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雾号”装置是一个实用而又有效的发明杰作,是19世纪晚期某些民间组织在装备匮乏、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利用简单常见的技术发明出来的。它最初并不是炸弹引爆装置,而是作为安放在铁轨上的声音信号装置,用来保证列车在大雾天气里的安全行驶。
但在二战时期,经改造的“雾号”装置得到了灵活应用。当时,英国特别行动小组S.O.E.(Special Openations Exeoutive,丘吉尔在二战时期直接领导的特工部门)为了在被占领国站稳脚跟,并破坏德国的铁路运输系统,需要大量结构简易且性能高效的爆破装备,于是他们对这种安放在铁轨上的声音信号装置进行了改进,形成了今天本文要介绍的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其在火车碾过时点火引爆炸弹。“雾号”炸弹引爆装置的使用产生了明显的效果,成为笼罩在敌占区上空的层层“迷雾”。
民用催生军用
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是为了满足特工的需求改进成的,他们要在被占领区内引起混乱,扰乱德国的战争调度和物资运输。于是,破坏德国的铁路运输系统就成为能够实现这个目的的效果最明显、可行性较强、易于发起攻击的理想手段。但是,对铁路系统的破坏不仅仅是引爆列车这么简单,最好、最有效的办法是使列车带着其运载的战争物资一起出轨,进而引起这些战争物资的彻底毁灭或长时间延误,不能运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有一个起爆装置,既要在火车头经过炸弹之前将其引爆,又要避免列车驾驶员因提前发现铁轨异常而停下来。
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的前身——民用“雾号”装置早在1893年就曾在丹麦的铁路部门使用过,这种装置可以在停车信号(当时是灯光信号)因受大雾影响而变得微弱时对列车驾驶员发出声音提醒。1944年的《丹麦铁路指南》详细介绍了这种装置的使用方法:将3个民用“雾号”装置按照特定的顺序在铁轨上排列开,当火车头通过时就会引起一连串响亮的、类似于枪击的爆炸声,以提醒驾驶员减速。该装置的使用效果非常明显,在19世纪晚期就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完全借用了这种民用“雾号”装置,所不同的是,一个是用于保证安全,而另一个是用于破坏。
内部结构如出一辙
为了便于携带,“雾号”装置制作得较为小巧。现存的、由Kynoch公司生产的民用“雾号”装置直径大概为5.2cm,厚1cm。其由一个能承受一定压力的底盘和向内扣着焊接其上的薄金属碗构成,底盘为圆片状,上面焊接着3~7个铁砧,每个铁砧上都有一个用于点火的火帽,周围放置了大约8g黑火药,与火帽紧紧连在一起。底盘的背面还焊接有一个薄薄的底座,固定着一个由铁丝做成的线夹。这只线夹比较柔软,可以弯曲,能够把底盘紧紧地绑缚在铁轨上。
当火车头碾过金属碗时,产生的压力就会使火帽击发,并引起黑火药的燃烧爆炸,进而造成金属碗的爆裂,并发出巨大的声响,提醒列车驾驶员减速。
经过英国S.O.E,改进而成的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与民用“雾号”装置基本相同,只是尺寸略有不同(直径4cm,厚1.5cm)。其工作原理也与民用型一致。不过,它的金属碗和底座都是由材质较软的黄铜制造,只有底盘由材质较硬的薄金属板制成,内部安装有3个火帽,一根5cm长的速燃导火索盘在周围,与黑火药连在一起。它与民用型最大的不同,是在金属碗侧面开孔,由一根3.2cm长的圆管与雷管或导火索连接,金属碗内部的火药燃气通过它引爆雷管,产生更大、更猛烈的爆炸。
操作简单易行
为了确保爆破行动的成功,把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安放在合理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根据1945年英国“战争事务办公室”出具的《对敌爆破设备说明》显示,金属碗和底盘安放的合理位置并不是铁轨的中间,而是要尽可能地向外侧偏离。这样,金属碗侧面的圆管就可以尽可能长地伸出铁轨,以免雷管引爆之前被车轮的边缘碾断。
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到炸药之间的距离由导火索的长度决定,导火索一端与雷管相连,另一端与一个或多个炸药组相连。导火索的燃烧速度能够达到大约7000m/s,这意味着无论其有多长以及连接了几组炸药,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和炸药都几乎在同时爆炸。
更为先进的衍生型号
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对被占领区的铁路运输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德国为了更有效地避开它们的袭击,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他们在火车头前面安装了可以扫除铁丝的线刷,用来清理铁轨。因为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采用铁丝固定,所以较易于被清理掉,因而作用效果大大下降。针对这种情况,美国战狙各情报局基于MK.I A进行改进设计出R.R.Torpedo A3“雾号”炸弹引爆装置。该装置与MK.I A的内部结构基本相同,但外观差别较大:它的底盘是椭圆形的,固定在铁轨上时能够贴合得更紧;采用铅带捆绑来代替铁线夹,铅带能紧贴铁轨。这两项改进,使得R.R.Torpedo A3“雾号”炸弹引爆装置能够更牢固地固定在铁轨上,不容易被线刷清除掉。
效果惊人 奠定胜局
从1943年到1945年间,仅在丹麦就有1525起铁路或火车被毁坏的事件发生,再配合盟军对德国铁路运输系统的空袭,使纳粹占领区的铁路受到了巨大破坏,极大地影响了德国的物资运输和战争调度。据统计,1943年2月,德国铁路货运量尚有160亿吨/公里,到了1944年底就下降到65亿吨/公里,6个月后则降至10亿吨/公里,只有高峰期的6.3%。运输基本瘫痪,煤炭供应量锐减,直接导致发电和钢铁制造困难,随之而来是煤气、机器制造、食品等行业的产能锐减。德国无力支持战争,败局已定。
编辑 郑双雁
但在二战时期,经改造的“雾号”装置得到了灵活应用。当时,英国特别行动小组S.O.E.(Special Openations Exeoutive,丘吉尔在二战时期直接领导的特工部门)为了在被占领国站稳脚跟,并破坏德国的铁路运输系统,需要大量结构简易且性能高效的爆破装备,于是他们对这种安放在铁轨上的声音信号装置进行了改进,形成了今天本文要介绍的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其在火车碾过时点火引爆炸弹。“雾号”炸弹引爆装置的使用产生了明显的效果,成为笼罩在敌占区上空的层层“迷雾”。
民用催生军用
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是为了满足特工的需求改进成的,他们要在被占领区内引起混乱,扰乱德国的战争调度和物资运输。于是,破坏德国的铁路运输系统就成为能够实现这个目的的效果最明显、可行性较强、易于发起攻击的理想手段。但是,对铁路系统的破坏不仅仅是引爆列车这么简单,最好、最有效的办法是使列车带着其运载的战争物资一起出轨,进而引起这些战争物资的彻底毁灭或长时间延误,不能运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有一个起爆装置,既要在火车头经过炸弹之前将其引爆,又要避免列车驾驶员因提前发现铁轨异常而停下来。
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的前身——民用“雾号”装置早在1893年就曾在丹麦的铁路部门使用过,这种装置可以在停车信号(当时是灯光信号)因受大雾影响而变得微弱时对列车驾驶员发出声音提醒。1944年的《丹麦铁路指南》详细介绍了这种装置的使用方法:将3个民用“雾号”装置按照特定的顺序在铁轨上排列开,当火车头通过时就会引起一连串响亮的、类似于枪击的爆炸声,以提醒驾驶员减速。该装置的使用效果非常明显,在19世纪晚期就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完全借用了这种民用“雾号”装置,所不同的是,一个是用于保证安全,而另一个是用于破坏。
内部结构如出一辙
为了便于携带,“雾号”装置制作得较为小巧。现存的、由Kynoch公司生产的民用“雾号”装置直径大概为5.2cm,厚1cm。其由一个能承受一定压力的底盘和向内扣着焊接其上的薄金属碗构成,底盘为圆片状,上面焊接着3~7个铁砧,每个铁砧上都有一个用于点火的火帽,周围放置了大约8g黑火药,与火帽紧紧连在一起。底盘的背面还焊接有一个薄薄的底座,固定着一个由铁丝做成的线夹。这只线夹比较柔软,可以弯曲,能够把底盘紧紧地绑缚在铁轨上。
当火车头碾过金属碗时,产生的压力就会使火帽击发,并引起黑火药的燃烧爆炸,进而造成金属碗的爆裂,并发出巨大的声响,提醒列车驾驶员减速。
经过英国S.O.E,改进而成的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与民用“雾号”装置基本相同,只是尺寸略有不同(直径4cm,厚1.5cm)。其工作原理也与民用型一致。不过,它的金属碗和底座都是由材质较软的黄铜制造,只有底盘由材质较硬的薄金属板制成,内部安装有3个火帽,一根5cm长的速燃导火索盘在周围,与黑火药连在一起。它与民用型最大的不同,是在金属碗侧面开孔,由一根3.2cm长的圆管与雷管或导火索连接,金属碗内部的火药燃气通过它引爆雷管,产生更大、更猛烈的爆炸。
操作简单易行
为了确保爆破行动的成功,把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安放在合理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根据1945年英国“战争事务办公室”出具的《对敌爆破设备说明》显示,金属碗和底盘安放的合理位置并不是铁轨的中间,而是要尽可能地向外侧偏离。这样,金属碗侧面的圆管就可以尽可能长地伸出铁轨,以免雷管引爆之前被车轮的边缘碾断。
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到炸药之间的距离由导火索的长度决定,导火索一端与雷管相连,另一端与一个或多个炸药组相连。导火索的燃烧速度能够达到大约7000m/s,这意味着无论其有多长以及连接了几组炸药,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和炸药都几乎在同时爆炸。
更为先进的衍生型号
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对被占领区的铁路运输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德国为了更有效地避开它们的袭击,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他们在火车头前面安装了可以扫除铁丝的线刷,用来清理铁轨。因为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采用铁丝固定,所以较易于被清理掉,因而作用效果大大下降。针对这种情况,美国战狙各情报局基于MK.I A进行改进设计出R.R.Torpedo A3“雾号”炸弹引爆装置。该装置与MK.I A的内部结构基本相同,但外观差别较大:它的底盘是椭圆形的,固定在铁轨上时能够贴合得更紧;采用铅带捆绑来代替铁线夹,铅带能紧贴铁轨。这两项改进,使得R.R.Torpedo A3“雾号”炸弹引爆装置能够更牢固地固定在铁轨上,不容易被线刷清除掉。
效果惊人 奠定胜局
从1943年到1945年间,仅在丹麦就有1525起铁路或火车被毁坏的事件发生,再配合盟军对德国铁路运输系统的空袭,使纳粹占领区的铁路受到了巨大破坏,极大地影响了德国的物资运输和战争调度。据统计,1943年2月,德国铁路货运量尚有160亿吨/公里,到了1944年底就下降到65亿吨/公里,6个月后则降至10亿吨/公里,只有高峰期的6.3%。运输基本瘫痪,煤炭供应量锐减,直接导致发电和钢铁制造困难,随之而来是煤气、机器制造、食品等行业的产能锐减。德国无力支持战争,败局已定。
编辑 郑双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