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人才培养。本文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必要性、存在问题和以及合作办学中解决问题的思路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作了分析。
关键词:校企合作;必要性;问题;策略
随着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直接面向企业,要想有好的出路和发展,采用“关门办学,闭门造车”已不适应,必须寻求一条新道路,校企合作就是一种适合的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各自优势,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教育是受生产力制约的。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经验尚未上升为知识形态,知识和技能是由有经验长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传授给青年人。
近现代,随着机器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其成果转化为商品周期愈来愈短,所以要求教育要与生产紧密结合。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科技和生产发展,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生产力水平越高,这种要求越迫切。社会上有些大企业,自己办校,培养人才,但要办出一流学校,并非易事。于是,便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如“订单”式培养;“校企联办式”;举办“企业杯”专业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来满足企业发展要求。
生产力发展,必然要求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原因有二:其一是科技发展越迅速,产品更新速度越快,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商品的周期越短,科技人员与企业职工面对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产品。若要与之适应,就必须用新知识、技能和观念来武装头脑,于是出现了“终身学习”的概念。他们的再学习,仅靠其内部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与高校合作。其二是,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技术、消费、分配等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新变化。如高校中不同层次、专业、学科类之间的比例关系,都要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结构比例失调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或者出现人才过剩现象。
2.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共同需要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发展的共同之路。校企合作解决的主要问题,对学校而言,主要解决了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学生就业等问题;对企业来说,主要解决产品生产、培训员工、智力支撑等问题。职业院校生存的依托是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企业和市场是高职院校“产品”的接受者、使用者、检验者。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国培到鲁泰纺织有限公司了解到,它与淄博市淄川二职专学校合作多年,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典型。淄川二职专是1983年由普通中学改办的,办学之初,设备落后,师资缺乏,就业安置困难,很快学校就陷入了“招生难,就业难”的办学困境。校企合作后,淄川二职专已由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职业学校,由原来的6个专业20多个教学班,发展到现在的28个专业90多个教学班,在校生规模达到六千余人。毗邻学校的鲁泰公司,建厂之初尽管拥有国际一流的先进设备,却苦于没有高素质员工,规模、效益受到了牵制;现在一家不知名的小厂,已由当初员工不过千人、产值不足亿元的规模,发展到现在的员工一万八千余人、总资产达67.5亿元,净资产31.8亿元的上市公司。这是校企合作带来的效益。也是双方共同发展的需要。
3.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是职教发展永恒的话题,不断完善和推进校企合作的体制与机制,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自高职院校扩招以来,自主分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出台后,各个院校认识到了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性。毕竟毕业生终究是要为企业服务的。从企业的角度讲,随着竞争程度的增加和自身的发展,做品牌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解决校企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规格,而且对改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形成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等有重要作用,也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校企合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校企合作存在一些优势:首先,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要。学校通过企业的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其次,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它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但是随着校企合作的发展,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仍存在着“三个不够”现象。(1)学校对校企合作不够主动,有的坐等企业来求。(2)校企双方合作不够深入,有些只是搞形式、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合作。(3)企业对校企合作不够积极,政府缺少对企业政策支持,往往出现一头热现象。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还存在“四个不一致”。(1)供需时间不一致。学校学生实习、实训是根据教学大纲计划进行,企业需求学生是按任务、订单来确定,因此,企业需求时,学校无学生提供。(2)学生管理不一致。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完全采用员工管理机制,学校很难对实习学生进行全程跟踪管理,不易获取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心理动态,会导致对实习学生的放任。(3)各专业校企合作的深度、难度不一致。对于会计专业、装潢设计专业的实习生,由于需求数量少、技术难度高,一般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受校企合作;对于服装专业、旅游专业等的实习生,由于其专业技能要求较低、数量较多,开展校企合作则比较容易。(4)实习、就业待遇不一致。目前,顶岗实习大都在最后一年,学生对实习、就业往往混为一谈,忽略了实习仍是学习的一部分。对实习单位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对工作环境、待遇、企业发展前景等要求过高。企业对实习学生“六险一金”不给交,待遇也不高,导致实习期学生频繁跳槽,这也是校企合作难以持续的原因之一。 三、校企合作实施的策略
我国的高职教育,其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企业需求,适销对路的人才。要想实现教学目的,校企合作是必须的,还要坚持十六字方针、把好三大环节、力求四项对接的思路。
1.要坚持十六字方针:改变观念、互利互惠、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2.要把好三大环节
(1)诚信是基础;校企合作是一项双向选择的过程,学校要想在众多企业的选择中脱颖而出,必须在自身内涵上下功夫,以质量求合作,以特色求关注,以服务求支持,并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让企业了解、认识并信任学校。
(2)互惠为核心;学校与企业是两大合作主体,双方要本着“双向参与、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来寻求支持。
(3)效益为关键。任何一项无效益的合作是无意义的,在合作过程中,合作能为双方创造效益,合作才能长久,合作才能持续发展。
3.要力求四项对接
(1)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目前,越来越多企业希望通过打造企业文化来塑造核心竞争力。学校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要把优秀的企业文化融进校园文化,以使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零距离对接。高职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从新视角深入探析企业文化对高职教育要求,创设新型育人环境,培养“职业人”、“社会人”,从而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淄川二职专就把鲁泰公司文化带到课堂学习,使学生到公司后很熟悉企业要求。
(2)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群对接。专业设置是学校教学工作灵活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当前,一些高职高专学校存在按照现有教师、现有条件而不是按市场需要设置专业的倾向,导致毕业生就业率降低。高职院校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了解行业岗位群的需求,并不断将传统专业更新以及设置新专业,这样就使得专业设置顺应人才市场的发展需求,并且贴近企业发展。
(3)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对接。职业院校教师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不仅可以培训企业员工,还可参与企业的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设备改造。企业技术人员入校承担学校的实践教学,负责学生技能训练指导,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的对接,不仅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4)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对接。学校实训基地可以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企业生产车间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发挥各自优势,二者对接,有利于培养企业需要人才。例如鲁泰总经理亲自签发支持服装专业学生下厂实习的文件,企业在相关的车间开设“学生技能实训角”,保证学生的现场实习条件。当然学校也愿意接收企业的生产任务,创造经济效益。有效实现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的对接。
参考文献:
[1]王贤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改革与实施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2]魏 威:校企融合创新高职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6(8).
[3]樊玉萍 季 静:推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思考[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
关键词:校企合作;必要性;问题;策略
随着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直接面向企业,要想有好的出路和发展,采用“关门办学,闭门造车”已不适应,必须寻求一条新道路,校企合作就是一种适合的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各自优势,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教育是受生产力制约的。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经验尚未上升为知识形态,知识和技能是由有经验长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传授给青年人。
近现代,随着机器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其成果转化为商品周期愈来愈短,所以要求教育要与生产紧密结合。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科技和生产发展,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生产力水平越高,这种要求越迫切。社会上有些大企业,自己办校,培养人才,但要办出一流学校,并非易事。于是,便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如“订单”式培养;“校企联办式”;举办“企业杯”专业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来满足企业发展要求。
生产力发展,必然要求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原因有二:其一是科技发展越迅速,产品更新速度越快,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商品的周期越短,科技人员与企业职工面对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产品。若要与之适应,就必须用新知识、技能和观念来武装头脑,于是出现了“终身学习”的概念。他们的再学习,仅靠其内部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与高校合作。其二是,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技术、消费、分配等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新变化。如高校中不同层次、专业、学科类之间的比例关系,都要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结构比例失调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或者出现人才过剩现象。
2.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共同需要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发展的共同之路。校企合作解决的主要问题,对学校而言,主要解决了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学生就业等问题;对企业来说,主要解决产品生产、培训员工、智力支撑等问题。职业院校生存的依托是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企业和市场是高职院校“产品”的接受者、使用者、检验者。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国培到鲁泰纺织有限公司了解到,它与淄博市淄川二职专学校合作多年,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典型。淄川二职专是1983年由普通中学改办的,办学之初,设备落后,师资缺乏,就业安置困难,很快学校就陷入了“招生难,就业难”的办学困境。校企合作后,淄川二职专已由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职业学校,由原来的6个专业20多个教学班,发展到现在的28个专业90多个教学班,在校生规模达到六千余人。毗邻学校的鲁泰公司,建厂之初尽管拥有国际一流的先进设备,却苦于没有高素质员工,规模、效益受到了牵制;现在一家不知名的小厂,已由当初员工不过千人、产值不足亿元的规模,发展到现在的员工一万八千余人、总资产达67.5亿元,净资产31.8亿元的上市公司。这是校企合作带来的效益。也是双方共同发展的需要。
3.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是职教发展永恒的话题,不断完善和推进校企合作的体制与机制,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自高职院校扩招以来,自主分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出台后,各个院校认识到了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性。毕竟毕业生终究是要为企业服务的。从企业的角度讲,随着竞争程度的增加和自身的发展,做品牌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解决校企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规格,而且对改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形成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等有重要作用,也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校企合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校企合作存在一些优势:首先,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要。学校通过企业的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其次,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它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但是随着校企合作的发展,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仍存在着“三个不够”现象。(1)学校对校企合作不够主动,有的坐等企业来求。(2)校企双方合作不够深入,有些只是搞形式、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合作。(3)企业对校企合作不够积极,政府缺少对企业政策支持,往往出现一头热现象。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还存在“四个不一致”。(1)供需时间不一致。学校学生实习、实训是根据教学大纲计划进行,企业需求学生是按任务、订单来确定,因此,企业需求时,学校无学生提供。(2)学生管理不一致。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完全采用员工管理机制,学校很难对实习学生进行全程跟踪管理,不易获取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心理动态,会导致对实习学生的放任。(3)各专业校企合作的深度、难度不一致。对于会计专业、装潢设计专业的实习生,由于需求数量少、技术难度高,一般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受校企合作;对于服装专业、旅游专业等的实习生,由于其专业技能要求较低、数量较多,开展校企合作则比较容易。(4)实习、就业待遇不一致。目前,顶岗实习大都在最后一年,学生对实习、就业往往混为一谈,忽略了实习仍是学习的一部分。对实习单位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对工作环境、待遇、企业发展前景等要求过高。企业对实习学生“六险一金”不给交,待遇也不高,导致实习期学生频繁跳槽,这也是校企合作难以持续的原因之一。 三、校企合作实施的策略
我国的高职教育,其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企业需求,适销对路的人才。要想实现教学目的,校企合作是必须的,还要坚持十六字方针、把好三大环节、力求四项对接的思路。
1.要坚持十六字方针:改变观念、互利互惠、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2.要把好三大环节
(1)诚信是基础;校企合作是一项双向选择的过程,学校要想在众多企业的选择中脱颖而出,必须在自身内涵上下功夫,以质量求合作,以特色求关注,以服务求支持,并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让企业了解、认识并信任学校。
(2)互惠为核心;学校与企业是两大合作主体,双方要本着“双向参与、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来寻求支持。
(3)效益为关键。任何一项无效益的合作是无意义的,在合作过程中,合作能为双方创造效益,合作才能长久,合作才能持续发展。
3.要力求四项对接
(1)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目前,越来越多企业希望通过打造企业文化来塑造核心竞争力。学校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要把优秀的企业文化融进校园文化,以使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零距离对接。高职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从新视角深入探析企业文化对高职教育要求,创设新型育人环境,培养“职业人”、“社会人”,从而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淄川二职专就把鲁泰公司文化带到课堂学习,使学生到公司后很熟悉企业要求。
(2)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群对接。专业设置是学校教学工作灵活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当前,一些高职高专学校存在按照现有教师、现有条件而不是按市场需要设置专业的倾向,导致毕业生就业率降低。高职院校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了解行业岗位群的需求,并不断将传统专业更新以及设置新专业,这样就使得专业设置顺应人才市场的发展需求,并且贴近企业发展。
(3)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对接。职业院校教师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不仅可以培训企业员工,还可参与企业的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设备改造。企业技术人员入校承担学校的实践教学,负责学生技能训练指导,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的对接,不仅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4)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对接。学校实训基地可以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企业生产车间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发挥各自优势,二者对接,有利于培养企业需要人才。例如鲁泰总经理亲自签发支持服装专业学生下厂实习的文件,企业在相关的车间开设“学生技能实训角”,保证学生的现场实习条件。当然学校也愿意接收企业的生产任务,创造经济效益。有效实现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的对接。
参考文献:
[1]王贤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改革与实施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2]魏 威:校企融合创新高职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6(8).
[3]樊玉萍 季 静:推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思考[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