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江地处成都平原腹心,是成都“西部新城”的核心品质区,全区幅员面积277平方公里,辖10镇(街),总人口35万。温江历史文化悠久,自然禀赋独特,生态环境优越,素有“金温江”的美誉,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进入“全国百强县”和“四川省十强县”行列,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和“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温江区按照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城乡全面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的战略部署,坚持以城乡统筹的理念、思路和办法,高度重视、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和保持了全区社会和谐稳定。2007年温江被评为省级平安区,综治、维稳工作连续两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一等奖,社会治安满意度连续三年居成都市二圈层第一位。主要做法是:
着眼于“大”,多方联动,形成大调解工作合力
着眼大局高度重视大调解。我们始终坚持把“大调解”作为深化城乡统筹、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工作,作为助推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区级领导、各部门、镇(街)的重要职责,坚持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定期专题研究,书记、区长带头过问督促,大力抓好工作。在机构设置上,区上和相关部门、各镇(街)及产业功能片区都专门成立了“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增配了专职分管领导和专职工作人员。在目标考核上,创新考核体系。同时,将“大调解”工作纳入对部门和镇(街)的目标考核,建立了领导干部维稳、综治工作实绩档案,作为其晋职晋级、评先受奖的重要依据。2009年,对新提拔的24名正局级领导干部全部征求了区综治委的意见。在经费保障上,区、镇(街)分别按辖区总人口人均不低于1元的标准预算大调解工作经费,设立了维稳应急专项基金。在激励机制上,建立调解个案经费补贴制度,按照矛盾纠纷难易程度,对调解成功案件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区委、区政府每年还将对调解工作先进单位和调解能手进行表彰,每两年开展一次“全区十佳调解员”评选活动,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整合资源健全调解大网络。首先,全力抓好区“大调解”中心建设。中心占地1800平方米,将区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人民调解指导中心、行政调解指导中心、群众信访督导中心合署办公,配备了13名专职工作人员,设置了专门调解室和接待窗口,并配置了警务室。其次,积极构建了“四级五横联动”的“大调解”网络。依托区“大调解”中心、区级部门、镇(街)、村(社区)“四级”以及司法局、法制办、法院、公安分局、信访局“五个职能单位”,搭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网络,形成了责任明确、城乡联动、整体推进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再者,全面整合调解资源。充分利用调处中心工作平台,以建立完善工作机制为重点,在村(社区)有机整合社区民警、驻村律师、村(社区)干部、辖区贤达人员等调解资源,在镇(街)有机整合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检察联络点、信访、国土、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人员,配齐配强调解力量。目前,全区有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126个,专职调解员1074 名,特邀人民调解员403人。
拓展领域扩大调解覆盖面。按照“哪里有人群,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调解组织”的原则,重一线、重基层,抓好细胞工程,拓展调解领域,努力做到调解工作全覆盖、无死角。坚持自下而上、专群结合,把矛盾纠纷调处的重心放在村(社区)和镇(街),将劳动争议、医患纠纷、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纳入调解受理范围,并在这些领域建立专业性调解组织,在学校、医院、市场、商场、居民小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设立调解点,不断延伸调解工作触角。同时,我们特别重视发挥民间调解的作用,结合基层治理机制和社会管理改革,顺应民主化进程,突出群众自治组织在大调解中的功能,让群众和各类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担当调解人,有效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纠纷。
立足于“调”,多措并举,提高大调解工作实效
推进联动配合调处。充分发挥区综治办“大调解”综合协调和督促指导作用,切实加强各调解系统之间协调联动、情况通报、疑难问题“会诊”和效力衔接,确保“大调解”整体功能发挥。
实行分级依次调处。大力推行村民小组、村(社区)、镇(街)三级逐级调处三次的“三三调解机制”。区上实行“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分级办理、限期结案”制度,对矛盾纠纷实行分类、分流调处,对跨镇(街)、跨部门(行业)的矛盾纠纷,由区上组建工作组进行专门调处;对行政机关内部全面推行首问调解责任制,力争把问题解决在本部门、本单位。
注重抓好个性化调处。选聘在群众中有威望、为人正派、素质高、有调解经验的人员担任人民调解员,吸纳热心调解工作、具备一定政策法律水平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心理医生及退休干部、教师等人员担任特邀人民调解员和司法调解志愿者,不断充实调解力量。针对群众个性化调解工作需要,将各类调解员的基本情况、调解特长上墙公示,开展“门诊式”服务,由群众自行选择信任的调解人员为其调处。
开展领导包案调处。认真落实领导接访制度,向社会公开各级领导干部接访时间、地点、范围,对涉及信访突出问题和重大不稳定因素,由区信访局约定区领导接待。对排查梳理出的信访积案,按照“五个一”的要求落实领导包案,实行逐级专人负责,限时解决,有力地推进了信访问题的及时化解。
疑难问题会诊调处。针对多年难以解决的“骨头案、钉子案”等重大信访疑难案件,采取约请省、市信访部门终结答复、区上统一研究特事特办、强化督查督办等多种措施,着力化解信访积案。2009年,共召开案件会诊座谈会20余次,成功化解了一批多年来的信访疑难案件,全区25件信访积案已息诉息访21件。
对症下药综合调处。坚持分类处置原则,认真抓好个案处理。对符合政策的,尽可能按政策上限予以解决;对生活确有困难的,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救助;对长期上访已形成心理障碍的,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对纯属无理取闹、缠访闹访的,重点抓好稳控。
2009年,全区各级调解组织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7741起,调解成功6400起,调处成功率达82%。从矛盾纠纷化解的结构看,全区70%化解在村(社区),20%化解在镇(街),10%化解在区级调解组织,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社区)、中事不出镇(街道)、大事不出区、矛盾不上交”。
致力于“解”,多管齐下,从源头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
突出抓发展惠民生。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稳定之源,把改善民生作为和谐之本。立足温江区情,坚持走品质化、高端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医学健康、网络经济、电子信息、体育运动、旅游文化及都市农业等现代产业,加速构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体系;以建设“智能城市”和“低碳温江”为抓手,推动片区新兴产业再造与城市的联动发展,加快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以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全面现代化为努力方向,大力促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均衡化,在全区持续实施了社会保障、安居工程、环境治理、就业促进等民生工程,切实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使发展成果普惠于广大群众、特惠于困难群体。全区群众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收入不断增加,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从根本上减少了矛盾纠纷发生。
从制度上强化源头治理。深化基层民主和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坚持科学、民主、透明、依法决策,健全群众决策参与机制,防止因政策失误、政策不当损害群众利益,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社会保障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实施听证。对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事项及重大项目等“五重”问题,及时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认真做好风险防范控制預案。2009年,我们在推进省重点项目四川文化产业园征地拆迁中,通过稳定风险评估、实行“阳光拆迁”,仅用了20多天时间,就顺利完成了1500亩、361户的征地拆迁任务,没有引发一例信访案件和不稳定事件。
创新民情收集处理。在各镇(街)专门设立了民情信息中心,配备了民情信息员,了解民情民意,了解群众需求和愿望,了解群众急需解决的热难点问题。在镇街政务服务大厅设立民情信息服务窗口,收集民情信息;通过民情信息卡、民情督办卡、民情回访卡,建立起维稳信访信息收集、分类、处置、督办、反馈一整套工作流程,全面构建了民意收集和民意沟通机制。
大调解工作的深入扎实开展,及时有效地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进一步巩固了基层政权,促进了经济发展,保障了社会和谐稳定。2009年全区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2亿元,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67亿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36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8753元,增长15%;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在全市位列二圈层第一名。(作者系成都市温江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近年来,温江区按照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城乡全面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的战略部署,坚持以城乡统筹的理念、思路和办法,高度重视、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和保持了全区社会和谐稳定。2007年温江被评为省级平安区,综治、维稳工作连续两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一等奖,社会治安满意度连续三年居成都市二圈层第一位。主要做法是:
着眼于“大”,多方联动,形成大调解工作合力
着眼大局高度重视大调解。我们始终坚持把“大调解”作为深化城乡统筹、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工作,作为助推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区级领导、各部门、镇(街)的重要职责,坚持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定期专题研究,书记、区长带头过问督促,大力抓好工作。在机构设置上,区上和相关部门、各镇(街)及产业功能片区都专门成立了“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增配了专职分管领导和专职工作人员。在目标考核上,创新考核体系。同时,将“大调解”工作纳入对部门和镇(街)的目标考核,建立了领导干部维稳、综治工作实绩档案,作为其晋职晋级、评先受奖的重要依据。2009年,对新提拔的24名正局级领导干部全部征求了区综治委的意见。在经费保障上,区、镇(街)分别按辖区总人口人均不低于1元的标准预算大调解工作经费,设立了维稳应急专项基金。在激励机制上,建立调解个案经费补贴制度,按照矛盾纠纷难易程度,对调解成功案件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区委、区政府每年还将对调解工作先进单位和调解能手进行表彰,每两年开展一次“全区十佳调解员”评选活动,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整合资源健全调解大网络。首先,全力抓好区“大调解”中心建设。中心占地1800平方米,将区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人民调解指导中心、行政调解指导中心、群众信访督导中心合署办公,配备了13名专职工作人员,设置了专门调解室和接待窗口,并配置了警务室。其次,积极构建了“四级五横联动”的“大调解”网络。依托区“大调解”中心、区级部门、镇(街)、村(社区)“四级”以及司法局、法制办、法院、公安分局、信访局“五个职能单位”,搭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网络,形成了责任明确、城乡联动、整体推进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再者,全面整合调解资源。充分利用调处中心工作平台,以建立完善工作机制为重点,在村(社区)有机整合社区民警、驻村律师、村(社区)干部、辖区贤达人员等调解资源,在镇(街)有机整合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检察联络点、信访、国土、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人员,配齐配强调解力量。目前,全区有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126个,专职调解员1074 名,特邀人民调解员403人。
拓展领域扩大调解覆盖面。按照“哪里有人群,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调解组织”的原则,重一线、重基层,抓好细胞工程,拓展调解领域,努力做到调解工作全覆盖、无死角。坚持自下而上、专群结合,把矛盾纠纷调处的重心放在村(社区)和镇(街),将劳动争议、医患纠纷、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纳入调解受理范围,并在这些领域建立专业性调解组织,在学校、医院、市场、商场、居民小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设立调解点,不断延伸调解工作触角。同时,我们特别重视发挥民间调解的作用,结合基层治理机制和社会管理改革,顺应民主化进程,突出群众自治组织在大调解中的功能,让群众和各类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担当调解人,有效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纠纷。
立足于“调”,多措并举,提高大调解工作实效
推进联动配合调处。充分发挥区综治办“大调解”综合协调和督促指导作用,切实加强各调解系统之间协调联动、情况通报、疑难问题“会诊”和效力衔接,确保“大调解”整体功能发挥。
实行分级依次调处。大力推行村民小组、村(社区)、镇(街)三级逐级调处三次的“三三调解机制”。区上实行“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分级办理、限期结案”制度,对矛盾纠纷实行分类、分流调处,对跨镇(街)、跨部门(行业)的矛盾纠纷,由区上组建工作组进行专门调处;对行政机关内部全面推行首问调解责任制,力争把问题解决在本部门、本单位。
注重抓好个性化调处。选聘在群众中有威望、为人正派、素质高、有调解经验的人员担任人民调解员,吸纳热心调解工作、具备一定政策法律水平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心理医生及退休干部、教师等人员担任特邀人民调解员和司法调解志愿者,不断充实调解力量。针对群众个性化调解工作需要,将各类调解员的基本情况、调解特长上墙公示,开展“门诊式”服务,由群众自行选择信任的调解人员为其调处。
开展领导包案调处。认真落实领导接访制度,向社会公开各级领导干部接访时间、地点、范围,对涉及信访突出问题和重大不稳定因素,由区信访局约定区领导接待。对排查梳理出的信访积案,按照“五个一”的要求落实领导包案,实行逐级专人负责,限时解决,有力地推进了信访问题的及时化解。
疑难问题会诊调处。针对多年难以解决的“骨头案、钉子案”等重大信访疑难案件,采取约请省、市信访部门终结答复、区上统一研究特事特办、强化督查督办等多种措施,着力化解信访积案。2009年,共召开案件会诊座谈会20余次,成功化解了一批多年来的信访疑难案件,全区25件信访积案已息诉息访21件。
对症下药综合调处。坚持分类处置原则,认真抓好个案处理。对符合政策的,尽可能按政策上限予以解决;对生活确有困难的,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救助;对长期上访已形成心理障碍的,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对纯属无理取闹、缠访闹访的,重点抓好稳控。
2009年,全区各级调解组织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7741起,调解成功6400起,调处成功率达82%。从矛盾纠纷化解的结构看,全区70%化解在村(社区),20%化解在镇(街),10%化解在区级调解组织,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社区)、中事不出镇(街道)、大事不出区、矛盾不上交”。
致力于“解”,多管齐下,从源头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
突出抓发展惠民生。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稳定之源,把改善民生作为和谐之本。立足温江区情,坚持走品质化、高端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医学健康、网络经济、电子信息、体育运动、旅游文化及都市农业等现代产业,加速构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体系;以建设“智能城市”和“低碳温江”为抓手,推动片区新兴产业再造与城市的联动发展,加快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以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全面现代化为努力方向,大力促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均衡化,在全区持续实施了社会保障、安居工程、环境治理、就业促进等民生工程,切实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使发展成果普惠于广大群众、特惠于困难群体。全区群众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收入不断增加,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从根本上减少了矛盾纠纷发生。
从制度上强化源头治理。深化基层民主和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坚持科学、民主、透明、依法决策,健全群众决策参与机制,防止因政策失误、政策不当损害群众利益,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社会保障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实施听证。对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事项及重大项目等“五重”问题,及时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认真做好风险防范控制預案。2009年,我们在推进省重点项目四川文化产业园征地拆迁中,通过稳定风险评估、实行“阳光拆迁”,仅用了20多天时间,就顺利完成了1500亩、361户的征地拆迁任务,没有引发一例信访案件和不稳定事件。
创新民情收集处理。在各镇(街)专门设立了民情信息中心,配备了民情信息员,了解民情民意,了解群众需求和愿望,了解群众急需解决的热难点问题。在镇街政务服务大厅设立民情信息服务窗口,收集民情信息;通过民情信息卡、民情督办卡、民情回访卡,建立起维稳信访信息收集、分类、处置、督办、反馈一整套工作流程,全面构建了民意收集和民意沟通机制。
大调解工作的深入扎实开展,及时有效地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进一步巩固了基层政权,促进了经济发展,保障了社会和谐稳定。2009年全区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2亿元,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67亿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36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8753元,增长15%;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在全市位列二圈层第一名。(作者系成都市温江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