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交际法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法之一,在语言教学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本文主要分析交际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交际法;强式交际法;弱式交际法;口语教学
一、交际法概述
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称“意念法”“功能法”或“意念—功能法”,是近年来接受范围较广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是一个多元理论联合体,最早产生于20世纪的西欧共同体国家,在1960年代到1970年代之间,交际教学法与听说教学法(Audio-lingual or “Mim-mem” Approach)以及认知教学法(Cognitive Approach)同为当时主流的第二语言教学方法。交际法强调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外,还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交际法主要理论来源于社学家的“交际能力”理论,注重通过语言做事,强调真实的语言交流,并主张内容比形式更重要。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ell Hymes)认为语言能力(competence)应该是在交际体制下的能力,应该是与社会文化因素密不可分的。交际法的核心为培养交际的能力,由此可见交际法“并不是一种固定、单一的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内容是‘用语言去学’”。
到20世纪80年代,Howatt将交际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分为弱势交际(Weak CLT)与强势交际(Strong CLT)。Howatt并没有具体阐释这两种交际法的区别。直到20世纪末,Ellis将两种模式和传统教学法相比较:
三种类型的教学法
[类型&内容(大纲)&方法&传统语言教学&A型(即规定一系列要教的语言点)&准确性(即注重如同讲本族语言人那样准确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弱式交际法&A型(即规定一系列要教的交际功能)
&准确性(同上)&强式交际法&B型(即完成一系列沟通信息的任务)&流利性(即注重信息的传递)&]
Ellis进一步指出,弱式交际法详细地规定了应该教授的内容。相较于弱式交际法,强势交际法不规定需要教授的内容,其内容“是由一系列在课堂上师生完成的任务组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既要注重实用弱式交际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据可依,也要注重运用强式交际法,使得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信息的传递上。
二、交际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大学英语课程主要承担了教授英语专业学生“能利用已掌握的英语比较清楚地表达及思想,能够准确掌握诸如询问、请求、建议等忠告功能,树立主动开口讲英语的信息,逐步达到在英语口头表达方面准确与流利地结合”的任务。要使学生能够达到大纲的要求,教师应该全面利用交际法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1.以教材为依托,以弱式交际法为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口语教学忽视课本上设计的输入环节,完全地通过教师设计的各类活动来推动课程的进行。这一方法虽然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然而却忽视了学生的课堂输入。对于某一个话题,如果没有适当地输入,那么学生的表达只能是将过去学习的相关内容反复使用,而不能使用更多更加复杂的表达。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教师应该对教材加以重视,灵活安排教材上的教学环节。以《新世纪英语口语教程—差异与理解》为例,该书每一单元都设置了Listening环节以及Functional Devices作为教学输入环节。在Listening中,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理解相关表达的具体使用。而在Functional Devices中,通过学习不同的表达,可以使得学生的表达更加多样化。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教师在充分考虑教材内容的同时,应合理地使用弱式交际法,注重通过特定内容,训练学生准确传达信息的能力。
2.采用强式交际法适当设计活动
作为以输出为驱动的课型,口语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最大可能地让学生积极开口和思考。在输入的同时,教师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开口练习。一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书本上设计的活动;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包括duty report, role play, play, debate等多种形式。教师应注意强式交际法的运用,给予学生足量的任务,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必要的设计,帮助学生通过完成活动或任务,达到交际的目的。在运用强式交际法教学法时,教师应该注意强调信息传递的必要性。即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学生能够较为完整地传达任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丁文凤.浅谈交际法在大学口语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2012(7):135.
[2]廖晓青.英语教学法[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2.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李华东,栾述文,袁洪婵.新世纪英语口语教程—差异与理解[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关键词:交际法;强式交际法;弱式交际法;口语教学
一、交际法概述
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称“意念法”“功能法”或“意念—功能法”,是近年来接受范围较广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是一个多元理论联合体,最早产生于20世纪的西欧共同体国家,在1960年代到1970年代之间,交际教学法与听说教学法(Audio-lingual or “Mim-mem” Approach)以及认知教学法(Cognitive Approach)同为当时主流的第二语言教学方法。交际法强调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外,还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交际法主要理论来源于社学家的“交际能力”理论,注重通过语言做事,强调真实的语言交流,并主张内容比形式更重要。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ell Hymes)认为语言能力(competence)应该是在交际体制下的能力,应该是与社会文化因素密不可分的。交际法的核心为培养交际的能力,由此可见交际法“并不是一种固定、单一的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内容是‘用语言去学’”。
到20世纪80年代,Howatt将交际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分为弱势交际(Weak CLT)与强势交际(Strong CLT)。Howatt并没有具体阐释这两种交际法的区别。直到20世纪末,Ellis将两种模式和传统教学法相比较:
三种类型的教学法
[类型&内容(大纲)&方法&传统语言教学&A型(即规定一系列要教的语言点)&准确性(即注重如同讲本族语言人那样准确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弱式交际法&A型(即规定一系列要教的交际功能)
&准确性(同上)&强式交际法&B型(即完成一系列沟通信息的任务)&流利性(即注重信息的传递)&]
Ellis进一步指出,弱式交际法详细地规定了应该教授的内容。相较于弱式交际法,强势交际法不规定需要教授的内容,其内容“是由一系列在课堂上师生完成的任务组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既要注重实用弱式交际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据可依,也要注重运用强式交际法,使得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信息的传递上。
二、交际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大学英语课程主要承担了教授英语专业学生“能利用已掌握的英语比较清楚地表达及思想,能够准确掌握诸如询问、请求、建议等忠告功能,树立主动开口讲英语的信息,逐步达到在英语口头表达方面准确与流利地结合”的任务。要使学生能够达到大纲的要求,教师应该全面利用交际法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1.以教材为依托,以弱式交际法为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口语教学忽视课本上设计的输入环节,完全地通过教师设计的各类活动来推动课程的进行。这一方法虽然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然而却忽视了学生的课堂输入。对于某一个话题,如果没有适当地输入,那么学生的表达只能是将过去学习的相关内容反复使用,而不能使用更多更加复杂的表达。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教师应该对教材加以重视,灵活安排教材上的教学环节。以《新世纪英语口语教程—差异与理解》为例,该书每一单元都设置了Listening环节以及Functional Devices作为教学输入环节。在Listening中,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理解相关表达的具体使用。而在Functional Devices中,通过学习不同的表达,可以使得学生的表达更加多样化。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教师在充分考虑教材内容的同时,应合理地使用弱式交际法,注重通过特定内容,训练学生准确传达信息的能力。
2.采用强式交际法适当设计活动
作为以输出为驱动的课型,口语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最大可能地让学生积极开口和思考。在输入的同时,教师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开口练习。一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书本上设计的活动;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包括duty report, role play, play, debate等多种形式。教师应注意强式交际法的运用,给予学生足量的任务,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必要的设计,帮助学生通过完成活动或任务,达到交际的目的。在运用强式交际法教学法时,教师应该注意强调信息传递的必要性。即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学生能够较为完整地传达任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丁文凤.浅谈交际法在大学口语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2012(7):135.
[2]廖晓青.英语教学法[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2.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李华东,栾述文,袁洪婵.新世纪英语口语教程—差异与理解[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