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只拨120”给急救普及提了醒

来源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y1988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猝死事件引发广泛关注。2019年3月,北京东单体育馆一男子突然倒地,因遇到同场打球的6名医生而被救活;2019年11月27日,演员高以翔录制节目时猝死离世,令人唏嘘……这些悲剧的发生,也将“应急救护”再次拉入公众视野。
  现实生活中,除了遭遇猝死外,像碰到创伤、昏迷、中毒等危急情况,现场第一目击者的有效急救,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病患损伤、挽救生命。但数据显示,人们的急救知识明显不足,很多人遇事只知道拨打120电话。调查显示,市民对如何正确拨打救援电话的知晓率最高(84%—90%之间),而对心肺复苏和气道梗阻的知晓率最低,不到20%。
  说起养生头头是道,遇到急救却全无办法,这样的说法并不是危言耸听。一个人不了解急救知识、没掌握急救技能,真遇上突发状况,便可能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急救需求和急救能力之间的差距,不仅亟待重视,更有必要采取措施尽快补齐。因为在今天看来,健康不再是简单的求医问诊、吃药进补。相反,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主动获得健康生活的能力和素养。这其中,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正是衡量健康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
  毕竟,发病时遇见医护人员,纯属小概率事件。更多情况下,熟练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才能通過自救互救,实现救人救己。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公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多次提到急救普及,强调要把学生的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让生命教育走进课堂,为的是从小培养、从小普及,通过考核、测评的方式,使急救成为生活常识和生存技能。
  此外,配齐急救物品和设备,应作为公共场所的标配。该行动计划还提到,要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以往,由于很多公共场所缺少自动体外除颤器,绝大部分施救者只够做完心肺复苏的两到三个步骤,如此,施救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普及急救知识,设施改善要落细落小,更要做在前面。
  (选自《广州日报》)
  小编有话说
  健康素养是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提升急救意识和能力,是促进全民健康的有效措施。当全社会对急救的认知和理解愈加深入,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就会一步步实现。
  适用话题
  全面健康;急救意识;设施完善……
其他文献
【事件回放】   媒体报道,刘师傅的货车在湖南衡阳一高速路上发生故障,高速路救援人员表示其货物需要吊装,吊车老板赶到现场后让刘师傅签协议,“签字就8万,不签字就20万”。之后,刘师傅的车被修好,吊车没有作业,而吊车老板向刘师傅索要5.9万元。针对曝光,湖南高速公路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称,对3名负有监管责任的路政人员停职,进行专项调查。   《新京报》发表叶祝颐的观点:本应保护司机合法权益的路政人员,听
期刊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误日;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   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來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围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意情于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夫天下之山水,攒蹙
期刊
星期六下午,我正在隔壁小区的陈思源家练习诗朗诵,学校即将举行文化艺术周,我和陈思源准备朗诵舒婷的《致橡树》。   突然,手机铃声响起,是姐姐打来的。姐姐上高一,她吃完饭后就去新华书店买书了,她打电话干吗?忘了带钥匙?不至于吧。   轻轻一滑屏幕上绿色的圆点,立即传来姐姐急促的声音:“小灿,你快回家,立刻,马上!”   什么事把姐姐急成这样?我跟陈思源招呼一声,立即往家中跑去。当我气喘吁吁地跑到家中
期刊
去年年末,网剧《庆余年》热播,但挤牙膏式的更新频率在开播之初就遭到了观众吐槽,“加更”的呼声日益高涨。于是原本为竞争对手的两家视频平台为满足观众的意愿,加更了,但并非免费,还取了个名号叫“VIP付费超前点播”。在上述模式下,2019年12月16日19点59分前,VIP可专享限时5天折扣价,花50元就能在更新日比VIP多看6集。两家平台双双宣称,按此推算,2020年1月1日就可以超前看大结局。  
期刊
“咸菜肉片2.5元”“玉米青豆3元”的菜单下面,居然出现了“不错过花开的美丽/屋檐躲一场雨/星星眨眼的秘密”“友人拍下肩/要顺其自然/指尖无意间/老去的容颜”……12个打饭的窗口被诗歌“刷屏”,这些诗,全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食堂师傅宋成宝写的。   随着时光的流逝,诗歌似乎已逐步远离我们的视野,成为只在书本上,只在一部分人生活中出现的精神佳品,这显然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浪费,诗歌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
期刊
初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我只懂得模仿老师的口型去诵读;再读“君王迟京国,游子思乡邦”时,我的脑海里依稀闪现出“思乡”二字;而现在我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两年前的秋天,我离开了生活了十三年的故乡,来到这个陌生的校园。离开了昔日的好友,我只会坐在属于自己的狭小角落里,茫然地看着有说有笑的新同学,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
期刊
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②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竹心空,空以体道④,君子見其心,则思应虚受⑤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注释】   ①本:根。②建:树立。③倚:偏颇。④体道:包含仁德。⑤虚受:虚心接受。⑥砥砺:磨炼。⑦名行:名节操行。  【思考练习】   1.解
期刊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这首词写别情,在黄庭坚词作中属别具一格之作。   上片以景寫情。行客即将乘舟出发,正与伊人依依话别。这时正当初夏,窗前槐树绿叶繁茂,枝干低垂,遮住了光线,因而室内显得有点昏暗;室外石榴花竞相开放,红艳似火,耀人双眼。“绿”与“红”相映衬,“暗”与
期刊
“吱呀”一声轻响,门被推开了。   一间二十多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摆放着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角落里靠墙用木板、砖头搭起了一个灶台。   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一步步挪到床边,脱下满是泥灰的外套,倒头就睡。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手机铃声惊醒了他。会是谁呢?他拿起手机,一看是他童年时唯一的朋友打来的。上学的时候,他是个差生,老师的怒骂、同学的嘲笑、父母失望的眼神交织着他的童年。   “同学聚会?
期刊
①一个不眠的寒夜,窗外依然是飘飞的雪花和小兴安岭腊月的寒流。辗转反侧中,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曾经所有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一直在心底盈然。   ②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能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③沿着时光的脚步追溯,我想起了最初的那个刹那。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农村搬进城里,内心总有些许黯淡。或许是自卑心理的影响,便开始用偏激的行动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