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以来,对于宋代女性的生活状态,有着非常严重的误解。今人多鼓吹盛唐是个自由奔放的时代,女性时尚奇特大胆,变化迅速。但是,宋代女性也一样创造出种种夸张活泼的时装与妆容,并且几十年一变,幻化不居,却是被很多人忽视的历史事实。观察宋代女子所戴头冠的缤纷样式,最有助于我们走出理解的误区。
无论是文学描写,还是古代仕女画,都给我们一种深刻的印象,以为传统女性总是把长长的乌发挽成各种惊人的发髻造型,什么惊鹘髻、坠马髻等,总之,永远是将一只花式奇异的高大发髻竖立在头顶。在很多时期,情况确实如此,不过,中国女性的头上风光绝不是几千年间只有这一种样式。在唐代,兴起了女性在头顶上戴花冠的风气,主要流行“芙蓉冠”,也就是形如莲花的冠子。一般的做法是用绢罗裁成花瓣,装缀在漆纱蒙面的圆形冠壳上,形成莲花的造型。不过,用金丝或银丝编成、美玉琢成的精品花冠在上层社会中也并不罕见。
到了宋代,演变成一切有身份的年轻女性都必须头上戴冠子,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家中闲居的状态,也要人人都在头上顶个造型奇特的轻冠。只有老年妇女才会改戴假髻,没有地位的女性则必须用一方长巾把发髻罩住。实际上,头冠在宋代迎来了最高峰的时期,也谱写了中国时尚史上极为耀眼的一章。
入宋以后,经典的“莲花冠”始终备受青睐,但也兴起了一种更为繁丽的花冠,在冠壳上装缀多层的花瓣,成品宛如一朵硕大的牡丹花或芍药花。然后进一步把花瓣改做成云朵形、山峰形,于是冠子也变为云朵层层或群峰聚立的外观,称为“攒云冠”“五岳冠”。此外,尚有多种新创冠样,忽大忽小,变幻不定,不断兴起新的样式取代曾经流行的样式。
大致在宋仁宗时,头冠的时尚发展到堪称壮观的程度。此时的冠子高达三尺,对于顶着这种冠子的贵妇来说,当时的车门、轿门相形之下都过于矮小,以致她们上车、上轿的时候,必须偏侧着头才能进得车轿厢。宋人延续唐时流行的习惯,一定会在冠子之后横插一把梳子,相应的,此时的梳子变为一尺长。更奇的是,用于固定冠子的插簪也逐渐加长,并且增加到四根,从四侧插入冠内,称为“角”。最终,四个角的末端达到与肩部同宽的程度,称为“等肩冠”。不久,四个角又改为弧形下垂的样式,簪头几乎与女性的肩头在同一水平,所以叫作“ (垂)肩冠”。
头上顶个近一米的高冠,从中斜伸出四条长簪,颤颤巍巍地挑在半空,脑后横着一把宽一尺的大梳子,这样的女人形象,除了在宋代,你在哪里能找到!就是在今天的T形台上你也看不到!考虑到历史上的中国女性偏于娇小,戴上高冠的女人,在从冠顶到脚底的整体高度中,脸庞大致处于距地面五分之三的位置,而且很可能还缠了小脚,头重脚轻,却举止从容,不失淑仪,是怎样的一身好功夫!
因为高冠的样子过于奇特,更因为当时不惜动用各种珍贵材料来制冠,于是宋仁宗被惊动了,下诏将这种冠式予以禁止。可惜时尚从来不服从官方的管理,宋仁宗去世之后,高冠长梳立刻再度复兴。最终,官方的头痛问题还是靠时尚规律自己解决了。将近北宋末期,开始流行一种状似圆球的“团冠”,后来又兴起元宝形的“山口冠”,到南宋,则是一种扁平小冠颇为普及,自动完成了一个由大变小的过程。
在“团冠”流行的初期,“高冠长梳”并没有马上消失,反而变成在最隆重的场合必须采用的打扮,上升为正式礼服标准的一部分,称为“大梳裹”。也就是说,有身份的女性平时会戴“团冠”,但逢到入寺拜佛、婚丧嫁娶、招待宾客等各种重要活动,都必须头上高冠竖立,簪角四出,长梳横亘,否则就是不严肃、不庄重、不礼貌,违反了当时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
进入南宋以后,这种独树一帜的装扮才渐渐消失。不过,非常幸运的是,在一幅佚名宋代画家所绘《花石仕女图》中,保留了“高冠”的具体形象。画中,一位年轻女子头顶一只高冠,冠体重叠三层,下面两层都做成类似云朵的形状。冠前正中插有一只凤头簪,冠后也插有一只弧形簪,均带有很长的簪梁,飞挑在半空。冠根处也有一对红色饰物对称地斜伸向两侧,并且呈下垂的状态。这一描绘,正合乎文献记载高冠“出四角”的说法。宋代女子会有如此恣意放纵的装扮,大概出于今天大多数人的意料之外。
冠子不仅在造型上存在时尚变化,不断有新的款式涌现,然后迅速风行四方,制作的材料也是变换不定,除了绢罗冠与金丝、银丝冠外,上漆的硬纱、鹿胎、玳瑁、牛角仿的假玳瑁、白角、鱼骨、象牙等都曾经时髦过,而且呈现日趋奢侈的趋势。不过,不管采用什么材料,一般而言,冠子总是刻意追求轻、薄、半透明的效果。《花石仕女图》中对这一点有非常清楚的表现,画中立在左面的仕女头簪一顶半透明的白色“山口冠”,绾结在冠子内的头髻在冠影当中隐映。一绾乌髻在轻冠中影影绰绰的情形,在《蕉阴击球图》《瑶台步月图》等宋人画作上也都有很细致的描绘,说明这是那个时代非常普遍的现象。
宋人张作有一首《菩萨蛮》词,咏赞茉莉花,其中道是:“爱花心未已,摘放冠儿里。轻浸水晶凉,一窝云影香。”一位聪慧的女性因为特别喜欢茉莉花的芬芳,便把这种香花的花朵摘下,堆簇在半透明的莹洁冠子里,花瓣的影儿在冠壁上微微显映,并且,一绾乌髻也被花儿熏香了。相印证的是,《花石仕女图》中,高冠同样呈透明的状态,朦胧显现着,冠内的头髻周围簪有一圈大瓣的莲花瓣,形成一朵莲花的造型。簪在冠儿内的这朵莲花或许是绫罗做的假花,但是也有可能是从荷塘采来的真花。总之,绘画与词作互相呼应,让我们知道,宋代女性喜欢在冠内安置四季花朵,让花影重映在冠壁上。实际上,明代的《金瓶梅》里也曾经描写,潘金莲晨起梳妆时,按照当时的习惯在发髻上罩扣一顶银丝编的发冠,就特意在发冠内堆放了很多玫瑰花瓣,让花的芳香与艳色在银丝编就的冠壁上彰显魅力。可见这一做法曾经在中国历史上长久流行。
想象那些金丝的、银丝的、鱼的、绢罗的巧冠,稳立在女性的头上,其中函盛着鲜花的散瓣或者细碎的花朵,随着女性的行动,冠壁上隐约映出这些碎花散瓣不时轻轻漾动,如回风吹雪一般,这是何等幽雅的奢侈啊!
无论是文学描写,还是古代仕女画,都给我们一种深刻的印象,以为传统女性总是把长长的乌发挽成各种惊人的发髻造型,什么惊鹘髻、坠马髻等,总之,永远是将一只花式奇异的高大发髻竖立在头顶。在很多时期,情况确实如此,不过,中国女性的头上风光绝不是几千年间只有这一种样式。在唐代,兴起了女性在头顶上戴花冠的风气,主要流行“芙蓉冠”,也就是形如莲花的冠子。一般的做法是用绢罗裁成花瓣,装缀在漆纱蒙面的圆形冠壳上,形成莲花的造型。不过,用金丝或银丝编成、美玉琢成的精品花冠在上层社会中也并不罕见。
到了宋代,演变成一切有身份的年轻女性都必须头上戴冠子,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家中闲居的状态,也要人人都在头上顶个造型奇特的轻冠。只有老年妇女才会改戴假髻,没有地位的女性则必须用一方长巾把发髻罩住。实际上,头冠在宋代迎来了最高峰的时期,也谱写了中国时尚史上极为耀眼的一章。
入宋以后,经典的“莲花冠”始终备受青睐,但也兴起了一种更为繁丽的花冠,在冠壳上装缀多层的花瓣,成品宛如一朵硕大的牡丹花或芍药花。然后进一步把花瓣改做成云朵形、山峰形,于是冠子也变为云朵层层或群峰聚立的外观,称为“攒云冠”“五岳冠”。此外,尚有多种新创冠样,忽大忽小,变幻不定,不断兴起新的样式取代曾经流行的样式。
大致在宋仁宗时,头冠的时尚发展到堪称壮观的程度。此时的冠子高达三尺,对于顶着这种冠子的贵妇来说,当时的车门、轿门相形之下都过于矮小,以致她们上车、上轿的时候,必须偏侧着头才能进得车轿厢。宋人延续唐时流行的习惯,一定会在冠子之后横插一把梳子,相应的,此时的梳子变为一尺长。更奇的是,用于固定冠子的插簪也逐渐加长,并且增加到四根,从四侧插入冠内,称为“角”。最终,四个角的末端达到与肩部同宽的程度,称为“等肩冠”。不久,四个角又改为弧形下垂的样式,簪头几乎与女性的肩头在同一水平,所以叫作“ (垂)肩冠”。
头上顶个近一米的高冠,从中斜伸出四条长簪,颤颤巍巍地挑在半空,脑后横着一把宽一尺的大梳子,这样的女人形象,除了在宋代,你在哪里能找到!就是在今天的T形台上你也看不到!考虑到历史上的中国女性偏于娇小,戴上高冠的女人,在从冠顶到脚底的整体高度中,脸庞大致处于距地面五分之三的位置,而且很可能还缠了小脚,头重脚轻,却举止从容,不失淑仪,是怎样的一身好功夫!
因为高冠的样子过于奇特,更因为当时不惜动用各种珍贵材料来制冠,于是宋仁宗被惊动了,下诏将这种冠式予以禁止。可惜时尚从来不服从官方的管理,宋仁宗去世之后,高冠长梳立刻再度复兴。最终,官方的头痛问题还是靠时尚规律自己解决了。将近北宋末期,开始流行一种状似圆球的“团冠”,后来又兴起元宝形的“山口冠”,到南宋,则是一种扁平小冠颇为普及,自动完成了一个由大变小的过程。
在“团冠”流行的初期,“高冠长梳”并没有马上消失,反而变成在最隆重的场合必须采用的打扮,上升为正式礼服标准的一部分,称为“大梳裹”。也就是说,有身份的女性平时会戴“团冠”,但逢到入寺拜佛、婚丧嫁娶、招待宾客等各种重要活动,都必须头上高冠竖立,簪角四出,长梳横亘,否则就是不严肃、不庄重、不礼貌,违反了当时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
进入南宋以后,这种独树一帜的装扮才渐渐消失。不过,非常幸运的是,在一幅佚名宋代画家所绘《花石仕女图》中,保留了“高冠”的具体形象。画中,一位年轻女子头顶一只高冠,冠体重叠三层,下面两层都做成类似云朵的形状。冠前正中插有一只凤头簪,冠后也插有一只弧形簪,均带有很长的簪梁,飞挑在半空。冠根处也有一对红色饰物对称地斜伸向两侧,并且呈下垂的状态。这一描绘,正合乎文献记载高冠“出四角”的说法。宋代女子会有如此恣意放纵的装扮,大概出于今天大多数人的意料之外。
冠子不仅在造型上存在时尚变化,不断有新的款式涌现,然后迅速风行四方,制作的材料也是变换不定,除了绢罗冠与金丝、银丝冠外,上漆的硬纱、鹿胎、玳瑁、牛角仿的假玳瑁、白角、鱼骨、象牙等都曾经时髦过,而且呈现日趋奢侈的趋势。不过,不管采用什么材料,一般而言,冠子总是刻意追求轻、薄、半透明的效果。《花石仕女图》中对这一点有非常清楚的表现,画中立在左面的仕女头簪一顶半透明的白色“山口冠”,绾结在冠子内的头髻在冠影当中隐映。一绾乌髻在轻冠中影影绰绰的情形,在《蕉阴击球图》《瑶台步月图》等宋人画作上也都有很细致的描绘,说明这是那个时代非常普遍的现象。
宋人张作有一首《菩萨蛮》词,咏赞茉莉花,其中道是:“爱花心未已,摘放冠儿里。轻浸水晶凉,一窝云影香。”一位聪慧的女性因为特别喜欢茉莉花的芬芳,便把这种香花的花朵摘下,堆簇在半透明的莹洁冠子里,花瓣的影儿在冠壁上微微显映,并且,一绾乌髻也被花儿熏香了。相印证的是,《花石仕女图》中,高冠同样呈透明的状态,朦胧显现着,冠内的头髻周围簪有一圈大瓣的莲花瓣,形成一朵莲花的造型。簪在冠儿内的这朵莲花或许是绫罗做的假花,但是也有可能是从荷塘采来的真花。总之,绘画与词作互相呼应,让我们知道,宋代女性喜欢在冠内安置四季花朵,让花影重映在冠壁上。实际上,明代的《金瓶梅》里也曾经描写,潘金莲晨起梳妆时,按照当时的习惯在发髻上罩扣一顶银丝编的发冠,就特意在发冠内堆放了很多玫瑰花瓣,让花的芳香与艳色在银丝编就的冠壁上彰显魅力。可见这一做法曾经在中国历史上长久流行。
想象那些金丝的、银丝的、鱼的、绢罗的巧冠,稳立在女性的头上,其中函盛着鲜花的散瓣或者细碎的花朵,随着女性的行动,冠壁上隐约映出这些碎花散瓣不时轻轻漾动,如回风吹雪一般,这是何等幽雅的奢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