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文章七分读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rrot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讲得很多,读得很少,忽视了朗读的重要作用,出现了“不闻读书声琅琅,单见习题如海洋”的可怕情景。文章通过对朗读重要性的论述及朗读方式、技巧的指导,以期唤起师生对朗读的再认识,加强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朗读 作用 优化 方式
  
  “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对朗读重要性的阐释。著名教育家張田若先生也有相关论述:“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朗读自古以来就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但现今,很多师生并没有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出现了“不闻读书声琅琅,单见习题如海洋”的可怕情景。加强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语言感悟及表达能力,已经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改中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一、朗读的重要性
  第一,朗读可以激发人的情感美。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使静态的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例如《白杨礼赞》,作者由衷赞美了白杨树,从白杨树的外形到内在精神,再到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层层深入,逐步推向高潮。反复朗读,自然会激发学生对白杨树、对英勇的抗日军民的钦佩、热爱与赞美之情。
  第二,朗读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种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种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来实现的。朗读,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造成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则必须有合乎情理的想象。例如《听潮》,此文着力突出了海潮这部“伟大的乐章”之美,由恬静柔美的梦幻曲到明快悦耳的奏鸣曲,再到撼人心魄的交响曲,加之作者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反复朗读,使人联想到海水涨潮时的情形,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形成对海潮完美艺术形象的体验与感受。
  第三,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试想,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享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谁会无动于衷?有谁不产生尝试一番的念头,进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加强朗读大有裨益,特别是对“诗词曲赋”的朗读,这些体裁本身具有回环美、节奏美、韵律美、音乐美,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美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第四,朗读可以陶冶美好情操,培养高尚品德,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这也正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朗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会知道如何有浩然正气;朗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会知道朋友情谊的深厚;朗读屈原的《离骚》,会知道爱国之情的源源流长;朗读朱自清的《背影》,会知道父爱的伟大;朗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会知道母爱的深沉。
  二、优化朗读方式
  第一,抓好范读——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语文教师由于他的特殊性,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要有丰富的情感。在教学课文时,如果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必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朗读者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读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眶湿润了,学生看着我动情的样子,几乎被深深地感动了,有学生竟发出了呜咽声。
  第二,学生朗读——实施朗读教学的重要保证。
  学生朗读之前,教师要作必要的朗读指导。指导朗读的要领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文来进行节奏、语调、停顿、轻重音等的朗读指导。如教学《春》时,课后要求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据这一要求,我就这样加以朗读指导,如开头的“盼望着,盼望着”一词反复出现,要重读,读出一种急切盼望春天到来的情感;“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中的“来”和“近”要重读,读出春天亲近大地带来的亲切感。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进行朗读。早读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利用早读,让学生放开喉咙大声朗读课文,诵读经典篇章,不仅能加强记忆,而且能增强语感。
  作为语文教师要让自己尽情去读,让学生尽情去读,“读”好课文,”读”好语文,读出文章的感情来,读出文章的韵味来,让琅琅的读书声回荡在校园内外。
  参考文献
  ①朱慕菊 主编《走进新课程》。
  ②《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5期。
其他文献
儿童的心田就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良好的习惯对孩子人生的成长太重要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想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谈几点浅显的想法。  一、培养小学生的写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育心理学认为:每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
期刊
随着网络的普及、社会知识爆炸性的加速发展,已使我们无法预计今天的学生在他一生中将会从事何种职业、需要什么知识、将会遇到什么困难,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所应做的是让学生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和主体。教学中的任何活动、教师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是为了让学生具有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掌握自我摄取知识的方法,使之具有终生学习、创造的本领,去参与明日世界的竞争与挑战,接受未来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针对上述教
期刊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中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实验装置的选用和操作方法要规范、正确,以防止事故的发生。一旦有意外事故发生,应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  關键词:仪器使用 试剂 药品的保存 事故处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中可能接触到易燃、易爆和有毒的物质,所以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了解实验过程中可能有哪些不安全因素及其防范措施,实验装置的选用和操作方法
期刊
摘 要:数学作业是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而批改作业则是教师对学生这一实践活动的评价过程,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数学作业是教学的一面镜子,或者说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通过批改作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智能,矫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弥补知识的缺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数学
期刊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好一堂课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安排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使教学目标真正通过学生的思考来解决。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良好的课堂提问更能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地享受到“成功破解疑难”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良好的问题?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非常重要:  一、准确切入,精
期刊
现在生物学习时间短,提高课堂效率是关键。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选习题,精心编制教学案  现在生物学习时间短,提高课堂效率是关键。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是课前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编制教学案。编制学案的原则是“好用、有实效”,抓住考点、热点,着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课堂上教师的精心组织。习题课选题要难易适中、题目典型,加强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和变式训练, 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
期刊
2001年8月,我国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八)》(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在“前言”部分就开宗明义,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又指出: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些人据此认为语文教学应站在文化、文学的立足点上,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学生体味课文,进而一步步进入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学殿堂,汲取更多的精神财富,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
期刊
明武宗正德四年己巳(1509),唐寅四十岁。其年二月,唐写《自寿山水图》为自己祝寿。   是年唐寅刚刚入住桃花坞,画中唐寅自提:“鱼羹稻衲好终身,弹指流年到四旬;善亦懒为何况恶,富非所望不忧贫。僧房一局金滕着,野店三杯石冻春。”提拔中显示了唐寅定居桃花坞后对世事的厌倦和追求隐逸的心情。这种心情在画面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此图采用高远之法,画风清秀隽永,文人书卷气息浓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景的高山
期刊
一、回归学生主体:让“朗读者自己”朗读  所谓让“朗读者自己”朗读,即朗读教学应回归学生主体,把朗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允许学生做个性化的朗读。  长期以来朗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严重失落,表现在:其一,许多教师受“知识本位”课程观的影响,一味追求朗读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忠实再现,因而导致学生主体体验的严重失语;其二,许多教师惯于用硬性指导代替学生体验,在读法上往往过于追求技巧性和统一化,这就在无形中
期刊
在聋生的识字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学生所写的生字不是缺点少横,就是添撇多捺,错误率比较高。而且到了中高年级,回生率也非常高,有些学生一篇短短的课文,不能拼读的字高达百分之三十以上。读拼音、打指语、写句子这一类练习中错字率也比较高,只要是同音字信手就写上,全然不顾这个句子要表达的内容,如出现拼音“shí”,不管是时、石,还是识、实、食、拾,学生大笔一挥写上“十”,让人啼笑皆非。  形成这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