游戏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等等。
二是幼儿互评。互评可以更好地提高幼儿评价他人的能力,学习同伴的许多优点,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是客体参与评价。在观摩时,请观摩教师及家长参与到评价活动中,这种评价的角度和范围更广泛,内容更丰富,能够促进幼儿的交流、交往意识,满足了不同幼儿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也使评价充分发挥了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优势,达到多方互补。
(五)自我调整法:
在表演游戏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问题,我们引导幼儿自己去尝试解决矛盾和问题,从中锻炼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方法的产生和实现都应以幼儿为主体,这几种方法在表演游戏中又非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应用时,需根据幼儿当时的状况,适时选择,合理运用,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游戏水平。
综上所述,任何的教育研究其落脚点在于促进幼儿的发展,而幼儿的发展又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着其内在规律性,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幼儿为本”的教育原则,以正确的主体观、教育方法观影响幼儿,相信每个幼儿的发展都将会给我们带来欣喜和感动,体现在表演游戏中,那它潜在的教育价值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焱、幼儿园表演游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学前教育研究》【G】(2003年03期)
2刘焱、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特点、指导原则与教学潜能《学前教育研究》【G】(2003年06期)
3刘焱、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M】(2000年5月)
关键字:表演游戏;主体性;表演道具;
【中图分类号】G613.7
我们从追随幼儿熟悉和喜欢的表演游戏入手,尝试、探索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表现在一下几点:
一、对表演游戏性质的认识与定位影响着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一定的文学作品内容,通过扮演角色、运用语言和肢体语言对事件或作品进行再现或创造性再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出:经常开展表演游戏,对幼儿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是一种很好的熏陶,其开朗、自信、合作的品质也由此得到更好的发展。但在我们研究的初期,却发现表演游戏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往往被忽视或被狭窄化,存在这样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干预过多,抑制了孩子表演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是教师过于注重表演的效果,对幼儿创造性表现重视程度不够。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理论学习,教师重点要关注幼儿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启发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表现故事内容,体现个体的创造性。
二、表演素材与道具的选择体现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首先:在选择、熟悉作品上,充分尊重了幼儿的兴趣。一个表演素材幼儿是否喜欢并乐于表演,应由幼儿做决定,每次组织幼儿欣赏故事时,我们都会观察孩子的反应,并由浅入深的提出相关问题。
其次:道具的选择与制作,完全按照幼儿的意愿。以往的表演游戏多数是教师备好头饰,幼儿戴上表演,幼儿缺乏自主权,于是我们便组织幼儿围绕“游戏中需要准备什么”展开积极讨论,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我们按照孩子的意愿搜集材料、师幼共同尝试制作道具,孩子的感官被调动起来,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表演的欲望更加强烈。
三、表演游戲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承载着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研究表明,幼儿园的表演游戏具有丰富的教学潜能,表演游戏一次次的发展过程,都孕育着幼儿在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表征手段的不同,所整合的课程也不同。如:表演《小蝌蚪找妈妈》中,通过和幼儿一起用画、涂、剪、粘及团、压、折、搓等技能进行道具的制作,这样更能激发起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在丰富的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
四、多元化指导策略的运用凸显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表演游戏的发展价值和教学潜能能否充分实现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我们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效果显著。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教师了解幼儿游戏兴趣与需要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并和幼儿发生互动的重要条件。如:在《小熊拔牙》中两名幼儿为争当小狗角色发生争执,互不相让,教师便有意识的自语道:“哎呀!小熊还没人扮演,可小狗只有一只呀,怎么办?”听到老师的话两人开始在一旁窃窃私语,最终以剪子、包袱、锤决定了谁来扮演小熊和小狗,游戏得以继续开展下去。由此可见,教师先观察再有针对性引发幼儿对问题的思考,使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切都源于教师有效的观察。
(二)角色介入法:
认真的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游戏活动的前提,而深入地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以角色的身份采取建议、评价等方式来影响、带动幼儿游戏,将教师的意图自然地转变为幼儿自己的意愿,使问题迎刃而解。如:在《谁松的土》游戏中,虽然是孩子自主选择角色进行游戏,但对角色的把握往往停留在机械模仿水平上,内容、形式也比较单一,时间一长,幼儿失去了兴趣。于是,老师以“小桃树”的角色加入到游戏中,用自编的语言与小动物对话,在“小桃树”影响下,小动物们也自然融入了自己的语言,不再局限于原作品,语言也丰富了,神态自然了。
(三)情节拓展法:
表演游戏的自身特点决定幼儿在游戏中不应该是简单地再现作品,而应通过头脑加工和讨论,进行创造想象。作为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幼儿将情节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创新,适当增减情节与角色,通过删改、替换词语等方法来丰富情节。如:故事《小熊请客》中动物与狐狸的对话都是重复的,动作单一。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你们家请过客吗?为什么请客?”,在教师启发下,孩子们将情节进行了拓展。
(四)多元评价法:
组织好游戏活动的评价是提高表演游戏水平的有效手段,它既是本次游戏活动的合理总结,又是下次游戏活动开展的向导。
一是幼儿自评。鼓励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情绪表达出来,自己讲讲游戏中发生的事情,谈谈游戏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等等。
二是幼儿互评。互评可以更好地提高幼儿评价他人的能力,学习同伴的许多优点,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是客体参与评价。在观摩时,请观摩教师及家长参与到评价活动中,这种评价的角度和范围更广泛,内容更丰富,能够促进幼儿的交流、交往意识,满足了不同幼儿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也使评价充分发挥了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优势,达到多方互补。
(五)自我调整法:
在表演游戏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问题,我们引导幼儿自己去尝试解决矛盾和问题,从中锻炼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方法的产生和实现都应以幼儿为主体,这几种方法在表演游戏中又非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应用时,需根据幼儿当时的状况,适时选择,合理运用,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游戏水平。
综上所述,任何的教育研究其落脚点在于促进幼儿的发展,而幼儿的发展又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着其内在规律性,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幼儿为本”的教育原则,以正确的主体观、教育方法观影响幼儿,相信每个幼儿的发展都将会给我们带来欣喜和感动,体现在表演游戏中,那它潜在的教育价值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焱、幼儿园表演游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学前教育研究》【G】(2003年03期)
2刘焱、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特点、指导原则与教学潜能《学前教育研究》【G】(2003年06期)
3刘焱、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M】(200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