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过自己:自我同情的救赎

来源 :公务员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ojin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糟糕的销售季度、升职无望,还是与同事发生冲突,当人们在工作中遭遇种种挫败时,通常以两种方式做出回应:要么出于自卫责备他人,要么自责。不幸的是,这两种回应都于事无补。用自卫来逃避责任,可以减轻失败的痛楚,但也要付出学费;自责可能换来一时平稳,但也可能会让别人对你的潜力做出差评,影响个人发展前途。
  面对类似情况,如果我们站在朋友的角度看待自己,会怎么做呢?很大的概率我们会持友善、理解和鼓励的态度。从自我内心深处产生这类反应,被称为自我同情。近年来,这一概念一直是大量研究的焦点。心理学家发现,自我同情是在各种环境下提升表现的利器,我和其他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自我同情如何促进职业发展这一课题。
  对非学界人士而言,自我同情比自尊或自信更陌生。虽然自我同情的人往往自尊心比较强,但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自尊往往涉及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但自我同情不涉及评判自己或别人。相反,自我同情能创造对自我价值的感知,因为它能让人们真正关心自己的幸福,并在遭遇挫折后自我修复。高度自我同情的人表现出三种行为:第一,面对失败和错误,他们能善待而非苛责自己;第二,他们认识到失败是所有人都有的经历;第三,当他们跌倒或没达到预期时,允许自己心情变差,但不会沉湎于消极情绪之中。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克里斯汀·内夫开发了评估自我同情三要素的调研工具。研究者和从业人员已经使用该工具来发现与自我同情有关的个性特征和行为,并且已经发现,高分者通常更有动力完善自己,并且更有可能具有高度本真性,即忠于自我的感受。这两点都是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令人欣慰的是,自我同情能培养和加强这些特质。
  成长型思维
  大多数组织和人们都希望提升自我,自我同情对此至关重要。我们倾向于将个人成长与决心、毅力和努力联系起来,但该过程通常始于反思。自我提升的一大关键要求是对我们所处现状的优势和局限进行客观评估。认为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更好,会导致自满;而认为明天的自己不如今天的自己,会导致绝望。当人们以同情心对待自己时,能更客观地评价自我,这是提升的基础。他们也更有动力去审视自己的弱点,而不是想“这有什么意义”,从而会鼓起勇气提升技能和改变恶习。
  我的同事,美国罗德岛大学的朱莉安娜·布莱内斯、孟菲斯大学的张佳伟(音译)和我在系列研究中证明了上述观点。研究中,参与者以自我同情或者提升自尊的方式对待自己,然后我们评估了他们对自我改善的渴望。在一项研究中,我们要求参与者回忆一段犯错并因此产生负罪感、悔恨和内疚的经历。大多数人的回忆包括感情上的背叛、学术不端行为、不诚实、背信弃义或伤害他们在乎的人等行为。然后我们将它们随机分配到以下三组:自我同情组、自尊组和对照组。自我同情组的参与者被要求给自己写一段表达善意和谅解错误的文字。自尊组被要求写一段描述自己优点的文字。对照组的参与者被要求写一段描述自己兴趣爱好的文字。然后所有参与者都填写了一份调查问卷,评估他们未来希望弥补过错以及承诺不重复犯错的程度。
  我们发现,与自尊组和对照组的人相比,那些被鼓励以同情心对待自己的人称,他们更有动力去弥补过失,并且永远不会重复犯错。在其他研究中我们发现,与其他两组参与者相比,自我同情增强了那些曾背叛感情的参与者的决心,让他们在未来的关系中有志成为更好的伴侣。
  自我同情不仅能帮助人们从失败或挫折中走出来,还支持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所说的“成长型思维”。德韦克记录了采取“成长”而非“固定”方式来提高绩效的好处,无论是成功建立初创公司、养育子女,还是跑马拉松,都适用。固定思维的人认为,人格特质和能力是一成不变的,包括他们自己的个性和能力。他们相信今天的我们和五年后的我们没有区别。成长型思维的人则反之,认为人格和能力具有可塑性。他们看到了成长的潜力,因此更有可能尝试改进,努力实践并保持积极乐观。
  我们在一项研究中测试了这种推断。该研究的参与者全部是某名校的学生。首先,他们参加了难度很高的词汇测试,并收到了表现不佳的反馈。然后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实验者对第一组(自我同情组)说:“并不只有你一个人觉得刚才进行的测试很难,大家认为这种测试难度高很正常。如果你觉得自己表现不佳,不必太过自责。”对另一组参与者,实验者则说:“如果你觉得刚才的测试很难,不必感到难过,能考上这所大学,说明你肯定很聪明。”
  之后,所有参与者被告知他们必须参加另一个词汇测试,他们有机会研究单词和定义列表,并被告知在测试前花多长时间复习单词都可以。我们发现,那些被鼓励以同情态度对待最初失败的参与者,更有可能以成长型思维看待自己的词汇能力,并且比自尊组参与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学习。似乎自我同情能促使他们做得更好,鼓励他们相信改善的可能性,并激励他们不懈努力,从而为提升自我奠定基础。
  真实地做自己
  在工作场所中,除了能促使员工提升自我,自我同情带来的好处还有很多。长此以往,人们能逐渐发现符合自己性格和价值观的角色。在生活中真实地做自己,被心理学家称为“本真性”。本真性能增强人们的驱动力,并带来很多其他心理健康方面的益处。不幸的是,对很多人而言,在工作中保持本真性依然难以捉摸。人们可能会因不一致的工作场所行为规范而停滞不前,怀疑自己应做出的贡献,或担心遭到同事和上级的负面评价,从而压抑真实的自我。但自我同情能帮助他们评估职业和人生轨迹,并在必要的时间和地点予以纠正。例如,某具有自我同情心的销售主管未完成季度目标,他不仅会专注于如何改善自己下个季度的销售表现,而且更有可能评估其目前的工作岗位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情和性格。
  在最近由张佳伟带头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自我同情能通过尽量弱化消极思想和自我怀疑来培养本真性。在初步研究中,参与者完成了为期一周、每天一次的简短调查。他们被要求评估自我同情程度(“今天,我表现出对自己的关怀、理解和善意”)和本真性(“今天,我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感觉真实和真诚”)。我们发现,自我同情程度的日常变化与本真性的变化密切相关。相对于平均水平,在参与者报告具有更多同情心的日子里,他们也感受到了更多本真性。
  赋能领导力
  自我同情心态所产生的益处,也能传递给他人。对领导者而言尤其如此。因为同情他人和自我同情相互关联,锻炼其一,也能增进其二。善待自我、不苛责自我,也能让人学会善待他人——正如同情他人能增进人们对自己的同情一样,能创造积极向上的同理心循环,并矫正困扰工作环境的“不文明螺旋”。
  自我同情鼓励成长型思维——这一点和领导力也有关联。研究表明,当领导者采用成长型思维方式(也就是说,相信可以改变)时,他们更有可能关注下属绩效的变化,并提供如何改进的实用反馈。反过来,下属能发现领导何时拥有成长型思维,因此他们士气更高昂,感到更满足,而且更有可能采取成长型思维模式。古语“以身作则”,正适用于自我同情及其所鼓励的成长型思维。
  領导和下属之间的类似联系,也适用于本真性。人们可以感知他人的本真性,当人们感到领导者忠于自我时,会在整个工作场所创造真实的氛围。大量证据表明,当人们在与他人互动中感到真实时,相互建立的关系更牢固。当领导者以自我同情的态度应对失败和挫折时,其自己会从中受益,并更有可能表现出对自己职业发展和成功有利的心理和行为。这些好处能惠及下属,造就自我同情在领导者和下属身上的双赢。
  培养自我同情
  培养自我同情并不复杂,也不困难,这是一项人人都可以学习和提高的技能。从分析角度看,我建议可以利用心理学家对自我同情定义的三要素清单:我能善待和理解自己吗?我是否承认自己的短板和失败,并愿意与大家分享这些经验?我是否能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果这些都不起作用,还有另一个简单的技巧:坐下来,以朋友和爱人的口吻,用第三人称给自己写一封信。我们当中的许多人更善于成为他人而非自己的好友,所以给自己写信,有助于避免自我防卫或自责升级。
  近年来,企业界在组织层面上已经成功洗刷了对失败的污名化。这很自然,因为失败必然是实践乃至创新的副产品。但我们当中还有太多的人未在工作中充分发掘失败的救赎力量。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被颠覆,人们的工作陷入剧变,这项技能将变得越发重要。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不擅长培养自我同情,无须自责,多加练习,就一定能做得更好。
  (摘自《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其他文献
每当看到有人秀出技能:一盘好菜、一个精致的木雕、一块完美的蛋糕,甚至一杯层次分明的酒,我都羡慕不已,也曾想过学钢琴、吉他、书法或者绘画,有朝一日在朋友面前露一手。但一想到艰辛的练习过程,我便知难而退,放弃的念头油然而生。  人们认为那些都是很了不得的技能,难以学会。但如果运用微精通理论,从一小点开始入门,然后逆流而上,或许能探究更多。一  我第一次体会到微精通的威力,缘于一位主厨。他说,做一道简单
期刊
对于时间如何使用的问题,近代儒学大家梁漱溟先生曾以两字作答:“郑重”。  梁漱溟14岁时开始“好用心思”,有了奋力读书,钻研学问的自觉,他带着多病之躯,日日读书不敢懈怠,终于自学成才,24岁时以中学学历登上北京大学的讲坛,便是对于“郑重”态度身體力行的示范。  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郑重的态度并不难求,其实我们在小时候就已经会郑重
期刊
职场中,最难的便是给领导写讲话稿时揣测领导意图。  反过来,懂得领导讲话稿的套路和奥秘,对于日常猜透领导心思,也是极为有益的。会做饭的人,也更加容易品味出大餐的味道,不是吗?  我们分为三种情况来说:领导交代比较完整、领导交代模糊、领导没有任何交代。一、领导交代比较完整  大凡领导者要在某个会议上发表讲话,都会先把有关文秘人员找过来“面授机宜”,把意图交代清楚。这个时候,你必须认真听,认真理解,最
期刊
姜学炳还记得那一天,1985年8月30日,芝加哥的夏意尚浓,45岁的他历尽艰辛,终于踏上了这个远在大洋彼岸的梦想之地。  芝加哥是美国第三大城市,因一年四季多风,便有了“风城”的美誉。当地人常说,走过短暂的春夏,告别鲜花的烂漫,芝加哥将迎来漫长的冬季。  芝加哥有让你流连忘返的魅力,也有让你躲闪不及的“冷酷”。用当地人描述冬天的一句话说,“你永远无法适应它”。你有钱吗  当时,上海至芝加哥没有直达
期刊
美国南北战争初期,北方军队失利,让林肯感到十分焦急。一天,一位养伤的团长直接向总统恳求准假,因为他的妻子生命垂危。听到这里,本已十分焦急的林肯突然爆发了,大声斥责道:“你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期吗?战争、苦难和死亡压迫着我们,家庭和感情在和平的时候会使人快活,但现在它没有任何余地。”  团长感到很失望,垂头丧气地回到旅馆。翌日清晨,天还没亮,忽然有人敲房門,团长开门一看,竟然是总统。林肯握住团长的手说
期刊
纪委监委要履行好监督职责,应做到“精准”,紧盯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精准定位、精准聚焦、精准发现、精准处置,防止“大水漫灌”。  但最近据媒体报道,少数纪委监委无限制地把一些不应属于监察对象的人员也纳入监察范围,将普通教师、医生也列为监察对象,甚至连普通群众的事也要“伸手”。少数纪委监委还超越职责定位,深入到一些业务部门的项目招投标、检查乱收费等具体工作中去监督,甚至替代主管部门管进度、管质量,回到
期刊
“局长办公室的灯亮着,科长的灯就不能关,科员就得干等着。”这种一人加班,全局加负的“上行下效”现象早已在不少单位约定俗成,让所在单位职工有苦难言。  正所谓,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作为单位一把手,以身作则、上行下效、率先垂范确能起到标杆引领作用,亦能带动单位良好政治生态与工作氛围的形成发展。周恩来同志一生兢兢业业,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以上,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与态度带动着千千万万共产党人
期刊
有人问一位大雕刻家:“你生平雕刻了很多杰作,到底哪一件是你最满意的作品?”这位雕刻家回应说:“目前还没有,我的最完美的作品还没有雕刻出来。”  这是他的外交辞夸吗?不,了解艺术的人知道这是由衷之言,出自肺腑。艺术固然追求完美,但是如果艺术家除非完美绝不创作,可能终生一事无成。  科学也是一样。科学家也在追求一种完美,但是所有的科学发明当第一次研究成功的时候,不是太庞大,就是太简单,不是效率太低,就
期刊
清代乾隆年间,戴敦元任刑部尚书。作为一个部级高官,他不讲享受,着粗衣,坐敝车,生活简朴,上下班连专车都没有,每天步行上班。一年冬天,天下大雪。一大早,戴敦元套了一件雨罩,手里抱着文书,在路上行走,直到在大街上遇到一辆驴车,才叫驴车送于刑部衙门。车到刑部办公区,戴敦元下车,脱下雨罩,露出帽子上的珊瑚顶子。车夫见后,大吃一惊,没想到这么大的官居然坐自己的车,吓得想跑。戴敦元赶紧把他拉住,从身上摸出钱付
期刊
如果美德和幸福只能选一样的话,你选哪一样?美德并不一定能带来幸福  我们平常所说的美德或者德性,并不一定都会给你带来物质好处。  现实中,那些成功人士,那些过得不错的人,你看他们身上往往还是有很多优秀的品质。而那些懒惰的人,放任自己的人,做事不讲规矩的人,往往也没有过上什么好生活。也就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然不是什么颠扑不破的真理,但美德并不总是跟幸福冲突。  当然相反的例子很多。我们也经常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