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需求探索言语奥秘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na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1】
  (屏幕出示课文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文字)
  师:静静地看,用心地看。(学生默读约2分钟)
  师:你看懂了吗?看懂了什么?说来听听。
  生:爸爸问树上那是什么,儿子说是乌鸦。爸爸听不见,儿子又说是乌鸦。
  师:树上的那只鸟是——乌鸦。还看懂什么了?
  生:爸爸问孩子那是什么,孩子说是乌鸦。爸爸又问了好几遍,孩子还是说是乌鸦。
  师:爸爸一共问了几次?
  生(齐答):4次。
  师:还看懂了什么?
  生:爸爸老了,耳朵也听不见了。
  师:文中怎么说的?
  生:耳朵有点背。
  师:嗯,这是你读懂的。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认为爸爸是想考验一下,他的儿子对他到底关不关心。
  师:刚才4个孩子向大家分享了他们所读懂的,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我觉得有点啰唆。我们一起来梳理梳理。如果你们能够闯过三个关,那就说明你们是真正读懂了。愿意接受挑战吗?
  师:第一关,这部分文字一共有9段话,如果你能把它浓缩成一两句话,那就说明你基本上读懂了。
  生:父亲问儿子树上那是什么鸟,一共问了4遍,后来儿子不耐烦了。
  师:可以。都会说了吧?这9个自然段写了什么,自己说说看,自由说。
  (生各自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师:第二关,如果你能用比较合适的词语来评价文中的儿子,说明你就读得比较懂了。你会怎么评价这个儿子?说说看。
  ……
  师:第二关,恭喜大家也闯过了。想挑战第三关吗?
  师:如果你能够演好文中的这个儿子,那才算真正的读懂了。想不想试一试?
  ……
  师:这9个自然段,你们已经读懂了。现在我该进屋了。(教师沿着会场的黑板,绕行一周)现在出来的是大明老师。(生齐笑)
  师:父亲听了儿子的回答以后,默默地,慢吞吞地走进屋里。想想看,这个故事会怎么样发展?
  生:他会想,儿子这么不关心我!
  师:一个人在屋里生闷气。好。继续猜。
  生:我觉得后来应该是儿子去屋里安慰爸爸。
  师:这是一个乖巧的、懂事的孩子。继续。
  生:我觉得爸爸很生气,很伤心。但后来他觉得儿子好不容易回来一次,还是不要生他的气了。
  师:哦,你觉得爸爸自己想明白了,释然了。
  师:不猜了。纵然你猜上三天三夜,也未必猜得到后面发生的故事。想不想继续往下读?好,请看大屏幕。
  (屏幕出示课文第二部分:第10~13自然段文字,学生静静地阅读)
  师:读懂了吗——这句话不能轻易地回答,因为你要说读懂了,就要能闯过三关。谁来闯第一关?还记得第一关是什么吗?
  生(齐答):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一部分写了什么。
  ……
  【赏析】
  虞大明老师说,每个学期,孩子的手里都有一本语文书。但如果仅有这一本书,那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树上的那只鸟》这一篇微型小说,就成了他的语文教材。虞老师是怎样关注儿童的需求的呢?第一,课前不发教材,诱发阅读欲望。课前,学生与所学课文零接触,保持了学习内容的新鲜感,同时也带有一份神秘感。树上的那只鸟是什么鸟呢?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呢?父亲慢吞吞地走进屋里干什么了呢?……学生不断地猜测。这样,既保护了儿童的阅读兴趣,也避免了学生提前阅读课文后出现“感动过了”的现象。第二,逐步呈现文本,维持阅读期待。虞老师采用了屏幕呈现与纸质阅读相结合的方法,将文本截断,逐步呈现。第一步,呈现的是故事背景:夜晚,一对父子在院子里散步;第二步,呈现的是当天晚上,父子俩关于“树上的那只鸟”的对话场景;第三步,呈现的是父亲拿出一本发黄的日记本,回忆25年前父子俩关于“树上的那只鸟”的对话场景。这不是为了让孩子猜测而故弄玄虚。先品读当天晚上父子的对话,面对父亲的4次重复发问,儿子的不耐烦似乎是正常的反应。在学生拥有此种心理感受的基础上,再呈现25年前“儿子反复问父亲同一个问题”的那段对话,让所有学生倍感意外,从而滋生内疚,达成了震撼的效果。第三,巧用闯关游戏,传授阅读方法。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时,虞老师设置了闯三关:第一关——概括主要内容;第二关——评价人物形象;第三关——演好文中角色。尤其是第三关,大明老师放下“师道尊严”,扮演儿子,对着表演的学生自然地叫出“爸,……”瞬间把学生带入了场景。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时,由扶到放,学生自然地运用起了前面学会的阅读方法。
  【教学片段2】
  师:如果你能用比较合适的词语,来评价文中的儿子,说明你就读得比较懂了。你会怎么评价这个儿子?说说看。
  生:我会评价他“没有耐心”。
  师:能找到文中的那个词儿吗?找一找。
  生:不耐烦。
  师:仔细看看这段文字,你从哪儿看出这个儿子“不耐烦”“没有耐心”了。
  生:我从第8自然段,“乌——鸦”看出来的。
  师:你为什么把“乌——”字读得拖长了?
  生:因为“乌——”字后面有一条线。
  师:那条线叫什么?
  生:破折号。
  师:你很会读书。(面向众生)他关注到了标点符号,破折号在这儿表示“乌——”字要读得延长。不错。
  生:我注意到第8自然段“乌——鸦!!”后面有两个感叹号。
  师:好,感叹号让你感觉到儿子此时——
  生:不耐烦。
  师:你也不错,关注到了感叹号。
  生:第8自然段里,他一共说了3次乌鸦,最后一个乌鸦拖长了。
  师:这是从儿子说的话里感觉到他不耐烦了。还从哪儿感受到?
  生:第8自然段中“听见没有”这4个字。
  师:我们来关注一下儿子的4次回答。第一次,第二次,什么标点?
  生:句号。
  师:第三次回答开始,用了感叹号,还用了破折号,让我们感觉到了儿子的不耐烦。可见,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如果能写好对话,用好标点,就更有利于突出人物的特点。
  【赏析】
  《树上的那只鸟》这篇小说,文字背后蕴含着浓浓的父爱。这样的文章,一不小心就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课。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王尚文先生有一段话说得很明白:其他课程的教师是为了了解它说了什么——呈现了什么事实、传播了什么知识、表述了什么观念等等,即课文的言语内容;而我们语文教师出于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独特目的,就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必须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虞大明老师这一片段的教学,抓住写儿子四次回答时所使用的标点符号,引导学生探索言语形式中的奥秘。学生发现,文中写第一次、第二次回答时用的是句号,第三次用了破折号,第四次用了两个感叹号。继而,从破折号品味出声音的延长,从感叹号品味出儿子内心的不耐烦。此时,虞老师指点学生,标点符号是语言表达的有机组成,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在写文章的时候,如果能用好标点,就更有利于突出人物的特点。这样的教学,真正做到了不仅读懂文章“写了什么”,更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辛铭)
其他文献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逐渐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就永泰县长庆镇而言,当地农民大量外出经商,留守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目前约占在校学生的半数。由于亲情关怀、家庭教育、社会管理的削弱或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心理素质产生异常,思想行为出现偏差等问题突显。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已成为我校新形势下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我校近年来对此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一、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做法探索 
期刊
我欣赏这样一首诗:大理石雕成塑像,钿铸成钟,而我这个人,是用真诚制造的,即使破了,碎了,我片片都是真诚。对于教育的执着与热爱,我是用真诚来铸造的。这个春天,我参加了《新教师》编委会及名师送课入台活动,用真诚在生命旅程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记,顿觉今年的春天多了几缕温情。  学术之约  喧闹和繁杂已经成了现代人生活的主旋律,工作的快节奏和生活的多样化在给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扰,需要一方心灵憩息地,
期刊
【教学片段】  师:史铁生21岁得了重病,导致双腿瘫痪。谁来读一读,让我们听听怎么个“暴怒无常”?(生齐读)  师:我们一起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  生(齐读):我活着有什么劲!  师(出示: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不想活的他,会怎么想?  生:我不如随着落叶一起飘落,永远地消失吧!  师:他内心喊
期刊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更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追求。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听了小学数学教研组两位教师执教的人教版六上“倒数的认识”一课。教学中,两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情境的创设各不相同,教学效果也截然不同,由此也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案例1】  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先玩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倒着说”。比如我说“123”,你们就说“
期刊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下第62至63页,例5,练习十第6至7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 在观察、比较、猜测、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
期刊
当前,部分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忽视了现实情境背后所隐含的数学线索,干扰和弱化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忽视数学本源性问题,以致在数学教学中“冲淡”教学目标。本文就以“数学广角”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小学数学情境化教学的实践。  一、挖掘教材,突出思想性  现行人教版教材中,安排了很多主题图和小插图,很多地方已不再对知识点的最后结论下定义,只在重点关键处加以提示和引导,就如,“从上面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期刊
学业测量评价通俗说就是考试,目前在小学数学中考试主要还是以书面测试为主。书面测试因具有经济、客观、广博和简便的特点,所以它仍是教育评价中使用较为普遍、公平、可信的测量方式,是教师教学诊断和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基层对于多元评价理念逐渐认同、接受,也越来越重视发挥书面测试命题的导向、激励等作用,积累、开发了大量科学、新颖的测试命题。透过这些命题,我们可以初步领略课程改革背景
期刊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上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第63至64页。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一个整体”“平均分”的意义,初步了解“比1大的分数”,能从多种角度理解分数。  2. 在观察、思考、迁移、拓展等数学活动中,借助几何直观和生活事例,培养合情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形结合、变中不变的数学思想方法。  3. 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期刊
今年,福建省龙岩市开展了小学英语优质课评比活动,对闽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3 Food Part A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共有七位教师参加了此课的评比。在教学中,教师们都更为注重教学情境、课堂操练、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设计,但仔细分析,仍然能发现课堂活动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低效甚至无效行为。本文就其中案例进行描述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教师们能改善在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中的“轻”与“重
期刊
【教学片段1】立意深刻:从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刻画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展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你觉得要确定这个长方形的大小,最少要几个数据?  生:最少要2个,长和宽。  师:我就不明白了,长方形有4条边,为什么用2个数据就能确定它的大小?  生:因为它的两条对边互相平行,而且长度相等。  师:正方形呢?  生:1个,因为它的每条边长度都相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