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 :科学导报·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254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设“美丽中国”是十八大绘就的生态文明新画卷。如何克服我国目前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问题。本文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及对策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生态文明;重要性;紧迫性;对策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后,十八大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并独立成篇,这是十八大的一个大亮点,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也彰显了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一、对生态文明的再认识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着由和谐到失衡、再到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但这种和谐更多地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被动服从,和谐关系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到了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上保持和谐的同时,也出现了阶段性的、区域性的不和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开始不安于自然的庇护和统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试图改造和改变自然,而这种改造和改变往往伴随着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破坏性。工业文明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大提高。这时,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利用”变为“征服”,“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大规模消耗带来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最终造成自然资源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荒漠化、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绝等灾难性恶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也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迅速升温。1972年,联合国发表《人类环境宣言》;90年代以后,《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一系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文件相继问世,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球共识。
  二、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面对我国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人与自然关系看,原始文明是人类完全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历时百万年,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历时几千年,对自然造成了一些伤害,但由于伤害程度小,多数情况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阶段,历时几百年,对自然带来伤害、损害、破坏,许多方面已经难以修复。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这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九五”计划决定实施可持续战略,“十五”计划首次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等。
  在这一系列战略思想和重大部署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生态文明观念逐步树立,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增强;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二氧化硫、化学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4.29%和12.45%,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6.7%,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大幅度减低;环境质量局部改善,2005年到2010年,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水质的比例提高18.9个百分点,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提高30.3个百分点;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间,森林覆盖率提高2.16个百分点,退牧还草区牧草质量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加大,全国沙化面积减少;应对气候变化取得进展,“十一五”期间通过节能提高能效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6.7%,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特别是今年我国大部分城市灰霾天气时间长、范围广、层度深;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积扩大,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显现。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国土空间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耕地减少过多过快,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问题凸显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低,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消耗强度高,为此,必须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减排,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水多水少水脏并存,地下水过度超采,必须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我国人均拥有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资源面积逼近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红线,必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同时,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济形态,必须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发展循环经济。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由于部分地区对国土空间的盲目开发、过度开发,带来和造成了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各种灾害频发等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的问题。必须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部分地区环境质量较差。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要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加强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长快,人均排放量不断增加。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在5个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要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必须改变唯GDP的观念,淡化GDP考核,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要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根据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制度缺失的问题,必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如,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要建立限制开发的制度,对依法设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要建立禁止开发的制度。我国耕地、水资源、环境等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但仍不完善,要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三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和税费改革还不到位,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虽已确立,但没有体现生态价值,生态补偿制度正在探索中。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四要建立市场化机制。建设生态文明同样需要依靠市场机制,要用市场化办法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五要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资源环境是重要的公共产品,对其的破坏和损害要追究责任,进行赔偿。要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人人参与、全民行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最终才能建成“美丽中国”。
其他文献
摘 要: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深入迈进,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之中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整合式教学正在逐渐为语文教师及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所重视,其所普及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是对高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方面的积极响应,在内容及方式等方面有力的改革创新了旧式的应试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模式。主要对整合式教学出现的社会时代背景、内涵等进行分析,并希望通
期刊
摘 要:素质教育的迅速开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良好发展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多媒体技术在学生课堂上的应用。在21世纪,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正一步一步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环境,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社会发展方向接轨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具有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比拟的优势。多媒体教学模式是一项结合声音、文字、图像以及动画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教学方式,俨然成为当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多媒体教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涉及到诸多问题,要使课程改革能够收到实效,课堂及课后作业设计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英语作业设计中常见的问题有:一刀切、较单一、机械重复、评价教条化。教师应针对英语作业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及时调整英语作业设计需要把握的几个方面:注重研究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注重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注重分层评价;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做英语作业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期刊
初中物理重在定性研究,所研究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多数是单一的、静态的。教学要求以识记为主,学生只要能回答“是什么”即可。而高中物理研究的对象就比较复杂且抽象,通常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由现象追溯物理规律;由物理过程寻求定量关系。学生怎样学?教师怎样教?这个“衔接关”和“台阶”是历年来高一物理教师深感棘手的问题。下面谈谈我的一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这无疑对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然而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教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目标和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设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认为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将要讲授的一堂课的总
期刊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它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近几年农村学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和普及,但由于农村办园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理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这种现象违背了幼教规律,损害了幼儿身心健康,制约了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和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一、主要表现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幼儿教育违背了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期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清华大学有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国学导师,这四位导师学问既大,其读书方法可借鉴之处亦。而其中吾以为梁先生读书法最为适用学生。梁启超:读课外书为必修课。  在梁启超看来,“学生做课外学问是最必要的,若只求讲堂上功课及格,便算完事,那么,你进学校,只是求文凭,并不是求学问,你的人格,先已不可问了”。做学问的人不去“自发”地阅读课外书,文不识理,理不通文,最终将制约学术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情感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在语文教学中表现的更加明显。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每一篇文章均为文质兼美的佳作,无论就文字的锤炼,内容的表达,情感的抒发,都表现出一种至高的神美。特别是在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是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真实的体验,闪烁着圣洁的人性美。教学中必须抓住这条红线,才能挖掘出作品的真正内涵,从而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对文章词句、结构的
期刊
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和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所倡导的地理教学方式,主张教师在教给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强调过程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期刊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创新,必须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引导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此,教学过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越来越多人的参与,只要不断地实践下去,学生一定会乐于上政治课,并在政治课上进行自我教育,教师也会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  一、要想上好政治课,营造好课堂气氛是很重要的。  (1)要更新教学观念。上好政治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很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