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草需要春天,孩子需要妈妈
2006年3月22日上午,川西平原飘着绵绵细雨,本刊记者在四川绵阳市绵吴公路左侧一幢两层小楼里,终于见到了蒋启珍。小楼被一段坎坷的旧路和田埂隔开,孤零零地伫立在野外,除了蒋启珍,院落里有八个老人,一个小孩,他们是蒋启珍生活的全部。看到我们,他们笑着,仿佛有很多话要说,是关于蒋启珍的,那眼神里的感激让我们看到了一份最纯真的质朴。早晨天还没亮,蒋启珍就起床做饭,给孩子洗衣服,然后和同伴一起,背着自己缝制的口袋去大街上拾捡垃圾。然后买回米面、奶粉、廉价但实用的衣服以及菜市场里别人丢掉的菜叶。我们看到了她的手,粗粗大大,裂着口子。
每天都是这样。那天因为等待我们,她才没有出去。倒春寒流直窜而入,却奈何不了屋子里的温暖。简单的沙发,破旧的床,床上的被褥很干净,叠得整整齐齐。站在窗前,目光所及的地方,油菜开花,小麦拔节,青菜、萝卜、葱叶争相嬉闹。她将在这里建立一座专门收养孤儿和孤寡老人的机构,为了这个已快变成现实的梦想,她走过的路,折合起来,已是几个绵阳到成都的来回。
但是她不能回头,哪怕吃太多的苦,因为她实在无法拒绝那些渴求的眼神,那一声声需要帮助的哭泣。至今,儿女们还记得妈妈收养的第一个弟弟。那时候蒋启珍还只是一个普通的送煤工人,一次,她拉着沉重的煤车去绵阳市医院附近的一个用户家,在一条行人寥落的巷道,她看见一个身影在地上艰难地蠕动,间或发出十分痛苦的呻吟声。蒋启珍的心揪了揪,她赶紧走到近前,看到了一张半大孩子的脸,他的双眼紧闭,眼角的泪痕隐约可见,而嘴里一个劲地呼喊着:“妈妈!妈妈!”
蒋启珍放下沉重的煤车,蹲下身,用粗大的手拭去孩子眼角的泪水,抚摩着这个男孩因长期未洗如稻草一样的头发,她轻轻叹息着:“可怜的孩子呀!”这时,男孩醒过来,他挣扎着爬起来,一把抓住蒋启珍的手说:“妈妈,妈妈!你是我的妈妈吗?”蒋启珍不知该如何回答,孩子的眼睛缓缓睁开,他看到的是一张慈祥但陌生的脸,失望让他再一次闭上眼睛。蒋启珍试着想搂过孩子,却一不小心碰到了他的膝盖,孩子疼得一下坐了起来,涕泪交加……蒋启珍意识到了什么,她仔细看孩子已经被磨破的膝盖部位。这一看她倒吸了一口冷气,孩子整个膝盖已经肿胀发炎。
蒋启珍不再犹豫,俯下身,背起孩子。很快,她把孩子送到了绵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那天蒋启珍没有带钱,医生说没钱不能入院,可细一看,这不是常在电视里露面的蒋启珍阿姨吗?“他是我的亲戚,让他先住下治疗吧,今后的一切费用由我来负责!”蒋启珍说。医生睁大了眼睛,压低声音:“蒋阿姨,你又是在做什么善事吧?”说着,转身去给男孩办理了入院手续。
此时,蒋启珍才知道男孩叫倪帮高,是四川剑阁县东兴公社人。三天后,倪帮高的病情好转起来,蒋启珍提着一笼包子刚刚走进病房,小倪就艰难地爬起来,扑在蒋启珍怀里说:“蒋阿姨,请允许我叫你一声妈妈,好吗?如果没有你,我早都饿死病死了!”蒋启珍怜惜无比地抚着他的脸说:“我已经给你妈妈发了电报,过几天她会来接你的!”小倪听了这句话,更是感动得泪流满面。他流着泪讲述了自己的经历:父母离婚后,年仅15岁的他偷跑出来,连夜爬火车到了绵阳,他在一家火锅店做小工还没到一个月,就感到膝盖关节部位钻心疼痛。直到有一天,因站立不稳而突然倒地……听着倪帮高的述说,蒋启珍和病房里的所有医护人员都流下了泪水。
全国劳模拾捡垃圾,只为抚养孤苦的孩子
倪帮高出院后,又在蒋妈妈家里养了好长时间,尽管蒋启珍和孩子们悉心照料,但他还是不能正常行走,蒋启珍给他妈妈发去的电报也始终不见回音。她决定让自己的大儿子邓仁义护送他回家。邓仁义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滑竿,又请了两名同事,他们把小倪从医院送上火车,火车下了换汽车,汽车下了换滑竿,翻山越岭步行几十里,一路上细心照料,终于把小倪送回了家。
四天后,邓仁义才回到绵阳,他刚踏进父母家里,发现客厅里又多了两个小姑娘,她们正兴致勃勃地在地上翻画册。仁义一下子明白过来,他把妈妈拉到卧室里轻声说:“妈,你以前好事已做得够多了,现在老了啊,有孙子就够你折腾了,你还收养这些孩子干什么呢?好事是一辈子都做不完的呀!”蒋启珍跟儿子较起了劲:“孙子有你们呢,而这些孩子在这个世上无依无靠的,他们也需要亲人啊!”邓仁义的鼻子一酸,妈妈做了一辈子的好事,这个习惯是改不掉了。
“妈妈,我们走的时候,小倪让我转告你,他长大后也要做个像你一样的人!”说这句话时,邓仁义的声音哽咽了。蒋启珍听了后很开心,孩子般地笑了。
不知什么时候,那两个小姑娘已经围在蒋启珍的身边。她们是一对姐妹,大点的叫刘红梅,小的叫刘秋香,都是几天前蒋启珍从绵阳火车站附近捡回来的。这两个孩子刚来那天,一言不发,并且有明显的敌对情绪,经过蒋启珍几天的呵护,她们变得顽皮开朗起来,还跟着蒋启珍身后喊妈妈。
“妈妈,你一共有多少个孩子呢?”她们问。
孩子提的问题把蒋启珍难住了。从1985年起,蒋启珍就一直资助、收养孤儿,她已经记不得究竟有多少个孩子走进她家,又走出了她家。透过窗户,远处的田野上空,飞满了花花绿绿的风筝,红梅和秋香突然大声喊起来:“妈妈的孩子是不是跟天上的风筝一样多?”是啊,是啊。“蒋启珍把乖巧的小姐妹搂进怀里。
2001年过后,蒋启珍的家又成了一个孤儿院,三居室的房子里,总共收养着近10个孩子。她把自己的600多元退休金全部用在这些孩子身上,她的四个子女每人每月还要支持她200块钱。孩子们都是长身体的时候,需要加强营养,她不管多么苦累,每天给孩子们的牛奶、鸡蛋等营养品却从没有间断过,而她自己的早餐只是一杯开水。
孩子越长越大,蒋启珍的生活越来越紧张,眼看着刘红梅和刘秋香两姐妹快到初中毕业了,她们还要读高中、上大学,这都需要钱呀,蒋启珍绞尽脑汁想着如何给这些孩子们筹钱。她的这种心思,儿女们早都看在眼里:“妈妈,等他们能够自食其力就叫他们自己到外面闯荡吧!”听到类似的话,蒋启珍总要皱起眉头:“这些孩子大多是女孩,她们如果不多学点知识,在社会上生存会很艰难的!”
那天晚上,蒋启珍辗转反侧,一直想着如何挣到钱的办法,自己已经是这把年纪了,也没有其它能力,怎么能够挣来钱啊?一夜无眠,天亮的时候,蒋启珍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上街捡垃圾。
蒋启珍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任何人,早饭后,她来到绵阳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废品收购站。找到收购站的老板,老板在电视上看到过蒋启珍,他笑容满面地说:“蒋阿姨,你跑这里来干什么呀?”蒋启珍掏出一个笔记本,认真地问起旧书报、废塑料瓶、啤酒瓶、易拉罐等的收购价,并一一记在本子上。老板更惊讶了,说:“蒋阿姨,你是不是来做调查的啊?”
爱心速递,一座城市为你感动和骄傲
傍晚时分,蒋启珍来到一个大型社区,在一堆装满生活垃圾的垃圾桶里开始翻腾,当她的手刚要伸进去时,她犹豫了,阵阵难闻的酸臭味扑面而来,她直想吐。但那一刻,孩子们的脸忽然在她眼前晃动起来,一想到那些孤苦的孩子们,她咬了咬牙,还是把手伸了进去。
一个多小时后,蒋启珍背着足有50斤重的饮料瓶、废书报,艰难地往家里走……看着蒋妈妈背上的垃圾,邻居们都摇头叹息:“她这个样子何苦啊,这样大对不起自己了!”
晚上,当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看见自己的儿女和那些收养的孩子们都整齐地站在客厅里,家里的空气异常沉重。看到蒋启珍回来,儿女们拉着她的手急得直哭:“妈,你这是干什么啊?你知道外面的人都说些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以后千万别去了,千万,千万!”蒋启珍笑着说:“你们都听到什么了?这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我还可以锻炼身体呢,也不会给你们丢脸的啊!”
孩子们一下都跪在蒋启珍面前,“妈妈,你是为我们才去捡垃圾的!”“妈妈,我们还是到外面流浪去!”“妈妈,我们对不起你!”红梅和秋香扑到蒋启珍的面前:“妈妈,我们不去读书了,到外面去打工挣钱,坚决不能让你去捡垃圾。”
蒋启珍扶起这些孩子,含着泪说:“所有的劳动都是光荣的,没有卑贱和高低。妈妈累点没关系,只希望你们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人。”
从此,不管刮风还是下雨,蒋启珍始终坚持着这份在世人眼里或许是最卑贱的工作,但她的心里却充满着对孩子们未来的深深期待。
第一个月,蒋启珍挣了400块钱,她跑到农业银行存起来,心里念叨着,第二个月一定要突破500块钱。回去的时候经过一个娱乐城的门口,蒋启珍隐隐听见有人在喊她,回过头看到一个保安在向她招手。走过去,小伙子扛过来一个大大的包,“蒋阿姨,这些送给你!”打开一看,全是啤酒饮料瓶,他说:“您的事迹,我知道,我只能尽这份力,每天这个时候,我都会把这里的瓶子收集起来,到时你来拿走吧。”蒋启珍的目光模糊了。
越来越多的人参加进来,送来米、生活用品和捐助款,她以前资助长大的孩子,也从四面八方把爱心汇聚过来,送给仍旧在蒋妈妈家里生活的弟弟妹妹。
那年7月,红梅和秋香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但她们放弃了。为了让妈妈减轻负担,她们选择了绵阳市工业学校读中专。蒋启珍送姐妹俩来到学校,她把别人扔掉的饮料瓶子收集到一起,大家正用异样的目光盯视着她时,红梅和秋香却指着她的背影给老师和同学介绍说:“她就是我们的妈妈。妈妈是用捡垃圾换来的钱送我们读书的!”
不知道谁先鼓起了掌,很快,所有的掌声响成一片。红梅和秋香泪如雨下,她们真想扑过去,搂着自己亲爱的妈妈,什么也不说,只让妈妈感受到她们此时的感激之情。
2004年7月,红梅和秋香中专毕业,在西安军区下属的一个招待所上班,已经结婚生子。她们每周都要给蒋妈妈打电话,委托来四川的同事给妈妈带营养品,叮嘱她照顾好自己。
蒋启珍几乎常常能接到这样的电话,那是她分布在四面八方的孩子们的问候,他们有的当了高级工程师,有的做了企业的领导,还有一些,虽然只是普通的农民,但他们快乐幸福地生活着,因为他们得到了世界上最无私的爱,他们也学会了怎样去关爱别人。
2006年,蒋启珍在关注孤儿的同时,同时关注起孤寡老人。在绵阳市吴家镇镇政府的支持下,在绵吴公路左侧租了一幢两层小楼,把收养的孩子和老人安置在这里。同时,她奔波了好几个月,打算建立一个专门收养被遗弃的孩子和孤寡老人的机构。爱是可以延续的,对蒋启珍来说,她自己也一步步地走进了暮年,但她是那么希望自己的爱能传导给别人,当手与手相牵,心与心相挽的时候,那就是人生中最美最灿烂的风景线。
责编/梅子
2006年3月22日上午,川西平原飘着绵绵细雨,本刊记者在四川绵阳市绵吴公路左侧一幢两层小楼里,终于见到了蒋启珍。小楼被一段坎坷的旧路和田埂隔开,孤零零地伫立在野外,除了蒋启珍,院落里有八个老人,一个小孩,他们是蒋启珍生活的全部。看到我们,他们笑着,仿佛有很多话要说,是关于蒋启珍的,那眼神里的感激让我们看到了一份最纯真的质朴。早晨天还没亮,蒋启珍就起床做饭,给孩子洗衣服,然后和同伴一起,背着自己缝制的口袋去大街上拾捡垃圾。然后买回米面、奶粉、廉价但实用的衣服以及菜市场里别人丢掉的菜叶。我们看到了她的手,粗粗大大,裂着口子。
每天都是这样。那天因为等待我们,她才没有出去。倒春寒流直窜而入,却奈何不了屋子里的温暖。简单的沙发,破旧的床,床上的被褥很干净,叠得整整齐齐。站在窗前,目光所及的地方,油菜开花,小麦拔节,青菜、萝卜、葱叶争相嬉闹。她将在这里建立一座专门收养孤儿和孤寡老人的机构,为了这个已快变成现实的梦想,她走过的路,折合起来,已是几个绵阳到成都的来回。
但是她不能回头,哪怕吃太多的苦,因为她实在无法拒绝那些渴求的眼神,那一声声需要帮助的哭泣。至今,儿女们还记得妈妈收养的第一个弟弟。那时候蒋启珍还只是一个普通的送煤工人,一次,她拉着沉重的煤车去绵阳市医院附近的一个用户家,在一条行人寥落的巷道,她看见一个身影在地上艰难地蠕动,间或发出十分痛苦的呻吟声。蒋启珍的心揪了揪,她赶紧走到近前,看到了一张半大孩子的脸,他的双眼紧闭,眼角的泪痕隐约可见,而嘴里一个劲地呼喊着:“妈妈!妈妈!”
蒋启珍放下沉重的煤车,蹲下身,用粗大的手拭去孩子眼角的泪水,抚摩着这个男孩因长期未洗如稻草一样的头发,她轻轻叹息着:“可怜的孩子呀!”这时,男孩醒过来,他挣扎着爬起来,一把抓住蒋启珍的手说:“妈妈,妈妈!你是我的妈妈吗?”蒋启珍不知该如何回答,孩子的眼睛缓缓睁开,他看到的是一张慈祥但陌生的脸,失望让他再一次闭上眼睛。蒋启珍试着想搂过孩子,却一不小心碰到了他的膝盖,孩子疼得一下坐了起来,涕泪交加……蒋启珍意识到了什么,她仔细看孩子已经被磨破的膝盖部位。这一看她倒吸了一口冷气,孩子整个膝盖已经肿胀发炎。
蒋启珍不再犹豫,俯下身,背起孩子。很快,她把孩子送到了绵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那天蒋启珍没有带钱,医生说没钱不能入院,可细一看,这不是常在电视里露面的蒋启珍阿姨吗?“他是我的亲戚,让他先住下治疗吧,今后的一切费用由我来负责!”蒋启珍说。医生睁大了眼睛,压低声音:“蒋阿姨,你又是在做什么善事吧?”说着,转身去给男孩办理了入院手续。
此时,蒋启珍才知道男孩叫倪帮高,是四川剑阁县东兴公社人。三天后,倪帮高的病情好转起来,蒋启珍提着一笼包子刚刚走进病房,小倪就艰难地爬起来,扑在蒋启珍怀里说:“蒋阿姨,请允许我叫你一声妈妈,好吗?如果没有你,我早都饿死病死了!”蒋启珍怜惜无比地抚着他的脸说:“我已经给你妈妈发了电报,过几天她会来接你的!”小倪听了这句话,更是感动得泪流满面。他流着泪讲述了自己的经历:父母离婚后,年仅15岁的他偷跑出来,连夜爬火车到了绵阳,他在一家火锅店做小工还没到一个月,就感到膝盖关节部位钻心疼痛。直到有一天,因站立不稳而突然倒地……听着倪帮高的述说,蒋启珍和病房里的所有医护人员都流下了泪水。
全国劳模拾捡垃圾,只为抚养孤苦的孩子
倪帮高出院后,又在蒋妈妈家里养了好长时间,尽管蒋启珍和孩子们悉心照料,但他还是不能正常行走,蒋启珍给他妈妈发去的电报也始终不见回音。她决定让自己的大儿子邓仁义护送他回家。邓仁义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滑竿,又请了两名同事,他们把小倪从医院送上火车,火车下了换汽车,汽车下了换滑竿,翻山越岭步行几十里,一路上细心照料,终于把小倪送回了家。
四天后,邓仁义才回到绵阳,他刚踏进父母家里,发现客厅里又多了两个小姑娘,她们正兴致勃勃地在地上翻画册。仁义一下子明白过来,他把妈妈拉到卧室里轻声说:“妈,你以前好事已做得够多了,现在老了啊,有孙子就够你折腾了,你还收养这些孩子干什么呢?好事是一辈子都做不完的呀!”蒋启珍跟儿子较起了劲:“孙子有你们呢,而这些孩子在这个世上无依无靠的,他们也需要亲人啊!”邓仁义的鼻子一酸,妈妈做了一辈子的好事,这个习惯是改不掉了。
“妈妈,我们走的时候,小倪让我转告你,他长大后也要做个像你一样的人!”说这句话时,邓仁义的声音哽咽了。蒋启珍听了后很开心,孩子般地笑了。
不知什么时候,那两个小姑娘已经围在蒋启珍的身边。她们是一对姐妹,大点的叫刘红梅,小的叫刘秋香,都是几天前蒋启珍从绵阳火车站附近捡回来的。这两个孩子刚来那天,一言不发,并且有明显的敌对情绪,经过蒋启珍几天的呵护,她们变得顽皮开朗起来,还跟着蒋启珍身后喊妈妈。
“妈妈,你一共有多少个孩子呢?”她们问。
孩子提的问题把蒋启珍难住了。从1985年起,蒋启珍就一直资助、收养孤儿,她已经记不得究竟有多少个孩子走进她家,又走出了她家。透过窗户,远处的田野上空,飞满了花花绿绿的风筝,红梅和秋香突然大声喊起来:“妈妈的孩子是不是跟天上的风筝一样多?”是啊,是啊。“蒋启珍把乖巧的小姐妹搂进怀里。
2001年过后,蒋启珍的家又成了一个孤儿院,三居室的房子里,总共收养着近10个孩子。她把自己的600多元退休金全部用在这些孩子身上,她的四个子女每人每月还要支持她200块钱。孩子们都是长身体的时候,需要加强营养,她不管多么苦累,每天给孩子们的牛奶、鸡蛋等营养品却从没有间断过,而她自己的早餐只是一杯开水。
孩子越长越大,蒋启珍的生活越来越紧张,眼看着刘红梅和刘秋香两姐妹快到初中毕业了,她们还要读高中、上大学,这都需要钱呀,蒋启珍绞尽脑汁想着如何给这些孩子们筹钱。她的这种心思,儿女们早都看在眼里:“妈妈,等他们能够自食其力就叫他们自己到外面闯荡吧!”听到类似的话,蒋启珍总要皱起眉头:“这些孩子大多是女孩,她们如果不多学点知识,在社会上生存会很艰难的!”
那天晚上,蒋启珍辗转反侧,一直想着如何挣到钱的办法,自己已经是这把年纪了,也没有其它能力,怎么能够挣来钱啊?一夜无眠,天亮的时候,蒋启珍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上街捡垃圾。
蒋启珍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任何人,早饭后,她来到绵阳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废品收购站。找到收购站的老板,老板在电视上看到过蒋启珍,他笑容满面地说:“蒋阿姨,你跑这里来干什么呀?”蒋启珍掏出一个笔记本,认真地问起旧书报、废塑料瓶、啤酒瓶、易拉罐等的收购价,并一一记在本子上。老板更惊讶了,说:“蒋阿姨,你是不是来做调查的啊?”
爱心速递,一座城市为你感动和骄傲
傍晚时分,蒋启珍来到一个大型社区,在一堆装满生活垃圾的垃圾桶里开始翻腾,当她的手刚要伸进去时,她犹豫了,阵阵难闻的酸臭味扑面而来,她直想吐。但那一刻,孩子们的脸忽然在她眼前晃动起来,一想到那些孤苦的孩子们,她咬了咬牙,还是把手伸了进去。
一个多小时后,蒋启珍背着足有50斤重的饮料瓶、废书报,艰难地往家里走……看着蒋妈妈背上的垃圾,邻居们都摇头叹息:“她这个样子何苦啊,这样大对不起自己了!”
晚上,当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看见自己的儿女和那些收养的孩子们都整齐地站在客厅里,家里的空气异常沉重。看到蒋启珍回来,儿女们拉着她的手急得直哭:“妈,你这是干什么啊?你知道外面的人都说些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以后千万别去了,千万,千万!”蒋启珍笑着说:“你们都听到什么了?这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我还可以锻炼身体呢,也不会给你们丢脸的啊!”
孩子们一下都跪在蒋启珍面前,“妈妈,你是为我们才去捡垃圾的!”“妈妈,我们还是到外面流浪去!”“妈妈,我们对不起你!”红梅和秋香扑到蒋启珍的面前:“妈妈,我们不去读书了,到外面去打工挣钱,坚决不能让你去捡垃圾。”
蒋启珍扶起这些孩子,含着泪说:“所有的劳动都是光荣的,没有卑贱和高低。妈妈累点没关系,只希望你们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人。”
从此,不管刮风还是下雨,蒋启珍始终坚持着这份在世人眼里或许是最卑贱的工作,但她的心里却充满着对孩子们未来的深深期待。
第一个月,蒋启珍挣了400块钱,她跑到农业银行存起来,心里念叨着,第二个月一定要突破500块钱。回去的时候经过一个娱乐城的门口,蒋启珍隐隐听见有人在喊她,回过头看到一个保安在向她招手。走过去,小伙子扛过来一个大大的包,“蒋阿姨,这些送给你!”打开一看,全是啤酒饮料瓶,他说:“您的事迹,我知道,我只能尽这份力,每天这个时候,我都会把这里的瓶子收集起来,到时你来拿走吧。”蒋启珍的目光模糊了。
越来越多的人参加进来,送来米、生活用品和捐助款,她以前资助长大的孩子,也从四面八方把爱心汇聚过来,送给仍旧在蒋妈妈家里生活的弟弟妹妹。
那年7月,红梅和秋香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但她们放弃了。为了让妈妈减轻负担,她们选择了绵阳市工业学校读中专。蒋启珍送姐妹俩来到学校,她把别人扔掉的饮料瓶子收集到一起,大家正用异样的目光盯视着她时,红梅和秋香却指着她的背影给老师和同学介绍说:“她就是我们的妈妈。妈妈是用捡垃圾换来的钱送我们读书的!”
不知道谁先鼓起了掌,很快,所有的掌声响成一片。红梅和秋香泪如雨下,她们真想扑过去,搂着自己亲爱的妈妈,什么也不说,只让妈妈感受到她们此时的感激之情。
2004年7月,红梅和秋香中专毕业,在西安军区下属的一个招待所上班,已经结婚生子。她们每周都要给蒋妈妈打电话,委托来四川的同事给妈妈带营养品,叮嘱她照顾好自己。
蒋启珍几乎常常能接到这样的电话,那是她分布在四面八方的孩子们的问候,他们有的当了高级工程师,有的做了企业的领导,还有一些,虽然只是普通的农民,但他们快乐幸福地生活着,因为他们得到了世界上最无私的爱,他们也学会了怎样去关爱别人。
2006年,蒋启珍在关注孤儿的同时,同时关注起孤寡老人。在绵阳市吴家镇镇政府的支持下,在绵吴公路左侧租了一幢两层小楼,把收养的孩子和老人安置在这里。同时,她奔波了好几个月,打算建立一个专门收养被遗弃的孩子和孤寡老人的机构。爱是可以延续的,对蒋启珍来说,她自己也一步步地走进了暮年,但她是那么希望自己的爱能传导给别人,当手与手相牵,心与心相挽的时候,那就是人生中最美最灿烂的风景线。
责编/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