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巍然这是第二次摆摊:第一次是大学时练摊赚生活费,这一次,是真的投身“地摊经济”。
每晚6点到10点多,他准时出摊,摆上三四十件标价几十元的仿真宠物玩具。在郑州的夜市上,站在一堆因新冠肺炎疫情积压了货品的商贩中间,大学毕业一年的王巍然是欠缺经验的一个。
他戴眼镜,长得斯文,话也少,不擅长吆喝。最初那段时间,碰到跟顾客之间“激烈点的情况”,他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说啥做啥”。讨价还价中妥协的常是他。
疫情前,24岁的王巍然是郑州一家公司的技术工程师,经常出差,到工厂、医院、学校介绍安全相关的软件。疫情防控紧急状态下,工厂停工,学校停学,医院全部的精力都在防控和救治,“业务一下子都没了”。
公司里那面写满了项目进度和人员分工的黑板,自此再没更新过。工作微信群里也沉默下来。领导甩话,业绩如果上不去,部门得走几个人。他的月薪从原本的3500元下降到不足2000元。
他只工作了几个月,没存到什么钱:每个月,他要支付1350元的汽车贷款和近千元的房租。
银行卡减少的余额没给他喘息的机会。3月末扣完车贷后,他的卡里只剩1000元左右了,下个月的扣款还没着落。王巍然想了想,短时间内,公司不可能完全“恢复元气”,他辞了职。
辞职后,每过一星期,他会回顾一遍最近的生活,结论都一样,“又什么也没做”。
4月末,就在郑州租房附近的小广场,他出门摆摊了。那时候,怕城管,他出摊的时间少,大部分选在傍晚。疫情还未散去,顾客也少,他每天的营业额100元“差不多就算封顶了”。
后来,“地摊经济”成了热词。郑州西开发区某商场筹备起夜市活动,免费提供共享汽车的后备厢供摊主摆摊,几乎没什么犹豫,他报了名。提交了简单的PPT后,他和20多人一起成了第一批摊主。
他对摆摊并不陌生。他爱折腾,曾在大学寝室里开“地下”零食铺,为宅在屋里的同学送货上门;他和同学一起做网店,出售便携式电风扇;他断断续续在附近的商场门口摆过地摊。他赚够了大学四年的生活费,还额外攒出1.2万元。大四那年,他分期付款,买下一辆二手车。今年年初,他在家里的资助下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复式公寓。
买房后,王巍然的压力成倍增加。首付20多万元几乎花掉了家里的积蓄,剩下的只能靠自己。因此,他一有闲暇就出门跑顺风车赚钱。
在郑州这个临时开张的夜市里,一排6辆汽车中,他在左边第二个。邻近的摊位上依次摆着泡泡机、儿童驱蚊手环、木质拼图和芭比娃娃。
一开始,他是卖得最少的那个。顾客在两边的摊位排着长队,路过他的地盘瞄一眼就走。好几天后,第一批货还剩下六七十件,那是些填充的毛绒玩偶。他送了些给朋友,把剩下的塞进自己家。他到处研究摆摊技巧,和周围经验丰富的摊主取经,还买了本讲销售心理学的书。
摆摊10多天,他终于摸索出自己的路子,只卖仿真毛皮摆件,那是他出摊后销量最大的商品。他“以质量取胜”,进货前会筛上好几遍,也会出些促销策略,残次品低价出,正价的送些小赠品。
巅峰时期,他一天卖出过1700元,微信收款列表里拉了一长串。那天,他觉得“整个人都有劲儿了”。
“说到底,摆摊是小本生意,一个摊位挣不了多少钱。”王巍然盯着人流量大的地方,等到郑东新区热门路段也开放集市,他以每小时12元的报酬雇来一个女孩帮他看摊,他自己则跑去开辟“连锁”摊位。两个摊位每晚同时营业。
为了方便和顾客说话,4个多小时里,他多数时候都站着。他总是最后一个收摊,坐进车里,握着方向盘忍不住打起哈欠。他的新摊位离家将近20公里,开车回家是午夜,算完当天的营业额,就到了深夜一两点。
他白天补觉,下午进货,有空还跑顺风车。
郑州正在逐步复苏。他摆摊的两处地方,曾是空荡荡的广场,如今,一到夜晚,亮起彩灯,响起吆喝,行人熙熙攘攘。有时候,摊位前驻足的顾客排成三四行,外围的需要踮起脚尖抻着脖子张望。
闷头干了两个月,王巍然终于有了点儿底气。综合下来,他的月收入达到了1.3万元。他算了算,差不多是上班时工资的4倍,这是之前“从没想过的”。偶尔,他会请朋友出去撮一顿火锅。
早年在大学里摆地摊,他怕丢人,大老远望见一个酷似同学的身影,会立马别过头去。现在,他不再琢磨这些。过万元的月收入,让他被人拍了视频,他会截出一张搞笑的片段发到朋友圈。
他才知道,其实有挺多人羡慕他。他的同学多数扎根在土木工程领域,常跑建筑工地,疫情时期,手头的活儿大幅减少。有朋友和他讲,“感觉地摊这行业能挣钱”,也有人找上他,“有空带带我呗”。
但这份“来钱快”的工作也有“B面”,他已遭遇过几回波动:工作日的人气远不如周末,遇上刮风下雨几乎没人光顾,大型节日后的几天,顾客的购买力已被消耗了一轮,摊位前免不了冷清。最低迷的一天,他的进账不到100元。
在他身边,“地摊热”也降温了。最初和他一起出摊的摊主,部分已经退出:有人为清理积货,有人来体验生活,没想把它干成长久的事业。最近两周,疫情缓解,可他觉得顾客的购买力反而“没之前带劲儿了”。
王巍然想的是,先在地摊行业里“放手放脚地大干一场”,甚至希望做出自己的品牌,或是开上几家连锁店。摆摊被他看作是“接触人群,了解市场”的第一步。据他所知,他所在的两个夜市都是臨时搭建的,原本只准备开10多天,后来续约成3个月,也许很快就会被撤掉。下一步能去哪儿,他还不知道。他也知道,摆摊没什么社会保障,顶多养自己不愁,要养家远远不够。
为了省钱,他搬到自己还没收拾好的房子里,只在客厅装了空调,每晚就在沙发上熬过夏夜。他“赚来的钱都压在进货上了”,发愁的是,2020年9月起,要开始还房贷了,每月3000多元。
当因为天气原因出不了摊的时候,他窝在家里,发觉“那种熟悉的感觉又来了”,“只要一天没收入,就还是会有挺大的风险。”这场持久的疫情带给他的思考是,“要扛过风浪,手里必须得有存款”。
◎ 来源|中国青年报
每晚6点到10点多,他准时出摊,摆上三四十件标价几十元的仿真宠物玩具。在郑州的夜市上,站在一堆因新冠肺炎疫情积压了货品的商贩中间,大学毕业一年的王巍然是欠缺经验的一个。
他戴眼镜,长得斯文,话也少,不擅长吆喝。最初那段时间,碰到跟顾客之间“激烈点的情况”,他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说啥做啥”。讨价还价中妥协的常是他。
疫情前,24岁的王巍然是郑州一家公司的技术工程师,经常出差,到工厂、医院、学校介绍安全相关的软件。疫情防控紧急状态下,工厂停工,学校停学,医院全部的精力都在防控和救治,“业务一下子都没了”。
公司里那面写满了项目进度和人员分工的黑板,自此再没更新过。工作微信群里也沉默下来。领导甩话,业绩如果上不去,部门得走几个人。他的月薪从原本的3500元下降到不足2000元。
他只工作了几个月,没存到什么钱:每个月,他要支付1350元的汽车贷款和近千元的房租。
银行卡减少的余额没给他喘息的机会。3月末扣完车贷后,他的卡里只剩1000元左右了,下个月的扣款还没着落。王巍然想了想,短时间内,公司不可能完全“恢复元气”,他辞了职。
辞职后,每过一星期,他会回顾一遍最近的生活,结论都一样,“又什么也没做”。
4月末,就在郑州租房附近的小广场,他出门摆摊了。那时候,怕城管,他出摊的时间少,大部分选在傍晚。疫情还未散去,顾客也少,他每天的营业额100元“差不多就算封顶了”。
后来,“地摊经济”成了热词。郑州西开发区某商场筹备起夜市活动,免费提供共享汽车的后备厢供摊主摆摊,几乎没什么犹豫,他报了名。提交了简单的PPT后,他和20多人一起成了第一批摊主。
他对摆摊并不陌生。他爱折腾,曾在大学寝室里开“地下”零食铺,为宅在屋里的同学送货上门;他和同学一起做网店,出售便携式电风扇;他断断续续在附近的商场门口摆过地摊。他赚够了大学四年的生活费,还额外攒出1.2万元。大四那年,他分期付款,买下一辆二手车。今年年初,他在家里的资助下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复式公寓。
买房后,王巍然的压力成倍增加。首付20多万元几乎花掉了家里的积蓄,剩下的只能靠自己。因此,他一有闲暇就出门跑顺风车赚钱。
在郑州这个临时开张的夜市里,一排6辆汽车中,他在左边第二个。邻近的摊位上依次摆着泡泡机、儿童驱蚊手环、木质拼图和芭比娃娃。
一开始,他是卖得最少的那个。顾客在两边的摊位排着长队,路过他的地盘瞄一眼就走。好几天后,第一批货还剩下六七十件,那是些填充的毛绒玩偶。他送了些给朋友,把剩下的塞进自己家。他到处研究摆摊技巧,和周围经验丰富的摊主取经,还买了本讲销售心理学的书。
摆摊10多天,他终于摸索出自己的路子,只卖仿真毛皮摆件,那是他出摊后销量最大的商品。他“以质量取胜”,进货前会筛上好几遍,也会出些促销策略,残次品低价出,正价的送些小赠品。
巅峰时期,他一天卖出过1700元,微信收款列表里拉了一长串。那天,他觉得“整个人都有劲儿了”。
“说到底,摆摊是小本生意,一个摊位挣不了多少钱。”王巍然盯着人流量大的地方,等到郑东新区热门路段也开放集市,他以每小时12元的报酬雇来一个女孩帮他看摊,他自己则跑去开辟“连锁”摊位。两个摊位每晚同时营业。
为了方便和顾客说话,4个多小时里,他多数时候都站着。他总是最后一个收摊,坐进车里,握着方向盘忍不住打起哈欠。他的新摊位离家将近20公里,开车回家是午夜,算完当天的营业额,就到了深夜一两点。
他白天补觉,下午进货,有空还跑顺风车。
郑州正在逐步复苏。他摆摊的两处地方,曾是空荡荡的广场,如今,一到夜晚,亮起彩灯,响起吆喝,行人熙熙攘攘。有时候,摊位前驻足的顾客排成三四行,外围的需要踮起脚尖抻着脖子张望。
闷头干了两个月,王巍然终于有了点儿底气。综合下来,他的月收入达到了1.3万元。他算了算,差不多是上班时工资的4倍,这是之前“从没想过的”。偶尔,他会请朋友出去撮一顿火锅。
早年在大学里摆地摊,他怕丢人,大老远望见一个酷似同学的身影,会立马别过头去。现在,他不再琢磨这些。过万元的月收入,让他被人拍了视频,他会截出一张搞笑的片段发到朋友圈。
他才知道,其实有挺多人羡慕他。他的同学多数扎根在土木工程领域,常跑建筑工地,疫情时期,手头的活儿大幅减少。有朋友和他讲,“感觉地摊这行业能挣钱”,也有人找上他,“有空带带我呗”。
但这份“来钱快”的工作也有“B面”,他已遭遇过几回波动:工作日的人气远不如周末,遇上刮风下雨几乎没人光顾,大型节日后的几天,顾客的购买力已被消耗了一轮,摊位前免不了冷清。最低迷的一天,他的进账不到100元。
在他身边,“地摊热”也降温了。最初和他一起出摊的摊主,部分已经退出:有人为清理积货,有人来体验生活,没想把它干成长久的事业。最近两周,疫情缓解,可他觉得顾客的购买力反而“没之前带劲儿了”。
王巍然想的是,先在地摊行业里“放手放脚地大干一场”,甚至希望做出自己的品牌,或是开上几家连锁店。摆摊被他看作是“接触人群,了解市场”的第一步。据他所知,他所在的两个夜市都是臨时搭建的,原本只准备开10多天,后来续约成3个月,也许很快就会被撤掉。下一步能去哪儿,他还不知道。他也知道,摆摊没什么社会保障,顶多养自己不愁,要养家远远不够。
为了省钱,他搬到自己还没收拾好的房子里,只在客厅装了空调,每晚就在沙发上熬过夏夜。他“赚来的钱都压在进货上了”,发愁的是,2020年9月起,要开始还房贷了,每月3000多元。
当因为天气原因出不了摊的时候,他窝在家里,发觉“那种熟悉的感觉又来了”,“只要一天没收入,就还是会有挺大的风险。”这场持久的疫情带给他的思考是,“要扛过风浪,手里必须得有存款”。
◎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