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挫折磨砺诗歌,悲愤出诗人。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面对中华大地上的空前劫难,面对成千上万死难的同胞,整个民族在短暂的惊愕过后,陷入了一场巨大的悲恸中。巨大的悲怆和感动,像山一样压在国人的心中,情感的洪流在激荡、奔突,它迅速找到了“诗歌”这一具有“短、平、快”、抒情性强等形式优势的宣泄口。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史,大凡一股文学浪潮的涌现,均受到社会事件(包括“政治事件”和以地质、气象事件为主的“自然事件”)的影响。在常态下,文学沿着自己固有的河床平静地流淌,然而它一旦遭遇另一股非文学的强大的漩流或飓风时,文学便会跃出自己的河床,同这股漩流或飓风扭结在一起,形成一股新的裹挟一切的更强大的力量。诗歌,在民族遭遇巨大浩劫后的第一时间里,肩负起了宣泄民族情感、抚慰民族精神创痛、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和文体使命。
借助于现代传媒特别是网络的强大传播功能,在短短几天、十几天的时间里,数以百万计的抗震诗歌作品,在报刊和网络上发表、结集,在电台、电视台上播送,在社会上流传、在各地的赈灾晚会和诗歌朗诵会上朗诵。一时间出现了诗歌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高峰,让读者感到诗歌和大众亲近的时代到来了,诗歌与民族精神同步的时代到来了。中国当代诗歌,迎来了新的浪潮。
抗震诗歌作者,主要表现为三大群体:一、震区外的诗人和作家;二、震区外的普通大众;三、地震亲历者(包括诗人、作家和普通大众)。在5.12之后涌现出来的数以百万计的抗震诗歌中,普通诗歌爱好者和普通民众所创作的作品,占有绝对优势的比例。
下面我随意撷录一位诗人的诗歌作品,让我们一齐来听一听诗人们与苦难民族一起跳动的脉搏:
我知道一条必须打通的路叫人道/我知道汶川的同义词叫灾区/我甚至比专家们更早的预测到/地震的中心是幸存者/是那只女孩的小手/它从瓦砾里伸出,企图抓住一分一秒/那只红嫩的、生姜般/曾翻阅过连环画、捕捉过蜻蜓的小手/从未得罪过世界/可为什么要求它来紧紧攥住绝望/又慢慢松开希望
一直以来/我们把大地当作母亲/可现在有人指认大地为凶手/我只想问,当死神在汶川暴怒的时候/这一刻,大地,你在哪里/我还想表达,大地,是你带走了汶川/带走了这么多平凡、世俗的生命
我知道有一颗良心是慈善/我还知道坚强的伴侣是脆弱/今天,那只天使的小手/点燃了我忽明忽暗的泪眼/点亮整个中国的美好/每个人都成了一个红十字会/捐献着爱与安慰/祈祷着平安
——潘维《为汶川地震写下的》
面对这样直面灾难,直面人生,直面民族坚强的诗歌,与以前的相当长时间内,诗坛上曾经出现的噪音,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啊。这样的诗歌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的血性,感受到了诗歌的希望,感受到了诗歌在灾难面前,像黑夜的火炬那样不可缺少,它闪出的亮色是一个民族的深层底色。
地震不久在网上流传极广的一首诗《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作者洪卫国,天津海关干部、《中国海关通志》编辑)出自于普通民众之手:
孩子 快/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 太黑了/妈妈怕你 碰了头/快 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妈妈我怕/天堂的路 太黑/我看不见你的手/自从倒塌的墙 把阳光夺走/我再也看不见 你柔情的眸//孩子 你走吧/前面的路 再也没有忧愁/没有读不完的课本 再也没有爸爸的拳头/你要记住我和爸爸的模样/来生还要一起走//妈妈 别担忧/天堂的路有些挤/有很多同学和朋友/我们说 不哭不哭/哪一个人的妈妈都是我们的妈妈/哪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没有我的日子/你把爱给活着的孩子吧//妈妈你别哭/泪光照亮不了/我们的路/让我们自己/慢慢地走/妈妈 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记住我们的约定/来生还要一起走
——洪卫国《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读了上面这样的诗歌,谁不肝肠寸断、热泪如倾?谁不为那些被震魔摧折的花蕾,为那些被废墟所掩埋的同胞泣血?毫无疑问,如果从抗震诗歌的艺术性方面来考量,普通民众创作出的作品,显然无法与训练有素的作家和诗人们的作品相比。然而,在重大的灾难面前,诗歌的艺术性,常常让位于诗歌的抒情性。灾难是个庞大的“过滤器”,在特定的历史时刻,它往往会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暂时过滤掉,只留下简洁、明朗、通俗和力量。这就是由普通作者创作的诗歌往往能够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而作家、诗人们创作的作品却不能广为人知的原因。
教师的称号是高尚的,四川省德阳市汉旺镇有一位中学老师叫谭千秋,他在汶川大地震中,在坍塌的教室里用身体保护四名学生,自已不幸罹难。诗人胡有琪满怀激情地为他写道:
在你的面前/所有的颂语媚言都变得苍白、无力/你用唐诗宋词做骨/认认真真的写了四个字:我是老师/然后,你就做了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事/用老师的风范撑起坍塌的天空
——《谭千秋老师,废墟中的最后一课》
美,不仅仅在形式,更在内容。在于诗人思想的深刻,对现实的独特见解与理解,在于感情的真诚与美善,与读者产生心息相通的情感共鸣。
抗震诗歌闪烁着耀眼的人性和人道主义光辉。抗震诗歌所传达出的民族感情,放射出了更博大、更智性、更深刻、更健康的时代光芒。与以往任何一次诗歌浪潮和“灾难文学”相比,出现在这次抗震诗歌中的国家领导人形象,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第一次真正褪去了叱咤风云、令人敬而远之的“政治家”的生硬外壳,还原成了与芸芸众生哀乐与共、也怒也哭的性情中人。这一点是抗震诗歌所取得的一个重大突破。在这次诗歌浪潮中,出现了大量的描写总理温家宝亲临震区指挥救灾,深入废墟,眼泪为人民而流淌、声音为人民而嘶哑的动人场景。请看这首诗:
1
当四川汶川地裂山崩巴山蜀水还在颤抖不止/当我们还没有回过神来/总理,我们共和国的总理/来不及掸去中原考察的风尘/或者还来不及喝上一口水/就匆匆搭乘急赴灾区的飞机/仿佛已经听到瓦砾堆中的呻吟/仿佛已经看见现场的一片狼藉/虽然您冷静从容,指挥若定/但紧锁的眉头却流露了您内心的焦急/您凝重神情的后面/是对水深火热中的灾民揪心的疼!
/总理,您是这样感动我们/您是这样感动中国
2
距离惊天动地悲怆的一刻/仅仅只有五个小时/山还在崩,地还在裂/山崩地裂的粉尘还没有散去/总理,我们人民的总理/就已披着墨汁般黑的夜色/朝着震中的方向急驰/直至断裂的道路挡住座驾/您才在受了重伤的都江堰/用帐篷搭起最前沿的指挥部/电断,水断,通讯信号中断/巴蜀大地飘洒着凄风冷雨/指挥部的灯火却通宵不眠/六十六岁的老人连夜部署/总理,您是这样感动我们/您是这样感动中国
3
风吹动着您斑白的双鬓/七十二个小时/您很快就苍老了几岁!/七十二个小时/您就像上足了发条的钟摆/辗转九次奔走七地/都是灾情最重的危险地带/ “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就要抢救到底!”/在您老人家的心中/人的生命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于是爱神与死神展开了搏斗/信心与勇气的浪潮/在支离破碎的大地涌动/鲜活而又顽强的生命/从死神手中一个接一个地夺了回来/总理,您是这样感动我们/您是这样感动中国
4
古往今来,有多少政治家/留下多少睿智精辟的语录/却怎么比得上我们的总理/话语平凡却暖人心怀/那是对受灾群众的关切/完完全全发自您的肺腑/对着废墟中被埋的儿童/您恨不得亲自动手扒出来!/您心疼孩子们害怕/用沙哑的喉咙向他们叫唤:/ “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这是多么闪光的语录/这是多么慈悲的大爱!/总理,您是这样感动我们/您是这样感动中国
5
“别哭,别哭,你们幸存活下来,就好好活下去。”/您劝慰失去双亲的女孩不哭/可泪水却在您的眼眶打转/面对灾民的巨大创伤与哀痛/我们的总理常常老泪纵横/流泪,并不代表脆弱/我们的总理是情不自禁/因为,您与人民血肉相连感同身受/您的泪水让人民感到温暖/您的泪水让人民看到希望/您的泪水让人民增添力量!/总理,您是这样感动我们/您是这样感动中国
6
总理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感动了每一颗善良真诚的心!/子弟兵、志愿者、医疗组/一批又一批向灾区挺进/日本、韩国、俄罗斯的救援队/一队又一队进入废墟/狂风暴雨无情地鞭打了大地/却催开了大地爱的花朵/小朋友捐出了零花钱/大学生捐出了生活费/低保户捐出了低保金/连乞丐都能捐尽身上所有的硬币/这样伟大的民族/这样团结的人民/还有什么不能战胜的灾难/看吧,不远的将来/在灾后千疮百孔的土地上/定会崛起更加美丽的家园!
——李剑魂《总理,您是这样感动中国》
情感不灭,诗歌就不灭。法国诗人保罗·梵乐西说过:“抒情诗歌是欢呼,感叹、呜咽……的节律和旋律发展。”诗歌的内在结构,深层的结构,并非文字句法的结构,它的技巧讲究意念、意想的安排。讲究形象与思维的结合,形成作者自己独到的感觉。诗歌是人类心灵的音乐,是真诚、善良、审美的结晶体,是人类内心精神因素的反映,只要我们有感情诗歌是不会死亡的。
抗震诗歌伟大的历史功绩,首先体现在当特大浩劫突然降临中国这块古老的东方大地时,它快速作出反应,承载起记录民族劫难、缓释民族哀思、抚慰民族精神创痛的文化重任和心理使命;其次体现在当灾魔肆虐中华大地,它义不容辞地担当起爱的使者,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将人类之爱与人性之光播撒到震区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再次体现在当民族突然陷入一场浩瀚的黑暗和哀恸中,它吹响了驱散大地上的阴霾、振奋民族精神的鼓角。它是对“新生代诗歌”之后中国当代诗歌艺术走向的有力反拨,是新世纪对全民进行的一次诗歌普及运动。正如部分文化学者2008年5月17日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的“中国当代诗歌的边缘化命运及其个人使命”讨论会上所认为的那样:“在这个地震时代,人们悲情地营救、抢救、自救,而一次强有力的‘抢救’行动悄然展开,不同的是这次抢救的对象是时代精神废墟中的幸存者——现代诗。”抗震诗歌,是中华民族自发和自觉的一场救助运动,也是中国当代诗歌一次自发和自觉的“自我救赎”运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曾在一次演讲中认为,中国文学史上始终有一种本质上的东西,即感时忧国的使命感。并说,进一步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后,更深刻地感到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连续性。这番话的确引人深思。其实,这正是中国文学(诗歌)的深远传统,是人文精神的内核。好的诗歌,不仅影响着一代人,还能跨越历史时空,沟通人性;好的诗歌,不仅可以培养热爱母语的情感,还能享受到语言的美和创造语言的美。中国当代诗歌在迷失自我近二十年之后,再次向着中国诗歌“诗言志”和抒情传统回归;中国诗歌,再一次与苍生疾苦、与民族命运血肉相连。但是,猝生于大劫难中的抗震诗歌,也存在着诸多艺术和思想上的硬伤。例如:一、抗震诗歌因缺少时间打磨,且作者队伍以非作家、诗人的普通大众为主,创作技巧普遍粗砺,艺术打磨不够;二、抒情过度,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悲愤有余而思考不足;三、数量浩瀚,但整体质量平平,出色的作品较少,题材和气势很大,内在的“大气象”不够。无论是将抗震诗歌纵向置于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史中去考察,还是横向置于世界诗歌的丛林去审视,2008年5月12日之后的中国抗震诗歌,在艺术和思想价值方面,都没有取得质的突破和进步,基本上仍在进行低位运作。
陆艳,教师,现居浙江宁波。
借助于现代传媒特别是网络的强大传播功能,在短短几天、十几天的时间里,数以百万计的抗震诗歌作品,在报刊和网络上发表、结集,在电台、电视台上播送,在社会上流传、在各地的赈灾晚会和诗歌朗诵会上朗诵。一时间出现了诗歌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高峰,让读者感到诗歌和大众亲近的时代到来了,诗歌与民族精神同步的时代到来了。中国当代诗歌,迎来了新的浪潮。
抗震诗歌作者,主要表现为三大群体:一、震区外的诗人和作家;二、震区外的普通大众;三、地震亲历者(包括诗人、作家和普通大众)。在5.12之后涌现出来的数以百万计的抗震诗歌中,普通诗歌爱好者和普通民众所创作的作品,占有绝对优势的比例。
下面我随意撷录一位诗人的诗歌作品,让我们一齐来听一听诗人们与苦难民族一起跳动的脉搏:
我知道一条必须打通的路叫人道/我知道汶川的同义词叫灾区/我甚至比专家们更早的预测到/地震的中心是幸存者/是那只女孩的小手/它从瓦砾里伸出,企图抓住一分一秒/那只红嫩的、生姜般/曾翻阅过连环画、捕捉过蜻蜓的小手/从未得罪过世界/可为什么要求它来紧紧攥住绝望/又慢慢松开希望
一直以来/我们把大地当作母亲/可现在有人指认大地为凶手/我只想问,当死神在汶川暴怒的时候/这一刻,大地,你在哪里/我还想表达,大地,是你带走了汶川/带走了这么多平凡、世俗的生命
我知道有一颗良心是慈善/我还知道坚强的伴侣是脆弱/今天,那只天使的小手/点燃了我忽明忽暗的泪眼/点亮整个中国的美好/每个人都成了一个红十字会/捐献着爱与安慰/祈祷着平安
——潘维《为汶川地震写下的》
面对这样直面灾难,直面人生,直面民族坚强的诗歌,与以前的相当长时间内,诗坛上曾经出现的噪音,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啊。这样的诗歌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的血性,感受到了诗歌的希望,感受到了诗歌在灾难面前,像黑夜的火炬那样不可缺少,它闪出的亮色是一个民族的深层底色。
地震不久在网上流传极广的一首诗《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作者洪卫国,天津海关干部、《中国海关通志》编辑)出自于普通民众之手:
孩子 快/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 太黑了/妈妈怕你 碰了头/快 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妈妈我怕/天堂的路 太黑/我看不见你的手/自从倒塌的墙 把阳光夺走/我再也看不见 你柔情的眸//孩子 你走吧/前面的路 再也没有忧愁/没有读不完的课本 再也没有爸爸的拳头/你要记住我和爸爸的模样/来生还要一起走//妈妈 别担忧/天堂的路有些挤/有很多同学和朋友/我们说 不哭不哭/哪一个人的妈妈都是我们的妈妈/哪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没有我的日子/你把爱给活着的孩子吧//妈妈你别哭/泪光照亮不了/我们的路/让我们自己/慢慢地走/妈妈 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记住我们的约定/来生还要一起走
——洪卫国《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读了上面这样的诗歌,谁不肝肠寸断、热泪如倾?谁不为那些被震魔摧折的花蕾,为那些被废墟所掩埋的同胞泣血?毫无疑问,如果从抗震诗歌的艺术性方面来考量,普通民众创作出的作品,显然无法与训练有素的作家和诗人们的作品相比。然而,在重大的灾难面前,诗歌的艺术性,常常让位于诗歌的抒情性。灾难是个庞大的“过滤器”,在特定的历史时刻,它往往会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暂时过滤掉,只留下简洁、明朗、通俗和力量。这就是由普通作者创作的诗歌往往能够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而作家、诗人们创作的作品却不能广为人知的原因。
教师的称号是高尚的,四川省德阳市汉旺镇有一位中学老师叫谭千秋,他在汶川大地震中,在坍塌的教室里用身体保护四名学生,自已不幸罹难。诗人胡有琪满怀激情地为他写道:
在你的面前/所有的颂语媚言都变得苍白、无力/你用唐诗宋词做骨/认认真真的写了四个字:我是老师/然后,你就做了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事/用老师的风范撑起坍塌的天空
——《谭千秋老师,废墟中的最后一课》
美,不仅仅在形式,更在内容。在于诗人思想的深刻,对现实的独特见解与理解,在于感情的真诚与美善,与读者产生心息相通的情感共鸣。
抗震诗歌闪烁着耀眼的人性和人道主义光辉。抗震诗歌所传达出的民族感情,放射出了更博大、更智性、更深刻、更健康的时代光芒。与以往任何一次诗歌浪潮和“灾难文学”相比,出现在这次抗震诗歌中的国家领导人形象,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第一次真正褪去了叱咤风云、令人敬而远之的“政治家”的生硬外壳,还原成了与芸芸众生哀乐与共、也怒也哭的性情中人。这一点是抗震诗歌所取得的一个重大突破。在这次诗歌浪潮中,出现了大量的描写总理温家宝亲临震区指挥救灾,深入废墟,眼泪为人民而流淌、声音为人民而嘶哑的动人场景。请看这首诗:
1
当四川汶川地裂山崩巴山蜀水还在颤抖不止/当我们还没有回过神来/总理,我们共和国的总理/来不及掸去中原考察的风尘/或者还来不及喝上一口水/就匆匆搭乘急赴灾区的飞机/仿佛已经听到瓦砾堆中的呻吟/仿佛已经看见现场的一片狼藉/虽然您冷静从容,指挥若定/但紧锁的眉头却流露了您内心的焦急/您凝重神情的后面/是对水深火热中的灾民揪心的疼!
/总理,您是这样感动我们/您是这样感动中国
2
距离惊天动地悲怆的一刻/仅仅只有五个小时/山还在崩,地还在裂/山崩地裂的粉尘还没有散去/总理,我们人民的总理/就已披着墨汁般黑的夜色/朝着震中的方向急驰/直至断裂的道路挡住座驾/您才在受了重伤的都江堰/用帐篷搭起最前沿的指挥部/电断,水断,通讯信号中断/巴蜀大地飘洒着凄风冷雨/指挥部的灯火却通宵不眠/六十六岁的老人连夜部署/总理,您是这样感动我们/您是这样感动中国
3
风吹动着您斑白的双鬓/七十二个小时/您很快就苍老了几岁!/七十二个小时/您就像上足了发条的钟摆/辗转九次奔走七地/都是灾情最重的危险地带/ “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就要抢救到底!”/在您老人家的心中/人的生命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于是爱神与死神展开了搏斗/信心与勇气的浪潮/在支离破碎的大地涌动/鲜活而又顽强的生命/从死神手中一个接一个地夺了回来/总理,您是这样感动我们/您是这样感动中国
4
古往今来,有多少政治家/留下多少睿智精辟的语录/却怎么比得上我们的总理/话语平凡却暖人心怀/那是对受灾群众的关切/完完全全发自您的肺腑/对着废墟中被埋的儿童/您恨不得亲自动手扒出来!/您心疼孩子们害怕/用沙哑的喉咙向他们叫唤:/ “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这是多么闪光的语录/这是多么慈悲的大爱!/总理,您是这样感动我们/您是这样感动中国
5
“别哭,别哭,你们幸存活下来,就好好活下去。”/您劝慰失去双亲的女孩不哭/可泪水却在您的眼眶打转/面对灾民的巨大创伤与哀痛/我们的总理常常老泪纵横/流泪,并不代表脆弱/我们的总理是情不自禁/因为,您与人民血肉相连感同身受/您的泪水让人民感到温暖/您的泪水让人民看到希望/您的泪水让人民增添力量!/总理,您是这样感动我们/您是这样感动中国
6
总理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感动了每一颗善良真诚的心!/子弟兵、志愿者、医疗组/一批又一批向灾区挺进/日本、韩国、俄罗斯的救援队/一队又一队进入废墟/狂风暴雨无情地鞭打了大地/却催开了大地爱的花朵/小朋友捐出了零花钱/大学生捐出了生活费/低保户捐出了低保金/连乞丐都能捐尽身上所有的硬币/这样伟大的民族/这样团结的人民/还有什么不能战胜的灾难/看吧,不远的将来/在灾后千疮百孔的土地上/定会崛起更加美丽的家园!
——李剑魂《总理,您是这样感动中国》
情感不灭,诗歌就不灭。法国诗人保罗·梵乐西说过:“抒情诗歌是欢呼,感叹、呜咽……的节律和旋律发展。”诗歌的内在结构,深层的结构,并非文字句法的结构,它的技巧讲究意念、意想的安排。讲究形象与思维的结合,形成作者自己独到的感觉。诗歌是人类心灵的音乐,是真诚、善良、审美的结晶体,是人类内心精神因素的反映,只要我们有感情诗歌是不会死亡的。
抗震诗歌伟大的历史功绩,首先体现在当特大浩劫突然降临中国这块古老的东方大地时,它快速作出反应,承载起记录民族劫难、缓释民族哀思、抚慰民族精神创痛的文化重任和心理使命;其次体现在当灾魔肆虐中华大地,它义不容辞地担当起爱的使者,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将人类之爱与人性之光播撒到震区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再次体现在当民族突然陷入一场浩瀚的黑暗和哀恸中,它吹响了驱散大地上的阴霾、振奋民族精神的鼓角。它是对“新生代诗歌”之后中国当代诗歌艺术走向的有力反拨,是新世纪对全民进行的一次诗歌普及运动。正如部分文化学者2008年5月17日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的“中国当代诗歌的边缘化命运及其个人使命”讨论会上所认为的那样:“在这个地震时代,人们悲情地营救、抢救、自救,而一次强有力的‘抢救’行动悄然展开,不同的是这次抢救的对象是时代精神废墟中的幸存者——现代诗。”抗震诗歌,是中华民族自发和自觉的一场救助运动,也是中国当代诗歌一次自发和自觉的“自我救赎”运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曾在一次演讲中认为,中国文学史上始终有一种本质上的东西,即感时忧国的使命感。并说,进一步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后,更深刻地感到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连续性。这番话的确引人深思。其实,这正是中国文学(诗歌)的深远传统,是人文精神的内核。好的诗歌,不仅影响着一代人,还能跨越历史时空,沟通人性;好的诗歌,不仅可以培养热爱母语的情感,还能享受到语言的美和创造语言的美。中国当代诗歌在迷失自我近二十年之后,再次向着中国诗歌“诗言志”和抒情传统回归;中国诗歌,再一次与苍生疾苦、与民族命运血肉相连。但是,猝生于大劫难中的抗震诗歌,也存在着诸多艺术和思想上的硬伤。例如:一、抗震诗歌因缺少时间打磨,且作者队伍以非作家、诗人的普通大众为主,创作技巧普遍粗砺,艺术打磨不够;二、抒情过度,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悲愤有余而思考不足;三、数量浩瀚,但整体质量平平,出色的作品较少,题材和气势很大,内在的“大气象”不够。无论是将抗震诗歌纵向置于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史中去考察,还是横向置于世界诗歌的丛林去审视,2008年5月12日之后的中国抗震诗歌,在艺术和思想价值方面,都没有取得质的突破和进步,基本上仍在进行低位运作。
陆艳,教师,现居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