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城县位于内蒙古东部,赤峰市南部,地处蒙冀辽三省区交界处,是契丹文化发祥地之一—辽中京所在地,总面积4305平方公里,耕地154万亩,森林覆盖率45.6%。辖13个镇、2个乡、305个行政村、19个社区。总人口61.5万,在全区80个旗县中位居第一,其中农业人口52.6万。宁城县具有区位优势,东邻辽宁,南向河北,有“鸡鸣听三省,馬嘶惊冀辽”的传说。宁城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首批革命老区县、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粮食产区,年产量17亿斤。气候方面,属温热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日照达到2800-2900小时,平均气温2.8℃-7.5℃,年均降水量430-500毫米。根据气候情况,宁城县一直把设施农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首选产业,经过不懈努力,当前全县设施农业面积已近50万亩,位居内蒙古首位。设施农业种植种类达到6大类20余个品种,实现了蔬菜产品均衡上市和全年供应。截至2019年末,全县生产总值147.5亿元,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2亿元,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3亿元,增长7.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04元,增长7.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30元,增长10.1%。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深刻认识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在推进社会信用建设方面做出极大努力,取得了质的飞跃。全面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搭建“三农”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为改善市场信用环境、构建诚信和谐社会,促进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文明进步,打破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宁城县以逐步推进信用户、信用村评定为抓手,全面开展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评级授信工作,以推广应用农户信用评级结果为手段,不断完善农户守信激励和惩戒机制,增强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意识,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大“三农”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亮点工作
加强组织机制建设。宁城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建立以“地方政府主导,中国人民银行推动,职能部门配合,金融行业先行,农村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思路,建立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农村金融改革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把具体落实情况作为各单位“一把手”年度述职的重要内容。宁城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宁城县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督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各单位部门统筹安排,协调配合,有条不紊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着手建立农户信用信息系统。以《中国人民银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本数据项指引》为基础,建立健全农户信用信息档案,搭建农户融资信息服务平台。内蒙古宁城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2015年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投资400余万元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首家农户信息采集系统,全行组织200余名员工逐村逐户上门实地采集信息及相关影像资料,实现了农户信息电子化采集、无纸化办公,并在授信期结束前及时抽调人员开展农户信息再采集、再授信,实现了现场即时授信、连续授信。做到了常住农户信息采集全覆盖,为精细化管理客户和方便客户借贷与获取其他金融服务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逐步开展农户信用评级授信工作。宁城县内的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宁城农商银行、包商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组织信贷人员,深入全县305个行政村(社区)1582个自然村20余万农户,开展信用评级授信工作,充分发挥农户信用评级在授信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以客户采集信息为基础,对农户在一定经营期内的偿债能力和意愿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对农户信用评级作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该办法划分了客户信用等级和系数标准,并对相应级别给出支持强度做参考,同时对农户评级评价内容及分值和权重以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收入支出情况、资产与负债情况、信用总体情况等给出明确的评价指标和权重赋值,使评级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更趋于合理化。截至2020年3月末,宁城县共授信农户13.8万户,授信金额3.6亿元,授信率91.6%,其中13300户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授信全覆盖,实现了精准授信。
再接再厉,统筹开展信用户、信用村评定工作。近年来,宁城县一直在稳步推进开展信用户、信用村等评定创建工作,制定并不断完善信用农户、信用村(社区)、信用镇评定办法。截至发稿,全县共评定信用户853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信用户6677户,评定信用镇1个,信用村60个。对达到信用户、信用村(社区)、信用镇评定条件的,涉农金融机构对其所辖农户、商户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优惠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为守信农户开辟绿色通道。
依托各方力量,不断加大征信知识宣传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宁城县支行长期组织辖内金融机构开展征信和社会信用体系专题宣传活动。采用“踏青活动+征信宣传”“扶贫活动+征信宣传”等方式,提高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牢牢把握“6.14信用记录关爱日”专题宣传周、“金融知识普及月”“学生诚信教育活动”等时点,组织辖内金融机构开展征信宣传,进一步扩大了宣传范围、宣传覆盖面与受益人群,切实提高了公众珍惜信用记录的意识,有利于营造辖内诚信氛围。
强化征信知识培训工作。为满足日新月异的工作需求,进一步引导辖内金融机构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长效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宁城县支行每年开展对辖内金融机构征信知识培训两至三次,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逐渐形成政府重视、农民和企业广泛欢迎的良好氛围。同时定期开展对金融扶贫驻村干部征信知识专题培训,重点提高贫困村、贫困户的信用意识,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广大农户诚实守信、遵纪守法,重视积累自身信用记录,改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不良贷款率逐渐下降。近年来,宁城县不良贷款余额不断减少,不良贷款率逐渐下降。截至2020年2月末,全县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4.2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3.43%,与2016年末相比,不良贷款率降低了5.01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贷款户的信用评价体系结果的合理运用,进一步提高了对不同贷款户实际信贷需求和偿还能力的把握程度,有效规避风险,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社会信用环境不断优化。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經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现代金融正常运行的重要根本。伴随近年来宁城县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信用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市场主体信用意识短缺、合同违约、商业欺诈等失信行为显著降低,辖内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商事制度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取得较大进展,投资贸易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市场信息透明度提高,市场诚信状况改善,不间断释放小微企业的活力和创新力,对利用公共信用信息主动进行综合信用评价和培育社会信用服务机构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额扶贫信贷助力脱贫攻坚。“抓住‘菜果牛’,脱贫不用愁”已在宁城县形成了共识。从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现实基础出发,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立足全县传统优势产业,从有劳动能力和发展基础的贫困户入手,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鼓励和支持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户,自主发展设施农业、林果、肉牛养殖三大优势产业,实现增收脱贫。小城子镇四村联建的万亩林果扶贫产业示范带,现有1143户农户直接从事林果产业,截至2020年3月末,已累计投入项目资金3214万元,148户贫困户使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756万元,盛果期果树已达8000余亩,年人均纯收入6500元。汐子镇齐家营子村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闫峰,2016年申请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建起了1座日光温室蔬菜大棚,主要种植青椒和尖椒,由于当年青椒、尖椒价格最高达到5元每斤,当年实现收入10万元,闫峰在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的帮助下2016年实现了脱贫,像这样的贫困户该村还有12户。2014年以来,依托“菜果牛”三大产业,通过扶贫小额信贷自主发展的贫困户2071户,占扶贫小额信贷用信户的35.3%,已全部脱贫。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几道坎儿
尚未建立辖内信用信息网络共享平台。自2016年全国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开通以来,依法合规稳步扩大接入机构范围,丰富了共享信息来源,解决了很多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有效帮助相关机构提高风险意识和风控能力,促进其规范开展借贷业务。但截至2020年3月末,宁城县仍未建立起辖内自身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未能将包含法院、公安、工商等部门的所有相关信用信息进行整合以提供实时查询及共享,不能够满足县域内多方位、多层次的数据需求,放缓了推进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及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未能打通数据流最后一程。
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不够完善。第一,贷款风险补偿的流程较长,在启动贷款风险补偿时,经办银行需就具体操作细则与政府相关部门反复协商。由于风险补偿工作涉及县扶贫办、财政局等多个部门,审批程序较为复杂,审批流程较长,导致风险补偿难以及时、快速落实到位。第二,贷款风险补偿范围不够明确。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中,明确了对借款人死亡、丧失劳动能力、因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贷款损失给予补偿,对于借款人在发放贷款时属于贫困户名录,但在扶贫办重新核定时却被清理出档,其贷款能否纳入风险补偿范围以及该如何补偿等并无明确规定,导致其风险补偿难以落实。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虽然在2013年出台了《征信业管理条例》,但对于如何采集信用信息,如何使用采集到的信息以及在信用信息市场主体的监管等方面都还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且对于不良信用信息的具体披露过程也未有明确的指引,导致信用信息开发程度进展缓慢,信用主体服务机构在进行信用信息处理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不充分,制约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信用管理人才匮乏。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这就对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当前各大国内高校并未开设信用管理方面的专业,仅有少数高校开设了信用管理课程,这使得我国当代青少年群体中所受到的专业性信用教育有所欠缺。同时,虽然我国已经存有不少征信管理机构及信用评估机构,但大部分企业也并未设立专门的信用信息管理部,导致企业内部对信用信息的重视程度不足,信用人才极度匮乏,一旦出现任何信用问题,并不能快速、合理、妥帖地处理。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仍需砥砺前行
建立辖内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积极探索建立宁城县信用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将企业、自然人、非企业法人等信用主体的政务诚信、司法公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等内容全部纳入其中,构建一个集信用管理和规范、信用信息征集共享、信用信息应用与服务、信用信息监管与奖惩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获取信用主体信用信息、信用授权查询、处理失信投诉、处理异议申诉、实施信用评议考核及信用联动监管等工作提供基本数据支持,加速推进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及运用现代化治理进程。
规范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强化部门协调和监督机制,县政府与扶贫办、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应在坚持现有座谈会、联席会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工作联络,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监督管理与信息共享,推动扶贫联动机制高效运行。同时,建立规范统一的风险补偿流程、范围与标准,尤其是对于已脱贫户和重新界定后清理出档的借款户,其贷款损失应一并予以补偿,简化报批手续,明确办理时限,确保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信用体系相关法律法规是当前社会体系建设的核心部分。国外已经有相对成熟的信用体系建设的国家,例如英国,已经出台制定了十几部法律法规进行多方面的约束,涉及信用信息的采集、使用、保密等各个环节。而我国还未建立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征信管理相关条例,例如《不良信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同时,还应注意处理好在披露信息的过程中与保密工作是否存在冲突,例如商业秘密、消费者个人隐私与公开信用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等。
进一步加强关于建设社会信用信息体系重要性的宣传。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营造强大的舆论声势,广泛宣传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户积极参与意识。各涉农金融机构要建立农户信用信息采集、信用评级和授信工作机制,完善农户信用奖惩机制,动员农户主动配合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借助“征信宣传月”“送金融知识下乡”、设立流动金融服务点等活动,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信用及相关金融知识宣传,提高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认识,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广大农户诚实守信、遵纪守法,重视积累自身信用记录,改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
提高信用管理人才培养力度。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对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对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需要其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有效信息筛选及辨别能力等。因此,各大高校应逐步设立信用管理专业,同时开设相关信用管理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信用信息运用及保护意识,加强信用人才培养力度。同时,各大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要增设专门的信用信息管理部门,完善对企业内部信用信息的采集及运用方式,培养更专业的信用信息处理人才。
朱沛庆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赤峰市中心支行
刘敬宜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宁城县支行
责任编辑:葛辛晶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深刻认识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在推进社会信用建设方面做出极大努力,取得了质的飞跃。全面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搭建“三农”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为改善市场信用环境、构建诚信和谐社会,促进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文明进步,打破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宁城县以逐步推进信用户、信用村评定为抓手,全面开展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评级授信工作,以推广应用农户信用评级结果为手段,不断完善农户守信激励和惩戒机制,增强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意识,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大“三农”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亮点工作
加强组织机制建设。宁城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建立以“地方政府主导,中国人民银行推动,职能部门配合,金融行业先行,农村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思路,建立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农村金融改革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把具体落实情况作为各单位“一把手”年度述职的重要内容。宁城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宁城县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督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各单位部门统筹安排,协调配合,有条不紊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着手建立农户信用信息系统。以《中国人民银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本数据项指引》为基础,建立健全农户信用信息档案,搭建农户融资信息服务平台。内蒙古宁城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2015年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投资400余万元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首家农户信息采集系统,全行组织200余名员工逐村逐户上门实地采集信息及相关影像资料,实现了农户信息电子化采集、无纸化办公,并在授信期结束前及时抽调人员开展农户信息再采集、再授信,实现了现场即时授信、连续授信。做到了常住农户信息采集全覆盖,为精细化管理客户和方便客户借贷与获取其他金融服务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逐步开展农户信用评级授信工作。宁城县内的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宁城农商银行、包商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组织信贷人员,深入全县305个行政村(社区)1582个自然村20余万农户,开展信用评级授信工作,充分发挥农户信用评级在授信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以客户采集信息为基础,对农户在一定经营期内的偿债能力和意愿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对农户信用评级作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该办法划分了客户信用等级和系数标准,并对相应级别给出支持强度做参考,同时对农户评级评价内容及分值和权重以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收入支出情况、资产与负债情况、信用总体情况等给出明确的评价指标和权重赋值,使评级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更趋于合理化。截至2020年3月末,宁城县共授信农户13.8万户,授信金额3.6亿元,授信率91.6%,其中13300户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授信全覆盖,实现了精准授信。
再接再厉,统筹开展信用户、信用村评定工作。近年来,宁城县一直在稳步推进开展信用户、信用村等评定创建工作,制定并不断完善信用农户、信用村(社区)、信用镇评定办法。截至发稿,全县共评定信用户853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信用户6677户,评定信用镇1个,信用村60个。对达到信用户、信用村(社区)、信用镇评定条件的,涉农金融机构对其所辖农户、商户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优惠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为守信农户开辟绿色通道。
依托各方力量,不断加大征信知识宣传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宁城县支行长期组织辖内金融机构开展征信和社会信用体系专题宣传活动。采用“踏青活动+征信宣传”“扶贫活动+征信宣传”等方式,提高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牢牢把握“6.14信用记录关爱日”专题宣传周、“金融知识普及月”“学生诚信教育活动”等时点,组织辖内金融机构开展征信宣传,进一步扩大了宣传范围、宣传覆盖面与受益人群,切实提高了公众珍惜信用记录的意识,有利于营造辖内诚信氛围。
强化征信知识培训工作。为满足日新月异的工作需求,进一步引导辖内金融机构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长效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宁城县支行每年开展对辖内金融机构征信知识培训两至三次,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逐渐形成政府重视、农民和企业广泛欢迎的良好氛围。同时定期开展对金融扶贫驻村干部征信知识专题培训,重点提高贫困村、贫困户的信用意识,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广大农户诚实守信、遵纪守法,重视积累自身信用记录,改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不良贷款率逐渐下降。近年来,宁城县不良贷款余额不断减少,不良贷款率逐渐下降。截至2020年2月末,全县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4.2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3.43%,与2016年末相比,不良贷款率降低了5.01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贷款户的信用评价体系结果的合理运用,进一步提高了对不同贷款户实际信贷需求和偿还能力的把握程度,有效规避风险,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社会信用环境不断优化。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經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现代金融正常运行的重要根本。伴随近年来宁城县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信用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市场主体信用意识短缺、合同违约、商业欺诈等失信行为显著降低,辖内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商事制度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取得较大进展,投资贸易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市场信息透明度提高,市场诚信状况改善,不间断释放小微企业的活力和创新力,对利用公共信用信息主动进行综合信用评价和培育社会信用服务机构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额扶贫信贷助力脱贫攻坚。“抓住‘菜果牛’,脱贫不用愁”已在宁城县形成了共识。从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现实基础出发,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立足全县传统优势产业,从有劳动能力和发展基础的贫困户入手,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鼓励和支持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户,自主发展设施农业、林果、肉牛养殖三大优势产业,实现增收脱贫。小城子镇四村联建的万亩林果扶贫产业示范带,现有1143户农户直接从事林果产业,截至2020年3月末,已累计投入项目资金3214万元,148户贫困户使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756万元,盛果期果树已达8000余亩,年人均纯收入6500元。汐子镇齐家营子村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闫峰,2016年申请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建起了1座日光温室蔬菜大棚,主要种植青椒和尖椒,由于当年青椒、尖椒价格最高达到5元每斤,当年实现收入10万元,闫峰在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的帮助下2016年实现了脱贫,像这样的贫困户该村还有12户。2014年以来,依托“菜果牛”三大产业,通过扶贫小额信贷自主发展的贫困户2071户,占扶贫小额信贷用信户的35.3%,已全部脱贫。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几道坎儿
尚未建立辖内信用信息网络共享平台。自2016年全国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开通以来,依法合规稳步扩大接入机构范围,丰富了共享信息来源,解决了很多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有效帮助相关机构提高风险意识和风控能力,促进其规范开展借贷业务。但截至2020年3月末,宁城县仍未建立起辖内自身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未能将包含法院、公安、工商等部门的所有相关信用信息进行整合以提供实时查询及共享,不能够满足县域内多方位、多层次的数据需求,放缓了推进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及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未能打通数据流最后一程。
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不够完善。第一,贷款风险补偿的流程较长,在启动贷款风险补偿时,经办银行需就具体操作细则与政府相关部门反复协商。由于风险补偿工作涉及县扶贫办、财政局等多个部门,审批程序较为复杂,审批流程较长,导致风险补偿难以及时、快速落实到位。第二,贷款风险补偿范围不够明确。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中,明确了对借款人死亡、丧失劳动能力、因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贷款损失给予补偿,对于借款人在发放贷款时属于贫困户名录,但在扶贫办重新核定时却被清理出档,其贷款能否纳入风险补偿范围以及该如何补偿等并无明确规定,导致其风险补偿难以落实。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虽然在2013年出台了《征信业管理条例》,但对于如何采集信用信息,如何使用采集到的信息以及在信用信息市场主体的监管等方面都还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且对于不良信用信息的具体披露过程也未有明确的指引,导致信用信息开发程度进展缓慢,信用主体服务机构在进行信用信息处理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不充分,制约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信用管理人才匮乏。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这就对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当前各大国内高校并未开设信用管理方面的专业,仅有少数高校开设了信用管理课程,这使得我国当代青少年群体中所受到的专业性信用教育有所欠缺。同时,虽然我国已经存有不少征信管理机构及信用评估机构,但大部分企业也并未设立专门的信用信息管理部,导致企业内部对信用信息的重视程度不足,信用人才极度匮乏,一旦出现任何信用问题,并不能快速、合理、妥帖地处理。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仍需砥砺前行
建立辖内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积极探索建立宁城县信用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将企业、自然人、非企业法人等信用主体的政务诚信、司法公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等内容全部纳入其中,构建一个集信用管理和规范、信用信息征集共享、信用信息应用与服务、信用信息监管与奖惩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获取信用主体信用信息、信用授权查询、处理失信投诉、处理异议申诉、实施信用评议考核及信用联动监管等工作提供基本数据支持,加速推进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及运用现代化治理进程。
规范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强化部门协调和监督机制,县政府与扶贫办、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应在坚持现有座谈会、联席会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工作联络,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监督管理与信息共享,推动扶贫联动机制高效运行。同时,建立规范统一的风险补偿流程、范围与标准,尤其是对于已脱贫户和重新界定后清理出档的借款户,其贷款损失应一并予以补偿,简化报批手续,明确办理时限,确保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信用体系相关法律法规是当前社会体系建设的核心部分。国外已经有相对成熟的信用体系建设的国家,例如英国,已经出台制定了十几部法律法规进行多方面的约束,涉及信用信息的采集、使用、保密等各个环节。而我国还未建立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征信管理相关条例,例如《不良信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同时,还应注意处理好在披露信息的过程中与保密工作是否存在冲突,例如商业秘密、消费者个人隐私与公开信用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等。
进一步加强关于建设社会信用信息体系重要性的宣传。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营造强大的舆论声势,广泛宣传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户积极参与意识。各涉农金融机构要建立农户信用信息采集、信用评级和授信工作机制,完善农户信用奖惩机制,动员农户主动配合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借助“征信宣传月”“送金融知识下乡”、设立流动金融服务点等活动,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信用及相关金融知识宣传,提高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认识,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广大农户诚实守信、遵纪守法,重视积累自身信用记录,改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
提高信用管理人才培养力度。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对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对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需要其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有效信息筛选及辨别能力等。因此,各大高校应逐步设立信用管理专业,同时开设相关信用管理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信用信息运用及保护意识,加强信用人才培养力度。同时,各大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要增设专门的信用信息管理部门,完善对企业内部信用信息的采集及运用方式,培养更专业的信用信息处理人才。
朱沛庆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赤峰市中心支行
刘敬宜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宁城县支行
责任编辑:葛辛晶