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要从四个层面论述了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旨在调动学生感知、感悟、品味及运用语言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更好的促进语文教学,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实现教育目的。
关键词:语感;培养;语言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一、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便难以养成丰富的语感。为此,必须注意两点:其一,进入课文语言环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指导“美读”课文,培养语感能力。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通过多种感官,使语言文字有机的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这样,学生才能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达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挖掘含义,体会作者遣辞造句的独特魅力,从而有所感悟。其二,联系实际,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景,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
二、朗读想象,感悟语言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的、它是有直觉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
1.诵读吟咏。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通过诵读吟咏直接感受到语言中的节奏,领略语言的优美、文章的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后,大多数能说出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片段,而且同一的较多,就是学生对语言感受的体现。如: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的。
2.注重想象。联想和想象是培养语感的翅膀。在学生感受语言材料过程中,特别是文学作品教学中,更要注重驱谴学生的想象力。想象的过程不但是引发学生生活体验和调动知识储备过程,而且是学生在感知作品内容的表象形式的过程。如:《登鹳鹊楼》第一第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我们如果简单地进行教学就比较枯燥了,不能对学生进行对语言的感知了。我们就应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将诗人描写的一幅壮观、雄伟的图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这样就能更好地悟出诗句所蕴涵的情理,更是让学生在心灵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因而,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驰聘想象,进入作品,领悟意境,进一步感受文学言语特点——形象性。
三、调动生活情景,品味语言
语感的全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领悟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体味,调动生活情景,形成语感会意能力。指导学生揣摩要注重以下几点:
1.调动生活情景。文章是作者生活和生命的审美体验的结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意蕴,感受作者的审美体验,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情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能创设出浓郁的生活情景,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自己的生活情景,并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观潮》一课 “潮来之时 ”一段,可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象潮来时的景象。然后,让学生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潮来时的壮观,读出潮水的气势。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参与感知活动,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情景的熏陶,转为积极地营造课堂情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语感训练。
2.引导理解语言情景。理解是朗读的必要基础和前提,理解有助于语感的形成。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拨,学生往往领悟很快,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如:有位教师在《瀑布》的教学第二节时,教师提出作者听到了瀑布的声音,心里多么想马上看到瀑布的心情时,让学生读诗句,又提出诗人为什么用 “望见” 而不用 “看见”的问题来理解诗的意境,启发学生的感情,然后引导学生从两个“!”中体验作者突然看到瀑布的美丽时的惊讶心理。使学生顺利理解诗人观察点的转移;而重点指导两个感叹号的朗读,则让学生通过理解体验对语调的轻重缓急的处理,在理解语言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注重实践,运用语言
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活动:听,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诸如,上课听讲、听别人讲话、听广播电视等。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语言信息,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等。这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说,就是在一定的场合中,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就是言语的口头运用。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积极的活动,组织语言极为快。因而,要求说话的语言准确、连贯、得体。因此,教师要在教學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话剧等。这样,在语言运用中增强语感能力。写,从《写作心理学》角度来说,写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写使学生在运用语言中,既能够仔细推敲词句,激发自身的语言积淀,又能促进语感的形成。
以上简要从四个层面论述了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旨在调动学生感知、感悟、品味及运用语言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更好的促进语文教学,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实现教育目的。
关键词:语感;培养;语言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一、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便难以养成丰富的语感。为此,必须注意两点:其一,进入课文语言环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指导“美读”课文,培养语感能力。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通过多种感官,使语言文字有机的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这样,学生才能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达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挖掘含义,体会作者遣辞造句的独特魅力,从而有所感悟。其二,联系实际,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景,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
二、朗读想象,感悟语言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的、它是有直觉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
1.诵读吟咏。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通过诵读吟咏直接感受到语言中的节奏,领略语言的优美、文章的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后,大多数能说出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片段,而且同一的较多,就是学生对语言感受的体现。如: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的。
2.注重想象。联想和想象是培养语感的翅膀。在学生感受语言材料过程中,特别是文学作品教学中,更要注重驱谴学生的想象力。想象的过程不但是引发学生生活体验和调动知识储备过程,而且是学生在感知作品内容的表象形式的过程。如:《登鹳鹊楼》第一第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我们如果简单地进行教学就比较枯燥了,不能对学生进行对语言的感知了。我们就应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将诗人描写的一幅壮观、雄伟的图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这样就能更好地悟出诗句所蕴涵的情理,更是让学生在心灵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因而,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驰聘想象,进入作品,领悟意境,进一步感受文学言语特点——形象性。
三、调动生活情景,品味语言
语感的全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领悟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体味,调动生活情景,形成语感会意能力。指导学生揣摩要注重以下几点:
1.调动生活情景。文章是作者生活和生命的审美体验的结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意蕴,感受作者的审美体验,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情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能创设出浓郁的生活情景,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自己的生活情景,并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观潮》一课 “潮来之时 ”一段,可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象潮来时的景象。然后,让学生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潮来时的壮观,读出潮水的气势。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参与感知活动,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情景的熏陶,转为积极地营造课堂情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语感训练。
2.引导理解语言情景。理解是朗读的必要基础和前提,理解有助于语感的形成。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拨,学生往往领悟很快,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如:有位教师在《瀑布》的教学第二节时,教师提出作者听到了瀑布的声音,心里多么想马上看到瀑布的心情时,让学生读诗句,又提出诗人为什么用 “望见” 而不用 “看见”的问题来理解诗的意境,启发学生的感情,然后引导学生从两个“!”中体验作者突然看到瀑布的美丽时的惊讶心理。使学生顺利理解诗人观察点的转移;而重点指导两个感叹号的朗读,则让学生通过理解体验对语调的轻重缓急的处理,在理解语言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注重实践,运用语言
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活动:听,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诸如,上课听讲、听别人讲话、听广播电视等。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语言信息,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等。这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说,就是在一定的场合中,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就是言语的口头运用。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积极的活动,组织语言极为快。因而,要求说话的语言准确、连贯、得体。因此,教师要在教學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话剧等。这样,在语言运用中增强语感能力。写,从《写作心理学》角度来说,写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写使学生在运用语言中,既能够仔细推敲词句,激发自身的语言积淀,又能促进语感的形成。
以上简要从四个层面论述了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旨在调动学生感知、感悟、品味及运用语言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更好的促进语文教学,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实现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