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伙伴学习社区的建构是在“伙伴学习”研究基础上的深化。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从学习目标、社区模型、样态建构、学习内容与方式、线上线下学习社区建设与维护等方面进行研究。根据具体学习项目,指导学生自主建立学习圈层,主动寻找学习伙伴,学习者之间平等互助,各自发挥优长,积极开展线上和线下的互动,跨越时间限制、地域限制,打通组织者、学习者、互助者以及学习资源之间的壁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学习和自我成长。
【关键词】伙伴学习;学习社区;伙伴素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7-0055-03
【作者简介】周小卉,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南京,210036)小学部副校长,高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伙伴学习社区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儿童发展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抓手,融合多种学习元素,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建构起的线下线上结合的学习社区。在伙伴学习社区机制的保障下,学生自主探究、分享交流、思辨提升,实现情感共融,在共创共享中形成伙伴素养。
一、伙伴学习社区的研究缘起
1.教学交往中的主体缺位。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学习逐渐孤立化、原子化,竞争多于合作,学生的“伙伴意识”变得薄弱,生生、师生的空间距离很近,心理距离却相当遥远。学习社区中教学交往的主体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生生、师生通过信息的交流实现双向互动,达成双方的共识、共享、共进。
2.学习组织的形式单一。
现有的学习组织还是以小组居多,且为合而合、合而无质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学生学习情感受挫,学习效率降低。学习社区以圈层的方式建构动态的、多样的学群组织,搭建儿童学习的进阶路线,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努力呈现伙伴学习社区的育人生态。
3.平台建设不够畅通。
目前,学校的育人平台不能满足伙伴学习的需要。后疫情时代,线下课堂教学在时空上面临巨大挑战,需要更为广阔的运行平台将线下和线上学习联结起来。伙伴学习社区的建构是对“信息时代之问”和“全球命运共同体之问”的应答。
二、伙伴学习社区的研究历程
1.和韵文化:孕育伙伴学习活动雏形。
笔者所在学校积极推进“和韵文化”建设,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孕育了“伙伴学习社区”。“红领巾和平站”,让学生自己学习处理伙伴之间的小矛盾;“小精灵”歌舞剧团,鼓励学生们自己创作剧本,自己合作排练,携手走向校外舞台;“彩虹争章”活动,引导学生们建立积极的竞争关系……我们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牵手伙伴,既锻炼了能力、学会了合作、成长了心智,同时他们的参与感、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也明显增强。
2.整体推进:探索伙伴学习课堂样态。
我们总结了德育活动中“伙伴学习”的经验和不足,全面展开“伙伴学习社区”的研究,在课堂教学、教师研训、课程建设、场域拓宽等方面整体推进。
一是成立“7号教室”,为教师发展提供多元平台,引导教师多从学生立场出发,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二是努力实施“和融课程 ”,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促进多学科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场域,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协同、合力推进,让课程更适切儿童的成长节律。
三是开展课堂“学习样态”的研究,从“寻找起点”“制造问点”“探究错点”“生发亮点”四个方面着手,唤醒学生内在学习需求,启发学生思维,归纳并整理了问题引领式、游戏式、报告式、任务驱动式、分享式伙伴学习的课堂学习样态,伙伴学习社区的研究立足课堂并逐渐走向纵深。
3.课题研究:拓展伙伴学习广阔时空。
2018年,学校“伙伴学习研究中心”成立。2019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和’文化理念下的伙伴学习的实践样态研究”顺利结题,“伙伴学习”项目被评为南京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南京市首届“教育科研成果创新奖”特等奖。成绩的取得,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与核心价值是育人”,伙伴学习正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它需要更广阔的时空。于是,“伙伴学习社区”应运而生。
三、伙伴学习社区的建构
1.以伙伴素养为目标。
伙伴学习解决的不仅是学科素养问题,更是凸显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使命的育人取向,融合竞争l生学习、个体学习、主动学习、参与式学习和团队学习等多种伙伴学习方式,达成“伙伴素养”(包括伙伴意识、伙伴识别、伙伴互动、伙伴互省)的提升,促进个体成长的自觉和自律。
2.以学习模型为工具。
伙伴学习社区需要更为多元的交流模型,如丰富多样的知识来源、充满个性的自我表达、辩证差异的观念思维、复杂具体的情感诉求……伙伴圈层的建立不是簡单的1 1的量化,而是1 N的质变,突破了原有的形式化的合作,进而转向更为“有机”“生态”的交往互动。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建立了伙伴学习社区模型,为研究提供工具支持。
伙伴学习社区模型是以培育“伙伴素养”为核心,以场域与项目样态为重要组织元素的动态学习历程模型。其伙伴圈层逐步升级:本班→本校→校外→大区域→地球村,其建构方式为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伙伴学习社区建构让教育走向开放和多元,从局域走向全域,旨在培养学生的伙伴胸襟与全球化视野。
3.以样态建构为核心。
伙伴学习社区包含线下学习社区(课堂学习、课外活动、校外场馆)和线上学习社区(全国各地、全球领域)两个方面。线下伙伴学习社区样态表现为面对面的伙伴学习,内容以学科课程为主,社区由学生自行建构或者教师有目的性地组织而成;线上伙伴学习社区样态借助网络平台,内容以活动课程为主,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愿加入。
4.以研究项目为学习内容。
社区的学习内容以主题葫芦串的形式呈现,打通学科壁垒,链接儿童生活,形成自主研究的儿童学习小项目。低年级以糖果、牛奶、鸡蛋、大米等为研究主题,体现“好吃好玩”的特点;中年级以木头、汽车、水等为研究主题,体现“好用好玩”的特点;高年级的社区学习项目与月亮、环保、文物等有关,指向“文化追寻”。变换的场景让学生不断遇见新的学习伙伴,其成员分布、时间安排、活动范围、学习内容具有个性化、灵活化的特点。
5.以卷入式研学为学习方式。
在伙伴学习社区中,学习者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他们一起享受学习过程,积极开展伙伴研学,这是对儿童学习方式的全力突破。人人在学习社区中央,人人参与研究与发现,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感,在分享沟通中实现合作共生。
6.以形成伙伴素养为社区学习评价。
伙伴学习社区的评价将目标指向伙伴素养的养成,从伙伴意识、伙伴识别、伙伴互动、伙伴自省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的主体包含学习者本人、学习伙伴、教师和家长等社区学习参与者。
评价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彩虹积分卡,我们为每一个学生开设个人电子账户,以彩虹卡积分为度量学习成果的依据。个人电子账户是学生的专属学习档案,是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多元的“财富中心”。
伙伴学习社区研究,从关注“伙伴”走向更加关注“社区”,在个体研究的基础上转向对群体的关注。其将学生个体联系起来,密切了人际关联,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成长。我们构建包括教室、家庭、社区等多维度的、向四面八方打开的学习社区模型,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学习社区中获得自我价值与群体价值。
伙伴学习社区的研究,从关注“儿童学习”走向更加关注“儿童成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学习社区,在更广阔更灵活的时空背景下,积极寻找共同学习的伙伴,充分发挥每个学习者的特长,实现各有所需、伙伴互助、共享进步。我们相信,伙伴学习社区的研究和构建,必将为每个学生创建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生态。
【关键词】伙伴学习;学习社区;伙伴素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7-0055-03
【作者简介】周小卉,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南京,210036)小学部副校长,高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伙伴学习社区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儿童发展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抓手,融合多种学习元素,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建构起的线下线上结合的学习社区。在伙伴学习社区机制的保障下,学生自主探究、分享交流、思辨提升,实现情感共融,在共创共享中形成伙伴素养。
一、伙伴学习社区的研究缘起
1.教学交往中的主体缺位。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学习逐渐孤立化、原子化,竞争多于合作,学生的“伙伴意识”变得薄弱,生生、师生的空间距离很近,心理距离却相当遥远。学习社区中教学交往的主体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生生、师生通过信息的交流实现双向互动,达成双方的共识、共享、共进。
2.学习组织的形式单一。
现有的学习组织还是以小组居多,且为合而合、合而无质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学生学习情感受挫,学习效率降低。学习社区以圈层的方式建构动态的、多样的学群组织,搭建儿童学习的进阶路线,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努力呈现伙伴学习社区的育人生态。
3.平台建设不够畅通。
目前,学校的育人平台不能满足伙伴学习的需要。后疫情时代,线下课堂教学在时空上面临巨大挑战,需要更为广阔的运行平台将线下和线上学习联结起来。伙伴学习社区的建构是对“信息时代之问”和“全球命运共同体之问”的应答。
二、伙伴学习社区的研究历程
1.和韵文化:孕育伙伴学习活动雏形。
笔者所在学校积极推进“和韵文化”建设,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孕育了“伙伴学习社区”。“红领巾和平站”,让学生自己学习处理伙伴之间的小矛盾;“小精灵”歌舞剧团,鼓励学生们自己创作剧本,自己合作排练,携手走向校外舞台;“彩虹争章”活动,引导学生们建立积极的竞争关系……我们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牵手伙伴,既锻炼了能力、学会了合作、成长了心智,同时他们的参与感、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也明显增强。
2.整体推进:探索伙伴学习课堂样态。
我们总结了德育活动中“伙伴学习”的经验和不足,全面展开“伙伴学习社区”的研究,在课堂教学、教师研训、课程建设、场域拓宽等方面整体推进。
一是成立“7号教室”,为教师发展提供多元平台,引导教师多从学生立场出发,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二是努力实施“和融课程 ”,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促进多学科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场域,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协同、合力推进,让课程更适切儿童的成长节律。
三是开展课堂“学习样态”的研究,从“寻找起点”“制造问点”“探究错点”“生发亮点”四个方面着手,唤醒学生内在学习需求,启发学生思维,归纳并整理了问题引领式、游戏式、报告式、任务驱动式、分享式伙伴学习的课堂学习样态,伙伴学习社区的研究立足课堂并逐渐走向纵深。
3.课题研究:拓展伙伴学习广阔时空。
2018年,学校“伙伴学习研究中心”成立。2019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和’文化理念下的伙伴学习的实践样态研究”顺利结题,“伙伴学习”项目被评为南京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南京市首届“教育科研成果创新奖”特等奖。成绩的取得,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与核心价值是育人”,伙伴学习正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它需要更广阔的时空。于是,“伙伴学习社区”应运而生。
三、伙伴学习社区的建构
1.以伙伴素养为目标。
伙伴学习解决的不仅是学科素养问题,更是凸显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使命的育人取向,融合竞争l生学习、个体学习、主动学习、参与式学习和团队学习等多种伙伴学习方式,达成“伙伴素养”(包括伙伴意识、伙伴识别、伙伴互动、伙伴互省)的提升,促进个体成长的自觉和自律。
2.以学习模型为工具。
伙伴学习社区需要更为多元的交流模型,如丰富多样的知识来源、充满个性的自我表达、辩证差异的观念思维、复杂具体的情感诉求……伙伴圈层的建立不是簡单的1 1的量化,而是1 N的质变,突破了原有的形式化的合作,进而转向更为“有机”“生态”的交往互动。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建立了伙伴学习社区模型,为研究提供工具支持。
伙伴学习社区模型是以培育“伙伴素养”为核心,以场域与项目样态为重要组织元素的动态学习历程模型。其伙伴圈层逐步升级:本班→本校→校外→大区域→地球村,其建构方式为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伙伴学习社区建构让教育走向开放和多元,从局域走向全域,旨在培养学生的伙伴胸襟与全球化视野。
3.以样态建构为核心。
伙伴学习社区包含线下学习社区(课堂学习、课外活动、校外场馆)和线上学习社区(全国各地、全球领域)两个方面。线下伙伴学习社区样态表现为面对面的伙伴学习,内容以学科课程为主,社区由学生自行建构或者教师有目的性地组织而成;线上伙伴学习社区样态借助网络平台,内容以活动课程为主,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愿加入。
4.以研究项目为学习内容。
社区的学习内容以主题葫芦串的形式呈现,打通学科壁垒,链接儿童生活,形成自主研究的儿童学习小项目。低年级以糖果、牛奶、鸡蛋、大米等为研究主题,体现“好吃好玩”的特点;中年级以木头、汽车、水等为研究主题,体现“好用好玩”的特点;高年级的社区学习项目与月亮、环保、文物等有关,指向“文化追寻”。变换的场景让学生不断遇见新的学习伙伴,其成员分布、时间安排、活动范围、学习内容具有个性化、灵活化的特点。
5.以卷入式研学为学习方式。
在伙伴学习社区中,学习者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他们一起享受学习过程,积极开展伙伴研学,这是对儿童学习方式的全力突破。人人在学习社区中央,人人参与研究与发现,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感,在分享沟通中实现合作共生。
6.以形成伙伴素养为社区学习评价。
伙伴学习社区的评价将目标指向伙伴素养的养成,从伙伴意识、伙伴识别、伙伴互动、伙伴自省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的主体包含学习者本人、学习伙伴、教师和家长等社区学习参与者。
评价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彩虹积分卡,我们为每一个学生开设个人电子账户,以彩虹卡积分为度量学习成果的依据。个人电子账户是学生的专属学习档案,是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多元的“财富中心”。
伙伴学习社区研究,从关注“伙伴”走向更加关注“社区”,在个体研究的基础上转向对群体的关注。其将学生个体联系起来,密切了人际关联,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成长。我们构建包括教室、家庭、社区等多维度的、向四面八方打开的学习社区模型,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学习社区中获得自我价值与群体价值。
伙伴学习社区的研究,从关注“儿童学习”走向更加关注“儿童成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学习社区,在更广阔更灵活的时空背景下,积极寻找共同学习的伙伴,充分发挥每个学习者的特长,实现各有所需、伙伴互助、共享进步。我们相信,伙伴学习社区的研究和构建,必将为每个学生创建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