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
我朋友刘刚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丁零零——早晨闹钟响起。他眼一睁,立马抓过手机,打开“得到”,倾听60秒罗胖教导。刷牙与吃早饭时,打开“喜马拉雅”,“完成了30分钟的音频学习”。然后,他出门上班。地铁上,再点开“知乎live”,“听了三个知名答主的经验分享”。中午吃饭与午休的时间,他又点开了“在行”,“抓紧学习了《如何成为写作高手》”。下班路上,他又打开“得到”:“我在上面订阅了5个专栏。”吃完饭,上床,打开“直播”,“听了李笑来的《普通人如何实现财富自由》”。然后刘刚带着满满的充实感,终于无比欣慰地进入了梦乡。
02
刘刚这两年很焦虑。打开电视,看到别人英语流利如老外,他坐不住了,下了一個英语APP,走路、做饭都戴着耳机练习听读。打开公号,读到《这个世界正在惩罚不学习的人》,他坐不住了,赶紧买回一摞书。刷刷知乎,他又一声惊叹:“这个人的回答好专业好高深,我差太远了,不行,我得订他专栏。”我问刘刚:“你干吗把自己弄得这么累啊?”刘刚一下说了三个原因:“时代变化太快,担心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别人懂的东西自己不懂,怕落后于他人。”“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害怕自己被社会淘汰。”刘刚的三个担心,其实极具普遍性。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像他一样患上了知识焦虑症。一天不求知,心里就不安。
何为知识焦虑症?就是我们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和新的认知迭代始终有一种匮乏感,因为担心自己知识匮乏而落后于社会和他人,从而产生了一种心理恐惧。
“我不想被超越,更不想被落下,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紧这个时代,更加快速高效地吸收和学习。”
03
但是学习又学什么呢?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分钟产生的信息量超过古时一千年,刘刚说:“我不知道怎么筛选有用的知识。”这也是一个时间短缺的时代,时间已成为世界上最短缺的资源,刘刚说:“我不想把大量时间耗费在选择上。”这更是一个急于求成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成功的捷径,刘刚说:“希望短时间就能掌握某项技能。”正在“刘刚们”焦虑头痛时,“罗振宇们”出现了,用手一挥:“跟我来!”于是,知识付费诞生了。
何为知识付费?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付费,我就给你知识。“你不知道怎么选吗?我帮你选。”“你不想耗费时间学吗?我帮你读。”“你不是想很快掌握技能吗?我嚼烂了给你。”哇,知识付费竟然这么好,于是大家一拥而上。订专栏、订课程、订直播、订小密圈,刘刚说:“生怕动作一慢,就被甩到行进队列之外。”所以,目前知识付费用户已达5000万人。“手机里没几个付费APP,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
04
罗永浩说过一句话:“为什么很多人试图去为学习付费?因为他们期望转角遇到更好的自己。”但是,我们遇到更好的自己了吗?微信公号作者“小鹿快跑”讲过一段付费经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他一共为知识花费了5000元:在知乎上买了46次讲座,花了1500元。在微信上买了21个讲座,花了500元。参加了一个写作培训班,花了500元。在得到上买课程,花了约300元。参加过两次早睡早起打卡群,花了100元。购买了几个七七八八课程,花了2000元。一开始,他信心满满,期待自己变好。谁知道一年半过去后——
“我除了白发多了几根、皱纹多了几丝、眼袋多了几两外,一点都没有发生变化。生活品质没有提升,工作没有加薪,旅游梦想没有实现……”
这就是大部分追逐知识付费的人所得到的结果:“一开始,觉得很有启发很有用,看完的一瞬间觉得自己受益匪浅。可时间长了,我才发现:我的认知并没有由此而提高,我的思维并没有由此而升级,我的知识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
05
有段时间,和刘刚一起聊天时,他嘴里经常冒出一大堆新名词:什么“跨界学习”啊,什么“认知升维”啊,什么“中矩思维”啊。有一次,我问他:“你都哪里学的?”他说:“付费APP上。”那段时间,刘刚特喜欢在社交场合表演,潜台词是:“你看,我学到了好多新知识。”两年过去后,他终于消停了,不再逢人就满嘴喷新名词了:“学了一大堆新名词、新概念、新思维,看似什么都知道,其实一点卵用也没有。”
06
朋友张海特别喜欢各种“干货”知识,今天在这个公号看到“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干货满满,我要收藏起来。”明天在那个公号看到“高情商必须具备五个能力”,“干货满满,我得收藏起来。”就这样,他像松鼠屯粮一样囤积着。但收藏的过程,就是遗忘的过程。“有一天,我打开微信收藏,看到里面竟然有1000多篇文章,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收藏的,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要收藏这些文章。”最后,他一键删了个干干净净。
所以,我们经常感叹:“学了这么多,就像没学过一样。”乔布斯说:“你得到的知识根本称不上知识,充其量只是信息。”在这里,我声明两点。第一,我不是反对碎片化学习。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当然很有必要,但这与学习碎片化知识是两码事。第二,我不是说碎片化知识一无可取。该什么时候去吸收碎片化知识呢?就是你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架构已经建立好了,这时你可以借助碎片化知识来查漏补缺,丰富自己的认知深度与认知广度。
07
我想起了我读高三时的一件事情,当时班上有一位后来考上清华的学霸,他总结了一套高效学习笔记。我当时物理成绩位居下游,便向学霸取经:“借你笔记看看呗。”我把他的笔记完完整整地抄了下来,但是几次物理考试,我还是位居下游。我说:“我都看了你笔记好几遍了啊。”学霸说了一句:“未经你思考的知识是不属于你的。”我一下醍醐灌顶。
(千百度摘自微信公众号“拾遗”)
麻辣生活
差评
店家:亲,我卖的蓝牙耳机哪儿不好了?为何给我差评?
买家:信号太强!
店家:信号强不是很好吗?为啥给差评?
买家:我的手机都被偷走了,耳机还一直有信号。
对比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以图片为主打内容的刊物是给那些不识字的人看的;现在,以图片(包括动漫画)为主打的杂志,是给那些满肚子洋墨汁的海归派、博士后之类的人看的。
新解释
孩子问:“啥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父亲搔了搔头,答道:“怎么说好呢?就以演员与春晚的关系来说吧。以前是谁上了春晚谁就能红;现在是谁红了谁就能上春晚。”
瞎子
我出差去外地,下火车刚出车站,就看见一位算命的瞎子站在一偏僻的角落,我从他面前轻轻走过,突然,他开口对我说:“帅哥别看了,过来,让我给你算上一卦……”
我听后不禁泪流满面:从小到大都没人喊我帅哥,今天却被一个瞎子看见了我的帅……
我朋友刘刚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丁零零——早晨闹钟响起。他眼一睁,立马抓过手机,打开“得到”,倾听60秒罗胖教导。刷牙与吃早饭时,打开“喜马拉雅”,“完成了30分钟的音频学习”。然后,他出门上班。地铁上,再点开“知乎live”,“听了三个知名答主的经验分享”。中午吃饭与午休的时间,他又点开了“在行”,“抓紧学习了《如何成为写作高手》”。下班路上,他又打开“得到”:“我在上面订阅了5个专栏。”吃完饭,上床,打开“直播”,“听了李笑来的《普通人如何实现财富自由》”。然后刘刚带着满满的充实感,终于无比欣慰地进入了梦乡。
02
刘刚这两年很焦虑。打开电视,看到别人英语流利如老外,他坐不住了,下了一個英语APP,走路、做饭都戴着耳机练习听读。打开公号,读到《这个世界正在惩罚不学习的人》,他坐不住了,赶紧买回一摞书。刷刷知乎,他又一声惊叹:“这个人的回答好专业好高深,我差太远了,不行,我得订他专栏。”我问刘刚:“你干吗把自己弄得这么累啊?”刘刚一下说了三个原因:“时代变化太快,担心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别人懂的东西自己不懂,怕落后于他人。”“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害怕自己被社会淘汰。”刘刚的三个担心,其实极具普遍性。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像他一样患上了知识焦虑症。一天不求知,心里就不安。
何为知识焦虑症?就是我们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和新的认知迭代始终有一种匮乏感,因为担心自己知识匮乏而落后于社会和他人,从而产生了一种心理恐惧。
“我不想被超越,更不想被落下,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紧这个时代,更加快速高效地吸收和学习。”
03
但是学习又学什么呢?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分钟产生的信息量超过古时一千年,刘刚说:“我不知道怎么筛选有用的知识。”这也是一个时间短缺的时代,时间已成为世界上最短缺的资源,刘刚说:“我不想把大量时间耗费在选择上。”这更是一个急于求成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成功的捷径,刘刚说:“希望短时间就能掌握某项技能。”正在“刘刚们”焦虑头痛时,“罗振宇们”出现了,用手一挥:“跟我来!”于是,知识付费诞生了。
何为知识付费?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付费,我就给你知识。“你不知道怎么选吗?我帮你选。”“你不想耗费时间学吗?我帮你读。”“你不是想很快掌握技能吗?我嚼烂了给你。”哇,知识付费竟然这么好,于是大家一拥而上。订专栏、订课程、订直播、订小密圈,刘刚说:“生怕动作一慢,就被甩到行进队列之外。”所以,目前知识付费用户已达5000万人。“手机里没几个付费APP,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
04
罗永浩说过一句话:“为什么很多人试图去为学习付费?因为他们期望转角遇到更好的自己。”但是,我们遇到更好的自己了吗?微信公号作者“小鹿快跑”讲过一段付费经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他一共为知识花费了5000元:在知乎上买了46次讲座,花了1500元。在微信上买了21个讲座,花了500元。参加了一个写作培训班,花了500元。在得到上买课程,花了约300元。参加过两次早睡早起打卡群,花了100元。购买了几个七七八八课程,花了2000元。一开始,他信心满满,期待自己变好。谁知道一年半过去后——
“我除了白发多了几根、皱纹多了几丝、眼袋多了几两外,一点都没有发生变化。生活品质没有提升,工作没有加薪,旅游梦想没有实现……”
这就是大部分追逐知识付费的人所得到的结果:“一开始,觉得很有启发很有用,看完的一瞬间觉得自己受益匪浅。可时间长了,我才发现:我的认知并没有由此而提高,我的思维并没有由此而升级,我的知识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
05
有段时间,和刘刚一起聊天时,他嘴里经常冒出一大堆新名词:什么“跨界学习”啊,什么“认知升维”啊,什么“中矩思维”啊。有一次,我问他:“你都哪里学的?”他说:“付费APP上。”那段时间,刘刚特喜欢在社交场合表演,潜台词是:“你看,我学到了好多新知识。”两年过去后,他终于消停了,不再逢人就满嘴喷新名词了:“学了一大堆新名词、新概念、新思维,看似什么都知道,其实一点卵用也没有。”
06
朋友张海特别喜欢各种“干货”知识,今天在这个公号看到“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干货满满,我要收藏起来。”明天在那个公号看到“高情商必须具备五个能力”,“干货满满,我得收藏起来。”就这样,他像松鼠屯粮一样囤积着。但收藏的过程,就是遗忘的过程。“有一天,我打开微信收藏,看到里面竟然有1000多篇文章,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收藏的,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要收藏这些文章。”最后,他一键删了个干干净净。
所以,我们经常感叹:“学了这么多,就像没学过一样。”乔布斯说:“你得到的知识根本称不上知识,充其量只是信息。”在这里,我声明两点。第一,我不是反对碎片化学习。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当然很有必要,但这与学习碎片化知识是两码事。第二,我不是说碎片化知识一无可取。该什么时候去吸收碎片化知识呢?就是你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架构已经建立好了,这时你可以借助碎片化知识来查漏补缺,丰富自己的认知深度与认知广度。
07
我想起了我读高三时的一件事情,当时班上有一位后来考上清华的学霸,他总结了一套高效学习笔记。我当时物理成绩位居下游,便向学霸取经:“借你笔记看看呗。”我把他的笔记完完整整地抄了下来,但是几次物理考试,我还是位居下游。我说:“我都看了你笔记好几遍了啊。”学霸说了一句:“未经你思考的知识是不属于你的。”我一下醍醐灌顶。
(千百度摘自微信公众号“拾遗”)
麻辣生活
差评
店家:亲,我卖的蓝牙耳机哪儿不好了?为何给我差评?
买家:信号太强!
店家:信号强不是很好吗?为啥给差评?
买家:我的手机都被偷走了,耳机还一直有信号。
对比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以图片为主打内容的刊物是给那些不识字的人看的;现在,以图片(包括动漫画)为主打的杂志,是给那些满肚子洋墨汁的海归派、博士后之类的人看的。
新解释
孩子问:“啥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父亲搔了搔头,答道:“怎么说好呢?就以演员与春晚的关系来说吧。以前是谁上了春晚谁就能红;现在是谁红了谁就能上春晚。”
瞎子
我出差去外地,下火车刚出车站,就看见一位算命的瞎子站在一偏僻的角落,我从他面前轻轻走过,突然,他开口对我说:“帅哥别看了,过来,让我给你算上一卦……”
我听后不禁泪流满面:从小到大都没人喊我帅哥,今天却被一个瞎子看见了我的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